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興起背景與五四運動的關聯探析

格式
doc
大小
101.5 KB
頁數
13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03-12,离现在 16 22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owerPlusWaterMarkObject3

歷史講義與學習單第六章中共建立發展及國共關係講義

取材於http://hk.geocities.com/cky.chis/cechis/6-3 fiies/header.hm

1. 中國共產黨興起的背景:

 

民國以來,西方思想不斷湧入,馬克思主義亦引進中國,在其影響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現述中國共產黨興起的背景:

 

. 政局動亂

民國成立後,先有袁世凱稱帝,繼而軍閥混戰,政局動蕩不安。政治混亂,有利新思想傳播,中國的共產主義,就在此時得到發展的機會。

 

. 西化失敗

巴黎和會中,列強偏幫日本,國人對西方的信心漸失,加上歷年西化,皆未見成功,知識份子漸漸傾向其他出路,共產主義於此時傳入,更能建立其在中國的地位。

 

. 經濟破產

民國以來,中國飽受列強壓榨,加上軍閥混戰,造成農村經濟破產,工商業萎靡不振,農民生活日益貧困。馬克思主義主張「解放農工」,消除剝削,獲得貧苦大眾的支持,有利中國共產黨的興起。

 

. 摒棄傳統思想

五四運動後,知識份子受到新思想的衝擊,多懷疑、否定、摒棄傳統禮教道德及倫常觀念,希望建立新文化,馬克思、列寧等思想遂乘時而起。

 

. 五四運動促進

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李大釗等不斷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共產思想遂得以在中國傳播。

 

. 十月革命影響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成為世界第一個共產國家。當時中國飽受禍亂,雖屢次革命而未獲成功,部份激進知識份子遂轉而研究俄國革命經驗,希望從根本上改造中國。

 

. 共產國際推動

1919年,列寧在莫斯科成立「共產國際」,積極向各國推動共產主義運動。為爭取中國知識份子好感,俄國表示願意放棄不平等條約,並先後派維丁斯基及馬林來華,與陳獨秀、李大釗等接洽,協助籌組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與中國國民黨分分合合關係中壯大,終在1949年奪得大陸政權。

 

~~~~~~~~~~~~~~~~~~~~~~~~~~~~~~~~~~~~~~~~~~~

 

2. 中國共產黨興起與五四運動的關係:

 

1919年,五四運動展開,在其促進下,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現述中國共產黨興起與五四運動的關係:

 

. 民族主義刺激

五四運動期間民族主義高漲,知識份子深受刺激,對中國政治更趨主動關心,部份激進份子更傾向蘇俄共產主義,這對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積極重要的幫助。

 

. 五四中堅支持

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活躍份子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及周恩來等人,積極提倡馬克思共產思想,成為日後中國共產主義的重要領導人物,而很多學生及講師亦受感染,逐步創立「社會主義研究小組」,向社會各階層散播共產主義思想。

 

~~~~~~~~~~~~~~~~~~~~~~~~~~~~~~~~~~~~~~~~~~~

 

3.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經過:(1921年成立)

 

民國以來,西方思想不斷湧入,馬克思主義亦引進中國,在其影響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現述中國共產黨興起的背景:

 

. 成立研究會

1920年,蘇俄派維丁斯基來華,宣揚共產主義。中國知識份子深受影響,陳獨秀於上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把《新青年》改為機關刊物。不久李大釗在北京、毛澤東在湖南等地紛紛設立共產主義小組。

 

. 成立青年團

1920年,留法學生周恩來、李立三、趙世炎、蔡和森等在巴黎創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共組黨的初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併入,改名為「中共旅法支部」)

 

. 籌備組黨

陳獨秀得維丁斯基介紹,前往莫斯科參加國際共產黨組織,並獲指派回國建立中國共產黨。繼而在1921年,共產國際再派馬林來華,協助籌組共產黨事宜。

 

. 成立共產黨

19217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者有董必武、毛澤東等13人,宣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通過黨綱,並接受「第三國際」指揮,推舉陳獨秀為中央局總書記。

 

