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起分科測驗歷史考科試題解析

pdf
850.36 KB
18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分科測驗(111 學年度起適用)
歷史考科參考試卷
試題解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
試題編號:1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Cb-V-1 原住民族的語言、傳統信仰與祭儀
測驗目標:1.能認識人物、事件、時代的特色以及變化與延續的情況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知曉荷西時期的語言政策及其後續影響。
2.十七世紀荷西統治臺灣時期大抵上都沒有積極推動語言同化政而是由傳教士先
學會原住民族的語言後,再將原住民語以羅馬拼音紀錄下來,如荷蘭的「新港文書
與西班牙神父的《淡水語辭彙》,能保留當時的語言樣貌因此十七世紀流傳下來
臺灣地名名稱幾乎都是原住民族所使用或原住民族的社名透過傳教士用羅馬拼音
拼寫音譯而流傳下來。如題幹之唭哩岸、塔塔加、都蘭、打狗等地名,即用原住民語
音譯而來,延續至今。
試題編號:2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Rb-V-1 現代的國家暴力
測驗目標:1.能認識人物、事件、時代的特色以及變化與延續的情況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思想控制的認識。
2.革命前夕出版業未受干擾革命後出版品卻大受影響減少 95%可見革命後的意識型
態、思想控制及社會動盪,對出版業影響非常大,以(D)革前後的情境最符合。
3.1966 年毛澤東為了奪權及重振革命精神等諸多原因發動文「破四舊」「批林
批孔」的口號下,儒家思想、傳統文化及教育體系等均遭嚴重破壞在社會癱瘓的
況下,出版業幾乎停頓,和前一年形成強烈對比。
試題編號:3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Ta-V-1 大航海時代的物種交流與影響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掌握阿拉伯人對食物交流的影響。
2
2.當製糖技術由印度傳到波斯波斯宮廷製作出以堅果及糖製成的甜點,後阿拉伯軍
隊征服波斯時,也學走了製糖技術與對糖的喜好隨著中世紀阿拉伯人的向外擴
張,堅果甜點隨之傳播到西班牙來在十字軍東征時又傳到威尼斯杏仁與糖再透
過阿拉伯人商貿傳到漢薩同盟總部呂貝克,故答案應為(A)阿拉伯人。
3.而歐洲人接觸糖的甜味是透過阿拉伯人(B)(C)非正答;而(D)迦太基人商貿興盛時
代在上古時代,年代不符。
試題編號:4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Va-V-3 歷史事實如何建構
測驗目標:4.能評估與比較不同形式的歷史文本如文字、量化、圖像等所呈現的訊息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發展。
2.「五四運動」有兩種定義。狹義的是指 1919 54日爆發於北京天安門的學生運
廣義則指孕育於 1917 《新青年》雜誌所帶動的「新文化運動」前者背景是
巴黎和會決議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消息傳回國內先由學生發起遊行
抗議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乃百姓抵制日貨等後續響應的一場愛國運動後者
則是主張中國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其中包含提倡民主激勵學生必須關心國事批判
中國傳統文化倡婚姻自由與漢字改革「甲」「丁的簡短敘述均緊扣「五四運
動」時的行動,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現代史知識,可由此得知答案。
試題編號:5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Qb-V-3 歷史上的宗教與性
測驗目標:1.能認識人物、事件、時代的特色以及變化與延續的情況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了解中世紀歐洲的婦女地位及基督教神學對婦女地位的影響。
2.延續希臘時代至日耳曼男性為主角的中古西歐,社會風俗上婦女地位明顯低於男性
再配合基督教神學的詮普遍認為婦女天生心智易變軟弱且身為夏娃後代的她
必須為原罪與人類墮落負責而她們常被視為邪惡的化身了十一世紀教
「俗人授職衝突」進行改革,其中明訂神職人員獨身這項改革,也間接影響女性
鄉間教堂的工作機會爾後教宗多派男性出任主女性幾無提名機會再加上女性
無法上大學精進神學知以致於女性在教會領域更難有發展機會最有機會擔任的
工作只有女修道院的院長,故本題答案為(D)修道院院長。
3
試題編號:6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Mb-V-2 歐洲與非、美兩洲的交流
測驗目標3.能分析精簡或綿長之歷史文本的關鍵字句段落安排或論證過程並把握其論述要旨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奴隸悲歌的體認及對證據和推論關係的掌握。
2.十六世紀新航路興起,歐洲人在南美洲殖為開採礦產、種植經濟作物
要大量的勞動力遂出現歐、非、美洲的三角奴隸貿易。奴隸貿易至十八世紀達到
據估超過一千萬黑人自非洲運至美洲造成非洲人口大量流失也改變了中南美
洲族群的人口結構從題幹可知,至十九世紀初移入的黑人數量是白人的五倍
1820 年代黑人數量卻只有白人的一半綜合黑奴貿易及黑人在美洲的勞動情況可以
