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外力衝擊與臺灣的近代化轉型

格式
doc
大小
1.67 MB
頁數
17
上傳者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0-10-17,离现在 15 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立家齊女中99學年台灣史講義編纂者:黃惠玟老師

班級:姓名:座號:繳交日期:得分:


第五章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一節帝國主義的入侵

  1. 新帝國主義下的狂潮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時間

1619世紀初

19世紀中葉~1914

興起背景

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

工業革命後,工業強國有所需求

1. 推銷工業製成品

2. 爭取工業原料

3. 找尋過剩資本的投資地方

特色

以國家力量為後盾,透過海外貿易、掠奪增加財富→重商主義

1. 殖民地或被侵略國成為列強的市場與原料生產地→資本主義

2. 部分帝國帶有政治目的與領土野心,如:德國、義大利、日本(最後一個新帝國)

列強國力

農業國家,尚未能獨大

工業化國家,軍力國力強大

主要帝國

15世紀末~16世紀末:葡萄牙和西班牙

16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荷蘭、法國

英國(印度、緬甸);俄國(中亞);法國(越南);各國瓜分(非洲、中國、鄂圖曼)

其他影響

許多古老文明滅族滅種,如印加、阿茲提克

西化成為世界不得不的趨勢。


  1. 列強對台灣的興趣

通商

    1. 台灣盛產樟腦、硫磺,美商洋行也不斷非法進入台灣,從事米、糖及樟腦貿易。

    2. 因走私鴉片的利益及台灣在東亞貿易航線上的重要地理位置。清廷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上海、寧波、廈門、廣州、福州);但英國以福州港不佳,要求另換台灣開港,清廷拒絕。

傳教

和當年荷蘭人前來台灣一樣,在商業背後總是伴隨著軍隊和傳教士。

戰略地位

由於台灣位居東亞航運的要衝,基隆附近又產煤炭可供船隻補給:

  1. 英國曾企圖來台購煤,並爭取採煤礦,但事未成。

  2. 美國駐華人員一再呼籲美國應儘速取得台灣,作為太平洋航線基地;其遠東艦隊司令培里,更建議美國應獨制機先,佔領台灣。


  1. 開港通商與西方勢力進入台灣

  1. 開港通商前西方勢力的進入

  1. 時間:1860年代前一、二十年前,英、美船舶就已經頻頻造訪台灣。

  2. 主要目的:取得台灣的特產樟腦。

  3. 情形:

        1. 非法的走私交易:由於樟腦在當時為政府專賣的商品,非經授權不得買賣,而賣給外國人則根本不合法,於是英美商人就勾結台灣的不肖商人,進行非法的走私交易。

        2. 拿鴉片來支付:更嚴重的是外國商人還拿鴉片來支付樟腦的價格,這一方面浪費台灣人民的金錢,另一方面也損害他們的健康。

  1. 英國對台灣的覬覦—鴉片戰爭

  1. 窺伺鹿耳門:道光20(1840 )中英鴉片戰爭時,英艦曾至臺南鹿耳門外窺伺,被鎮守的臺灣兵備道姚瑩及嘉義出身的水師名將王得祿驅離。

  2. 進犯基隆:翌年英船「納爾不達號」進犯雞籠,砲擊二沙灣砲臺,因駐臺守軍還擊而逃。英軍數日後再攻擊三沙灣砲臺,清軍嚴陣以待,英軍敗退。

  3. 結果:清廷與英國簽訂戰敗賠款條約(南京條約),不但無力追究英軍對臺騷擾,甚至將護土有功的姚瑩革職查辦。

中英鴉片戰爭

  • 時間:道光20(1840)~道光22(1842)

  • 起因:林則徐在廣東銷煙,禁止鴉片進口

  • 地點:中國

  • 結果:英國獲勝

  • 條約: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開始。

  • 台灣相關古蹟:

  1.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為位於台灣基隆市。該砲台初建於道光40(1840),為姚瑩為防禦英軍攻勢所建,後經多次整修後,今樣貌為光緒10(1884)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建。

  2. 四草砲台:又名「鎮海城」。道光20(1840)鴉片戰爭,英艦初犯鹿耳門口。於道光21(1841)9月清朝台灣兵備道姚瑩,所設17 處海口防禦砲臺,四草砲臺便是其中之一。