. 政治綱領

19227月,中國共產黨代表12人,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政治綱領:奉行馬克思主義,當前目標是進行民主改革,打倒軍閥,趕走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建立民主共和國政權;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與中國國民黨分分合合關係中壯大,終在1949年奪得大陸政權。

 

補充資料:

中國國民黨  1919年成立

中國共產黨  1921年成立

~~~~~~~~~~~~~~~~~~~~~~~~~~~~~~~~~~~~~~~~~~~

 

4. 中國共產黨在19211949年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發展過程多波折,但最終卻能擊敗中國國民黨,在1949年取得大陸政權。下述中國共產黨在19211949年的發展:

 

. 依附國民黨1924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勢力薄弱,遂接受「共產國際」的建議,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謀求發展。

 

. 寧漢分裂1927

在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扶植下,共產黨在國民政府中擴張實力,並分化國民黨內部,終演成「寧漢分裂」。

 

. 清黨運動1927

「寧漢分裂」後,蔣介石發起清黨運動,取消共產黨員在國民黨的黨藉,並捕殺從事共產主義活動的工人群眾。

 

. 退入井岡山1927

清黨後,共產黨先後發動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兩湖秋收起義,但均告失敗。後退入江西井岡山,建立軍事基地。

 

. 發展蘇區192730

在國民黨與軍閥明爭暗鬥期間,共黨迅速發展紅軍,建立蘇維埃(簡稱蘇區)1930年,在全國各地建立了60多個蘇區;1931年,更創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五次圍剿193035

1930年至1935年期間,蔣介石發動大軍,先後五次圍剿井岡山,但均告失敗。

 

. 西安事變1936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挾持蔣介石,要求國民黨停止圍剿共黨,一致抗日,達成國共再度合作。共產黨在抗戰期間,乘機擴張勢力。

 

. 國共內戰194549

八年抗日戰爭後,國共多次談判失敗,雙方發生內戰。1949年,國民黨戰敗,撤往台灣;中共取得大陸政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5.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

 

1924年,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准許中國共產黨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是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其背景如下:

 

 

. 蘇俄積極推動

蘇俄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國家,形勢孤立,欲在東方求取盟友,以增聲勢,遂於1923年派越飛來華,會晤孫中山,洽談「聯俄容共」問題,達成協議,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 兩黨綱領相同

國共兩黨,成立於國家多難之秋,在其政治綱領中,均主張打倒軍閥,建設真正民國,反對帝國主義,並將其擺在首要地位。兩黨綱領有共通之點,成為合作的政治基礎。

 

. 國民黨尋求盟友

孫中山鑑於北方有軍閥混戰,南方政府陷於派系鬥爭,革命陷於低潮,故欲打倒軍閥,就需要建立革命軍隊,而要短期建軍,則需借助蘇俄和共產黨的力量,所以國民黨決定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容共」政策,吸收共產黨員。再者,孫中山認為與其任由共產黨自由發展,倒不如將共產黨納入國民黨體系,加以控制。

 

. 共產黨謀求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員人數很少,力量薄弱,要領導中國革命,制勝強敵,時機尚未成熟。1922年,在蘇俄的推動下,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主動與國民黨合作,以便在合作中發展壯大自己。

 

~~~~~~~~~~~~~~~~~~~~~~~~~~~~~~~~~~~~~~~~~~~

6.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7年破裂的原因:

 

1924年,國共達成合作協議,但期後在北伐期間1926-28年),國共因種種不因而關係破裂。現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 國民黨內部矛盾

早在合作之初,部份國民黨員對孫中山堅持的「聯俄容共」政策已持不同意見。孫中山逝世後,分歧更為激烈,部份較激進的黨員更公開表示必須取消共產黨人的國民黨籍,終導致兩黨關係破裂。

 

. 共產黨勢力日增

國共合作期間,共產黨積極發展勢力,不單深入農工之中,更在國民黨內積極進行滲透工作,招攬黨員;再者共產黨員又在國民政府中身居要職,此等都導致兩黨矛盾日增,終演成對立之局。

 

