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起適用歷史分科測驗參考試卷

pdf
1.06 MB
10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分科測驗參考試卷
111學年度起適用)
歷史考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 80 分鐘
作答方式: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題卷」上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
切勿使用修正液(帶)。
˙除題目另有規定外,非選擇題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在「答題
卷」上作答;更正時,可以使用修正液(帶)。
˙考生須依上述規定劃記或作答,若未依規定而導致答案難以辨識或
評閱時,恐將影響考生成績並傷及權益。
˙答題卷每人一張,不得要求增補。
選擇題計分方式:
˙單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題答對者,得該題的分數;答錯、未作答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
該題以零分計算。
˙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各題之
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該題全部的分數答錯k個選項
者,得
n 2k
n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
該題以零分計算。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分科測驗111 年度起適用)
歷史考科
參考試卷說明
本參考試卷為 111 學年度起適用之分科測驗歷史考科參考試卷。大考中心依據以下二
份文件所揭櫫之理念與目標而設計:
(一)108 學年度開始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
中等學校社會領域」
(二)本中心所公布之 111 學年度起適用之「分科測驗歷史考科考試說明」
一、測驗科目與範圍
分科測驗歷史考科的測驗範圍包含高中一、二、三年級的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歷
史。測驗內容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
領域」所列之歷史「學習內容」為依據,並以轉化歷史「學習表現」形成之歷史考科測驗
目標來設計試題。
二、題型、架構與配分
111 學年度起分科測驗歷史考科的試卷作答方式分為選擇題型及非選擇題型;選擇題
型包括:單選題與多選題。試題呈現方式分為單一試題或題組形式;題組形式可採混合題
型,即同一題組包含一或多道選擇題(單、多選)及非選擇題。本卷選擇題配分占 70%
非選擇題配分占 30%,上述題型與配分比例在未來正式考試時可能因組卷之必要而有微
調。
三、命題特色
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社會領域」
強調素養與跨領域神,「分科測驗歷史考科」的命題方向兼具測驗學科概念的基本試題
以及將知識與能力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與學術探究情境的素養導向命題。
四、考生作答(答題卷)
此次答題卷為配合混合題型而設計,考生填答時須注意本考科試題本之「作答注意事
項」的提示,並於規定的作答區撰寫。未來混合題型中的非選擇題可能有其他不同形式,
每份試卷混合題的呈現方式未必皆相同作答時須搭配「答題卷」務必詳讀試卷上的作
答說明。
參考試卷呈現本中心未來命題方向、組卷架構、答題卷設計、參考答案/評分原則等
可能樣貌,僅適宜作為參考練習、評量之示例;此外,本次試題除部分為原創外,亦有採
用或修改歷年考題或研究用試題情形。
本中心對本次公告之參考試卷,雖追求最高品質,但仍可能存在須調整精進之處,歡
迎各界惠予指正、建議。
1 參考試卷
7 歷史考科
- 1 -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62 分)
一、單選題(占 56 分)
說明:第1題至第28題,每題2分。
1. 地名往往反映該地的居民結構與歷史發展例如學者研究臺灣地名來源時發現其中有許多為
音譯而來,唭哩岸、塔塔加、都蘭、打狗等均屬此類。以上這類地名最可能的來源為何?
(A)來自當地原住民族的語言 (B)西班牙統治時的西班牙文
(C)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語稱呼 (D)日本統治時期的日文地名
2. 戰爭或政治變革都可能造成社會動盪影響出版與印刷等文化事業。某一場「革命」
夕,每出版 45,000 種書籍;場「革命的第二年出版量只剩 3,000 種書市場上各類
出版品的總數減少了近 95%。這場「革命」是:
(A)1776年美國獨立革命 (B)1789年法國大革命
(C)1911中國辛亥革命 (D)1966年文化大革命
3. 歐亞文化交流也表現在食物上波斯帝國宮廷有一以堅果及糖製成的甜點,於 九世紀左右
先傳到伊比利半島十三世紀傳到威尼斯後來就連波羅地海的大港呂貝克城也出現。這
甜點最可能經由誰傳播到歐洲?
