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講義及學習單第三章 清季現代化的歷程講義
清末的內憂外患
﹙取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幅描繪列強瓜分中國情形的漫畫
鴉片戰爭持續了約兩年,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於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鬥爭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來。
19世紀後期,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於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同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自強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然而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次年被迫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后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紮,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自強運動
原因,是指因為經過兩次外患英法聯軍及內亂太平天國,國人覺醒,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漢陽兵工廠照片
故自強運動展開於1860年(咸豐10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發展工商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中央及地方代表勢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總理衙門辦事大臣,恭親王奕訢,文祥、沈桂芬成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如曾國藩(漢族,道光十八年進士,湘軍領導人), 李鴻章(曾國藩的門生,漢族,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淮軍領導人,清朝後期的實力派), 左宗棠(曾國藩的同僚,漢族士紳,率領軍隊收復新疆),沈葆楨(曾國藩的屬下,進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創設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 張之洞(漢族,同治二年進士,號稱「香帥」創設漢陽兵工廠), 崇厚(滿洲貴族), 唐廷樞 。
外交:在1860年設置中國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掌管對外事務。另於天津及上海兩地分置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及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掌管當地的對洋通商事務
軍事工業: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安慶,曾國藩)、天津機器製造局(天津,崇厚)、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李鴻章)、金陵製造局(江蘇南京,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楨)等,由於生產管理方式是封建主義舊式管理,加上產品僅供政府使用,不計成本,使得這些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沒有利潤,因而很少有再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的。
海軍建設:洋務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國採購軍事裝備,並成立了四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廣東海軍與福建海軍。其中北洋海軍購買的「定遠」、「鎮遠」鐵甲艦號稱「遠東巨艦」是當時遠東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艦隻,並在旅順修建了新的軍事基地。
民用工業: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並且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開平煤礦(河北開平,李鴻章)、湖北織布局(湖北武昌,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漢陽,張之洞) 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左宗棠)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等,這些民用工業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輸出。
教育事業:洋務派在全國修建了30餘所近代新式學校,用來培養科學、軍事、翻譯人才。著名的翻譯機構京師同文館也于1862年建立;翻譯及出版西書,推廣西學;在1872年至1875年間,每年向美國派遣30名幼童留學,他們大多成為日後中國的重要人物。.
結局影響及原因: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新式教育(新學)、新式軍隊(滿清新軍)、新思想(共和)、鐵路、重工業(礦山鐵廠)等影響後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務往來、科學技術上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機構和系統今天還能見到,如:郵政系統、電信系統、鐵路系統、招商局、江南造船廠、交通銀行等均由晚清延續至今。
經過30餘年的洋務運動,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被證明破產。李鴻章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
自強運動的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指出,所謂「洋務」乃由於西方社會注重效率,與中國傳統社會習慣大相逕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傳統文化、思想之約束,而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響。如開辦各類實業工廠,社會上需要有各類商業組織作配合,如零件、銀行、保險等等,但這些在十九世紀的中國都全付闕如;會計沒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會計帳目不能有效核實;人事管制漫無標準,蓋因傳統文化欠缺現代人事管理思維。不過洋務派在抵制商品輸出、促進思想解放、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等方面依然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戊戌變法