. 蔣介石反共

「聯俄容共」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是孫中山,當孫中山於1925年病逝,而一向反共的蔣介石在黨內勢力冒升時,國共兩黨合作出現危機。1926年,共產黨員李芝龍任海軍代理局長,欲以中山艦挾持蔣介石往蘇俄,結果事敗,「中山艦事件」後,國共關係日益惡化。

 

. 共產黨顛覆政府

北伐期間,蔣介石掌握軍權,共產黨員在武漢國民政府內宣稱「提高黨權」、「反對軍事獨裁」,意圖裁抑蔣介石,使國民政府分成左右兩派。

 

. 寧漢分裂復合

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共產黨員擁戴汪精衛,排斥蔣介石,實行操控武漢政府,蔣介石遂在南京另組政府,決議清黨,史稱「寧漢分裂」。其後武漢政府發現共產黨陰謀,同意清黨,宣佈「寧漢復合」,至此國共合作正式破裂。

 

~~~~~~~~~~~~~~~~~~~~~~~~~~~~~~~~~~~~~~~~~~~

7. 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背景: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民黨與共產黨再次聯合一致,合作抗日。現述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背景:

 

. 日本大舉侵華

日本實施大陸政策,不斷在中國展開軍事行動,先後有「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並成立偽滿洲國,形勢危急,如非全國武裝聯合,實不足以抵禦外敵。

 

. 民情所趨

日本侵華野心顯著,不單增兵平、津,而且進攻淞、滬(上海),國人民心大憤,不滿蔣介石「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 國共調整政策

國民黨先後五次剿共,均未成功,後七七事變爆發,國民黨改變策略,欲聯合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共禦外敵。共產黨方面,自知實力不足以推翻國民政府,建立新政權,故亦調整政策,欲以抗戰減輕所受的壓力及藉機擴展勢力。雙方既暫未能統一對方,在日本大舉侵華下,唯有捐棄前嫌,合作抗日。

 

. 蘇俄推動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蘇俄有感東部邊境的安全受到威脅,為本身利益計,蘇俄遂積極推動中共與國民政府組成統一戰線,共同抗日,這也促成國共再度合作。

 

. 西安事變

1936年,國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挾持蔣介石,迫使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史稱「西安事變」,國共兩黨遂再度合作。

 

. 黨派團結

「西安事變」後,一致抗日的呼聲日高,國內各黨派都以抗日為大前提,把彼此間的成見擱置一旁,團結武裝力量。在這形勢下,終於達成第二次的國共合作。

 

~~~~~~~~~~~~~~~~~~~~~~~~~~~~~~~~~~~~~~~~~~~

8. 第二次國共合作1945年破裂的原因:(與國共內戰爆發的原因相近)

 

1937年,國民黨與共產黨第二度聯合一致,合作抗日,但1945年抗日戰爭甫結束,國共兩黨的關係再度破裂,美國調停無效,終於爆發了國共內戰。以下簡述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遠因

. 國共積怨甚深

國共自第一次合作失敗後,勢成水火,在19271937年間,彼此相攻達10年,積怨甚深,只因1937年日本大舉侵華,兩黨才暫時放下恩怨,再次合作抗日,但,國民政府對共產黨尚有介心,仍以精銳部隊監視西北共區。

 

. 共黨擴張勢力

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積極擴張地盤和發展軍力,與國民黨的矛盾漸多。至1945年,共產黨控制了18個「解放區」,人口約一億,黨員120萬,武裝部隊90萬,民兵220萬。

 

. 新四軍事件

1941年,新四軍9千多人在北移途中,被8萬國軍包圍襲擊,軍長葉挺及5千士兵被俘,副軍長項英戰死,軍委會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取消。自此國共關係惡化。

 

近因

. 受降惹起爭端

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聯不顧國民政府的反對,將所俘獲的60萬日本軍的武器裝備全部移交共軍接收,共軍軍力驟增,造成國共對峙的局面。

 

. 中共製作混亂

日本投降之初,共軍利用重慶和談的機會,趁國軍毫無戒備,攻佔城市200餘座,並在華北交通線上控制若干據點,破壞鐵路,決潰河堤,製造混亂,以阻撓國軍北上受降。

 

