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臺灣學生的生活與日治教育背景

pdf
788 KB
5 頁
E11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共有五面,請耐心作答
*單選題 (40 每題 2.5 )
1. 阿信是生活在西元 1930 年臺灣的漢人學生
(10 歲左右)
,依據當時的社會情況,下列的生活經驗描述,何者最有
可能是出自於他的日記? (A)因為政府實施義務教育,所以我受了完整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B)今天是上學的第一
天,媽媽牽著我的手帶我走到了附近的小學校上課 (C)走進教室,我看到住在我家隔壁的日本官員的小孩也跟我在
同一班 (D)老師們上課時幾乎都說日語,我聽得有點吃力。
2. 日治時期,大多數臺籍精英皆有前往日本就讀大學的經驗,下列何者解釋較符合時代背景? (A)臺灣人認為日本
大學比較好,所以積極把小孩送到日本 (B)臺灣人苦於在地高等教育不足,只好到日本就讀 (C)日本人認為臺灣蠻
荒落後,不願意在臺灣是設立高等教育機構 (D)日本許多大學給予臺灣人豐厚的獎學金,吸引臺灣學生前往就讀。
3. 西元 1921 年,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發起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設立臺灣議會,前後歷經了十五次的
請願仍功敗垂成,但卻喚醒了臺灣民眾的政治意識,並在日治時期實現了下列何事? (A)台中地區議員全民普選
(B)日本政府選擇臺灣人擔任台灣總督 (C)台灣成立了數個政黨以宣揚政治理念 (D)首度舉辦地方議員選舉。
4. 一九三○年代,為了促進臺灣的觀光產業發展,總督府製作了許多出版品,展示臺灣的風景人文並提供旅遊指
南,希望能夠吸引日本遊客到臺灣來遊玩。請問:在這些旅遊指南中,最有可能推薦遊客利用哪一種交通工具遊歷
台灣西部地區? (A)郵輪 (B)牛車 (C)火車 (D)汽車
5. 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中,有一則新聞描寫當時的景況:「市內帽子店、裁縫店大見好況,帽子店的顧客紛
至沓來……裁縫店更是忙碌,顧客應接不暇。」請問:這是因實行哪項措施的結果? (A)皇民化運動 (B)隔離政策
(C)斷髮易服 (D)內地延長主義
6. 右圖為日治時期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曲線圖,從圖中可知一九四○年代臺灣兒童的
就學率提升至 70%以上,此現象與總督府實施的何種政策最為相關? (A)設置供臺人
就讀的公學校 (B)實施六年義務教育 (C)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D)普遍設立專供台灣學
生就讀的普通中學
7. 某報紙社論寫到臺灣當時的社會情況:「最近物價狂飆,整個經濟社會在震盪著,人
民生活極端困苦,誰都希望政府能夠設法澈底解決。人民實在太苦了,再提起日本投降時所設想的美麗遠景,似乎
只是痴人說夢。人民現在沒有絲毫的奢望,只求有最低限度的安定生活。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兩者之間的差距愈
來愈大,這種社會實在太危險了。」文中提及「物價狂飆」,主要與下列何者的關係最密切? (A)日軍帶走大量物
資,導致臺灣資源短缺 (B)廢除專賣制度,使人民與政府收入減少 (C)臺灣資源大量輸往中國大陸以支援內戰
(D)人口大量的移入,造成日常物資的缺乏
8. 承上題,此一報紙社論的時代背景應出現在何時? (A)1900 年代 (B)1920 年代 (C)1930 年代 (D)1940 年代。
9. 近年來,臺灣在 228 日這一天,政府與民間皆會舉辦活動悼念「二二八事件」中的受難者。請問:此事件發生
的當時,實際負責執行臺灣政務的最高行政單位為以下何者? (A)中華民國政府 (B)臺灣省政府 (C)臺灣總督府
(D)行政長官公署。
10. 民國 79 年,一群大學生聚集在中正紀念堂提出改革的訴求,開啟野百合學運的風潮。這些學生能合法的走上街
頭進行抗爭,與何項政策關係最密切? (A)發布戒嚴 (B)宣布動員戡亂 (C)解除戒嚴 (D)終止動員戡亂