推論出選項(B)奴隸在南北美洲的處境艱困。
3.選項(A)1820 年代拉丁美洲獨立建國,雖是土生白人主導,但在獨立之後,皆主張廢
除奴隸制度並無排斥非裔題幹敘述的是移入美洲人數並無橫渡大西洋的傷亡
數,選(C)不符題文選項(D)非裔返回非洲獨立建國是指 1822 年美國在西非建
第一個美國自由黑人移居地1847 「賴比瑞亞」正式獨立故時間較晚也與題文
1820 年代和之前的累積敘述不合。
試題編號:7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La-V-1 神話與哲學
測驗目標:4.能評估與比較不同形式的歷史文本如文字、量化、圖像等所呈現的訊息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不同宗教元素的統攝(syncretism)認識
2.羅馬在宗教發展中常見其借用他族神明與自己原有的神明結合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希
臘羅馬神話的形成。後來羅馬帝國擴張過程中也常延用此原則。
3.本題圖片就是另一個例證將羅馬皇帝與埃及的荷魯斯神結合起讓荷魯斯披上羅
馬將軍或皇帝的長披風坐姿穿著都與羅馬皇帝像相同此既能增進埃及地區
民對羅馬皇帝的認同能讓荷魯斯的神性為羅馬皇帝加持綜上所述答案應是(D)
羅馬共和晚期(西元前 30 年)征服埃及後,將兩地宗教結合以強化其統治。
4.選項(A)羅馬人民接受埃及信仰可從其使用埃及隼頭製像得到印但無法解釋下半
身為何披著羅馬將軍或皇帝的長披風,後者需從強化羅馬統治者的文化脈絡來理解。
選項(B)萬靈信仰雖是早期羅馬宗教信仰的特色,然其與選項(C)一樣,皆無法解釋兩
種形象結合的意涵。
4
試題編號:8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Pa-V-4 原住民族的權利復振運動與現代國家的角色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原住民正名運動的認識。
2.解嚴後政治鬆綁使臺灣原住民正名運動得以進展,先由「山胞」正名為「原住民」
再由「原住民」正名為具有集體意識的「原住民族」。戰後初期官方對原住民族別的
分類來自日本學者的分類定為九族近年來有許多族別透過提出語言宗教祭典文化
人口分布社會組織等證據並根據原住民身分法重新申請正名因此從 2001 2008
年間新增了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等五族 2014
再新增從鄒族獨立出來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臺灣原住民族的總數增加到十六
族。故此題答案應為(C)
3.(A)(B)選項所提的人口不斷增加、族語推廣成功應是有助於族群的文化認同而非造
成分化至於選項(D)族群通婚產生新族群並不符合申請修正族別分類錯誤的條件
亦無法解釋族數何以增加。
試題編號:9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Va-V-2 什麼是史料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東漢末至三國的社會經濟之認識。
2.東漢後期因黃巾之亂人民流徙,田園荒廢;且因地方州牧刺史掌握兵馬大權,在
董卓之亂後,東漢的統一帝國陷於分崩離群雄割據,最後形成曹操孫權、劉備
三分天下的局勢。雖說因應戰爭需要,會強制徵兵,但是,戰爭除了戰場上的勝負,
更重要的是後勤補給等能力。所以題幹提及之相關簿冊類似今日的人口調查
透過人口的掌可以增加人頭稅等各類稅進而可以徵民服勞役提供國家建
設,最後才是服兵役。
3.選項(B)強迫職業世襲確保生產傳統社會中若沒有教育等其他增進人民能力的方
式,基本上職業世襲是普遍現象但無法就上述資料判斷其「職業」間的關係。選
(C)限制住居古代人民本無遷徙之自由任何移動皆須取得政府核准,故也非題文
簿冊編纂的目的選項(D)分析人民壽命發展醫學,應當代社會與政府的功能,而
非古代國家施政的考量
5
試題編號:10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Lb-V-1 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
測驗目標:1.能認識人物、事件、時代的特色以及變化與延續的情況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是否能理解喀爾文預選說的思想意涵。
2.引文出自喀爾文《基督教要義》中的預選說思想,喀爾文認「預選」是指神永恆的
命定神又以一個預定的行動,揀選那些人可以得被神揀選得救者,預定他們
永生這意味著某些人預定要受永遠的刑罰所以人的得救與否不是自己決定的
是由神所決定。
3.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為士林哲學的代表作品既重視神蹟與啟示,也結合希臘哲學
思想來論證上帝的存在而伊拉斯謨斯思想屬於基督教人文主義他透過研究早期教
會的文獻批判羅馬教會探討基督教的真正精神馬克思主張宗教的存在本身就
一種異化。綜上所述,選項(A)(B)(D)的思想意旨不符引文所述。
試題編號:11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Ca-V-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4.能評估與比較不同形式的歷史文本如文字、量化、圖像等所呈現的訊息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二十世紀初期新、舊糖廠產量的劇烈消長情形。
2.本圖是依據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糖業政策》,統計新式糖廠和舊式糖(含改良
式糖廍)的生產量百分比率所繪製臺灣糖業發展歷經式糖廍、改廍、新式