. 中共統戰活動

抗戰勝利後,共產黨在蘇聯協助下,對國民政府展開顛覆活動,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滲透及破壞行動。

 

~~~~~~~~~~~~~~~~~~~~~~~~~~~~~~~~~~~~~~~~~~~

 

9. 兩次國共合作的比較:

 

1924年和1937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分別合作北伐和抗日。以下試比較兩次國共合作:

 

.背景

  第一次合作──民國政局動盪不安,內有軍閥割據混戰,外受帝國主義侵凌。打倒軍閥,建立真正民國,反對帝國主義,為國共兩黨共同的首要目標。

 

  第二次合作──日本燃起侵華戰火,企圖征服中國,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緊急關頭。反對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為國共兩黨的當務之急。

 

.方式

  第一次合作──國民黨實行「容共」政策,容許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其組織,並可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其方式為建立黨內合作關係。

 

  第二次合作──國民政府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西北的蘇維埃政府改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其方式為建立抗日聯合陣線。

 

.成效

  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合力北伐。北伐前期(寧漢分裂之前),取得很大的軍事勝利,是北伐成功的關鍵。

 

  第二次合作──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始終保持合作關係,保證了抗日戰爭能取得最後勝利。

 

~~~~~~~~~~~~~~~~~~~~~~~~~~~~~~~~~~~~~~~~~~~

 

10. 192149年的國共關係: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與國民黨之間曾兩合兩分,關係非常複雜,最終共產黨在內戰取得勝利,在1949年奪得大陸政權。現述19????年(按題目要求)的國共關係:

 

19211926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北伐前期

 

. 聯俄容共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勢力薄弱。1922年,蘇俄的共產國際派越飛來華,建議共產黨暫時與國民黨合作,從中鞏固實力;1924年孫中山決定改組國民黨,也同意「聯俄容共」,與共產黨共同北伐。

 

. 關係惡化

1925年,孫中山病逝,反對的蔣介石掌權,與部份國民黨開始對「聯俄容共」政策不滿,加上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後,暗中擴張勢力,引起國民黨員的疑慮。1926年,共產黨人李芝龍任代理局長,欲以中山艦挾持蔣介石往蘇俄,結果事敗,此後國共關係更趨惡化。

 

. 寧漢分合

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共產黨員擁戴汪精衛,排擠蔣介石,企圖操控武漢政府,蔣介石遂在南京另組政府,是為「寧漢分裂」。蔣介石發佈命令,成立中央清黨委員會,在各地全力實行清黨。其後武漢政府亦發現共產黨分化國民政治的陰謀,同意清黨,繼而寧漢後合,共產黨員不能再在國民黨內立足。

 

19271929年\北伐後期-北伐完成

. 中共起事

國民黨清黨後,共產黨即聯合一些工農力量,在全國各地組織多次反國民黨的武裝起義,包括南昌起事(又稱八一建軍)、秋收起事和廣州暴動,但都失敗。

 

. 退入井岡山

毛澤東率領殘餘部隊進入井岡山,建立第一個根據地。不久,朱德亦率部隊與毛澤東會師,在1928年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始與國民黨進行長期的游擊戰。

 

. 建立蘇區

此後,中共趁著國民黨與軍閥相爭之際,乘機擴展勢力,在1931年,紅軍總數超過10萬,並先後在各地建立了60多個蘇維埃政權。

 

19301936年\北伐完成-中日戰爭前

. 五次圍剿

由於共產黨勢力不斷膨脹,國民政府於是在1930年冬至1934年間,發動五次圍攻。前四次都無功而還,到193310月,國軍第5次圍剿井岡山,採嚴密封鎖,節節進逼的戰術,終逼使中共要突圍西走。

 

. 紅軍長征

30萬紅軍分批突圍西走,經湖南、貴州、雲南、甘肅等11省,其間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被選為軍委主席,從此奠定在黨中的地位。紅軍沿途受國軍追擊,終於在193510月,只餘不足3萬的紅軍達陝西延安,重建根據地,史稱「二萬五千里長征」,國共關係非常惡劣。

 