11. 日治初期,臺灣的初等教育分為小學校、公學校及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等三種系統,這是因為總督府教育政
策的哪個特點所導致的結果? (A)差別待遇 (B)日臺平等 (C)因材施教 (D)有教無類。
背面尚有試題
基隆市立武崙國中 110 學年度第二學期 第二次段考 七年級社會科試卷─歷史
電腦讀卡,請使用 2B 鉛筆,並依據題號在答案卡上作答,答案卡無法判斷身分者,扣總分 10
範圍:第二冊 CH.3~CH.4 本試卷共 40 5 班級:_____ 座號: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
共有五面,請耐心作答
12. 右圖為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演講活動的示意圖,下列敘述何者符合當時臺灣的
實際狀況? (A)臺灣人民已能自由的參加集會活動,並向總督府抗爭 (B)臺灣人民已逐漸現
代化,開始穿著西式的服裝 (C)圖中演講者有可能是丘逢甲,正在宣導地方自治的觀念 (D)
此活動示意圖的背景應為 1920 年代。
13. 阿力是日治時期生長在基隆的台灣男孩,他在結束初等教育後,打算繼續升學。請問:
若以當時總督府的教育實行原則判斷,阿力最有可能進入哪種學校? (A)重視學業的升學高中 (B)重視五育發展的
綜合高中 (C)重視軍事紀律的軍校 (D)重視培養一技之長的職業學校。
14. 承上題,以下哪間學校是阿力接受完初等教育後,可能會進入的學校呢? (A)基隆第一公學校 (B)基隆第一尋
常小學校 (C)基隆水產學校 (D)基隆寶公國民學校。
15. 近年來由於各界對臺灣歷史人物的重視,「蔣渭水」先生成為許多人討論的對象。下列對於蔣渭水的描述,何者
正確? (A)曾經加入臺灣民主國抵抗日本入臺 (B)曾帶領農民抗議荷蘭總督對臺灣課予重稅 (C)成立專收臺人子
弟的台中中學校 (D)向日本政府爭取臺灣自治運動。
16. 右圖的數據,代表的是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某一成效,自西
1930 年以後,成效明顯增加。表中的說明裡,空格中應填入下列何者,才
能為這張表寫下正確的註解? (A)高等 (B)師範 (C)日語 (D)業。
17. 「民國 68 12 10 日晚上,遊行隊伍被鎮暴警察包圍,警察開始噴射
催淚瓦斯,令現場失去控制,爆發嚴重衝突。事件發生後,軍警情治人員展開全島同步的大逮捕行動,陸續追捕黨
外人士。」下列對此事件的描述,何者正確? (A)加速黨外勢力結合,促成隔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 (B)黨外人士透
過此遊行活動表達追求民主政治的訴求 (C)題目敘述中「黨外人士」的「黨」指的即是臺灣民眾黨 (D)導因於黨外
人士企圖組織中國民主黨,卻遭到政府壓制
18. 臺灣知識分子自一九二○年代開始以何種方式向總督府表達訴求,來爭取臺灣人的權利? (A)政治社會運動
(B)武裝抗日行動 (C)引進外國勢力 (D)選國會議員。
19. 承上題,知識分子採取此種方式爭取臺灣人權利,是受到何種思潮的影響? (A)皇民化運動 (B)殖民主義 (C)
民族自決 (D)民主自由。
20. 阿芳閱讀某書時,看見西元 1940 4月臺北帝國大學臺、日大學生人數的
相關資料:若由附表進行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日治時期日本沒有高
等教育,日人皆來臺升學 (B)日人因教育資源占優勢,就讀者自然多於臺人
(C)臺人資質優異,故考上醫學部者多於日人 (D)臺人因語言能力不足而難以就讀文政學部。
21. 霧峰林宅曾是臺灣最大的宅第,林家在臺灣歷史發展上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後代子孫林獻堂曾是臺灣社會運
動的領導者,下列哪個項目是他曾參與過的呢? (A)民主進步黨 (B)美麗島事件 (C)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D)臺灣民主國。
22. 阿威在閱讀臺灣史相關書籍時看見如右方的圖片,描繪出日治時期的火車
站樣貌,車站的高處還設有時鐘。請問:當時設立時鐘的主要目的為何?
