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實驗診斷科
醫檢師聯合訓練計畫
A版
108.0625 (第一次修訂)
訓練計畫目的
本聯合訓練計劃係依據行政院衛生署「二年期醫事檢驗師訓練計畫」訓練課程要求,本院為區域教學醫院,依本院訓練宗旨「發展全人醫療之核心價值,培育醫師與醫事人員之優良教師及提供新進醫事人員良好之訓練場所及教學資源,期能接受必要且一致之教學訓練,達到全人醫療目標並提升醫療品質及確保病人安全」,訂定「醫檢師代訓計畫」,輔助其他教學醫院的新進醫檢師全部或部份訓練課程,使其能完全符合”二年期醫事檢驗師訓練計畫綱要”之訓練課程要求,完成醫檢師之培訓作業。
訓練計畫內容及實施方法
一、訓練對象
院外合作機構或醫療院所之「二年期醫事檢驗師(生)訓練計畫」醫事檢驗師。
應於預定訓練開始前一個月由委託醫療院所備函向本院教學部提出申請。
二、訓練課程安排
依據本院「代訓他院醫事人員聯合訓練作業準則」完成申請手續,並依照本計畫書大綱執行受訓人員訓練課程與成績考核。
訓練期間課程安排得依照受訓醫院實際狀況與需求內容進行調整,應於派訓公文中確認受訓之相關事宜。
三、訓練方式
「二年期醫事檢驗師(生)訓練計畫」包含訓練流程、內容與考核說明。
訓練流程
合作機構申請
學員報到
計畫主持人帶領其熟悉環境
使學員瞭解訓練內容及宣導訓練計畫宗旨與目標,並瞭解學員的期望與想法
考核其技能程度
擬定訓練計畫目的、訓練計畫內容及實施方法(訓練對象、訓練課程安排、訓練方式)及整體計畫執行成效評估之內容。
無工作經驗之學員,依照二年訓練計畫執行;已在他院有工作或訓練經歷者,應在訓練前考核後再依學員能力或指定項目內容擬定進度表。
二年期訓練歷程與內容如下:
訓練課程
訓練時間
內容
共同課程
3個月
一般醫學檢驗基礎訓練、實驗室安全實務訓練
基礎課程
4個月
(1)基礎臨床鏡檢學訓練
4個月
(2)基礎臨床生化學訓練
4個月
(3)基礎臨床血液學訓練
2個月
( 4 ) 基礎臨床生理學訓練:
進階課程
1個月
(1)進階醫學檢驗訓練
2個月
(2)臨床鏡檢學訓練
2個月
(3)臨床血庫學訓練
2個月
(課程三擇二)
臨床生化血清免疫學訓練
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
臨床血清學訓練
各組訓練方式和訓練項目:
各組訓練方式:依照各課程之特性制定課程目標,並安排基礎課程講解、示範和實地操作。
一般醫學檢驗基礎訓練課程預期達成學習目標
瞭解醫檢倫理、醫療醫檢相關法規。
瞭解實驗室安全的各項規範與各項危害因子,建立安全操作行為。
瞭解品質系統及檢驗前中後全面檢驗品管作業。
培訓醫護、醫病溝通技巧、電話禮儀、應對態度。
熟悉採血技術、採檢規範。
熟練基本急救方法,包含CPR、消防及逃生設備等。
訓練年 | 訓練項目(課程) | 訓練時間 | 訓練方式 | 評核標準(方法) |
第 一 年 | Ι.核心課程 一、共通醫學檢驗訓練
| 3 個 月 | 1.檢驗醫學倫理與法規:課程講解。 2.檢驗室安全:課程講授、實際模擬演練。 3.溝通技巧:課程講授。 4.檢驗資訊:課程講授。 5.檢驗品管:案例討論。 6.緊急檢驗:課程講授。 7.危急值及異常值通報:課程講授與實作。 8.檢驗檢體收集及處理課程講授與實作。 9.採血訓練:課程講授與實作。 10.基礎心肺復甦術及緊急應變措施:實作與課程講授。 | 共通醫學檢驗訓練前筆試(前測)。 1.相關法規筆試考核。 2.檢驗室安全規範口述、檢驗室安全設備使用實地操作;實驗室意外事件及應變措施口述及實地操作。 3.溝通技巧口述。 4.檢驗資訊系統實際操作。 5.品質系統基本概念口述、筆試。 6.緊急檢驗流程之概念口述。 7.危急值及異常值之通報DOPS實作。 8.檢驗檢體收集及處理實際操作。 9.採血實際操作(Mini-CEX)。 10. CPR實際操作及緊急應變措施口述(技能教室)。 共通醫學檢驗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
核心醫學檢驗訓練課程(13 個月)預期達成學習目標
熟悉基礎臨床鏡檢學之學理、技術與應用,檢驗結果判讀能力及報告核發。
熟悉臨床血液學之學理、流程、操作技術、品管作業,檢驗結果判讀能力及報告核發。
熟悉臨床生化學之學理、技術與應用、品管作業,完成檢驗結果判讀能力及報告核發。
熟悉心電圖、肺功能臨床生理檢查之原理、儀器操作與解讀。
培訓具有異常檢驗結果之詮釋與判讀能力。
第
一
年
Ι.核心課程
基礎臨床鏡檢學訓練:
1.鏡檢檢驗作業流程(含資訊系統)。
2.鏡檢檢體採集、運送、簽收與貯存。