  3. 安平小砲台道光20 年(1840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建議在全台17 處臨海港口興築砲台,安平「小」砲台就是中英鴉片戰爭時為了防禦英軍侵略而設的防禦工事,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中國「舊式」砲台的後期代表作。


  1. 四港通商

  1. 背景:由於中國兩度在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

  2. 開放正口:依據戰敗後與列強簽訂的〈天津條約〉(咸豐8年,1858)〈北京條約〉(咸豐10年,1860),將台灣的安平滬尾(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正口),准許外國人合法前來台灣貿易。

  3. 開放子口:在隨後的交涉當中,又把雞籠(基隆)打狗(高雄)兩個港口也包括進去,因此實際上開放了前述的這四個港口。

  4. 影響:

  1. 經貿型態轉變:原以中國大陸為對象的國內貿易轉變為以世界為對象的國際貿易。

  2. 各國陸續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與海關。

  3. 設立洋行:外國洋商紛紛設立「洋行」作為貿易之所,如安平五大洋行(英國的德記洋行、怡記洋行、和記洋行、德國的東興洋行及美國的唻記洋行)

  1. 洋行與買辦

  1. 洋行

  1. 大多數的外國人進入台灣是為了通商。

  2. 設立「洋行」:他們在台灣開設公司,稱作「洋行」(例如:怡和洋行、德記洋行之類),帶來不同的經營方式,為台灣的商業活動注入新的觀念。

  1. 買辦:指哪些替外國洋行工作的華人,他們懂得外國語言,也了解本地的風土民情,成為外國商人與一般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樑。如台北的李春生、南部的陳中和


  1. 台灣涉外的糾紛

  1. 涉外糾紛之因

  1. 船難問題

  1. 要求開放台灣:除了貿易與傳教之外,外國人要求開放台灣,還涉及台灣海域的船難問題。

  2. 海域失事多:資料顯示,道光20年到光緒20(1850~1894),前後45年間,在台灣附近海域失事的外國船舶就高達近90艘之多,平均一年剛好兩艘。

  3. 搶劫或殺害

    1. 有一段時間,當船難發生後,倖存者即使幸運地踏上陸地,也不免遭遇搶劫或殺害的命運。

    2. 外國人對此十分在意,在台灣開港之後,他們急切地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1. 樟腦問題

  1. 對外貿易狀況:

  1. 台灣開港後,開放通商口岸貿易之初,外國商人進口到台灣的商品以鴉片為大宗,其次為棉布,台灣出口以樟腦為主,也包括米、糖、煤炭和硫磺。

  2. 其中樟腦的利潤最大,但是樟腦屬於官方專賣。

  1. 近因:英國人大規模走私樟腦出口。

  1. 傳教糾紛

  1. 原因:由於文化的差異,欠缺相互的了解與包容,民間難免流傳一些謠言或毀謗的話語,一經有人慫恿起哄,往往也鬧得不可收拾。(入教,死無人哭)

  2. 「教案」:因為傳教而發生的衝突,官方稱作「教案」。

  3. 情形:

  1. 在開放通商口岸初期的同治年間(1862~1874)比較嚴重,台灣南、北都曾爆發。

  2. 到了1870年以後已經顯著減少,並且大都發生在北部。

  1. 其他衝突

  1. 寶順洋行租屋事件

英商寶順洋行也曾因為租用艋舺居民的房屋作店面,卻因屋主親屬不許洋行人員進駐,結果導致流血衝突,外國領事也介入處理。

  1. 大南澳事件(1868)

同治年間(1862~1874)德國商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也曾夥同英國商人荷恩(James Horn)侵入宜蘭蘇澳附近的大南澳,意圖建立殖民地,中國官方費盡心力交涉,最後1869年因荷恩乘船附蘇澳途中,遇風而溺死,才迫使這些人撤離。


  1. 重大涉外事件

    時間

    國家

    事件

    紀要

    影響

    道光20年(1840

    鴉片戰爭

    1. 1840年英國船艦至台南鹿耳門外窺伺,被台灣兵備道姚瑩及王得祿驅離。

    2. 1841年英艦進犯雞籠,砲擊二沙灣砲台,遭駐台守軍擊退。

    3. 1842年中英議和,英國以在台灣的俘虜被殺係違反人道為由,向中國提出強烈抗議;清廷為平息事端,只得將防臺有功且治績卓著的姚瑩和台灣總兵達洪阿,下令革職。

    清廷開始警覺到台灣地位的重要

    咸豐8-10(1858-1860)