變法原因: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漢代舉孝廉乘公家車輛赴京慣例,對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又稱為「公車」,故稱「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變法開始: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佔旅順大連,法國進佔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鐘。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康有為代擬)請求光緒帝正式改變舊法,實施新政。上書後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章京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梁啟超、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變法內容: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教育改革: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包括:
舉辦京師大學堂
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
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
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歷,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經濟建設: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製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軍事:
政治:
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遷都上海等。據康有為表示,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
變法的影響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制度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事件。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其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與慈禧的關係密切,不單對光緒公開抗命,還與朝中其他保守派人物向慈禧密報,要求慈禧回朝訓政。9月13日,光緒命康有為離京即到上海。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去東城法華寺夜訪袁世凱,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洩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等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洩密以前也已經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立憲運動:
所謂立憲運動,對清政府而言,只不過是一種抵制革命的方式,以順應海內外要求立憲的呼聲。
1905年7月,清廷派五位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翌年9月下詔宣布「預備倣行立憲」,而以九年為預備期。此後,清廷不斷玩弄立憲的把戲,企圖以此籠絡立憲派,消弭革命運動。
革命派從一開始就不信任清政府的改革誠意,所以明顯地抱持反對態度。但是,立憲派卻受到了鼓舞,積極籌組團體,推行立憲運動。上海、廣州、長沙、武漢、貴陽等地紛紛成立憲政籌備會之類的團體。海外的保皇會也更名為帝國立憲會。梁啟超等則在日本設立了政聞社與憲政講習會,立憲呼聲一時甚囂塵上。
第三章 清季現代化的歷程學習單
一、選擇題:50%
1 .( )清光緒年間,康有為、梁啟超積極策劃戊戌變法,連續頒發諸多新政,下列何項不是? (A)興築滬寧、粵漢鐵路,以便運輸 (B)設立農工商局,提倡實業,獎勵發明 (C)裁減綠營,採取西方軍制 (D)廢除科舉制度。
2 .( )下列那個戰役的勝利引起朝野立憲風潮? (A)甲午戰爭 (B)八國聯軍 (C)日俄戰爭 (D)英法聯軍。
3 .( )明末清初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最大的宗教團體是 (A)東正教 (B)路德教派 (C) 長老教會 (D)天主教的耶穌會。
4 .( )中國民族工業的萌芽期﹖ (A)維新運動 (B)自強運動 (C)五四運動 (D)庚子新政。
5 .( )「公車上書」上要求「拒和、遷都、變法」其中的「拒和」對象是? (A)英國 (B)日本 (C)法國 (D)俄國。
6 .( )康有為、梁啟超呼朋引伴,做政治改革的宣傳戰,有何具體作為?(甲)辦學堂(乙)設電台(丙)立學會(丁)開報館。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7 .( )某生讀完清末民初的歷史,整理史實的歷程如下:英法聯軍→自強運動→甲午戰爭→(甲) →民國成立→新文化運動。則甲不可能為 (A)維新運動 (B)八國聯軍 (C)戊戌政變 (D)鴉片戰爭。
8 .( )「瀛台泣血記」為敘述何帝下詔變法失敗而傷心淚盡話當年? (A)清宣宗 (B)清文宗 (C)清穆宗 (D)清德宗。
9 .( )百日維新中比自強運動多注意哪方面問題? (A)派留學生 (B)在政教制度的改革 (C)軍事國防 (D)築鐵路。
10 .( )清末主張變法的人士認為救亡圖存的方法是要改革那一方面 (A)制度 (B)外交 (C)經濟 (D)軍事。
11 .( )近代中國開始時是用什麼態度回應西方文化的入侵? (A)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態下進行改革 (B)主動追求改革 (C)有系統的改革 (D)由朝廷推動改革。
12 .( )威廉是同治年間來華的英國人,他若欲與清廷交涉事宜,該前往下列哪一機構? (A)同文館 (B)廣方言館 (C)招商局 (D)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13 .( )自強運動使中國的近代化邁開了第一步,下列哪些事物或制度創始於自強運動期間?(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乙)留美教育(丙)武備學堂(丁)鐵路電報(戊)科舉改試策論,廢除八股。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戊 (C)乙丙丁戊 (D)丙丁戊。
