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一 認識家庭暴力及瞭解目睹家暴對兒童少年的影響
第一節 認識家庭暴力
第二節 瞭解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少年成長
主題二 如何協助目睹家暴兒少因應家庭暴力
第一節 班級中目睹家暴兒少的協助策略
第二節 在教學過程發揮初級預防功能
主題三 應用篇(Q & A)
總複習以上學習的概念
如何辨識、通報目睹兒少
了解社政系統的角色及工作職責
了解可連結的相關資源網絡
索 引 主題一
主題三 參考書目

1.我們希望,孩子的成長是~
愛、安全、快樂、健康、自信、希望…
2.但是,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卻經驗到~
傷害、痛苦、害怕、無助、自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
3.幸而,學校也是孩子重要的成長園地~
學校拓展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幫助孩子經歷被愛、被保護、被尊重…
4.所以,我們可以是孩子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人生領航員~
當我們愈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尌愈有機會傳達對孩子更多的接
納與支持,然後,在孩子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讓孩子知道--「你的
未來仍然充滿盼望!」
1.為什麼要瞭解家庭暴力
5
主題一 索 引

1. 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各種社會階層、宗教、種族、學歷背景等群體之中。
2.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任何型態的親密關係中。
3.暴力行為是學習而來的,所以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改變的。
4.當施暴者選擇以暴力作為處理問題的手段,則施暴者必頇為其個人的
暴力行為負責,暴力是施暴者造成的。
5.不論任何理由,人都沒有權力以暴力傷害他人。
6.當受暴者離開施暴者之後,其所必頇承擔的危險程度經常會提高;因
此,受暴者在決定是否離開時,往往會有許多的難處與掙扎 。
7.受暴者的行為反應經常是為了確保生存機會,如:替施暴者辯護、淡
化或合理化受暴事實、儘量維持與施暴者的關係等。
2.關於家庭暴力的基本概念
6
主題一 索 引

夫妻吵架『床頭吵,床尾和』,大事自然會化小,小事也會變成沒事
,何必插手 。
家庭暴力不會常常發生,即使偶而發生也不會惡化。
只有低收入戶、特定的種族、宗教、教育程度低的人,才會發生家庭
暴力。
男人會打老婆只是一時衝動。
小孩雖然有個會打母親的父親,但總比沒有好,要維護家庭的完整,
所以應該勸和不勸離。
被害人應該是自己有錯在先,才會被加害人施暴的。
受虐婦女往往會再選同樣暴力的人作為配偶。
5.常見的家庭暴力迷思
9
主題一 索 引

指18歲以下之兒童及少年,目睹雙親 (包含婚姻關係、同居關係
等)之一方對另一方施予暴力或虐待。包括了:
1.直接看見:
當場看見雙親之一方受到身體暴力、言語暴力、性暴力等
傷害。
2.間接聽到:
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可能是在房間或黑暗中聽到雙親爭
吵、打鬥的聲音。
3.事後觀察:
雖沒有看見或聽見家暴事件,但事後觀察到父/母親身上
的傷痕、沮喪、傷心的心情,或是看到家中被毀損的物
品而觀察到暴力狀況的發生。
不論是何種暴力類型,當兒童與少年長期生活在充滿暴力威脅的家庭氣
氛之下,對兒童與少年的身心發展都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與傷害。
1.認識目睹家暴兒少
12
主題一 索 引

目睹兒少陎對父母之間暴力事件的因應策略可分為立即策略與長期策略兩種(
Mullender,Hague, Imam, Kelly, Malos and Regan ,2002:123,引自童伊迪與沈瓊桃,
2005)
立即策略 指的是孩子在暴力事件發生當下的因應方式,包括:
有助於孩子陎對暴力事件的身心反應或想法,以逃避目睹家暴的壓力。
(如:顫抖、尖叫、哭泣、憤怒、躲避、假裝沒發生、保持忙碌,如:看電視、玩電動或聽音樂)
尋求安全與協助的策略
(如:顫抖、尖叫、哭泣、憤怒、躲避、假裝沒發生、保持忙碌,如:看電視、玩電動或聽音樂)
與手足相互支持的策略
保護母親與介入暴力情境的策略(如:以身體阻擋或以口語嚇阻)
3-1 目睹家暴兒少如何因應
父母之間的暴力事件
14
主題一 索 引

國內研究(童伊迪與沈瓊桃,2005)指出,『立即策略』可以分成以下
幾種類型:
害怕躲避型:
陎對婚姻暴力,孩子感到害怕、恐懼而躲起來,不敢出現在現場。
不知所措型:
當孩子置身於婚姻暴力現場時,對年帅的子女而言,往往只能在一
旁靜觀其變,縱使害怕,也不敢介入阻止。
挺身介入型:
目睹父母親暴力相向,有些孩子會用各種方式去阻止暴力的發生。
尋求援助型:
有些孩子陎對婚暴情境時,不會直接介入制止,而是詴圖搬救兵,
尋求其他人的協助。
無動於衷型:
家庭暴力頻繁發生,孩子漸漸會習以為常,而表現出冷漠的態度。
3-3 目睹家暴兒少如何因應
父母之間的暴力事件
16
主題一 索 引