糖廠的三階段發展日本統治初期為增加財政收入試圖將糖業扶植成主要的殖產項
積極輔導並引進民間資本投入改革故有從以獸力拉動石磨製產量有限的
式糖廍轉型至以蒸汽石油或電器為動力的改良式糖廍1905 年日俄戰爭結束後
日本晉升強國之列經濟進一步發達企業家也大舉投資1906 年起日本資本家紛紛
來臺申請設立公司會社,糖業也在其投資之列,例如 1908 年成立的明治製糖會社,
以及 1909 年的東洋、大日本、FSD 等製糖會社。總督府為輔佐以機械生產的新式糖
廠盡快步上軌道乃取消對原有改良式糖廍的補試圖讓新式糖廠取而代之 此,
就產量而言,1902-03 年與 1912-13 年的新舊糖廠生產數量,起了絕大的翻轉,故選
(A)為正解。
3.至於選項(B)(C)(D)相對無政府政策的直接介入與新式器具帶來的產業作用其情
勢的扭轉未如糖業消長變化之快速,可予以排除
6
試題編號:12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Ga-V-1 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測驗目標:6.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歸納兩段資料呈現的「陸地中心論」之意涵。
2.甲學者認為傳統華夏民族自認住在陸地中心向外發展延伸到海及疆。乙學者則
視農業為根本衍生出海洋文化兩位學者共同以陸地為立論基礎並無選項(A)(B)
的優越或至上主張;此外,題幹所述並非文化傳播方向,(D)亦錯。
試題編號:13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Ca-V-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日本殖民政府的原住民族政策之認識。
2.從三峽區大豹溪到桃園市復興區的山區,是清代開港通商後重要的樟腦開採提煉區
劉銘傳時還曾設立撫墾局,處理相關務。因此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重新開採
樟樹、提煉樟腦,於是強行遷離大豹社族人,故選項(B)為正確答案
3.選項(A)設立「蕃童教育所」若為教育原住民孩童直接在當地設置學校即可無須
大費周章將大豹社從三峽遷往桃園選項(C)「桃園大圳」位在桃園的臺地與平原區
距離三峽大豹溪尚離,若只是因人力需求可直接於當地 調。選 (D)日本
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時間點得在更後期。
試題編號:14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Ra-V-1 戰爭的殺戮及其影響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前後外交政策的變化與轉變。
2.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 1941 年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外交上採孤立主義
策,1930 年代陸續通過一系列中立法案以避免捲入戰爭故不可能在抗戰初期積極協
助英軍防守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後為對抗軸心國日本以空襲方式對付
占領香港的日軍而二戰結束後美英兩國外交原則上是軍事同盟關係美軍不可
去空襲英國殖民地香港。綜上所述(A)(C)(D)選項皆非正解。
7
試題編號:15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Qa-V-2 國族主義下的女性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清末以來知識分子面對西力衝擊的反應。
2.作答本題必須了解十九世紀末期的時代特徵即中國受到列強的壓迫知識分子感受
到亡國滅種的危機亟思救亡圖存之道當時許多的觀念都源自於這樣的動由題
幹敘述「女子教育的好壞實為國家強弱的依據」即可知選項(D)「主張強國必先
強種,鼓勵婦女讀書識字,以培育優良的後代」便是呼應這個邏輯。
試題編號:16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Sa-V-2 疾疫傳布的過去與現在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掌握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歐洲人得以殖民非洲的物質因素。
2.由題幹可知「由於自然環境疾病、非洲人的抵抗」,歐洲人大舉深入非洲殖民有
困難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歐洲人因某些物質條件的輔助「克服了前述三個
礙」,始能深入非洲內陸大舉殖民。在「自然環境」方面,非洲地形複雜,多高山
嶺,河,交通困難。鐵路與汽船都是十九世紀發明的重要運輸工具發明年
代相當然因非洲地形複雜,修築鐵路有一定的困不但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
須在政治上統合各區域部落此絕非十九世紀時的歐洲人所能克服相對的汽船快
速,方便深入非洲內地,有利於殖民活動的擴張
3.在「疾病」方面,非洲的致命疾病是「瘧疾」,歐洲人在十九世紀中期發現「奎寧」
是治療瘧疾之特效藥,可使歐洲士兵克服「瘧疾」之死亡風險。「天花」並非十九世
紀歐洲人的致命疾病何況十八世紀末金納就已發明種牛痘之方法由上可知選項
(B)(D)可排除。直昇機為二十世紀的發明,選(C)亦可排除。
4.就鎮壓「非洲人的抵抗」而言,來福槍實為有效的武器,其特徵是由後面填裝子彈
相較於要裝火藥之火繩來福槍的裝彈與擊發速度均加快許多因此在叢林中與非
洲人作戰時可保有優勢。綜合上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A)