19361945年\中日戰爭期間

. 西安事變

1936年,在全國抗日的呼聲下,國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挾持蔣介石,迫使蔣介石放棄「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實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史稱「西安事變」。

 

10. 合作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大舉侵略京津、上海。9月,國民黨同意中共的「共赴國難宣言」,國共乃再度合作。

 

11. 新四軍事件

1941年抗戰期間,新四軍9千多人在北移途中,被8萬國軍包圍襲擊,軍長葉挺及5千士兵被俘,副軍長項英戰死,軍委會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取消。自此國共關係惡化。

 

19451949年\抗戰勝利-中共建國

12. 日本投降問題

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聯不顧國民政府的反對,將所俘獲的60萬日本軍的武器裝備全部移交共軍接收,共軍軍力驟增,造成國共對峙的局面。

 

13. 中共製作混亂

日本投降之初,共軍趁國軍毫無戒備,攻佔城市200餘座,並在國民政府展開顛覆活動,國共關係惡劣。

 

14. 重慶和談

1945年,在美國強行調停下,國共舉行重慶和談,發表「雙十協定」,其後又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但國共雙方均無誠意和談,終在1947年展開全面內戰。

 

15. 國共內戰

1947年內戰初期,共軍因實力不足,形勢非常不利;但後期在4849年間,共軍在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中大勝國軍。194910月,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2月,國民政府遷台。


第六章中共建立發展及國共關係學習單

一、選擇題:50%

1 .( )中國大陸有一句順口溜:「50年代人幫人、60年代人整人、70年代人哄人、80年代各人顧各人、90年代見人就宰人。」這是對中國大陸近年來發展的最佳寫照,請問60年代的「人整人」是指什麼運動?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 (C)抗美援朝 (D)文化大革命。

2 .( )清末民初舊思想解放後,新思想源源傳入中國,下列何種思想迅速在知識界傳播開來特別吸引當時人們的注意? (A)八不主義 (B)馬克思主義 (C)三民主義 (D)進化主義。

3 .( )民初掀動起馬克思主義風潮的主要原因為何? (A)梁啟超的推廣  (B)俄國的十月革命  (C)日本在日俄戰爭的獲勝 (D)武昌起義的成功。

4 .( )下列各項組織或運動,何者對於中共的創立或發展,具有正面助力的作用?()共產國際()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容共聯俄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丙 (D)甲丙丁。

5 .( )孫中山採取「容共」政策,主要是受到哪一國的影響? (A)美國  (B)英國 (C)蘇聯  (D)日本。

6 .( )下列何者「不曾」與孫中山會談? (A)鮑羅廷  (B)越飛 (C)馬林  (D)列寧。

7 .( )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結束的史事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護法運動 (C)寧漢分裂 (D)五三慘案。

8 .( )中國共產黨是由何國扶植而成立? (A)日 (B)美 (C)蘇 (D)英。

9 .( )六四天安門事件反映大陸那些事實 (A)大陸人民與外界隔絕,等於被關在一個鐵幕中 (B)毛澤東迷信暴力,發動不斷的鬥爭和運動 (C)中共逐漸對外開放,進行改革,但仍不放棄共產制度 (D)中共策動各地學生掀起反美運動。

10 .( )兩岸分治的特徵為何? (A)是單純的內戰 (B)是美、冷戰架構下的縮影 (C)蘇支持國民黨 (D)美國支持共產黨。

11 .( )「寧漢分裂」時,當時在武漢的國民政府領導人是誰? (A)蔣介石  (B)廖仲愷 (C)汪精衛  (D)張學良。

12 .( )中共在勦共期間曾製造那個事端? (A)五三慘案 (B)新四軍事件 (C)寧漢分裂 (D)西安事變。

13 .( )中共在抗期間曾製造那個事端? (A)五三慘案 (B)新四軍事件 (C)寧漢分裂 (D)西安事變。

14 .( )下列中共相關組織,請依據成立順序排列()馬客士主義研究會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 ()新編第四軍, (A)甲丙丁乙  (B)丙甲丁乙 (C) 甲乙丙丁  (D)甲丙乙丁。