(A)阿拉伯人 (B)日耳曼人 (C)義大利人 (D)迦太基人
4. 某個文物中使用許多歷史片呈現主題包括:
甲、學生香港街頭舉行抵制日貨遊行
乙、年輕人訴求婚姻自由,採用新式婚禮,不收結婚禮金的公告與照片
丙、北京學生在街頭演說,並遊行往天安門
丁、訴求漢字改革,提倡中文拼音化的學術討論文章
上述展覽主題最可能
(A)八國聯軍 (B)五四運動 (C)八年抗戰 (D)香港回歸
5. 近代以前許多婦女的活動因其性別而受到限制僅有少數可以突破束縛留下傲人成就
位生活在十二世紀的歐洲女性其著作豐富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界醫藥宗教信仰方面
的作品還是位優秀作曲家平日又需管理龐大地產和眾多人員從她的年代性別與成就
可以推測其身分最可能是:
(A)教宗 (B)主教 (C)大學校長 (D)修道院院長
6. 學者指出:十六十八世紀之間,約有 200 萬來自歐洲、1000 多萬來自非洲的移民進入美
洲。到十九世紀前期,美洲人口的歐裔移民成長為 1200 萬,非裔則僅剩 600 萬。這種情況
最可能的成因是:
(A)拉丁美洲獨立建國排斥非裔 (B)非裔在南北美洲的處境艱
(C)歐裔橫渡大西洋時充滿危險 (D)大量非裔返回非洲獨立建國
7. 古埃及的荷魯斯Horus形象多作隼頭人身(如圖 1),
老的守護神也是王權的象徵羅馬人統治埃及時荷魯斯依
然有著鷹隼的頭卻披著羅馬將軍或皇帝的長披風(如圖 2)。
這種變化說明羅馬的宗教政策是:
(A)放任自由,羅馬人民接受埃及信仰文化
(B)強調萬靈信仰,主張世間萬物皆有神性
(C)強調人與自然結合,表現天人合一思想
(D)結合埃及在地宗教元素,以強化其統治
1
2
參考試卷 2
歷史考科 7
- 2 -
8. 1950 年前後,政府分原住民為九族;半世紀以後,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有十六族。臺灣原住
民從九族增加為十六族以上,最可能原因是
(A)人口不斷增加,族群分化獨立 (B)推廣成功,族群日分化
(C)依原住民身分法重新定義各族 (D)族群間不斷通婚,產生新族群
9. 考古資料可讓我們重新認識古代社會的活動或確認史書的記載學者從近年出土的三國
時期吳國簿冊,包括:《隱核(查核)新占民簿》《隱核州軍吏父兄子弟簿》《兵曹
徙作部工師及妻子簿》《郡縣吏兄弟叛走人名簿》《生口買賣簿》重新檢視正史
這些簿冊內容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掌控各類人口,增加稅收 (B)強迫職業世襲,確保生產
(C)因應戰爭需要,限制住居 (D)分析人民壽命,發展醫學
10. 宗教理論的內容反映時代的變遷例如一位學者指出「神以祂永恆不變的旨意決定了有
些人獲得永生有些人則注定沉淪於地獄得救與否不是人能自己決定的而是神所決定
的。」這個說法最可能反映哪一種思想
(A)十三世紀神學家阿奎那重視神蹟與啟示之說
(B)文藝復興學者伊拉斯謨斯對羅馬教會的批判
(C)宗教改革家喀爾文根據聖經提出上帝預選論
(D)十九世紀時馬克思論述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
11. 31902-1933 年間臺灣甲乙兩類數量的
比率變化。圖中的甲、乙分別是指:
(A)新式糖廠的產量舊式糖廍的產量
(B)歐美洋行的行數傳統行郊的行數
(C)新式學校的間數傳統私塾的間數
(D)漢人街庄的數量蕃人部落的數量
12. 歷來中國地理的相關論述反映其世界觀,例
學者根據《尚書禹貢》的說法主張傳統華夏民族位居陸地之中東漸於海西披於流沙
訖於四海乙學者則主張「早期的海洋文明實際上都是孕育於農業文明之中我們如何
理解這兩位學者的說法?