3.鏡檢儀器設備之原理、應用、操作與保養。
4.抺片之製作及染色。
5.尿液化學及沉渣檢驗、糞便常規檢驗。
6.鏡檢品質管制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
7.鏡檢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
8.鏡檢異常檢驗結果之詮釋與判讀(含檢體之影響)。4
個
月
基礎臨床鏡檢學訓練:
1~7.操作手冊導讀、程序書導讀、課程講授、實作指導。8.課程講授、案例討論。
基礎臨床鏡檢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課程1~7.筆試或(DOPS)評核。
課程8.案例討論心得報告。
基礎臨床鏡檢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一
年
Ι.核心課程
Ι.核心課程
基礎臨床血液學訓練:
1.血液檢驗作業流程(含資訊系統)。
2.血液檢體採集、運送、簽收與貯存。
3.血液儀器設備之原理、應用、操作與保養。
4.血液抹片製作與染色血液抹片之判讀(含正常與各類病變)。
5.血液品質管制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
6.血液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7.血液異常檢驗結果之詮釋與判讀及血液凝固檢測相關疾病。(含異常檢體之影響與處理,如血液常見問題之lipemia、cold檢體)
4
個
月
基礎臨床血液學訓練:
課程1~3.操作手冊導讀、程序書導讀、課程講授及實作指導。
課程4.課程講授、血片製作及染色實作示範、雙向顯微鏡教學講授討論。
課程5~6.操作手冊導讀、程序書導讀、課程講授、實作及討論。
課程7.課程講授、案例討論。
基礎臨床血液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1.血液作業流程:筆試或實作評核。
2.血液檢體採集、運送、簽收與貯存流程:筆試、抽血作業技術考(Mini-CEX)或實作評核。
3.全自動血球分析儀/血液凝固分析儀測定原理筆試或實作評核。
4.血液抹片製作與血球形態辨認:操作技能考核(DOPS)、筆試或盲測。
5.血液品質管制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DOPS)或筆試。
6.血液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DOPS)、筆試。
7.血液異常檢驗結果之詮釋與判讀及血液凝固檢測相關疾病:案例討論報告。
第
二
年
Ι.核心課程
基礎臨床生化學訓練:
1.生化檢驗作業流程(含資訊系統)。
2.生化檢體採集、運送、簽收與貯存。
3.生化儀器設備之原理、應用、操作與保養。
4.生化檢驗之執行:
(1).肝功能檢驗。
(2).腎功能檢驗。
(3).臨床酵素學檢驗。
(4).蛋白質檢驗。
(5).血糖檢驗。
(6).血脂及脂蛋白檢驗。
5.生化品質管制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
6.生化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
7.生化異常檢驗結果之詮釋與判讀(含檢體之影響)。4
個
月
基礎臨床生化學訓練:
課程1~6.程序書導讀及課程講授。
課程7.案例討論。
基礎臨床生化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課程1~4:實測(DOPS)評核。
課程5:生化品質管制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課後筆試與實作(DOPS)評核。課程6.生化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筆試評核。
課程7.生化異常結果之詮釋與判讀:案例導向討論評量表(Case-based Discussion, CbD)。
基礎臨床生化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二
年
Ι.核心課程
基礎臨床生理學訓練:
1.心電圖檢查之原理、儀器操作與解讀。
2.肺功能檢查之原理、儀器操作與解讀。2
個
月
基礎臨床生理學訓練:
1.心電圖之原理、指導示範操作及實作、結果解讀講授。