    英法

    英法聯軍

    1. 1858年中英法〈天津條約〉開放淡水和安平為通商口岸,後來又要求以雞籠和打狗(今高雄)作為子口(子港)

    2. 1862年(同治元年),淡水正式開港,英國租借原荷蘭人建造的紅毛城作為稅關辦事處。

    台灣自此納入近代國際商業體系

    同治6(1867)

    羅妹號事件

    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台灣南端沈沒,船員全被生番殺害。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處理,台灣當局以生番凶悍,不可理喻,且不歸地方官管轄為由,不予理會。李仙得乃自行深入番地,與十八社頭目達成協議(〈船難救助條約〉),此條約是一正式國際條約,等於否定清廷在番地的管轄權。清廷並宣稱台灣番地不隸屬中國版圖(番地無主論)

    1. 後來日本出兵台灣即以此為藉口。

    2. 外國要求台灣興建燈塔。

    3. 清領時期最早建造的燈塔是澎湖的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初建於乾隆43(1778),本為石塔,後來於光緒元年(1875)正式改建為西式燈塔,成為台灣興建燈塔之濫觴。

    4. 最有名的則是恆春鵝鑾鼻燈塔,完工於光緒9(1883)

    同治7(1868)

    樟腦事件

    1868年英商畢麒麟(William AlexanderPickering)違反台灣樟腦專買制度,私運樟腦被扣,英即派艦攻擊安平,最後台灣官府取消樟腦專賣,許可英國人可以自由收購樟腦,並賠償英國人損失,英艦始退。

    因當時教案頻仍,所以此次中英雙方還達成協議包括有「告示民眾嚴禁誹謗基督教」、「承認傳教師在台灣各地有傳教居住之權」。

    同治10~13(1871~1874)

    牡丹社事件

    1. 起因:1871年,琉球漁民因發生船難,漂流到屏東八瑤灣,在台灣南端被排灣族殺害的漁民共有54名。日本於同治11(1872)片面冊封琉球為藩王。

    2. 藉口:保護屬民(琉球人)

    3. 經過:1874年日軍登陸琅嶠(今恆春),排灣族牡丹社壯烈抵抗(石門古戰場)。事後清廷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查辦,稱為「牡丹社」事件。

    4. 訂約:中日訂立〈北京專約〉,除賠償50萬兩外,約中有日本此次行動為「保民義舉」字樣,其後光緒5(1879)日本據此併吞琉球。

    1. 國際間認為清廷不願以武力對抗入侵者,而採息事寧人的態度。

    2. 促成清廷對臺灣及海防的重視,從此積極經營臺灣。

    光緒10~11(1884~1885)

    中法戰爭(清法戰爭)