試題編號:17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Db-V-1 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社會運
Db-V-2 戰後的民主化追求與人權運動
測驗目標:4.能評估與比較不同形式的歷史文本如文字、量化、圖像等所呈現的訊息
8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以歌詞為材,測驗學生對 1920 1990 年代臺灣政治發展的基本認識。
2.甲歌曲流露出反共立場,應是在 1950 年代以後;亦可從歌詞裡的反共思想推出時
在戒嚴時期乙歌曲提及老法統霸占會,係 1990 年三月學運反對「萬年國會」
「萬年國代」的現象;也可從歌詞推論時間在解嚴之後。丙歌曲在 1923 年治警事件
後,蔡培火於獄中創作〈臺灣自治歌〉;或從蔡培火在 1930 年代推動自治運動,進
一步推定在日治時期。因此,三者的時間順序為丙甲乙。
18-19 為題組
試題編號:18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Ha-V-1 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1.能認識人物、事件、時代的特色以及變化與延續的情況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阿拉伯商人的認識。
2.唐朝國力強盛周邊國家紛紛前來其中已有阿拉伯人他們貿易的物品以香料為主
持續到宋以後。唐宋與印度多因佛教交流而非香料貿易當時尚無英國、葡萄牙
與北宋貿易的記載。綜上,正確答案為選項(C)
試題編號:19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Ha-V-1 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絲路」的認識,以及西夏崛起對貿易和人群移動的影響。
2.漢通西域絲路是西方陸路往來的主要途題幹指出北宋中葉發生某事導致絲
路受阻其原因在於十一世紀西夏勢力強控有綠洲通道選項(A)(D)時間不符
(C)交戰時間不長,非主要原因。
20-21 為題組
試題編號:20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Na-V-1 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透過作家與外國友人生活經驗的對照,測驗學生是否能分辨 1960 年代冷
時期,兩極世界中人民生活境遇之差異。
2.作家身處的國家在經濟上採資本主義政治上採民主政體思想上為多元開放的社會
適逢 1960 年代西方學運潮,年輕人思想傾向左派,發起社會運動,批判資本主義、
9
追求自由民權、反戰爭、倡和平,企圖透過社運改造社會。相反的外國友人則身處
在大不相同的生活環境
3.此題解題線索必須選擇兩個城市「自由民主」「不自由非民主」對比(A)
韓、北(B)蘇聯哈爾濱在當時皆屬於不自由民主」共產集團至於(C)
的希臘與安卡拉在 1960 年代皆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以答案應為(D)
試題編號:21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Na-V-1 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
測驗目標:2.能指出影響人物行動、事件發展與時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 1960 代反美、反資本主義抗爭的認識。
2.1960 年代為「學運世代」戰後嬰兒潮出生的西方年輕人不滿既有體制且傾向左
思潮他們批判資本主義、追求自由民權、反戰反權威,懷抱改造社會的夢想且透
過社會運動具體落實從法國五月風暴到美國民權運動到西德學生運動各國幾乎
都上演著反戰、反威權反剝削的青春風暴。其中美國介入越南戰,正是各地學
世代極力抨擊的這場戰爭象徵資本主義大國對於共產世界的壓迫美國這些握有權
力的政治人物無辜年輕人送上戰場送死這完全就是一場不公且不義的戰爭
越戰可說是一場「反美國、反資本主義」的抗爭
3.選項(A)1957 蘇聯成功發射衛星,震撼了西方世界,也激起往後美蘇兩國的太空
唯此舉並未引「反美國」「反資本主義」的風潮(B)東德建造柏林圍牆的始
作俑者是蘇聯目的在於限制民眾經由西柏林前往西德是二戰後東西德分裂與冷戰
的象徵建築物雖然柏林圍牆的建立是在美蘇對立的冷戰背景下但當時西方各國為
避免直接地軍事衝突僅宣示性派兵與發布談話頗有默許之意選項(D)近東以阿戰
爭源自於以色列與阿拉伯民族的長期衝突與題幹所述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衝突無
關。
22-24 為題組
試題編號:22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Ua-V-1 西方古代傳統到現代藝術
測驗目標:4.能評估與比較不同形式的歷史文本如文字、量化、圖像等所呈現的訊息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辨識出具有羅馬式風格的建築物。
2.題幹所提「羅馬式建築」受到希臘與羅馬建築風格影響,使用巨大石頭以及穹頂
柱等建築元素來建造公共建築其中選項(D)很明顯不符合這些建築元素其建築是埃
及的荷魯斯神廟而選項(A)正面有五個大圓頂與許多拱廊前面並有棕櫚樹應為伊
10
斯蘭建築選項(C)為泰姬瑪哈陵圖中有四個伊斯蘭風格的「宣禮塔」可知為伊斯蘭
風格建築(A)(C)風格不會在十至十三世紀出現在德法地區(B)建築為比薩主教座
堂,其為「羅馬式建築」經典代表,該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屬「巴西利卡」