14 .( )下列有關自強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甲)以軍事國防為重心(乙)未能達成圖強雪恥的目標(丙)對開創我國近代化具有貢獻(丁)受鴉片戰爭失敗後的刺激而全面推行。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15 .( )十九世紀,我國哪些機構培養的語文人才,和西洋傳教士合力翻譯西書,使中國讀書人看到了嶄新的世界?(甲)武備學堂(乙)招商局(丙)京師及廣州同文館(丁)上海廣方言館。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16 .( )歷經三十年的自強改革運動,終因敗給哪一國而告失敗?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D)俄國。
17 .( )自強運動失敗後,許多人要求哪一層面的改革? (A)國防 (B)制度 (C)外交 (D)教育。
18 .( )以下何者不是「戊戌變法」引起爭議的新政? (A)廢八股 (B)令八旗習藝謀生 (C)京師大學堂 (D)撤衙門。
19 .( )清末主持戊戌變法的皇帝是哪一位? (A)文宗 (B)宣宗 (C)德宗 (D)穆宗。
20 .( )清光緒24年的戊戌變法,其重點放在 (A)政教制度 (B)經濟實業 (C)外交事務 (D)軍事國防。
21 .( )清代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其所以失敗的相同原因是 (A)外國的干預 (B)只知治標未能治本 (C)守舊人士的反對 (D)領導人物的知識不足。
22 .( )下列歷史人物與「自強運動」沒有關聯 (A)李鴻章 (B)奕山 (C)奕訢 (D)文祥。
23 .( )自強運動之前,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是何人? (A)魏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林則徐。
24 .( )清末在短短七十年間,全國規模的新政、變法就進行了三次,但不包含以下何者? (A)明治唯新 (B)自強運動 (C)百日維新 (D)庚子後新政。
25 .( )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中斷於清朝哪一位皇帝? 哪一件事? (A)康熙限教 (B)雍正禁教 (C)乾隆限商 (D)道光禁煙。
26 .( )中英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不支持政府 (B)外國軍隊確實厲害 (C)清廷各方面腐敗落伍 (D)各國組成聯合陣線,共同對付中國。
27 .( )清末剿平太平天國的主力湘軍,是由下列何人所創辦的? (A)林則徐 (B)曾國藩 (C)左宗棠 (D)李鴻章。
28 .( )戊戌變法著重於哪一層面的改革? (A)國防 (B)文化 (C)經濟 (D)制度。
29 .( )戊戌變法的推展與下列哪一場戰爭的失敗有關?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30 .( )下列何者是清朝自強運動時期,作為外交涉及推行新政的機構? (A)欽天監 (B)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C)農工商總局 (D)資政院。
31 .( )清末允許外人得在通商口岸設廠製造,始於哪一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 (B)中英南京條約 (C)中日馬關條約 (D) 中英法天津條約。
32 .( )近代日本在受到西力衝擊後,推行哪一項改革,厲行西化? (A)明治維新 (B)自強運動 (C)立憲運動 (D)文化運動 。
33 .( )光緒二十四年的維新運動,重點放在 (A) 民主政治 (B)軍事國防 (C)政教制度 (D)經濟制度。
34 .( )下列何者曾翻讀「天演論」一書? (A)李鴻章 (B)容閎 (C)梁啟超 (D)嚴復。
35 .( )百日維新,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 廢八股 (B)改試策論 (C)立學堂 (D)停止科舉。
36 .( )戊戌政變後,康、梁在國外倡起「保皇」,所擁護的皇帝是 (A)咸豐 (B)同治 (C)光緒 (D)宣統。
37 .( )清末推行「立憲」的原因不包含以下何者 (A)革命派的挑釁 (B)出洋五大臣的建議 (C)梁啟超的建議 (D)日俄戰爭。
38 .( )下列歷史事件何者與「立憲運動」無關 (A)日俄戰爭 (B)張謇的「日本憲法」 (C)梁啟超的鼓吹 (D)曾國藩的湘軍。
39 .( )清領時代,初期治台政策採取消極的原因是 (A)法軍犯台封鎖台灣 (B)沈葆禎建議 (C)防止台灣成為反清基地 (D)台民械鬥頻繁、無力為持。
40 .( )邵友濂繼任巡撫後,各項建設陸續停辦原因為 (A)內部不和 (B)官吏貪污 (C)行政效率差 (D)財政困難。
41 .( )清領前期為防止台灣再成為反清基地,有限制漢人來台的規定,此禁令於何人治台時廢除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42 .( )清代台灣社會常見暴力衝突,原因不包括 (A)祕密結盟盛行 (B)經濟不景氣 (C)羅漢腳很多 (D)社會福利不佳。
43 .( )十八世紀時,小齊在福建因生活困難想要來台發展。首先要符合下列哪些條件?(甲)在家中有足夠的財產(乙)單身(丙)需有渡台證照(丁)需在福建出生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44 .( )清領時代對臺灣原住民的統治是採 (A)平等政策 (B)同化政策 (C)嚴苛政策(D)放任政策。
45 .( )劉銘傳對台灣的實業建設有那些措施?(甲)開採煤礦(乙)樟腦國營專賣(丙)架設電報(丁)設立郵局。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丁 (D)甲丙丁。
46 .( )清代台灣開港通商後,下列商品由滬尾出口? (A)茶、樟腦 (B)茶、米 (C)茶、糖 (D)煤、糖。
47 .( )甲午戰前的二十年間,中國清朝對外貿成長值居全國之冠的是下列那一地區? (A)香港 (B)廣東 (C)上海 (D)台灣。
48 .( )台灣開港通商後主要進口商品是 (A)米 (B)糖 (C)鴉片 (D)茶。
49 .( )西元一八七一年,琉球船員,漂至台灣南端,被那一社原住民殺害? (A)霧社 (B)大社 (C)牡丹社 (D)岸裡社。
50 .( )劉銘傳治台時代,台灣鐵路是以什麼地方分向南北興築? (A)台北 (B)台中 (C)高雄 (D)台南。
二、填充題:5%
1 .由於戊戌變法所引起的紛擾,最後導致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份子發動政變,幽禁 ,並捕殺新黨, 、 得英日之助逃脫,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史稱 。
2 .梁啟超早年追隨 變法,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創立 提倡民權與自由,鼓吹立憲主義。
3 .自強運動又被稱為 ,在中央領導人物,為 、 ,地方則為 、 、 。
4 .同治九年台灣正式開港,清廷應英法兩國之要求,依據 條約之規定執行,而後陸續開放 、 、 、 等四港為通商口岸,各國商船紛紛來台。
5 .中國第一條由國人主導,也是台灣最早的鐵路完成於 年,從 至 段,當時的台灣巡撫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