    1. 中法戰爭期間,清廷派劉銘傳來臺督辦軍務,他修正原有防務重南輕北的現象。

    2. 1884年,法軍司令孤拔攻占基隆,直逼臺北,但在獅球嶺被劉銘傳的淮軍及臺中霧峰林朝棟的鄉勇阻止。法軍又登陸滬尾(淡水),被劉銘傳擊退。

    3. 法軍來襲,臺灣人稱為「西仔反」;臺灣人抵禦法軍侵略的決心很強,當時流行的俗諺說「西仔來打北臺灣,百姓和齊要征番」。這裡的「番」就指法國人。

    4. 1885年,法軍進占澎湖,孤拔死於此(今馬公市留有孤拔墓)。當年年初清、法兩國議和。

    1885(光緒11)諭旨設臺灣省,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2. 台灣地位的提升

  1. 從鴉片戰爭開始,清廷已經警覺到台灣地位的重要,但清廷對台灣防務的加強與因應,仍缺乏積極作為。

  2. 同治13(1874),牡丹社事件時,沈葆楨以欽差大臣,奉旨來台,台灣進入政府積極建設階段。


  1. 國際貿易

  1. 背景:臺灣開港通商後重新進入國際貿易體系。

  2. 三大出口物:茶、糖、樟腦。

茶、糖、樟腦有「臺灣三寶」之稱,其中茶葉的外銷數量最大,「福爾摩沙烏龍」(Formosa Oolong)也成為世界知名的物產

  1. 茶葉

  1. 本來在清嘉慶年間,就由福建移來茶種,但是品質不夠好,所以也沒有大規模種植。

  2. 蘇格蘭人陶德(John Dodd)在同治5(1866)從福建安溪引進茶樹,在台北木柵一帶種植,同時又投資改良製茶設施,成功改良台灣的茶葉品質。

  3. 其後並於台北艋舺開設茶館,從事精製,取名「烏龍」茶。

  4. 而後有茶商將烏龍茶裝運至福州,改製「花香茶」,又稱「包種茶」,後又在台直接改製。

  5. 同治8(1869)年茶葉開始外銷,台灣烏龍茶及包種茶很快就征服美國及南洋的廣大市場。

  6. 加工出口:集中在大稻埕(今台北迪化街)加工,再由淡水港出口。

  7. 主要產地:北台灣的丘陵地,台北盆地的周邊、桃園台地和新竹山區都廣泛種植。

  8. 光緒19(1893),台茶已成為台灣出口商品的第一位,占臺灣出口商品54%,在國際市場上,還領先大陸原鄉的安溪茶

  1. 蔗糖

  1. 荷據時期:便是重要出口商品。

  2. 清末:被茶葉取代,居出口商品第二位,占出口總值36 %

  3. 出口種類:

  1. 紅糖:由傳統「糖廍」生產,生產過程是把甘蔗放進牛拖的石磨中榨出蔗汁,之後再送進煮糖室分餾結晶,所得便是含糖蜜較高的紅糖。

  2. 白糖:由紅糖再次加工後產生。

  1. 甘蔗園:主要分布在臺灣南部。

  2. 出口港:多由臺灣(安平)或打狗集結出口。

  3. 外銷地:除中國大陸外,亦遍及日本、澳洲、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

  1. 樟腦

  1. 主要用途:

  1. 19世紀以前:主要用途是藥用。

  2. 19世紀後期:被用來製造一種名為「賽璐珞」的聚合物。

  1. 重要性:

  1. 樟腦雖只占清末出口貿易值的4%,卻供應全世界70%以上的樟腦需求。

  2. 樟腦王國:19世紀末賽璐珞工業建立後,樟腦市場大增。在人工樟腦尚未取代天然樟腦前,臺灣是名副其實的樟腦王國。

  1. 製造方式:將樟樹切為碎片,再蒸煮出樟腦氣,冷卻結晶的固體即為樟腦。

  2. 產區:樟樹多半生長在中北部山區。由於樟木大多生長在山區,因此樟腦的生產常遭到原住民的干擾,所以樟腦的生產,也與清廷的「理番政策」有關。

  3. 出口:製成品多由北部的淡水港出口。

  1. 輸入品:以鴉片和紡織品為最大宗。

  1. 鴉片:

  1. 開港後至日本治臺前,均是進口產品的首位。

  2. 品種有印度、土耳其、波斯、中國產等類。

  3. 雖有害國計民生,清卻用鴉片進口稅收與厘金,作為晚清臺灣海防軍費和近代化建設資金。

  1. 紡織品:

  1. 多來自英國,以製茶袋及穿著的布料為主。

  2. 臺灣是當時中國衣著最進步之地,連農人、礦工、苦力都有歐洲生產的衣服可穿,由此可反應臺灣與國際貿易的關係。

  1. 「買辦」的崛起:外國人到台灣經商之後,因為外商不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與語言,在在需要本地人的協助,於是居間提供服務的買辦,也跟著崛起,累積豐厚的財富,取得社會的影響力。如:

  1. 臺北李春生(1838-1924):番勢李仔春、茶葉之父

  2. 高雄陳中和(1853-1930)

  1. 引進新商品

  1. 透過外商與買辦,除了大量鴉片被進口到台灣之外,工業文明所產生的新商品也被引進台灣。

  2. 包括洋布、煤油、火柴、鐘錶、樂器與照相設備等,改變了一般人的物質生活。

  3. 例如:

  1. 巴克禮牧師於光緒10(1884)引進一台新式印刷機器,是第一台引進台灣的新式印刷機。

  2.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可能是最早到台灣從事攝影工作,把攝影帶進台灣的人。


  1. 開港通商的影響

  1. 貿易快速成長

  1. 製茶與樟腦業的成長:

  1. 集散、轉運中心更為繁榮:如大稻埕、宜蘭、新竹等地。

  2. 產地繁榮:臺灣中北部山區聚落快速發展,如深坑、大溪、南投等地。

  1. 舒緩人口壓力:由於就業機會、財富增加,不但扶養臺灣本身自然增加的人口,也扶養陸續湧入的大陸移民。

  2. 利益均霑,籍貫別械鬥消失:閩南籍的漳州、泉州和廣東籍的客家人也攜手合作,故於同治7(1868)後,臺灣不再有籍貫別的械鬥產生。


  1. 社會階層變動

  1. 背景:開港通商後國際貿易取代大陸貿易。

  2. 變動情況:


擁有武力的豪強

買辦

代表

板橋林家

霧峰林家

臺北李春生

高雄陳中和

原因

由於茶葉主要栽植於丘陵,樟腦主要產於山區,為防禦原住民,需有武力為後盾,非龐大家族無以為之。

藉著語文、經驗與能力,且受僱於外商,轉而自己經營致富。



  1. 南北地位的升降


    開港前—南部

    開港後—北部

    1. 臺灣北部人口仍少

    2. 商業經營不甚發達

    3. 米、糖等出口大宗商品仍多產於中南部

    4. 政治經濟重心以南部為主。

    1. 國際市場對臺灣茶葉與樟腦商品需求激增,且產地多於臺灣北部

    2. 光緒元年(1875)增設臺北府,臺灣北部人口與商業更興,近代化設施亦多集於此,漸而取代南部地位

    3. 光緒7(1881)後,北部貿易額超越南部且加大差距,是以南北貿易地位逆轉,臺灣的政治、經濟重心由南部轉移至北部。

  2. 移民的社會地位


開港前

開港後

粵籍移民

  1. 原本居住於桃園、新竹、苗栗山區

  2. 居住地經濟價值較低

  1. 由於茶葉和樟腦多產於中北部丘陵與山區,山區聚落遂扮演重要角色,產業大興,財富大量積累

  2. 拉近與閩籍移民的貧富差距

社會地位

不如沿海閩籍移民

相對提升


  1. 原漢關係緊張

情況

開港後漢原關係更加緊張

地區

北部地區

南部地區

原因

1.入侵原住民地界:由於茶葉與樟腦的需求,漢人為此開發丘陵山區常侵入原住民地界

2.清廷:為取得財源,也常有侵擾原住民的行為

3.借貸、交易:漢人改採借貸或給予銀兩、實物交易的方式,藉此換取原住民的土地

1.甘蔗糖作,雖以平原、低丘為主

2.但因漢人的墾耕,也迫使當地平埔族人集體東移



  1. 近代教育與醫療的傳入

  1. 背景:開港通商後,外國教士來臺傳教。咸豐8(1858)中英法〈天津條約〉之後,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各地的傳教獲得保障。

  2. 衝突情形:

  1. 與漢人信仰與價值觀牴觸,引漢人反感:如要求信徒捨棄偶像、廢祀祖先等差異、男女同居一室做禮拜等。(入教,死無人哭)

  2. 各地有破壞教堂,襲擊、殺害教會神職人員之舉。(教案頻仍)

  1. 結果:教會的傳教士仍致力教化與醫療工作,其中以基督長老教會影響最大。(北:馬偕;南:馬雅各)

  1. 基督教長老教會:議定以大甲溪為分界,北部由加拿大教會負責,南部由英國教會負責。


    英國長老教會

    加拿大長老教會

    教區

    台南為主

    淡水為中心,擴及宜蘭、花蓮、新竹

    教育

    (1)1876年,巴克禮擔任台南神學院第一任校長。

    (2)1885年,巴克禮從英國親自運來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創刊《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是台灣第一份報紙。

    (3)1887年,由巴克禮規劃,而由余饒里夫婦創設長榮中學和長榮女中。

    (4)1891年.甘為霖創辦第一所盲校,即今台南啟聰學校的前身。

    (1)1882年.馬偕在淡水開創牛津學堂(又稱理學堂大書院,即今真理大學前身)

    (2)1884年建立淡水女學堂(台灣第一間女子學校)

    醫療

    馬雅各創設台灣第一間西醫診所(今台南市新樓醫院的前身)

    1880年建立偕醫館(今馬偕醫院的前身)

    其他

    (1)台灣的白話文《聖經》,是巴克禮從拉丁文直接翻譯而來,保存了古典閩南語的美麗語法。

    (2)1895年,日人來台,在大軍進入台南府城前,巴克禮前往協商,得以不流血接收。巴克禮終身奉獻台灣,最後埋骨於府城。2003年,台南市政府又在市立文化中心前設「巴克禮公園」來紀念這位偉大的傳教士。