2.肺功能檢查之原理、指導示範操作及實作、結果解讀講授。
基礎臨床生理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1.執行檢查前醫患之間溝通口述。
2.心電圖實際操作考核。
3.圖形判讀筆試考核。
4.肺功能相關儀器操作原理操作考核。
5.訓練課後心得報告。基礎臨床生理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二
年
ΙΙ.專業課程
進階醫學檢驗訓練:
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跨領域之互動與溝通)。
2.實驗室管理。
1
個
月
進階醫學檢驗訓練:
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案例討論
(1).居家護理個案聯合討論:參與討論會。
(2).聯合病例討論:參與討論會。
2.實驗室管理:程序書導讀及課程講授。
(1).實驗室環境管理。
(2).實驗室品質指標管理。
進階醫學檢驗訓練前筆試(前測)。
1.個案分析、處理與討論:心得報告。
2.實驗室管理:概念口述與課後筆試。
進階醫學檢驗訓練前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二
年
ΙΙ.專業課程
1.常規鏡檢檢驗訓練:
(1).顯微鏡之正確使用與保養。
(2).鑑別尿液中的RTE 、dysmorphic RBC及初步篩檢非典型細胞。
(3).鑑別體液中之細胞型態。
(4).鑑別體液中之結晶。
(5).鑑別體液中之微生物。
2.精液分析檢驗與報告註解。
3.細胞計數品管液製作及保留特殊鏡檢檢體之教材製作。
4.寄生蟲檢驗與傳染病通報。2
個
月
1.常規鏡檢檢驗訓練:
(1).課程講授、實作。(2)~(5).課程講授、案例討論。
2.精液分析檢驗與報告註解: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3.細胞計數品管液製作及保留特殊鏡檢檢體之教材製作: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4.寄生蟲檢驗與傳染病通報: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臨床鏡檢檢驗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1).顯微鏡使用與保養筆試、實作技術考。
(2)~(5).筆試。
2.實際操作或筆試。
3.實際操作。
4.筆試。臨床鏡檢檢驗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二
年
ΙΙ.專業課程
1.血庫臨床操作訓練:
(1)血型檢驗、血球分型、血清分型。
(2)交叉試驗:手工凝聚胺法(MP)、低離子強度食鹽水間接抗球蛋白試驗法(LISS IAT)、傳統方法。
(3)抗球蛋白試驗。
(4)抗體篩檢及鑑定。
2.常規血庫作業:
(1)一般血庫行政作業、捐血作業、血品庫存管理、儀器之操作與基本維護。
(2)血庫試劑之準備與品管。
(3)輸血療法。
3.輸血反應調查。
4.血庫品質管制作業。
5.輸血安全及不良反應通報。
2
個
月
1.血庫臨床操作訓練:
(1)~(4).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2.常規血庫作業: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3.輸血反應調查:課程講授和案例討論。
4.血庫品質管制作業: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5.輸血安全及不良反應通報:課程講授和案例討論實地操作。
臨床血庫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1.血庫臨床操作訓練:筆試或實作(DOPS)評核。
2.常規血庫作業:筆試或實作(DOPS)評核。
3.輸血反應調查:案例討論心得報告。
4.血庫品質管制作業:筆試或實作(DOPS)評核。
5.輸血安全及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討論心得報告或實作(DOPS)評核。
臨床血庫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進階醫學檢驗訓練課程.