(A)華夏民族居世界中心出類拔萃,屬種族優越論
(B)中國兵強馬壯創造強大的帝國,屬天朝至上論
(C)中國地大物博且資源足以自足,屬陸地中心論
(D)中華文化源於一處向四處傳播,屬一元傳播論
13. 大豹溪一帶(今新北市三峽區)原是泰雅族大豹社居住地二十世紀初臺灣總督府派軍隊
前往該地,將大豹社迫遷到詩朗、志繼等部落(今桃園市復興區)。最可能的原因是:
(A)總督府設立「蕃童教育所」,要大豹社族人接受新式教育
(B)日本政府讓財團開發樟腦業,將大豹社族人驅離部落領域
(C)總督府正興建桃園大圳,需要徵調大豹社原住民充當勞力
(D)日本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要訓練大豹社族人擔任後備兵
14. 當香港受到美軍空襲一位居住在當地的英國人「空襲證明了戰爭正積極進行中
港沒有被遺忘」一位婦女甚至開心地跳舞相信自己即將獲救美軍空襲香港的原因是
(A)抗戰初期,美國協助英軍防守 (B)二戰期,香港被日本軍
(C)二戰之後,美國欲掌控東南亞 (D)戰期間,美國遏止共黨擴張
0
20
40
60
80
100
1902-19031912-19131922-19231932-1933
%
3
3 參考試卷
7 歷史考科
- 3 -
15. 清末中國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對女性課題有新的看法有人認為「天下積弱之本必自
婦人不學始也有人主張「興女學」呼籲婦女應受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倚賴母教女子
教育的好壞實為國家強弱的依據。這些人鼓吹女學的思想背景為:
(A)認同國際社會以婦女識字率為國力強弱的指標,故有此主張
(B)回應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權主張,積極肯定婦女受教育之權利
(C)受西方女權主義影響,也效法西方,積極鼓吹婦女接受教育
(D)主張強國必先強種,鼓勵婦女讀書識字,以培育優良的後代
16.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非洲曾被稱為「白人的墳墓」甚至到十九世紀初由於自然環境
非洲人的抵抗歐洲士兵進入非洲後的死傷率高達 98%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歐洲
認為已經成功地解決了前述阻礙自此能深入非洲大舉掠奪歐洲人是倚靠下列哪三項
事物
(A)汽船、奎寧、來福槍 (B)火車、天花疫苗、大砲
(C)直昇機、奎寧、來福槍 (D)火車、天花疫苗、手榴彈
17. 歌曲道出時代的氣氛群眾的訴求,以下是三首曾經在臺灣出現的歌曲:
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老法統唉呀無天理,霸佔國會在變把戲……我要抗議!我要抗議!」
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我們主掌)是應百般義務咱都自治權利應當
這三首歌創作的時間,順序是: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18-19 為題組
自古以來人群往來及貿易多受戰爭疫病等因素而改變路線例如北宋初西方商人和使
分別經由海路「絲路」來中國貿易以香料為大宗自從北宋中葉發生影響貿易路線
的「某事」後,西方商人與使節考慮人身、貨品安全,多避免走絲路
18. 當時從事香料貿易的商人,最主要來自何地?
(A)英國 (B)印度 (C)阿拉伯 (D)葡萄牙
19. 「某事」後,西方商人與使節多避走絲路,改走海道。「某事」是指:
(A)遼國長期南下攻宋 (B)西夏控制中國西北
(C)遼金合作控制北亞 (D)蒙古崛起威脅金國
20-21 為題組
1960 年代末期,一位作家記載了兩位外國友人來訪的情形:
我和朋友抵達市中心後他們首先注意到百貨公司有眾多亮麗的服飾超級市場有豐富多樣
的麵包水果與肉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大不相同購物完我們在街上看到許多抗議的年
輕人喊著改變社會革命反美國反資本主義我們進入咖啡廳後又聽到許多年輕人
熱切討論馬克思與列寧的作品,認為社會主義無限美好。這兩位朋友嘆氣道:「天啊!這些
作品在我們國家都是令人厭煩的義務性讀物。」
20. 根據上文,作家的外國友人最可能來自哪國?外國友人拜訪的最可能是哪座城市?
