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 頁 參考試卷
共 7 頁 歷史考科
- 3 -
15. 清末中國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對女性課題有新的看法,有人認為:「天下積弱之本,必自
婦人不學始。」也有人主張「興女學」,呼籲婦女應受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倚賴母教,女子
教育的好壞實為國家強弱的依據。這些人鼓吹女學的思想背景為:
(A)認同國際社會以婦女識字率為國力強弱的指標,故有此主張
(B)回應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權主張,積極肯定婦女受教育之權利
(C)受西方女權主義影響,也效法西方,積極鼓吹婦女接受教育
(D)主張強國必先強種,鼓勵婦女讀書識字,以培育優良的後代
16.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非洲曾被稱為「白人的墳墓」。甚至到十九世紀初,由於自然環境、疾
病、非洲人的抵抗,歐洲士兵進入非洲後的死傷率高達 98%。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歐洲
人認為已經成功地解決了前述阻礙,自此能深入非洲,大舉掠奪。歐洲人是倚靠下列哪三項
事物?
(A)汽船、奎寧、來福槍 (B)火車、天花疫苗、大砲
(C)直昇機、奎寧、來福槍 (D)火車、天花疫苗、手榴彈
17. 歌曲道出時代的氣氛或群眾的訴求,以下是三首曾經在臺灣出現的歌曲:
甲:「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乙:「老法統唉呀無天理,霸佔國會在變把戲……我要抗議!我要抗議!」
丙:「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我們主掌)是應該……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享。」
這三首歌創作的時間,順序是: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18-19 為題組
◎ 自古以來,人群往來及貿易多受戰爭、疫病等因素而改變路線。例如北宋初,西方商人和使
節分別經由海路、「絲路」來中國,貿易以香料為大宗。自從北宋中葉,發生影響貿易路線
的「某事」後,西方商人與使節考慮人身、貨品安全,多避免走「絲路」。
18. 當時從事香料貿易的商人,最主要來自何地?
(A)英國 (B)印度 (C)阿拉伯 (D)葡萄牙
19. 「某事」後,西方商人與使節多避走絲路,改走海道。「某事」應是指:
(A)遼國長期南下攻宋 (B)西夏控制中國西北
(C)遼金合作控制北亞 (D)蒙古崛起威脅金國
20-21 為題組
◎ 1960 年代末期,一位作家記載了兩位外國友人來訪的情形:
我和朋友抵達市中心後,他們首先注意到百貨公司有眾多亮麗的服飾,超級市場有豐富多樣
的麵包、水果與肉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大不相同。購物完,我們在街上看到許多抗議的年
輕人喊著:改變社會、革命、反美國、反資本主義。我們進入咖啡廳後,又聽到許多年輕人
熱切討論馬克思與列寧的作品,認為社會主義無限美好。這兩位朋友嘆氣道:「天啊!這些
作品在我們國家都是令人厭煩的義務性讀物。」
20. 根據上文,作家的外國友人最可能來自哪國?外國友人拜訪的最可能是哪座城市?
(A)來自北韓的朋友,拜訪北京市 (B)來自蘇聯的朋友,拜訪哈爾濱
(C)來自希臘的朋友,拜訪安卡拉 (D)來自波蘭的朋友,拜訪西柏林
21. 文中年輕人提出「反美國、反資本主義」的口號,最可能與下列哪個事件密切相關?
(A)蘇聯成功發射衛星 (B)東德建造柏林圍牆
(C)美軍參與越南戰爭 (D)近東以阿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