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研究用試卷
社會考科(卷二)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70
分鐘
(含個資填寫劃記5分鐘、問卷填寫5分鐘)
作答方式:
․
選擇題與「非選擇題作圖部分」用 2B 鉛筆在「答案卷卡」
上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帶)。
․選擇題作答範例:正確選項(A) 。
․「非選擇題書寫部分」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在「答
案卷卡」上作答;更正時,可以使用修正液(帶)。
本中心將於研究用測試後,於本中心網站公布
參考試題及參考答案。http://www.ceec.edu.tw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A
S108132
本試卷與試題為研究測試用,後續仍會進行評估或調整修改,並非大考中心未來正式考試
的最終確定型式。關於適用於 108 課綱相關考試之組卷與試題型式,請參考本中心未來公
告之考試說明與參考練習卷。

第 1 頁 S108132
共 5 頁 社會考科
-1 -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 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需經評估與調整,尚非為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第壹部分:題組題
說明:以下題組內包含有單選、多選、非選等題型。單選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
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劃記在答案卷卡之該題號作答區。多選題每題有5個選項,
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答案劃記在答案卷卡之該題號作答區。非選擇
題請在答案卷卡之該題號作答區寫下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非選題分數依各題所示。
一、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十三世紀,蒙古高原的遊牧人群崛起並迅速擴張,建立起橫跨歐亞的陸上帝國。
西元 1206 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1271 年,忽必烈以「元」為
國號,定都大都;1276 年,忽必烈攻佔南宋首都臨安;1279 年,陸秀夫背負兒皇
帝,跳海而亡,南宋正式滅亡。
蒙元史的研究有蒙古中心與中國中心兩種學術觀點,前者將元視為蒙古帝國的
組成之一,後者則視其為中國歷代王朝之一。近來蒙古中心的學者指出,蒙古原為
高原上的遊牧人群,但在忽必烈滅南宋,接收其海上船隊後,進一步將勢力伸向海
洋,連接起歐亞的內陸世界與海洋世界,成為人類史上首次同時控制陸、海的巨大
帝國。在蒙古統治下,歐、亞之間出現了大規模的人群移動、物品交換與技術交流。
除了海洋貿易,忽必烈也重視內陸水運,下令拓寬黃河與長江之間原有的運河,並
在南方開鑿新運河,讓船運成為帝國內糧食運輸的主力。
沈船是了解古代航運的重要材料,1975 年韓國新安外海曾發現一艘十四世紀
上半的沈船,出水銅錢、胡椒、景德鎮陶瓷等。有些貨品還標註貨主名號,如日
本京都佛寺「東福寺」,是蒙元時期東北亞海洋貿易的見證。
圖1

S108132 第 2 頁
社會考科 共 5 頁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 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需經評估與調整,尚非為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 2 -
1. 學者對元朝開始之年有不同看法,反映出蒙古中心與中國中心兩種不同觀點。題
文第一段提到四個年代:
甲1206
乙1271
丙1276
丁1279
哪一年代最能代表蒙古中心?哪一年代最能代表中國中心?理由為何?請將答案
填入答案卷卡作答區內的表格中。(非選,4分)
2. 題文指出在蒙古統治下,歐、亞之間出現大規模的人群移動、物品交換與技術交
流。此一現象和下列哪些措施關係最密切?(多選)
(A)蒙元政府廢除過路稅,有利商人長距離的移動
(B)大元汗國發行紙幣,作為大規模交易結算之用
(C)東方大元汗國與西方伊兒汗國二地的關稅相同
(D)歐洲人馬可波羅於元初來到大都覲見忽必烈汗
(E)中亞工匠被遷至河北北部,製造蒙古貴族織品
3. 從地圖資訊與出水文物判斷,韓國新安外海發現的沉船最可能從以下那一港口裝
載貨物?
(A)大都 (
B)
慶元 (
C)
廣州 (
D)
占城
4. 以下何者較有可能是促成忽必烈汗拓寬及開鑿運河的原因?(多選)
(A)水運運送成本比陸運成本低 (B)
水運的載貨量遠遠大於陸運
(C)連結國內與海外的貿易網路 (D)
讓軍隊更快從北方抵達南方
(E)將各地的訊息更快傳回大都
5. 相較於陸地上的絲路,以下哪些商品貿易更得利於元代取得圖中的海路?(多選)
(A)馬匹 (
B)
象牙 (
C)
瓷器 (
D)
毛皮 (
E)
肉桂
6. 當時中國的戎克船與阿拉伯的單桅帆船頻繁往來於東亞至西亞的海域,交通、通
商、政治在海上逐漸形成系統,其中東亞及南亞的海運大致可以分為三段:由泉
州往平安京、由廣州往麻六甲以及由朋加剌往臥亞,請分別為這三段航線連結適
合出發的月份:(非選,3分)
泉州 平安京 ● ●一月
●三月
廣州 麻六甲 ● ●五月
●七月
朋加剌 臥亞 ● ●九月
●十一月