(A)來自北韓的朋友,拜訪北京市 (B)來自蘇聯的朋友,拜訪哈爾濱
(C)來自希臘的朋友,拜訪安卡拉 (D)來自波蘭的朋友,拜訪西柏林
21. 文中年輕人提出「反美國、反資本主義」的口號,最可能下列哪個事件密切相關?
(A)蘇聯成功發射衛星 (B)東德建造柏林圍牆
(C)美軍參與越南戰爭 (D)近東以阿六日戰爭
參考試卷 4
歷史考科 7
- 4 -
22-24 為題組
羅馬帝國時期為彰顯國家權力耗費大量財力建造大型公共建築十世紀以後歐洲基督
教會的教堂仿效羅馬帝國也用石材穹頂石柱延續羅馬的風格十至十三世紀之間
歐洲許多城市都出現這建築,統稱為「羅馬式建築」。
22. 下列各圖,何者屬於「羅馬式建築」?
(B)
(D)
23. 十至十三世紀間為何出現這些羅馬式建築?
(A)貴族對抗君權 (B)強調王權至上
(C)誇耀世俗財富 (D)宣揚信仰永恆
24. 臺灣1910 年代興建的許多火車站、銀行、博物館等大型建築物,也應用羅馬式的建築
元素。當時臺灣出現這類風格建築物的原因是:
(A)殖民統治者為彰顯國家力量 (B)建築師考量臺灣的地震威脅
(C)臺灣總督藉此抗衡西方文明 (D)政府塑造「大東亞共榮圈」
25-26 為題
1 臺灣稻米生產統計表 2 米糧供給推估表
年份 稻米產量(公噸
指數
1938 1,378,778 100
1940 1,109,760 80.4
1942 1,151,443 83.5
1944 1,010,119 76.2
1945 626,208 45.5
昭和 20
1945下半期
一期
預估生產
甘藷
預估稻米
不足額
數量(石) 2,420,800 160,000 272,300
昭和 21
1946上半期
二期
預估生產
甘藷
數量(石) 2,500,000 320,000
25. 根據11944-45 年之間臺灣稻米大幅減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領華南地區,臺灣不需要提供日本糧食
(B)日本國內推動麵食計畫,稻米需求量日漸減少
(C)臺灣遭受盟軍轟炸,工廠受損,影響肥料生產
(D)臺灣總督府擴大糖業生產,稻米生產因此減少
5 參考試卷
7 歷史考科
- 5 -
26. 2顯示日本統治後期甘藷產量大幅提高。此時甘藷的作用最可能為
(A)總督府發展養豬業的主要飼料 (B)因應戰時物資管制,作為主食
(C)支援南洋作戰,當作軍人食糧 (D)輪種蕃薯恢復地力,並賺外快
27-28 為題組
「霧霾」為現代概念近代以前的稱呼為「霧」「煙」對其看法與現今之環保意識頗有
出入。以下兩段資料是關於十九世紀末倫敦煙霧的描述
資料1872 年到訪倫敦的日本岩倉使團發現當地「到處是黑煙沖天大小工廠遍地
此足知英國富強的原因了。」
資料光緒 16 年十月初六1890 年)薛福成於日記中提及「蓋英倫三島四面皆海
本多白霧而倫敦五百萬煙戶之煤煙又為霧所掩不能沖霄直上聚為黃霧……
蓋天地稍冷則人皆擁爐又多五百餘萬人終日夜焚煤之煙非特灶突之煙也
抵倫敦為地球第一繁盛之區洋房幾無隙地又多三層四層之樓平房之下尚有地
室,已不啻五六層矣,是不啻以一倫敦化為三四倫敦也。」
27. 日本使節團對於倫敦霧霾的態度為何?