15 .( )民國19年起,國軍曾幾次圍剿中共?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16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端,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後? (A)五三慘案 (B)新四軍事件 (C)寧漢分裂 (D)西安事變。

17 .( )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西安事變後,中共表示願接受國民政府領導,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抗戰期間,中共雖未與政府發生衝突,卻藉此時機壯大自己 (C)抗日勝利後,藉由俄國在外交及軍事上的協助,漸自東北南下,終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D)中共的勝利與國民政府未能在抗戰勝利後,成功解決經濟問題有關。

18 .( )中共紅軍因何事爆發編入國民政府正規軍,取得合法地位?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西安事變。

19 .( )「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關鍵的事件,他發生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影響卻很深遠,它的影響不包含 (A) 鞏固蔣中正的領導地位 (B)加速中日戰爭的發生 (C) 促進全國內部的團結 (D) 加速剿共的行動。

20 .( )中共「兩萬五千里長征」是在何事之? (A)反圍剿失利後 (B)寧漢分裂後 (C)遵義會議後 (D)中華蘇維埃政權成立後。

21 .( )毛澤東在中共確立政治地位是在何事之? (A)反圍剿失利後 (B)寧漢分裂後 (C)遵義會議後 (D)中華蘇維埃政權成立後。

22 .( )中共在那一事件發生後,因武裝暴動失敗,只好由公開轉入地下,由城市退到鄉村? (A)復辟事件 (B)二次革命 (C)反共清黨 (D)九一八事變。

23 .( )國共雙方在那些口號下,找到早期合作的基礎:()實行三民主義()從事國民革命()反帝國主義()反軍閥?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4 .( )民國164月,國民黨在上海實施「清黨」,是指 (A)清除黨內的軍閥餘孽 (B)肅清黨內的清朝反革命力量 (C)清除黨內的中共分子 (D)清查黨員資料及自動脫離組織者。

25 .(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在中國現代史上哪一時期? (A)袁世凱專權時期 (B)北伐時期 (C)八年抗戰時期 (D)軍閥混戰時期。

26 .( )民國十二年,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主要是接受哪一個國家的協助? (A)日本 (B)美國 (C)英國 (D)俄國。

27 .( )中共軍對何時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A)西安事變後  (B)第一次國共合作時 (C)抗戰後,國共內戰期間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28 .( )中共建政初期,外交方面與俄國關係密切,曾簽署何一條約? (A)中俄密約  (B)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C)中俄北京條約 (D)尼布楚條約。

29 .( )中共建政之時,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是誰? (A)蔣中正  (B)李宗仁 (C)蔣經國  (D)毛澤東。

30 .( )下列何者,「不是」中共在建政初期的施政措施? (A)鎮壓反革命份子  (B)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社會主義 (C)土改運動中批鬥地主階級 (D)三面紅旗。

31 .( ) 1958年以後,中共與蘇聯的外交關係生變,與下列何者無關? (A)中共與美國關係逐漸密切 (B)爭奪共產黨在亞洲的領導權 (C)邊界問題的爭議 (D)長期累積的不滿情緒。

32 .( )在「遼瀋之役」中,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的中共將領是 (A)毛澤東  (B)林彪 (C)劉伯承  (D)聶榮臻。

33 .( )國共戰爭前,下列有關中共的敘述,何者有誤? (A)抗戰期間已逐步擴張累積勢力 (B)抗戰後擴大宣傳,塑造愛好和平、反內戰的形象 (C)軍事上得日本關東軍繳械武力及俄國支援,整體戰力已超越國民政府  (D)中共所標榜之「平等共產」較獲得人民支持。

34 .( )中國大陸有一句順口溜:「50年代人幫人、60年代人整人、70年代人哄人、80年代各人顧各人、90年代見人就宰人。」這是對中國大陸近年來發展的最佳寫照,請問60年代的「人整人」是指什麼運動?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  (C)抗美援朝 (D)文化大革命。

35 .( )下列何者「不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口號? (A)誓死效忠毛主席  (B)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破四舊,立四新。

