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共有五面,請耐心作答
12. 右圖為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演講活動的示意圖,下列敘述何者符合當時臺灣的
實際狀況? (A)臺灣人民已能自由的參加集會活動,並向總督府抗爭 (B)臺灣人民已逐漸現
代化,開始穿著西式的服裝 (C)圖中演講者有可能是丘逢甲,正在宣導地方自治的觀念 (D)
此活動示意圖的背景應為 1920 年代。
13. 阿力是日治時期生長在基隆的台灣男孩,他在結束初等教育後,打算繼續升學。請問:
若以當時總督府的教育實行原則判斷,阿力最有可能進入哪種學校? (A)重視學業的升學高中 (B)重視五育發展的
綜合高中 (C)重視軍事紀律的軍校 (D)重視培養一技之長的職業學校。
14. 承上題,以下哪間學校是阿力接受完初等教育後,可能會進入的學校呢? (A)基隆第一公學校 (B)基隆第一尋
常小學校 (C)基隆水產學校 (D)基隆寶公國民學校。
15. 近年來由於各界對臺灣歷史人物的重視,「蔣渭水」先生成為許多人討論的對象。下列對於蔣渭水的描述,何者
正確? (A)曾經加入臺灣民主國抵抗日本入臺 (B)曾帶領農民抗議荷蘭總督對臺灣課予重稅 (C)成立專收臺人子
弟的台中中學校 (D)向日本政府爭取臺灣自治運動。
16. 右圖的數據,代表的是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某一成效,自西
元1930 年以後,成效明顯增加。表中的說明裡,空格中應填入下列何者,才
能為這張表寫下正確的註解? (A)高等 (B)師範 (C)日語 (D)職業。
17. 「民國 68 年12 月10 日晚上,遊行隊伍被鎮暴警察包圍,警察開始噴射
催淚瓦斯,令現場失去控制,爆發嚴重衝突。事件發生後,軍警情治人員展開全島同步的大逮捕行動,陸續追捕黨
外人士。」下列對此事件的描述,何者正確? (A)加速黨外勢力結合,促成隔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 (B)黨外人士透
過此遊行活動表達追求民主政治的訴求 (C)題目敘述中「黨外人士」的「黨」指的即是臺灣民眾黨 (D)導因於黨外
人士企圖組織中國民主黨,卻遭到政府壓制
18. 臺灣知識分子自一九二○年代開始以何種方式向總督府表達訴求,來爭取臺灣人的權利? (A)政治社會運動
(B)武裝抗日行動 (C)引進外國勢力 (D)競選國會議員。
19. 承上題,知識分子採取此種方式爭取臺灣人權利,是受到何種思潮的影響? (A)皇民化運動 (B)殖民主義 (C)
民族自決 (D)民主自由。
20. 阿芳閱讀某書時,看見西元 1940 年4月臺北帝國大學臺、日大學生人數的
相關資料:若由附表進行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日治時期日本沒有高
等教育,日人皆來臺升學 (B)日人因教育資源占優勢,就讀者自然多於臺人
(C)臺人資質優異,故考上醫學部者多於日人 (D)臺人因語言能力不足而難以就讀文政學部。
21. 霧峰林宅曾是臺灣最大的宅第,林家在臺灣歷史發展上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後代子孫林獻堂曾是臺灣社會運
動的領導者,下列哪個項目是他曾參與過的呢? (A)民主進步黨 (B)美麗島事件 (C)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D)臺灣民主國。
22. 阿威在閱讀臺灣史相關書籍時看見如右方的圖片,描繪出日治時期的火車
站樣貌,車站的高處還設有時鐘。請問:當時設立時鐘的主要目的為何?
(A)提醒搭乘環島火車的乘客必須準時 (B)以圓形時鐘裝飾火車站,美觀大方
(C)以時鐘教導臺灣人時區的劃分方式 (D)方便人們知道時間,養成守時習慣
23. 西元 1947 年3月6日,上海《大公報》的社評〈臺灣慘案感言〉裡面寫著:「……抑此次事件,固非全由專賣與
貿易政策造成,遠因近因,頗為複雜。人民無組織,何以能爆發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實由各級官吏,奉行政令者,
平日對待人民驕縱專橫,搆怨多而且深,民眾中懷怨憤,壓抑已久,故爾一觸即發……。」請問:上述社評中的
〈臺灣慘案感言〉是指哪一事件? (A)三月學運 (B)雷震事件 (C)美麗島事件 (D)二二八事件。
試題尚未結束,請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