(Basilika)風格正面有四排科林斯式圓柱,建築形式很明顯受到希臘與羅馬風格
合題幹的線索,故答案應為(B)
試題編號:23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Ua-V-1 西方古代傳統到現代藝術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羅馬式建築傳達的宗教和政治意涵。
2.中古時期可說是基督教全面主導一切的世紀只要一切是為上帝信徒犧牲或奉獻一
切在所不惜。頃全力建造教堂是對基督信仰最虔誠的表達,因此當時無論貧富貴賤,
出錢出力建造教堂。而中世紀教堂藝術的基本形式源自於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
(Basilika)式風格,在羅馬時代這種風格外觀上呈現長方形、有圓頂大廳、圓形拱門,
功能上常是法庭或公共集會場所十世紀後教會仿效羅馬的穹頂石材等這些建築元
並將長方形空間修改成拉丁十字空間再加上報時功能的塔樓於十至十三世紀
在德國、法國、利時地區都出現這樣的建築統稱「羅馬式建築」。信徒耗時費力
建造這些教堂的目地,主要為彰顯上帝的存在以及信仰超越一切,故答案為(D)
3.中古後期雖然部分地如威尼斯法蘭德斯開始出現新興的商人階層唯當時的羅
馬式建築仍以大型公共建築為主,難憑一己之力完成更非為了誇耀個人財富或對抗
君權。而中古時期教權大於王權,特別是在十至十三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權衰微,
無力建造大型公共建築用以強調王權至上。
試題編號:24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Ua-V-1 西方古代傳統到現代藝術
Da-V-3 教育、語言與基礎建設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要測驗學生能否理解日本西化後,其在殖民地建築上呈現的政治文化意涵。
2.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成為日本西化建築的最佳試驗場大正時期大量「西洋
歷史式樣建築」在臺出現,這種風格除展現日本在「脫亞入歐」的文化傾向外,透過
公共建築,亦能彰顯國家的威權力量。落成於 1915 年的臺灣博物館,主要是為紀念
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而建設計風格採歐洲博物館常見之古典元外觀上結合希
臘列柱山牆與羅馬建築穹頂風格,與題幹所說「羅馬式建築」相似。
11
3.若是要避免地震威脅大可直接引進日本建築即在此並無法解釋為選擇羅馬式建
築樣式。此外,本明治維新以來是追求「脫亞入歐」而非抗衡西方文明至於「
東亞共榮」官方正式推行時間是在 1930 年代,其目的亦非引進西方建築文化。綜上
所述,答案應為(A)
25-26 為題組
試題編號:25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Ra-V-1 戰爭的殺戮及其影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推論二次大戰期間,臺灣稻米大幅減產的原因。
2.稻米減產可能受氣候變遷人力短缺、肥料不足、改種經濟作物等因素所造成戰後
初期稻米生產量仍無法恢復到戰前水準與戰爭末期盟軍多次轟炸臺灣,造
關、肥料工廠受到嚴重破壞有關。
試題編號:26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Ib-V-1 東亞地區人民在二十世紀重大戰爭的經歷
Ra-V-1 戰爭的殺戮及其影響
測驗目標:4.能評估與比較不同形式的歷史文本如文字、量化、圖像等所呈現的訊息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分析圖表資訊進行合理推論
2.由表 1知,1944~1945 稻米生產數量下降;表 2知,稻米已不敷食用,預 1946
年仰賴更多甘藷稻米為臺灣人的主食以甘藷彌補稻米產量不足可知甘藷是為了
替代主食之用,與養豬的飼料、地力恢復無關。戰時,米糧優先提供日本軍人食用。
27-28 為題組
試題編號:27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歷 Ia-V-2 東亞國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回
Mb-V-1 歐洲與亞洲的交流
測驗目標3.能分析精簡或綿長之歷史文本的關鍵字句段落安排或論證過程並把握其論述要旨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從日本使節團的評論中,理解其對倫敦霧霾的感受。
2.根據資料甲最後所述「由此足知英國富強的原因了」可知日本使節團對倫敦霧霾
態度是正面肯定其原因在於當時日本正值明治維新運動重視工業發展故認為霧
12
霾亦是國家富強的象徵
試題編號:28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歷 Sb-V-2 能源利用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從薛福成日記記載,分析倫敦的城市問題
2.資料乙引述薛福成日記記載十九世紀末的倫敦城市壅塞,人繁多居住環境也不
工業活動與民生燃煤造成霧霾嚴重因此時倫敦除霧霾污染外還面臨的
市發展問題,即為選項(C)人口快速增加,居住空間擁擠。選項(A)遊業發達,但缺
乏配套措施此時期的倫敦旅遊業正值起步期許多問題尚未湧現選項。選(B)糧食
供應長期短缺,物價騰貴:此時期為大英帝國的鼎盛期輸入許多殖民地商品,因
並無食物短缺的問題。選(D)各殖民地人民湧入衝突不斷此時期的倫敦甚少出
各殖民地族群之間爆發大規模的衝突事件。
試題編號:29
參考答案:CDE
測驗內容:歷 Va-V-2 什麼是史料?