36 .( )有關中共建政初期的狀態,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國共戰後,社會經濟極度混亂 (B)外交方面,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抵制 (C)政治方面,對異己採取柔性勸說的手段 (D)各方面極度依賴蘇聯。

37 .( ) 1960年代,毛澤東退出中共權力核心是由於 (A) 「三面紅旗」失敗 (B)中蘇關係惡化 (C)文化大革命失敗 (D)四人幫策劃。

38 .( )文化大革命時期,所謂「破四舊、立四新」,所列四點不包含下列何者 (A)科技  (B)思想 (C)習慣  (D)文化。

39 .( )文化大革命時期,所謂的「四人幫」不包含下列何者 (A)張春橋  (B)江青 (C) 林彪  (D)王洪文。

40 .( )「十年文革」至何時才告一段落 (A)林彪奪權失敗後  (B)四人幫下台入獄之後 (C)中共與美國關係改善之後 (D)鄧小平上台之後。

41 .( )「十年文革」的影響不包含下列何者? (A)學術方面,大批知識分子慘遭批鬥,致使國家人才更為凋零 (B)工商農業方面,與文化革命無關受影響較少 (C)社會方面,因階級鬥爭,使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 (D)文化方面,對中國無數珍貴文化財產,更遭受到空前嚴重的搗毀。

42 .( )所謂的「四個現代化」是為了實現在哪一方面的現代化發展 (A)農業、工業、科技與國防 (B)經濟、社會、教育與文化 (C)農業、工業、經濟與國防 (D)科技、社會、教育與文化。

43 .( )天安門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9B%9B%E5%A4%A9%E5%AE%89%E9%97%A8%E4%BA%8B%E4%BB%B6>發生後,中共對於「改革開放」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A)退縮封閉  (B)維持不變 (C)積極開放  (D)加強國家控制。

44 .( )中共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為大陸帶來了許多不穩定因素,請問不包含下列何者? (A)國有企業的獨大  (B)貧富差距擴大  (C)治安惡化  (D)城鄉差距問題。

45 .(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兩度合作分別是在何時?()中國國民黨改組後()寧漢分裂後()十年建設期間()七七事變後。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丁。

46 .( )民初的「五四運動」與近來發生的「六四天安門事件」雖然事隔七十餘年,然而這兩個運動共同的訴求是 (A)科學  (B)民主 (C)主權獨立  (D)社會均富。

47 .( )中共政權的領導人之中,主張以改革開放取代階級鬥爭,建立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是誰? (A)毛澤東 (B)劉少奇 (C)鄧小平 (D)華國鋒。

48 .( )中共的改革開放,與下列何者無關? (A)鄧小平改革 (B)記者擁有較大的報導自由 (C)改革衍生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 (D)「經濟改革」轉已向「社會」及「政治」的改革。

49 .( )提出「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便是好貓」的是 (A)毛澤東  (B)鄧小平  (C)林彪 (D)江澤民。

50 .( )下列有關「天安門事件」的敘述,何者有誤? (A)學生們以「五四運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9B%9B%E8%BF%90%E5%8A%A8>」為榜樣 (B)最初以紀念胡耀邦為名義 (C)死亡人數達數百人 (D)中共宣稱北京「已發生嚴重的反革命暴亂」,於是展開血壓的鎮壓行動。

二、填充題:4%

1 . 1978年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政策,是放棄了毛澤東的共產主義路線,而實現中國大陸在                    的現代化發展。

2 .馬克思主義早在清末即被     等人介紹到中國,不過並未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直到1917年俄國由   領導的     成功,乃帶給中國人極大的刺激,中國共產黨便在此一風潮下,於     年於     正式成立。

3 . 194510月,國共兩黨領袖          於重慶舉行和平會談,雙方簽訂     ,達成多項和平共識。不過協議卻未被遵守,兩黨激戰依然持續,美國於此時介入中國內政,派遣     前來調停。

4 . 1958年,毛澤東為了能在短期內「超英趕美」,快速提升工農產值,因而展開               所謂「三面紅旗」運動,結果卻導致國民產銷嚴重失調,引發全國性的大飢荒。毛澤東被迫離開權力核心,而由          掌握大權,政治上採取     政策,以求整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