訓練內容涵蓋進階醫學檢驗、鏡檢檢驗、臨床血庫學訓練之進階訓練
預期達成學習目標
學習跨領域合作互動溝通技巧,聯合照護。
具備檢驗諮詢能力。
實驗室管理基本能力。
第
二
年
ΙΙ.專業課程-特殊檢驗
下列三門課程可擇二進行訓練,為期各1個月
1.臨床生化血清免疫學訓練
2.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
3.臨床血清學訓練
2
個
月
第
二
年
臨床生化血清免疫學訓練:
1.檢驗原理與儀器應用。
2.生化血清免疫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
(1)糖化血紅素檢驗。
(2)內分泌檢驗。
(3)藥物檢驗。
3.檢驗品管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原則。
1
個
月
1.檢驗原理與儀器應用:課程講授和實地操作。
2.生化血清免疫檢驗之確認與發放,課程(1)~(3):程序書導讀及課程講授。
3.檢驗品管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原則:課程講授。
臨床生化血清免疫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1.檢驗原理與儀器應用:實測(DOPS)評核。
2.生化血清免疫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課程(1)~(3):筆試。
3.檢驗品管實務與品管異常處理原則:筆試。
臨床生化血清免疫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二
年
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
1.檢體採集、輸送及保存,能清楚流程和分辨。
2.各類檢體之接種培養基種類、用途及選擇。
3.各類細菌之鑑定。
4.藥物敏感試驗之判讀。
5.各類檢體抹片製作、染色與判讀(革蘭氏染色)。
6.細菌檢驗品管作業。
7.院內感染管制(含傳染病通報作業)。
1
個
月
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
1.檢體收集及處理:講解。
2.各類檢體之接種培養基種類、用途及選擇:講解。
3.各類細菌之鑑定:講解。
4.藥物敏感試驗之判讀:講解。
5.各類檢體抹片製作、染色與判讀:講解。
6.細菌檢驗品管:講解。
7.院內感染管制:講解。
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前筆試(前測)。
課程1~7:筆試。
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第
二
年
臨床血清學訓練:
1.血清檢體採集、運送、簽收與貯存。
2.血清儀器設備之原理、應用、操作與保養。
3.實務操作包含梅毒血清檢驗(RPR)。
4.血清品質管理。
5.血清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
6.院內感染管制(含傳染病通報作業)。
1
個
月
臨床血清學訓練:
1.血清檢體採集、運送、簽收與貯存:講解及實做。
2.血清儀器設備之原理、應用、操作與保養:講解。
3.實務操作包含梅毒血清檢驗(RPR):講解。
4.血清品質管制:講解
5.血清檢驗報告之確認與發放:講解。
6.院內感染管制(含傳染病通報作業):講解。
臨床血清學訓練訓練前筆試(前測)。
課程1~6:筆試。
臨床血清學訓練訓練後筆試(後測)。
雙向回饋機制:
1.訓練滿意度調查。
2.學員考核表。*評量頻率:每階段訓練前及訓練後評量(前/後測),另各單元訓練課程結束後評核。