  2. 天主教道明會(多明尼哥會)

      1. 傳教區域:以臺灣南部為中心,陸續向屏東原住民部落及臺灣中北部傳教。

      2. 傳教士代表--郭德剛洪保祿

  1. 他們於咸豐9(1859)來到打狗

  2. 咸豐10(1860)郭神父在打狗地區的前金,購地興建第一座天主教堂(今玫瑰聖母主教教堂),展開傳教工作。

  3. 之後傳教工作擴及屏東的原住民部落,也在台南及羅厝(今彰化埔心)建立傳教中心

  4. 同治2(1863)在今屏東縣的的萬金庄平埔番社傳教,並建立了今天萬金天主堂的前身

  5. 設立醫館:在各教區設立醫館,透過施藥治病的醫療服務,博取民眾認同而擴大宣教效果。


=========================================================================

作業:

下面是1874年中日雙方簽訂的撤兵協議三條:

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事件,中國願留自。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別有議辦之據。

三、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蕃,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以其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兇害。

根據上文,請問:

(1)這是在哪一事件之後簽訂的撤兵協議?

(2)第二條中的「前次」是指什麼事件?

(3)上述文字中,對中國最不利的字句為何?

(4)承上題,說明理由何在?

(5)這份協議,帶給清廷什麼樣的影響?

第五章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近代化的努力


        1. 沈葆楨的籌劃與改革

  1. 來臺背景:同治13(1874)日軍侵臺事件。(牡丹社事件)

  2. 意義:清朝由消極轉為積極經營臺灣。

  3. 來台政策:

  1. 解除三大禁令

    1. 消入山之禁:在適當保障原住民權利的情形下,准許一般人民入山樵採。

    2. 取消渡臺之禁:准許中國大陸人民自由來臺,並且可以攜眷。

    3. 取消販鐵之禁:原來為了防止盜匪,對鐵器的進口與販賣都有限制,此時也下令解除。

    4. 光緒元年(1875)全面取消渡台禁令。

  2. 重劃行政區:擴增為二府八縣四廳

    1. 北部台北府:將台灣北部劃出單獨成立為台北府。轄新竹縣、淡水縣、宜蘭縣(原稱噶瑪蘭廳)及基隆廳。

    2. 南部台灣府:增設了恆春縣,設縣城於瑯橋。

  3. 營建砲臺:預防台灣的外患

    1. 安平砲臺:又稱為「億載金城」、「二鯤鯓砲臺」。是全台第一座西式砲臺。

    2. 打狗砲臺:設在旗后。

  4. 開山撫番

    1. 來:「牡丹社事件」發生期間,清廷曾經回覆日本,說「生番」不歸大清統治,日本遂主張有征伐台灣原住民的權利。沈葆楨察覺到這一點,在辦理善後工作時,首要的作為就是「開山撫番」。

    2. 目的:將全島的土地與人民都納入清朝的直接統治之下。

    3. 作法:為了這個目的,他使用軍隊開闢三條道路

  1. 北路蘇澳到奇萊(今花蓮縣)。為今日「蘇花公路」前身。

  2. 中路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到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為今日「新中橫公路(八通關古道)前身。

  3. 南路赤山莊(今屏東縣萬巒鄉)到卑南。為今日「南迴公路」前身。

  1. 奏請興建延平郡王祠:奏請追祀明末遺臣鄭成功,並在臺南建「延平郡王祠」。

沈葆楨並親手書寫對聯云: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1. 丁日昌的作為

()背景:繼沈葆楨之後來臺。(1875-1877)

()策略

  1. 撫番:與沈葆楨策略不同,較注重原住民教養,以安撫達到教化目的。

      1. 巡查各地情形,諭令原住民薙髮歸誠。

      2. 教導原住民耕種之法。

      3. 設義學教以識字。

      4. 設醫施藥。

      5. 禁止漢人欺壓原住民。

  2. 開山移墾

      1. 調查土地利用情形:命地方官員調查臺灣中路、南路等地原住民人口、界址及土地利用情形。

      2. 設立「招墾局」:奏請清廷派員赴汕頭、廈門、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

      3. 廣招內地漢人來臺開墾:

