歷史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2
閱讀為學問素養之本,學習歷史重點之一在於學習閱讀歷史文本。文明社會期待公民
具備一定的素養,素養來自教育,培育文本閱讀習慣必有助於達成教育目標。
閱讀是一個憑藉著文本進行思考的動態過程。文本閱讀不是懸空冥想,不論個人立場
為何,必須學會尊重文本,力求理解其意旨與形式,如此便能擴增因為閱讀而引發的獨立
思考能力。再者,閱讀不是被動接受訊息,閱讀者若能細讀精思,配合已知,發揮想像,
才能得到最大的閱讀收穫。
文本是訊息與媒介的綜合體,所以我們既要擷取文本意旨,也要能欣賞文本風格。歷
史文本風格多樣,教科書只是其中一種,精讀教科書是學習閱讀歷史文本的基礎,在學習
歷史的過程中,期能在此基礎上,進而過渡到能閱讀更有趣、更複雜的歷史文本。
三、測驗考生應具備分析、評估歷史解釋及其論證和說理的能力
6. 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7. 能分析歷史解釋中的觀點、證據引用與結論的關係。
8. 能比較或評估多種歷史解釋的觀點、證據推論及其有效性。
歷史探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對過去的人、事、物及其變化提出說明與解釋。
因此,學習歷史極其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掌握各種歷史論述中隱含或明確呈現的歷史解
釋,並理解歷史學者建構某個歷史解釋的過程。
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會因時代背景、使用的資料證據以及個人立場和價值觀,對同一段
過去提出不同的解釋。多元解釋是歷史學的常態,也是此學科的特色和學術精進的動力之
一。學生透過歷史,應培養分析、比較不同歷史解釋的能力,並學習檢閱不同的作者如何
運用資料證據、推論闡說,進而評估相關觀點的有效性。學生因而可以在未來面對各種繁
雜的訊息和論點時,知道如何衡量與抉擇。
四、測驗考生整合、運用歷史學科知能,針對問題,援引資料證據,加以論證和表述的能力
9. 能取用、比對和整合各項證據,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
10. 能針對問題,綜合以上歷史學探究方法及學科概念,書寫條理連貫的陳述。
歷史研究的是過去所發生之事。今人面對過去,在問題的導引下,必須藉助各種資料
與證據,進行交叉比對和分析探究,最後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關於某段過去的解釋,這也
正是我們所知的種種「歷史」。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時,除了需要掌握教科書以及許多
歷史學者所建構的「歷史」(解釋)及其由來,最後還應該學會提出言而有據的歷史解釋,
並培養書寫表達的能力。
在此,學生應能針對某些問題,綜合、運用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概念如時序、變遷、
因果,解讀、比較相關的資料文本,從中提取適切的證據,建立合乎邏輯的推論或解釋,
甚或形成連貫一致的歷史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