其他
訓練內容涵蓋臨床生化血清免疫學訓練、基礎臨床微生物學訓練、臨床血清學訓練,接受二年期完整訓練者可選擇任二個科別之進階訓練
訓練年 | 訓練項目(課程) | 訓練時間 | 評核標準(方法) |
第 二 年 | 三.進階醫學檢驗訓練 1. 常規鏡檢檢驗作業 | 3 個月 | 依據學習記錄護照上所定評核方式如口述、實地操作、筆試、考核查檢表 |
三.進階醫學檢驗訓練 1.血庫臨床操作訓練: (1)血型檢驗、血球分型、血清分型 (2)交叉試驗 (3)抗球蛋白試驗 (4)抗體篩檢及鑑定 (5)特殊血型抗原技術訓練 2.常規血庫作業: (1)一般血庫行政作業捐血作業、血品庫存管理、儀器之操作與基本維護 (2)血庫試劑之準備與品管 (3)輸血療法 3.輸血反應調查 4.血庫品質管制作業 5.輸血安全及不良反應通報 | 3 個月 | 依據學習記錄護照上所定評核方式如口述、實地操作、筆試、考核查檢表: 1.操作考核。 |
考核說明
每一階段(或每月)訓練結束後依教學部訓綀結果評估表進行學員之考核,考核方式可包含:
筆試。
口試。
現場觀察操作(臨床能力評估DOPS)。
迷你臨床演練評量Mini-CEX
案例導向討論(CbD)
檢體盲測進行學員能力評估。
教學資源
會議室設有液晶電視、電腦供教學訓練或製作教材所需。
檢驗專業電腦教學系統、圖書、儀器操作說明書等圖書資料供教學參照。
可運用圖書館資源,如電子期刊及專業論文的取得運用於工作專業的提昇。
各檢驗類組可利用作業現場儀器與檢驗設備進行現場教學。
整體計畫執行成效評估
訓練成效評估
擬訂計畫
擬定教學活動由教學計畫主持人依照晤談及評估結果,與受訓學員及導師共同擬定教學活動表。評估方式
針對專業技術及要求不同,包含血液、鏡檢、生化、臨床生理等檢驗領域,為學員製作其訓練指引,並在訓練課程表分別說明各組如何執行學員訓練課程內容、時間與方式。審查活動
每一課程訓練完成後,應依據學習護照上訓練內容由負責單項教學的醫檢師簽章確認達成學習目標。讓計畫主持人了解學員學習狀況及學習進度。
訓練評估
雙向回饋
每階段訓練完成後,臨床教師必須針對檢驗訓練所要求之學習項目評估學員學習之強項及需加強哪方面學習,結合其他回饋意見,可以藉此改善訓練方針及訓練模式。
回饋方式以學習護照中敎師及學生雙向回饋意見及學習後之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包括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調查、資深教師及主管對教師教學之問卷評值,問卷調查結果於彙整後呈現學習滿意度值,且有回饋機制供受評教師參考。
導師晤談
導師必須於每月和學員進行會談,以了解學員包含生活近況與調適、家庭關係、情緒掌控、兩性情感、學習狀況與困境、人際關係、問題行為、生涯發展與規劃、人生理念、經濟狀況等進行了解。
教學會議
每年至少由教學計劃主持人、導師、臨床教師和學員進行計劃內容檢討並修訂、以期更能符合學員實際學習狀況,並確實據以訓練受訓學員。
應彙整學員與教師的回饋意見,於管理會議中收集各組執行問題並進行檢討及確認後,修正訓練計畫。
其他
每月至少一次安排跨領域團隊合作之臨床照護服務或學術活動,安排訓練學員參加本院醫療部所辦理之聯合病例研討會,或醫學教育組所辦理之跨領域醫事、護理團隊合作之臨床照護服務之研討會如居家護理個案聯合討論會。
合作機構
衛生局、衛生所和其他醫療院所。
醫檢師代訓計畫之負責人和聯絡方式
計畫負責人
聯絡人
胡美黛
石雅君
職稱
主任
組長
聯絡電話
05-6337333#2812
05-6337333#2805
傳真號碼
05-6313463
05-6313463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