        1. 招募廣東潮汕二地漢人,並允其攜眷來臺。

        2. 官方派船接運,抵臺後妥為安置,使其順利開墾。

  3. 加強台灣防務

      1. 奏請清廷購置鐵甲船、練水雷軍、建新式大砲、練洋槍隊等,但因清廷財政短絀,未獲具體支持。

      2. 重視煤、鐵礦藏的開採與產銷。

      3. 架設臺灣府城至旗後(今高雄市)與府城至安平二條電報線

  4. 財政革新:積極提倡開礦和推廣種植經濟作物,如茶葉、咖啡、棉等。

  5. 整頓吏治:懲治貪污、嚴飭吏治外,並奏請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常駐台灣。結果:該項政績最為人稱道。


        1. 劉銘傳的近代化措施

  1. 劉銘傳的成就

    1. 抵抗法軍侵略:劉銘傳在光緒10(1884)清法戰爭期間底台,負責籌備抵抗法軍侵略的工作。

    2. 理原住民

      1. 剿、撫並用的辦法: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開始經營台灣。他使用剿、撫並用的辦法,將絕大部分的原住民都納入統治,然後進行教育,並設立「番學堂」,但成效相當有限。

      2. 設置「撫墾局」:光緒12(1886)設置「撫墾局」,處理原住民事務及招徠移民開墾。

    3. 台灣正式建省:清光緒11(1885)臺灣正式建省,不過遲至光緒14(1888),臺灣才正式與福建省分治。臺灣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原擬將省會設於橋孜圖(今台中),但因省城尚待籌建而暫駐台北,後繼任的邵友濂則奏請將省會正式設於台北。

    4. 調整行政組織:一省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

      1. 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

      2. 將既有縣廳做適度調整與新增:

        1. 臺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

        2. 臺灣府:轄苗栗、彰化、臺灣、雲林四縣及埔里社廳

        3. 臺南府:轄嘉義、安平、鳳山、恆春四縣及澎湖廳。

    (台灣府原本包括整個西部台灣,第二次調整時縮小到彰化以南;第三次調整時,將嘉義以南稱為台南府,而把「台灣府」的名稱給了台灣中部。)

        1. 增設臺東直隸州


      1. 財政改革:保甲與清賦

      1. 改良保甲制度

          1. 改良保甲制度,並且認真落實:因為保甲制度是治安和稅收的基礎。

          2. 劉銘傳於光緒12(1886),設清賦總局於台北,3個月內完成居民的人口調查。並進行兼具治安目的的「保甲」編制。

          3. 保甲制度是,以「甲」為單位,將居民置於連坐制之下加以管理,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甲有甲長、保設保正。

      1. 清丈田畝:推動以「清賦」為主的土地改革,清丈土地→重定稅則→減四留六。

      1. 在台北、台南兩地分別設置「清賦總局」。

      2. 第一步,清查土地的所有權人和實際面積,以增加課稅的基礎。(引發光緒14(1888)「施九緞事件」)

      3. 第二步,重定稅則,減低每甲田的賦額。

      4. 第三步,將繳納田賦的責任,由大租戶轉移到小租戶身上,作法是「減四留六」,也就是讓小租戶將原先應該繳給大租戶的田租留下四成,只將原田租的六成送交大租戶,留下的四成田租,小租戶拿來繳納田賦給政府。

      5. 清賦事業查出大量可課稅的隱田,又採取了比較容易徵收的方式,因此台灣政府的收入也跟著增加,田賦於是從18萬兩倍增至67萬兩。清代以來「田賦不均」與「隱田特多」的兩大弊端,終獲得解決。

      6. 劉銘傳利用這些增加的稅收來推動現代化的事業。

      1. 代化的建設

            1. 開採基隆煤礦,成績並不理想。

            2. 航運事業:發展台灣與福建之間的航運事業,並且延長到新加坡、西貢(今胡志明市)與呂宋。

            3. 架設電線:光緒12(1886)設立「電報總局」由怡和洋行承建基隆經滬尾、台北、台南、安平;安平到澎湖;滬尾到福州間的電報線。

            4. 鐵路鋪設:最為人稱道。劉銘傳在光緒13(1887),鋪設由基隆通往台北的鐵路,使臺灣擁有第一條鐵路光緒17(1891)台北大稻埕─基隆段通車,在此段鐵路間的隧道—「獅球嶺隧道」,上有劉銘傳所提之「曠宇天開」。台北─新竹段是在光緒19(1893)邵友濂在任所完成。

