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蘭建築;選項(C)為泰姬瑪哈陵,圖中有四個伊斯蘭風格的「宣禮塔」可知為伊斯蘭
風格建築,(A)、(C)風格不會在十至十三世紀出現在德法地區。(B)建築為比薩主教座
堂,其為「羅馬式建築」經典代表,該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屬「巴西利卡」
(Basilika)風格,正面有四排科林斯式圓柱,建築形式很明顯受到希臘與羅馬風格,符
合題幹的線索,故答案應為(B)。
試題編號:23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Ua-V-1 西方古代傳統到現代藝術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羅馬式建築傳達的宗教和政治意涵。
2.中古時期可說是基督教全面主導一切的世紀,只要一切是為上帝,信徒犧牲或奉獻一
切在所不惜。頃全力建造教堂是對基督信仰最虔誠的表達,因此當時無論貧富貴賤,
出錢出力建造教堂。而中世紀教堂藝術的基本形式源自於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
(Basilika)式風格,在羅馬時代這種風格外觀上呈現長方形、有圓頂大廳、圓形拱門,
功能上常是法庭或公共集會場所。十世紀後教會仿效羅馬的穹頂、石材等這些建築元
素,並將長方形空間修改成拉丁十字空間,再加上報時功能的塔樓,於十至十三世紀
在德國、法國、比利時地區都出現這樣的建築,統稱「羅馬式建築」。信徒耗時費力
建造這些教堂的目地,主要為彰顯上帝的存在以及信仰超越一切,故答案為(D)。
3.中古後期雖然部分地區,如威尼斯、法蘭德斯開始出現新興的商人階層,唯當時的羅
馬式建築仍以大型公共建築為主,難憑一己之力完成,更非為了誇耀個人財富或對抗
君權。而中古時期教權大於王權,特別是在十至十三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權衰微,
無力建造大型公共建築用以強調王權至上。
試題編號:24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Ua-V-1 西方古代傳統到現代藝術
歷Da-V-3 教育、語言與基礎建設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要測驗學生能否理解日本西化後,其在殖民地建築上呈現的政治文化意涵。
2.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成為日本西化建築的最佳試驗場。大正時期,大量「西洋
歷史式樣建築」在臺出現,這種風格除展現日本在「脫亞入歐」的文化傾向外,透過
公共建築,亦能彰顯國家的威權力量。落成於 1915 年的臺灣博物館,主要是為紀念
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而建,設計風格採歐洲博物館常見之古典元素,外觀上結合希
臘列柱山牆與羅馬建築穹頂風格,與題幹所說「羅馬式建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