(A)正面肯定,認為霧霾為國家富強的象徵
(B)模稜兩可,霧霾不佳,經濟發展也重要
(C)反對霧霾,認為霧霾影響英國國家形象
(D)置身事外,認為霧霾反正不發生於日本
28. 根據資料,指出十九世紀時倫敦除霧霾問題外,還面臨哪城市發展的問題?
(A)旅遊業發達,但缺乏配套措施 (B)糧食供應長期短缺,物價騰貴
(C)人口快速增加,居住空間擁擠 (D)各殖民地人民湧入,衝突不斷
二、多選題(占 6分)
說明:第29題至第30題,每題3分。
29. 哈佛大學建置一個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收錄七至十九世紀之間人物傳記資料 37
,資料包含人物「籍貫」「事蹟」「書信」「著作」。利用該資料庫,史家可研究哪
些課題?
(A)人口變化趨勢 (B)官學制度沿革
(C)官員本籍分布 (D)區域文風變化
(E)學者人際網絡
30.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關於贌社稅制的記載為增加公司收入及實現地方議會對各村落頭
人之承諾決定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
高標價者包攬商業例如位於臺南嘉義一帶的大武壟 140 耳( Real哆囉嘓 140 耳、
諸羅山 285 里耳……以上合計 2,140 里耳以上金額先收半數其餘半數於期滿時繳納
此記載來看,贌社稅制的設計有哪些特點?
(A)分區課稅 (B)承包稅制
(C)直接課稅 (D)公開招標
(E)限繳實物
參考試卷 6
歷史考科 7
- 6 -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占 38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 4 組,單選題每題2分,非選擇題每題配分標於題限在標示題號作答
內作答。選擇題與「非選擇題作圖部分」使用 2B 鉛筆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
切勿使用修正液(帶)。非選擇題請由左而右橫式書寫,並依題目指示作答。
31-33 為題組
1853-54 年之間,美國海軍將領培里Matthew Perry)帶領著「黒船」艦隊兩次造訪日本;
其後日美簽訂了兩國間的第一個條約日美友好條約》其主要内容總結如下:
兩國之人此後當互相親睦日本國政府今定下箱館兩港做爲美國船隻取得物資(食
石炭)補給之處准其入港日本對漂到日本各地海濱的美國船隻和船員應給予必要
的救恤周濟
31. 根據上文,美國簽訂此條約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哪兩項?
甲、要求日本政府開放與美國通商 乙、提供國船隻所需的物資補給
丙、如果遇到盜匪,日本必須 丁、一旦發生海難,日本應當
戊、日本應當派員到美國商定專約
(A)甲丙 (B)乙丁 (C)丙丁 (D)甲戊
32. 美國在簽訂此條約商船可獲得適當的物資補給保障以繼續前往最希望與之貿易的地
區進行貿易。請問這個地區應是何國?(2分)
33. 1850 年代,來自歐洲各國商船早已在亞洲從事各種商業活動,卻未與日本簽訂類似的條
而美國一開始進入亞洲便要求日本提供物資補給根據你的歷史和地理識,解釋
美國為何有此需而歐洲為何不需要?4分)
34-36 為題組
東歐共產世界瓦解蘇聯解體是上世紀末發生的大事這件大事的關鍵人物為 1985 1991
年擔任蘇聯領導人的戈巴契夫。以下是三則有關他的資料:
資料 1987 年戈巴契夫公開表示:「我要……再次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社會主義形
式的。我們想要從社會主義內部而不是外部尋求種種問題的解答。」
資料乙 1992 年戈巴契夫回顧過去時表示:「我當時知道有個重大的改造工作在我眼
……這個國家因為投入耗損巨大的武器競賽而精力用盡經濟機制貧弱無力
生產額劇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滑落貪腐處處可見我們……進行改革