Va-V-3 歷史事實如何建構?
測驗目標:9.能取用、比對和整合各項證據,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如何使用資料庫進行初步探究的基本認識。
2.題幹說明資料庫收錄七至十九世紀之間人物傳記資料包括人物的「籍貫」「事蹟」
「書信」「著作」所以關於人物的各項研究,有部分主題能利用此一資料庫來
分析。選項(C)官員本籍分布與選項(D)區域文風變化,皆可利用「籍貫」、「事蹟」
及「著作」來重建人物的任官情形與當地的文風發展,「書信」也能提供部分線索。
至於選項(E)學者人際網絡,亦可藉由「事蹟」「書信」「著作」來了解人物實際
的交友狀況,並串連其人際關係的網絡;「籍貫」也能提供地緣間的往來證明。
3.選項(A)人口變化趨勢研究使需採官府的長期統計與紀故官方記載的證據強
個人傳記或著作中的片面觀察選項(B)官學制度沿革同樣需多方考察正史地方志
文集等資料,無法僅藉由該資料庫直接進行研究
試題編號:30
參考答案:ABD
測驗內容:歷 Ca-V-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13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從資料理解荷蘭統治臺灣時期「贌社稅制」的特色。
2.文本內容主要訊息「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
或荷蘭人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為「公開招標」與「承包稅制」;「大武壟 140
里耳(Real)、哆囉嘓 140 里耳、諸羅山 285 里耳……以上合計 2,140 里耳。」可
出「分區課稅」,且使用貨幣繳納「里耳」是當時一種銀幣單位。因此,「直接
課稅」「限繳實物」,均可排除值得注意的是「贌社稅制」雖以貨幣繳納,
得標之後也可視荷蘭人需要以鹿皮等實物代替金錢繳納因此雖不「限繳實物」
但也未必「限繳金錢」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
31-33 為題組
試題編號:31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歷 Ia-V-2 東亞國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回
測驗目標3.能分析精簡或綿長之歷史文本的關鍵字句段落安排或論證過程並把握其論述要旨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日美友好條約》中,美國最主要的訴求為何?
