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48.( ) 葉文龍是個東南亞華僑商人之子,他無意中翻到祖先留下來的祖訓,內容提到:「當年我們經過這裡,覺得
這是一塊值得開發的地區,於是我們選擇不回中國而留在此地發展,克勤克儉,終於漸有成就,後世子孫務必
要守成!」這段內容最有可能與下列何事有關? (A)遷都北京 (B)鄭和下西洋 (C)海禁政策 (D)渡臺禁
令。
《答案》B
49.( ) 自新航路發現以來,歐洲商船經常往來於中國、日本及東南亞之間。清朝乾隆年間,清廷為方便管理來華貿
易的外商,將通商口岸限於何處? (A)上海 (B)天津 (C)福州 (D)廣州。
《答案》D
50.( ) 黃曉明在網路讀到一段文字:「隨著午夜鐘聲響起,香港在歷經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後,終於在西元
1997 年6月30 日回歸中國。」請問:香港最早割讓給英國與下列哪一史實的關係最為密切? (A)鴉片戰爭
(B)清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英法聯軍。
《答案》A
51.( ) 《外交部史略》紀載「這個機構成立象徵中國開始進入西方主導的世界外交體系。對外不僅只限於通商或傳
教等單方面的管理,而是與各國開始建立政府與政府間的正式往來關係。」請問:這個機構應為下列何者?
(A)驛站 (B)市舶司 (C)商館 (D)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答案》D
52.( ) 十九世紀中葉,日本於牡丹社事件後出兵攻擊臺灣,並迫使清廷承認其攻擊行動是「保民義舉」。請問:日
本當時所欲保護的「民」所指為何? (A)朝鮮 (B)琉球 (C)越南 (D)緬甸。
《答案》B
53.( ) 日俄戰爭後,有一位清朝官員說道:「中國即將進行政治變革,推動君主立憲政體,使君權受到部分約制,
全國都將有一部可以依循的憲法。」請問:這位官員提到的體制改變應該是學習自何國? (A)俄國 (B)日本
(C)法國 (D)英國。
《答案》B
54.( ) 林淑如在網頁中打上幾個關鍵字搜尋,「上海」、「萬國公報」、「總理衙門」、「留美幼童」。根據關鍵字判斷,
林淑如可能在查找下列何項訊息? (A)列強侵略下的中國民眾日常 (B)接受歐美新知的管道與媒介 (C)傳統
科舉制度下的考科內容 (D)日俄之間的戰爭引爆關鍵點。
《答案》B
55.( ) 「租界」是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中期,歐美列強在東亞國家通商口岸居留、貿易的區域。其特點是外國
人接管了當地的行政管理權及其他一些國家主權,這些地區成為不受清朝政府管理,開放和世界通話的「窗
口」。請問:上海成為接觸西方文明的重要窗口是因為哪一個條約?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和約》。
《答案》A
56.( ) 某書記載:「同行的法國步兵穿著紅色與藍色的軍服,金髮德國人的頭盔是尖的,義大利狙擊手戴著向後垂
的羽毛,孟加拉騎兵騎著阿拉伯種馬,錫克士兵包著頭巾,還有日本、俄國、英國的大兵……。我們即將去北
京打一場百年來最偉大的戰役。」請問:留下這段紀錄的軍官所要參加的戰役為何? (A)鴉片戰爭 (B)八國
聯軍 (C)英法聯軍 (D)甲午戰爭。
《答案》B
57.( ) 蔡燦得是清末時期的知識分子,自小生活在上海,在清廷開放與外國通商後,蔡燦得在街道上經常可見外國
人經商買賣、傳播宗教,有時他會與外國人交談,得知西方各國不同於中國的風俗民情,進而對西方國家物質
文明與現代思想產生興趣。請問:蔡燦得可以透過哪一讀物更加了解西方國家的文明與思想? (A)《臺灣民
報》 (B)《萬國公報》 (C)《自由中國》 (D)《四書集注》。
《答案》B
58.( ) 晚清時期的阿源,是個樂於接受各種新觀念的「新派」知識分子,且他擁有一個天資聰穎的女兒。請問:下
列何者最有可能是他會認同的教育理念? (A)讓女兒在家跟著媽媽學習操持家務 (B)將女兒送到教會辦的女
子學校學習 (C)為女兒聘請家教學習四書五經 (D)把女兒送到鄉下自由成長不加干涉。
《答案》B
59.( ) 近代中國的第一所女子學校,是由英國傳教士所創立的「寧波女塾」,該校校訓中寫有「女子為民之母,欲
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教」,反映出西方傳教士對於女性受教育的重視,也影響了日後中國女學的興起,
不過中、西方對於「興女學」的目的上有所不同。請問:從該校訓中可以看出,西方傳教士鼓勵女子受教育的
原因為何? (A)完成傳宗接代 (B)加強國家富強 (C)重視倫理道德 (D)提高女子地位。
《答案》D
60.( ) 下列新聞報導內容引發文禾的關注,根據報導內容與國家組成要素判斷,文中的阿布哈茲是否為國家的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