(A)提醒搭乘環島火車的乘客必須準時 (B)以圓形時鐘裝飾火車站,美觀大方
(C)以時鐘教導臺灣人時區的劃分方式 (D)方便人們知道時間,養成守時習慣
23. 西元 1947 36日,上海《大公報》的社評〈臺灣慘案感言〉裡面寫著:「……抑此次事件,固非全由專賣與
貿易政策造成,遠因近因,頗為複雜。人民無組織,何以能爆發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實由各級官吏,奉行政令者,
平日對待人民驕縱專橫,搆怨多而且深,民眾中懷怨憤,壓抑已久,故爾一觸即發……。」請問:上述社評中的
〈臺灣慘案感言〉是指哪一事件? (A)三月學運 (B)雷震事件 (C)美麗島事件 (D)二二八事件。
試題尚未結束,請繼續加油
文政
學部
理農
學部
醫學部
合計
82
5
86
4
70
74
238
83
3
共有五面,請耐心作答
24. 承上題,促使此事件爆發的導火線與下列何者的關係最密切? (A)紀念國際人權日 (B)為匪宣傳 (C)大學生提
出廢除臨時條款 (D)查緝私菸。
25. 某法律規定:「基隆、高雄兩港市,每日上午一時起至五時止,為宵禁時間;非經特許,一律斷絕交通。嚴禁聚
眾集會、罷工、罷課及遊行請願等行動。嚴禁以文字標語,或其他方法散布謠言。居民無論家居外出,皆須隨身攜
帶身分證,以備檢查,否則一律拘捕。」此法律制定的主要目的為何? (A)防止共產思想傳播與共產黨滲透 (B)
止國內親日分子的反政府活動 (C)因應人民反日與安定秩序的需求 (D)避免群眾活動過多,干擾船隻進出
26. 承上題,受此法律限定的社會生活發展情況,這樣的時代背景大約在以下何時? (A)日治時期 (B)民國四十、
五十年代 (C)民國八十、九十年代 (D)民國一百年之後至今
27. 下列是臺灣社會變遷的示意圖。由 1演變到圖 3,其中所呈現的意義是什麼?
(A)臺灣的經濟改革對於政治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 (B)臺灣的社會秩序需透過法律的約束才得以穩定
(C)臺灣的民主政治經過人民長期努力,不斷進步 (D)臺灣的原住民族不斷反抗,終於獲得平等地位
28. 小美在《臺灣鐵道史》書中,找到一張臺灣早期火車票的圖片,如右圖所示。請問:這應
是哪一時期的車票呢? (A)清帝國時期 (B)日治時期 (C)戒嚴時期 (D)解嚴後
29. 有一份資料描述:『水螺』是中南部農民對於糖廠上、下工汽笛訊號聲的稱呼。
『水螺』聲不只是一種訊號,它標示著一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也代表了一種新的觀念形
成。」請問,文中的現象,與何種制度的引進有關? (A)保甲制度 (B)司法制度 (C)專賣
制度 (D)24 小時制
30. 下圖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口成長圖。請問:圖中西元 19251930 年間,因為什麼原因,促
使人口激增? (A)日本政府鼓勵日本人大量遷居臺灣 (B)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人民大量移居
臺灣 (C)總督府推動現代化防疫與建立衛生觀念 (D)葡萄牙與西班牙等國來臺灣進行貿易活動
背面尚有試題
4
共有五面,請耐心作答
題組
()請閱讀以下資料敘述,並回答第 31~32
西元 1931 7月,嘉義農林學校(簡稱嘉農)棒球隊代表臺灣,前往日本國內參加甲子園高中棒球錦標
賽,獲得亞軍。嘉農棒球隊是以臺灣本地青年、原住民為主體,日本人為輔,一路從臺灣的資格賽打到
本高中棒球的最高殿堂,接連過關斬將,最終成功闖進總冠軍賽,樹立日治時期臺灣青少年棒球難能可
的競賽紀錄。這批年輕人為自己贏得了「英雄戰場,天下嘉農」的美譽,揚名全臺。
31. 嘉義農林學校在日治時期,屬於哪一類型的教育制度?