2.為了開展貿易時美國正開始發展跨太平洋的貨運航線因此對貨船航運的相關
需求(乙)以及急難救助(丁)為最優先考量。日本(在江戶末期)的經濟條件尚未
發達還未成為美國看重的貿易對美國主要是將日本作為貿易和航運「中繼站」
(無法滿足甲、戊)。
試題編號:32
參考答案:中國、清帝
測驗內容:歷 Ia-V-2 東亞國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回
測驗目標:5.能察知歷史文本的敘事要旨、作者用意、及其與特定時代脈絡的關連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日美友好條約》簽訂的時空脈絡。
2.推論「商船」獲得所需的物資補給,繼續向下一個鄰近日本的「貿易」目的地前進
當時西方勢力的注意力集中在與中國的貿易而美國作為後起的勢(相對於英國等
歐洲國家),也在積極尋求機會。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中國、清帝國
等級 0(不給分):書寫中國以外的答案及未作
14
試題編號:33
參考答案:
歷史因素 地理因素
美國 在亞洲尚未建立根據地 穿越太平洋由西往東前往中國的航線
會先經過日本
歐洲 在東南亞早已經建立根據
前往中國的航線經過其東南亞殖民地
由南往北
測驗內容:歷 Ia-V-2 東亞國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回
測驗目標:9.能取用、比對和整合各項證據,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思考歐洲與美國地理位置不同其進入亞洲也採不同航
此而有不同的補給需求
2.美國由東向西跨越太平洋前往中會先經過的主要陸地國家為日本因此選擇日本
作為「中繼站」。而歐洲商船前往中國則是經由印度洋、由南向北歐洲國家選
擇在東南亞各地建立「中繼站」,無須經過日本。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對歷史及地的關連敘述完整,內容正確。
等級 1(部分給分):對歷史及地理的關連敘述不完整。
等級 0(不給分):概念錯誤或未作
34-36 為題組
試題編號:34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Na-V-1 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
Nb-V-2「西方」與「反西方」
測驗目標:6.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統整解釋三段有關戈巴契夫推動改革的文本資料之訊息。
2.由資料甲引文可知戈巴契夫要推動的改革「都是社會主義形式」並尋求從社會主義
內部去找尋問題的解答可知其認為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並無問題而由資料乙可知
他認為有問題之處乃是在於過去蘇聯投入太多資源在與美國軍備競賽上軍備武力
提昇了然而也長期忽略民生經濟的建設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貪腐頻傳,國家
濟貧弱無力面臨崩潰危是眼前需要改革的原因至於(D)民主自由是否遭受打壓在
資料甲、乙引文並無相關線索。
15
試題編號:35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Na-V-1 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
Nb-V-2「西方」與「反西方」
測驗目標:8.能比較或評估多種歷史解釋的觀點、證據推論及其有效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歸納三段有關戈巴契夫推動改革的文本資料之訊息。
2.由資料丙史家的評述可知戈巴契夫既不是民主主義主義者也非經濟自由主義者
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蘇聯體制能再度恢復生氣改革方式是採社會主義形式所以答案
應為(A)。至於選項(D)抗帝國主義引文資料並無相關線索。
試題編號:36
參考答案:
戈巴契夫的兩項舉動 為何造成蘇聯的瓦解
讓人民「擁有比較完整的
訊」
人民擁有比較完整的資訊後,人民得以知道共產體
制(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不是唯一的政治體制,
世界上還有其他的體制與思想(例如民主自由……
等等),而且人民也得以知道蘇聯共產體制的各種
漏洞與弊端(例如貪腐經濟衰弱社會貧窮……
等等),這極容易引發人民的不滿,進一步挑戰與
動搖蘇聯的一黨專政制度。
讓人民有「可以選擇的選舉」
當人民對政府(共產黨、社會主義)不滿,又取得
了選舉權,就有機會選擇反對政府(反共產黨、反
社會主義)的人士,甚至選擇支持民主體制、自由
經濟的人士。最後導致戈巴契夫原本想根據社會主
義意識型態(非破壞蘇聯體系的改革)的改革,完
全失敗。
測驗內容:Rb-V-1 現代的國家暴力
測驗目標:9.能取用、比對和整合各項證據,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統整解釋三段文本資料的表述能力。
2.為了讓人民「擁有比較完整的資訊」鬆綁媒體審查機制如此卻讓人民有多元的管
得知道蘇聯共產體制的弊端,進而引發人民的對政府的不滿。為了讓人民有「可
以選擇的選舉」戈巴契夫推動對了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改行總統制並修憲刪除「蘇
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
織的核心」等條款,這樣的變革意味著蘇聯結束一黨制的政治壟斷走向多黨制
人民對政府不滿又取得了選舉權就有機會選擇反對政府的人士甚至選擇支持民
主體制自由經濟的人士最後導致戈巴契夫原本只想要進行體制內的改革進而走
16
