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輔導實驗計畫」之規劃報導
楊瑞珠
一、自然科學營隊,行之有年
國科會科教處從民國七十二年起規劃推動「高中生數理科學習成就優異學生輔導實驗計畫」,有系統的規劃物理、化學、數學及生命科學的課程,輔導對基礎科學有潛力的及有興趣的高中生,經由上課及實驗,教導其對上述基礎科學科目的基本知識和正確觀念,培養其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訓練作實驗的方法與技術、學習運用參考文獻和表達研究成果。希望藉此輔導計畫使高中生對科學的學習有成就感,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潛移默化中提昇其基礎科學的素養,以期日後成為基礎科學的優秀人才。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亦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期望藉由種種高中生的科學營,激發高中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瞭解科學研究的內涵,厚植基礎科學研究人才,進而提昇未來國內科學研究的水準。國科會此項對高中生基礎科學的輔導計畫,目前仍進行中,且由最早只有一所北區大學辦理的輔導計畫,逐漸擴展至目前有中央研究院、清華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學術機構承辦理化、數學、生物等科目的輔導實驗計畫。
此項計畫實施多年來,鼓勵了許多青年學子朝基礎科學研究的路上邁進,成績斐然。我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發方面也由於政府的大力推動,水準明顯提昇,在各方面已獲得值重視的成果。在我國邁入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科技發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技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民生福祉、與國防安全雖至為重要,然而科技發展過程中所產生之負面影響或導致整体經濟社會結構之改變,亦不容忽視,如環保、治安、交通的問題,產業結構、企業經營方式的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國民價值觀之改變,休閒與自由時間增加,法令制度之修訂跟不上科技發展等等。足見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有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發展和科技發展要能有良性的互動,則有賴於人文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二、人文社會知識,未受重視
任何社會科技發展的終極目標皆在提昇經濟生活水準和豐富文化生活內涵。科技人員從事科技研究發展的工作,若能認識傳統人文精神,有助於自身研究導向之選擇,在選擇研究項目和考慮研究效益時,更可發揮本土社會的特色。例如在設計工業產品時,若注入我國傳統美學特質與藝術風格的設計,不僅可美化產品,亦可因產品具我國特有美學特質而提高該產品之競爭力。這就有賴於美學及藝術理論之涵養。又如由於科技的發展使我國進入資訊化社會,有關資訊的取得與保護、通訊資源的運用、科技商務糾紛的仲裁、電腦犯罪的防治等相關法規之制定皆需法學專才之協助。醫療科技的發展雖對個人生理健康的增進有所助益,因醫療科技的使用而衍生的相關醫學倫理,疾病、心理壓力、社會支援系統及醫療效果之間的關聯性等問題在在皆需社會學者、文化人類學者、臨床心理學者、法律學者、倫理學者的參與。而透過教育歷程認識傳統人文典籍、人類發展的歷史與文化,甚至透過精心規劃設計的休閒活動,可使民眾學習和發揮人文精神及關懷社會的理念。
前述的例子皆說明:一個社會的健全發展需要人文社會和科技兩個層面的均衡發展。第四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也曾討論到人文社會和科技均衡發展的議題。該次會議與會專家學者曾建議:規劃大學校院之通識教育,促進科技與人文社會之均衡發展,使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生能認識科技與人文、社會的關係; 而在科技教育中注入科技對自然体系、社會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影響之認識,俾能從傳統人文精神吸取心靈的滋養。當前各大專校院的通識課程雖已相當多樣化,然而目前社會中仍然有不少人持著一種錯誤的看法和態度,認為資質好的學生才去學理工,只有從事科技行業才有好的收入與前途。學習人文和社會科學科系者似乎較不受到重視。然而任何一個社會皆需各式各樣的人才,各司其職,發揮其長才,社會才會健全。
三、人文社會人才,及早培育
由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及其所構成的社會組織結構,而人類行為或社會組織結構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建立在長期而動態的基礎上。雖然如此,人文社會科學仍然需要高級研究人才進行資料的分析、詮釋與批判,才能產生對人類社會具有意義的知識。因此,不僅基礎自然科學人才的培育及其興趣的培養需及早進行,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人才和興趣的培植亦需及早開始。前述通識教育的課程皆在大專校院開設,而人文社會科學分工較細的科系也是從進入大專校院開始修習。高中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識大多從國文、歷史、地理、公民等課程中得來。由於高中學生需參加大學聯考,考試領導教學的情形由來已久,學生為考試而學文史,老師也因學生需考試而在教法與教材上較側重記憶背誦的內容。教科書的編寫考量到學習時數的限制,每一主題又精簡許多,因此學生要學習的教材章節很多,但每一主題常無法深入,只能點到為止。此種教材與教法似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怪乎一位優秀的歷史學者曾言道:高中生背完高中歷史後就不想再學歷史了。
為了及早激發高中學生對人文及社會科學學習的興趣,發掘未來從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才,本處將規劃一系列課程,包含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科目,邀請國內外學問及口才皆佳的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選擇有趣的主題,用相當的時間向高中生介紹該主題的內容,詮釋、分析、批判、或討論相關的問題,甚至指導學生研究相關的題材,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樂趣,對人文社會科學有所追尋,進而在未來投入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行列,提高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水準。
構想中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輔導實驗計畫”課程,希望能陣容整齊,本處將視規劃出的課程內容再決定上課的時程。基本上將利用寒暑假時間及學期中週休二日的週末。本項“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輔導實驗計畫”擬由國科會與教育部、科學月刊社、遠哲教育基金會合作,目前已獲教育部全力支持,遠哲教育基金會全力投入,而科學月刊社亦表示濃厚的協辦興趣。將來“人文社會科學營”的實際執行,按慣例將由本處委請學術單位辦理。學生的甄選將不限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各地教育局可經過一定的甄選程序,讓有興趣的高中生參加。未來將甄選多少學生,及將在何地辦理此一計畫,於規劃時會予以考量。
該營隊規劃小組成員如下:中研院歐美所方萬全教授、台大政治系朱雲漢教授、吳玉山教授、台大哲學系林正弘教授、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教授、中研院史語所邢義田教授、中研院社會所籌備處章英華教授、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謝志偉教授、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俞明德教授、科學月刊社代表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所程樹德教授、台大經濟系管中閔教授、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心理系黃榮村教授、台大歷史系黃俊傑教授、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此一構想中的計畫已獲本會主任委員的大力支持。國內數位中研院院士如楊國樞教授、胡佛教授、劉翠溶教授、李亦園教授、杜正勝教授、曾志朗教授、朱敬一教授等,皆已應允參與授課。辦理的時間視規劃的情況而定,最快可在八十八學年的第二學期開始,最慢應可於八十八學年暑假開始。俟規畫完成後再報導各項細節。
四、本項業務由人文處楊瑞珠小姐和林芳美小姐承辦,竭誠歡迎各界對此一計畫提供意見,請將意見以電話(2737-7942楊瑞珠,2737-7989林芳美)、傳真(2737-7674,2737- 7819)、或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或[email protected])告知本處承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