(A)初等教育 (B)高等教育 (C)職業教育 (D)留學教育
32. 資料中的嘉農棒球隊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可能親眼目睹哪一項建設的進行?
(A)高雄港 (B)嘉南大圳 (C)縱貫鐵路 (D)日月潭發電所
()請閱讀以下資料敘述,並回答第 33~35
武崙大劇院正在排演一齣戲,時代背景是日治時期的臺灣
阿牛:「你們假日都去哪了呢?」
阿虎:「我跟朋友們相約去北投泡溫泉,感覺真不錯。」
阿龍:「我搭火車到臺南,去逛林百貨。」
阿狗:「我到高雄新公園,那裡也有總督府博物館喔?阿牛,你還沒說你去哪啊!」
阿牛:「我去波麗路餐廳吃西餐,那裏的餐點真美味!」
阿龍:「那我們再找一天一起去波麗路餐廳聚餐吧。」
阿牛、阿虎、阿狗:「好喔!」
33. 編劇在寫臺詞時,有一個人的臺詞寫錯了。根據時代背景判斷,請問誰的臺詞有誤?
(A)阿牛 (B)阿虎 (C)阿龍 (D)阿狗。
34. 請問,阿牛他們有時間能夠去旅行遊玩,與日治時期何者的出現最有關係?
(A)假日 (B)自來水 (C)輪船 (D)學校。
35. 阿龍想約大家去波麗路餐廳聚餐,請問他們應該規畫去下列哪一個城市呢?
(A)基隆 (B)臺中 (C)臺北 (D)臺南。
()請閱讀以下資料敘述,並回答第 36~37
臺灣每個時期的政權對原住民族的治理皆曾採取不同的統治方式:
時期:以番界隔離漢原兩族群以防止衝突,並嚴禁漢人越界開墾山地
時期:為有效掌控原住民部落,召開地方會議,授予各社長老管理原住民部落的權力。
時期:將原住民改稱山地同胞,設山地鄉,並設置原住民保留地以保障原住民的生活領域
時期:推動「理蕃計畫」動員軍警力量深入山區,強力管控和壓制原住民並積極開發山地資源。
36. 若以統治先後的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乙甲丁丙 (B)丙甲丁乙 (C)丙丁甲乙 (D)丁丙乙甲。
37. 四個時期當中,哪些政權曾要求原住民必須改漢姓、學習漢人文化?
(A)甲丙 (B)乙丁 (C)乙丙 (D)甲丁。
試題尚未結束,請繼續加油
5
共有五面,請耐心作答
() 下列四張圖為戰後臺灣曾發行的刊物,請依資料回答第 38~40 題。
() () ()
38. 請問這四份刊物,依發行時間先後應如何排序?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39. 「施明德、黃信介、呂秀蓮、陳菊等人因叛亂罪入獄,但此案的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等人卻強調『民主要制
衡、制衡靠黨外』投入選舉,延續黨外香火」。請問上述情形是哪一份刊物的效應?
(A) (B) (C) (D)甲丙
40. ()刊物的編輯群中應該會有下列何者呢? (A)李登輝 (B)陳儀 (C)雷震 (D)蔣渭
試題結束,請再三檢查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