向雪崩式的失控,最終使蘇聯解體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能完整且清楚地敘述「舉動」與「蘇聯瓦解」的關連。
等級 1(部分給分):未能完整敘述或僅能回答其中一項內容。
等級 0(不給分):未能正確回答或未作答
37-39 為題組
試題編號:37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歷 Sb-V-1 交通運輸的發展與國家治理
測驗目標:7.能分析歷史解釋中的觀點、證據引用與結論的關係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分析文本,指出中國不欲貢使走陸路的原因。
2.命令外使繞路到達北一旦有外國使者只想節省時間而走近路竟被禁止入貢的
厲處罰比例不相符的絕貢懲罰,反映明朝考量的不單是政治威望時間成本、經
貿易,而是國家安全,不欲讓外國知悉到首都最近的路徑。
試題編號:38
參考答案:海運所需時間較短且載運量較大,貢使往往夾帶私人貨物,企圖販售得利
測驗內容:歷 Sb-V-1 交通運輸的發展與國家治理
測驗目標:9.能取用、比對和整合各項證據,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分析文本,說明安南及朝鮮貢使欲走海路的原因
2.朝鮮安南貢使希望從海路來中國的考量除可縮短時間外更在於可以夾帶大量
其經濟利益遠較陸路為大。但此舉不為明朝政府認可只要被發現,便處以絕
的懲罰。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能完整敘述兩國貢使希望走海路的原因。
等級 1(部分給分):未能完整敘述貢使走海路的原因。
等級 0(不給分):敘述錯誤或未作答。
17
試題編號:39
參考答案:
中國不信任日本,認為日本不遵守朝貢年期規定,且刻意掌握中國各方面情報、國力虛
實。
中國以朝鮮、安南為藩屬,要求兩國必須依中國政府指定的路線來華朝貢,否則停止其
入貢。
測驗內容:歷 Sb-V-1 交通運輸的發展與國家治理
測驗目標:8.能比較或評估多種歷史解釋的觀點、證據推論及其有效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比較兩段資料,說明明朝對日本、安南及朝鮮朝貢的不同態度。
2.日本自古鮮少向中國朝貢就算有也僅是數十年才來朝貢一次自明成祖永樂年間
後,積極來貢。但,他不遵守朝貢年期的相關規定,又喜歡收集古今圖籍等
情報暗中查探中國虛實,別有居心。反之,朝鮮與安南自古以來常來貢,明朝政
對之相對安心,僅要求他們必須依照官方指定路來前來,否則將取消其入貢資格。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對日本企圖及中國對藩屬的政策敘述完整且內容正確。
等級 1(部分給分):對日本企圖或朝貢制度的敘述不完整或內容部分正確。
等級 0(不給分):回答錯誤或未作答
40-41 為題組
試題編號:40
參考答案宣揚吳鳳為忠於職守而犧牲便於政府統治進而能夠達到教化或改變原住民的目的
測驗內容:歷 Ba-V-1 我群界定、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分類
測驗目標:8.能比較或評估多種歷史解釋的觀點、證據推論及其有效性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從統治者的角說明其對吳鳳事蹟持正面評價的動機為何?
2.歷史人物的評價多隨時代發展而出現不同變化但無獨有偶資料甲與資料乙雖撰
述時代跨越六十餘年對吳鳳的歷史評價與書寫事蹟的立場卻驚人地一致究其原因
主要在於二份資料的寫作者皆站在統治者立場的詮釋角度希望藉由「同化」的手段
來治理原住民族。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完整敘述吳鳳精神與統治目的之關連
等級 1(部分給分):只寫到目的或結果者。
等級 0(不給分):說明錯誤或未作答
18
試題編號:41
參考答案:
資料 資料
資料性質 官方出版 民間刊物
對吳鳳其人及其事蹟的看法 真人真事 真人虛事
對「宣揚」吳鳳故事的看法
從統治者角度來看,吳鳳是
犧牲自己(「捨生取義」)的典
範,同時也是漢人文化「涵
化」非漢人的成功例子傳頌
(宣揚)他的故事是希望人
民學習爲國奉獻的精神,更
希望非漢人受到感化。
從原住民角度來看,吳鳳
官方爲了統治方便所編造
故事「捨生取義」事蹟
不但是虛構的涵化」
非漢人的故事,更是對原
民(文化)的羞辱/尊重,
應該加以批判。
測驗內容:歷 Va-V-3 歷史事實如何建構
Vc-V-1 歷史解釋怎麼形成?
測驗目標:10.能針對問題,綜合以上歷史學探究方法及學科概念,書寫條理連貫的陳述
試題解析1.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更細緻地分辨兩個相近年代的作品何以書寫態度會出現如此
大的變化。
2.提問中試圖引導學生從三個層次:「資料性質」、「對吳鳳其人及其事蹟的看法」
「對『宣揚』吳鳳故事的看法」,來思考統治者和原住民視角下的吳鳳故事。首先,
就吳鳳其人及其事蹟而官方出版品的資料乙認為是真人真事民間刊物的資料丙
則主張應為真人虛事其次「宣揚」吳鳳故事的看法,資 站在統治者的角度
認為吳鳳的故事既可作為教化工具讓人民學習為國犧牲奉獻的精同時也能凸顯
漢人文化足以涵化非漢人的優勢,故宣揚吳鳳的事蹟將有助於統治。反之,近年
來原住民社會運動興起自我認同與群體意識的萌促使人們重新反思固有的漢人
述。因此,資料丙即站在原住民的角度來談為過去官方對歷史事實採選擇性書
寫,不僅不是正確的歷史描述,且多從漢化的觀點論述不尊重原住民文化,應該
以批判。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指出吳鳳其人其事的性質並對「吳鳳故事」有完整地評價及分析。
等級 1(部分給分):僅能部分回或無法回答資料的立場
等級 0(不給分):分析錯誤或未作答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