            5. 興建道路:興建台北通往宜蘭及銜接台北、基隆與淡水間的道路,成為今日「北宜公路」與「淡金公路」的前身。

            6. 郵政制度:改變清代傳遞公文的方式,在台北創立現代郵政制度。

            7. 都市建設:著力於台北城的都市建設。改善道路鋪面,引進人力車和馬車。造了一座小型發電廠,在台北的重要地段裝設電燈自來水,這一切的建設都令人耳目一新。

            8. 培育洋務人才:於臺北城設立教育電報技術之「西學堂」「電報學堂」。

      1. 劉銘傳事業的意義

      1. 離去而停擺或縮小:劉銘傳在1890年夏天離開台灣。整個現代化的工作,也因為他的離去而停擺或者縮小規模。

      2. 惟受技術、能力與經費所限,加上部分人士對西方器物的排斥,其中如電燈與自來水的興辦,成效並不甚理想但他在六年任期內,始終以「舉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模範」為目標,使臺灣在未割讓之前是全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


            1. 邵友濂

      1. 光緒17(1891)接任劉銘傳為第二任臺灣巡撫。(1891-1894)

      2. 緊縮政策:裁撤多數新政,專注吏治澄清與文化事業。

      3. 吏治:特重官吏操守與人才提拔,如:胡傳(胡適之父)巡視臺灣各地監獄和鹽務,後任臺東直隸州知州,頗得當地百姓愛戴。

      4. 文教:設「臺灣通志局」「登瀛書院」,著手修撰《臺灣通志》,後因日軍侵臺未能悉數完成,然於經費拮据下尚能撥款修史,實屬難得。

      5. 開闢財源:在東北角瑞芳設「金沙抽釐局」,並在鄰近各地設分局,以利金礦開採。

      6. 行政:增設南雅廳(一省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1. 交通:光緒19(1893)完成臺北到新竹段的鐵路。

      ========================================================================

      作業:

      下圖是清代的臺灣略圖,圖中有七處地方畫有「╳」記號,分別以甲、乙、……庚等為代號,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圖中所示臺灣北部府縣建置,為何人所規劃?
      (2)
      英法聯軍之後,哪兩個港口開放通商?(寫出代號及地名)
      (3)
      清法戰爭時,法軍曾占領何地?(寫出代號及地名)
      (4)
      臺灣建省時,擬設省會於何處?(寫出代號及地名)
      (5)
      同治十三年(1874)日軍侵臺,在何處登陸?(寫出代號及地名)

      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治臺內容

      人物

      沈葆楨(船政大臣)

      丁日昌(福建巡撫)

      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

      來臺背景

      日軍侵臺(1874


      清法戰爭(18831885

      增設府縣

      擴為二府八縣四廳


      增為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交通

      電報線

      福州、廈門到臺灣

      臺灣府城到安平與旗後間電線

      1. 淡水→福州

      2. 澎湖→安平

      3. 臺北→基隆→臺南

      鐵路


      「籌建」鐵路

      首建縱貫鐵路基隆→臺北(邵友濂任巡撫後延至新竹)

      公路

      北:蘇花公路前身

      中:八通關古道,新中橫前身

      南:南橫公路前身


      1. 北宜公路

      2. 淡金公路

      其他



      1. 成立新式郵政

      2. 增購郵輪往來海峽兩岸與臺灣各港口,方便公文和貨物

      防務

      1. 旗後(旗津)砲臺

      2. 於安平建新式砲臺(億載金城)

      3. 鵝鑾鼻燈塔+恆春城

      再三「奏請」購置鐵甲船、新式武器,以期臺灣成為中國南洋海防中心

      1. 增設砲臺、購置軍艦

      2. 設機器局生產武器

      3. 設軍械所儲存武器

      籌措財源

      採礦

      以機器開採基隆煤礦

      「提倡」開礦

      擴充基隆煤礦

      其他


      推廣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

      1. 加強樟腦、茶葉產銷管理

      2. 設商務局推廣對外貿易

      3. 於新加坡設通商局以招徠華僑投資

      新式學校



      電報學堂、中西學堂

      其他

      解除來臺禁令(攜眷渡臺、進入山地、娶原住民為妻)

      澄清吏治

      1. 整頓財政

        1. 減四留六,由小租戶向官方納田賦

        2. 整頓釐金、鹽課和關稅

      2. 振興城市

        1. 建設臺北府城,興建新市街,設置自來水和電燈

        2. 整頓大稻埕,有小上海之稱

      開山撫番、重視國防


      1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