與先前的改革嘗試雷同。」
資料丙 一位西方史家評述如下「戈巴契夫既不是民主主義者也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
他的希望是使蘇聯體系再度恢復生氣而非破壞蘇聯體系……他認為讓人民擁有
比較完整的資訊和可以選擇的選舉便足以滿足人民需求……然而他的第一項改
革就動搖了原有的政治與經濟掌控力,並且引發了遠不是這位總統所希望的大雪
崩式的實驗與改造。」
34. 根據上述資料,戈巴契夫認為蘇聯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A)國家意識型態出錯 (B)經濟面臨崩潰危機
(C)武器裝備落後不振 (D)民主自由遭受打壓
35. 根據上述資料,戈巴契夫改革時,他的主要動機是:
(A)維護社會主義 (B)主張民主主義 (C)強調自由經濟 (D)對抗帝國主義
7 參考試卷
7 歷史考科
- 7 -
36. 學者認為戈巴契夫的兩項舉動引發蘇聯瓦解,請根據資料解釋這些舉動為何造成蘇聯的
瓦解?8分)
37-39 為題組
閱讀下列兩段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 明朝有官員主張自古倭奴無貢貢亦不過數十年一貢不知吾土虛實所以禍少
成祖永樂來有貢,貢輒數來則限以十年一貢又不遵約或數年一來
吾土若故鄉識吾人如親舊收吾寶物諸貨如取諸寄倉儲尤嗜古今圖籍
山川之險易,甲兵之朽利,人性之剛柔,國紀之張弛,無不熟知。
資料乙 明朝規定朝鮮入貢由鴨綠江經遼陽廣寧繞道進入山海關抵達北京安南入貢
則須由廣西憑祥州入境經龍州沿左江到南寧再抵達北京朝鮮和安南希望
改走近路遭明朝拒絕朝鮮安南貢使為縮短時間並夾帶大量貨物往往私自
走海路前來。明朝一旦發現,甚至採取絕貢的懲罰。
37. 當時航海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但中國仍要求朝鮮、安南貢使應走陸路,其原因最可能是:
(A)政治因素,凸顯天朝威望 (B)經濟考慮,延長貿易時間
(C)外交懷柔,準備周到接待 (D)國防考量,防外國直赴京
38. 根據資料乙安南、朝鮮兩國貢使希望從海路來中國的原因為何?(2分)
39. 根據資料甲、乙,比較明朝對待日本、朝鮮及安南朝貢的差異。4分)
40-41 為題組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因時代立場而有不同解讀探究與實作課程中三位同學分
別找到三段不同時期吳鳳資料。請仔細閱讀下列三段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1912 年時任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為吳鳳撰寫紀念碑文稱其「志識
魁奇有古俠烈風在職幾五十年炎瘴厲霧不憚(畏懼)綏撫之勞一旦捐軀
使文身鑿齒之,翕然嚮化(和順歸化),此所謂殺身成仁者非耶!
資料 1976 年,一份官方出版品指出:提起吳鳳,真是一個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英雄
人物小說戲劇史書課本中都描述他壯烈犧牲改變原住民出草的習慣所以
「生不作倀全(保全漢族死能為厲靖(平定)番塵」視他為千秋萬世的仁
聖。
資料 1983 年,一份原住民青年刊物指出:我們考諸臺灣有關的史料,只有證實吳鳳確
有其人至於「捨生取義的事蹟卻沒有一字半句這可能是有關當局編造吳鳳的
故事,作為「涵化」劣勢民族的工具。
40. 資料顯示日本政府對吳鳳頗為推崇,到了 1970 年代官方出版品仍然維持這樣的看法。兩
個不同時期對吳鳳正面評價,請從統治者角度說明這種正面評價的動機為何?2分)
41. 資料、資丙儘管時間甚為接近,但對吳鳳的評價卻有顯著差別請根據答題卷上「資料
性質」「對吳鳳其人及其事蹟的看法」「對『宣揚』吳鳳故事的看法」三種不同層次
分析資料、資料主要差異為何?8分)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