第 3 頁 S108132
共 5 頁 社會考科
- 3 -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 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需經評估與調整,尚非為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二、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許多國家曾推行「國語」,但像臺灣一樣,在短短五十年內接連經歷兩種「國
語運動」的例子卻不多見。臺中人蔡先生(1908-2004)的個人生命經驗,便是這一
歷史的具體寫照。
日治時期,蔡先生在公學校、師範學校就學期間,及畢業後從事教學之初,「國
語」及漢文曾並用兼行。但隨著日本對華戰爭加劇,總督府自 1937 年起便發佈禁
用漢文、禁說臺灣語等連串禁令。中華民國移入臺灣後,面對另一波「國語運動」,
蔡先生為了確保教學工作,又於 1948 年從臺中市政府設置的補習班取得了中、高
級「國語文」結業證書。終其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的蔡先生都難有機會公開運用
其母語從事教學和創作。學者指出,上述獨尊一語的「國語運動」,應當和區分不
同語言位階的國家政策有關。
1980 年代後期,臺灣不同族
群先後發起復振母語的社會運
動,促使政府針對語言流失問
題,採取將各種母語納入學校課
程,或成立不同語言的電視臺等
積極作為。儘管如此,許多族群
的語言存續仍面臨危機。有的學
者便透過表 1的統計數據指出,不僅客語和原住民族族語的傳承陷入嚴重困境,作
為家庭常用語言的閩南語在公共場所也仍受到潛在的排擠,不受主流文化的肯認。
1. 學者指出,臺灣的兩次「國語運動」使得「國語」成為公、私領域的主流語言。而
「國語」之所以易於受到主流文化的青睞,可能在於「國語」與社會經濟利益具
有實際聯結。請從題文中蔡先生的個案,分別從日治時期與戰後提出「國語與社
會經濟利益實際連結」的兩個例證?(非選,4分)
2. 根據文中蔡先生的實例,可以看出統治者得以大力推行國語,與臺灣近代歷史上
哪項發展的關係最為密切?
(A)國民教育的建置與推廣 (B)
政治動員的宣傳與引導
(C)廣播媒體的運用與普及 (D)
報章雜誌的印刷與刊布
3. 學者主張「國語運動」,應當和區分不同語言位階的國家政策有關,以下哪些史
料可以支持此一推論?(多選)
(A)1930年代後期臺灣總督府頒發的「國語家庭」表揚書狀
(B)19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明令開放印刷羅馬字版臺語聖經
(C)1970年代初期辦公室與公共場所應一律使用國語的規定
(D)1980年代初期行政院新聞局長限制方言節目播放的宣示
(E)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明令將母語安排於中小學教學課程
26.4%
36.5%
49.9%
38.4%
4.9% 3.5%
18.3% 21.2%
0%
10%
20%
30%
40%
50%
60%
男女
表1 在家裡最常說的語言
華語 閩南語 包含客語 華語+閩南語

S108132 第 4 頁
社會考科 共 5 頁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 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需經評估與調整,尚非為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 4 -
4. 根據題文,蔡先生的經歷反映未使用「國語」的群體,其本身的文化特質是不受
國家政策支持的。這種國家政策上的後果,與下列哪項法令政策影響下的現象最
為相似?
(A)缺乏反歧視規範,使新移民群體的社會形象遭受媒體污名化
(B)政府放任商業開發排擠原住民族文化,使傳統領域受到破壞
(C)政府將英語教學列為國小必修課程,使英語成為優勢的語言
(D)同性戀情侶交往互動的照片,被排除在教科書選用插圖之外
5. 根據題文,我國雖採取了具體政策搶救母語,但成效並不佳,請根據題文所描述
之母語使用現況以及表1顯示的資訊,完成答案卷卡內作答區的表格。(非選,
4分)
第貳部分:問卷調查
說明:非常感謝你(妳)協助大考中心的研究試卷測試工作。首先,這份試卷與109學年度
學測社會考科並無直接關係,請不要擔心。我們為了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的
「核心素養」學習,也為了因應未來大學招生及考試制度可能的變革,研發了此
份素養導向試題。本試題的測試以及問卷之結果,均僅作為研究之用。再次感謝
你(妳)的協助與分享。
大考中心社會科素養導向試題研發小組
請將你(妳)的意見,依下列題號順序,劃記於答案卷卡上。
1. 整體而言,我對於題文能充分了解。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2. 你(妳)覺得作答第一大題需要多少時間比較充裕?
(A)5分鐘 (B)10
分鐘 (C)20
分鐘 (D)30
分鐘 (E)40
分鐘
3. 你(妳)覺得作答第二大題需要多少時間比較充裕?
(A)5分鐘 (B)10
分鐘 (C)20
分鐘 (D)30
分鐘 (E)40
分鐘
4. 整體而言,題文(不包含個別試題)的文字數量,是適中的。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5. 本份試卷的答案卷卡各題作答區標示是清楚的。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6. 本份試卷的答案卷卡各非選題作答區空間是充足的。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第 5 頁 S108132
共 5 頁 社會考科
- 5 -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 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需經評估與調整,尚非為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7. 社會科(包含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的課堂學習,有助於回答本份試卷。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8. 整體而言,你認為本份試卷的難易度如何?
(A)很難 (B)
有點難 (C)
普通 (D)
有點簡單 (E)
很簡單
9. 本份試卷符合探究與實作(例如觀察現象、蒐集資訊、規劃研究、論證討論、評價
省思等)的精神。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10.本份試卷中的試題設計有助於鼓勵你嘗試跨學科、跨領域的統整思考模式。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11.本份試卷中的試題設計有助於你體認課堂所學知識可活用於實際生活。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12.本份試卷中的試題設計需運用學科知識及學科技能來解答。
(A)非常同意 (B)
同意 (C)
無意見 (D)
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13.這類社會跨科題型相較於單科試題給你(你)什麼印象?你(你)認為對你(你)的社會
領域各科學習將有什麼影響?非常歡迎分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