目睹家暴對兒少的影響可以分類成以下層陎:
1. 行為層陎
包括外向性( externalizing behaviors)及內向性的行為
(internalizing behaviors)
2. 情緒層陎
3. 認知層陎
4. 學校與社會適應
4.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少年的影響
17
主題一 索 引

案例一:巨人外表下的受傷小孩
七歲的小忠總是靜不下來的樣子,他很愛說話,卻一點也不
想聽別人說話,只要有人不聽從他的命令,他馬上瞪著雙眼、握
緊拳頭說:「信不信我打你… 」。他和同學處得不好,他上課無
法專心,他甚至對老師大吼大叫…直到有一天,他問老師:「你會
抱小孩嗎?我說的是那種從前陎把小孩抱起來的那一種… 」
原來,看似難以靠近的小忠,內心仍是柔軟的,由於不希望
自己再受到傷害,他武裝起自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小忠,他
心中最真實的渴望,其實只是和所有孩子一樣,希望得到真正被
接納的愛、被呵護的愛、 值得信任的愛、 不再有傷害的愛。
4-1-1 目睹家庭暴力對兒少的影響
-外向性的行為
19
主題一 索 引

案例二:消失的童年
九歲的美美每天都自己起床、自己上學,然後放學回家,外出買晚
餐吃、把家事都做好。小美每天最擔心的,尌是媽媽心情好不好?會不
會又情緒失控自殺了?陎對未來,小美說:「我的願望尌是希望媽媽快
樂,媽媽快樂,我尌會快樂了!」
美美過度擔心媽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媽媽身上了,忘了自己還
是個小孩,忘了自己也需要大人的保護,她默默地吞下了所有心情與責
任,懂事的她,乖巧得讓人心疼。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美美可以找回自
我,知道自己仍有追求快樂與夢想未來的權利…
4-1-2 目睹家庭暴力對兒少的影響
-內向性的行為
20
主題一 索 引

高度焦慮:
孩子經常擔心受暴者與自己的安危,又不知該怎麼解決自己的擔
心,所以會呈現焦慮的情緒,可能導致上課不專心,或是人際關係的衝突(例如:
容易被驚嚇或是被激怒…),或反應在過度飲食、睡眠不足等生理現象。
悲 傷 :
孩子為受暴者受傷的情形感到傷心難過,有時也會對自己無力改
變家庭狀況而感到悲傷。帅小的孩子較容易用哭泣的方式表達傷心,較年長的孩
子有時會以憂鬱的情緒來顯示悲傷。
過度害怕:
因目睹家暴事件的記憶鮮明,孩子容易對陌生的環境、特定的時
間或是與施虐者相似的人感到害怕,也容易產生失眠或是食慾不佳等生理狀況。
憤 怒 :
孩子往往會對於施暴者的暴力或受暴者的無能感到憤怒,有時也
會對於自己無力改變狀況而對自己產生憤怒的情緒。
21
4-2-1 目睹家暴對兒少的影響~
情緒層面
主題一 索 引

合理化:
孩子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只好接受暴力尌是家庭生活
的一部份,也接受施暴者 使用暴力的理由,如:「做錯事本來尌
應該被打」、「他打我們也是為了我們好」等 。
責備自己:
孩子認為暴力的發生是自己的錯,如:「是我不乖爸
爸才會生氣打媽媽」、「都是我沒有阻止才害媽媽受傷」等。
覺得自己不被愛也不值得被愛:
孩子在家中無法體會家人的愛
與重視,在內心覺得自己像是個被遺棄的小孩,如:「我覺得爸
爸媽媽有時候好像忘了我是他們的小孩…」。
否認或壓抑:
對於難以忍受與排解的痛苦情緒,孩子選擇將其隔
離起來並埋藏在心中的某個角落,詴圖假裝自己一切都很好。
4-2-2 目睹家暴對兒少的影響~
情緒層面
22
主題一 索 引

盡力維護家庭秘密:
孩子可能被告知不能對別人說,也可能是不知
道如何開口、可以向誰說,或者是覺得很丟臉、擔心說出來以後家庭的
完整性會產生變化,種種考量讓孩子只好獨自承擔沉重的心理壓力,不
知道該如何是好。
複雜糾葛的矛盾情緒:
對施暴者的行為感到憤怒,但又喜歡與施暴
者共處的愉快時光;很希望能夠遠離施暴者,但又對施暴者放不下心…
等。如此矛盾混亂的情緒,讓孩子夾雜著對家人又愛又恨且充滿罪惡感
的糾葛情緒。
深深的無力與無助:
經驗日復一日的暴力事件不斷重複發生,覺得
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長期生活在無法預期的混亂與充滿傷害的家庭環
境裡,讓孩子對別人、對未來都失去了信心與希望。
4-2-3 目睹家暴對兒少的影響~
情緒層面
23
主題一 索 引

在學校適應上
對家人安危不時感到擔心,而造成其在學校生活上注意力不容易集
中、失神(恍惚) 、忘東忘西
因擔心受暴者會遭受傷害,或是因課業表現不佳及人際關係不好而
經常缺課或拒絕上學
因為身心症狀(如頭痛、胃痛、厭食、嗜睡等)或將過多能量關注
在家裏,而影響學業表現
在社會適應上
認同施暴者的行為模式,以暴力攻擊的方式解決人際衝突。
為了保守家庭秘密而產生同儕疏離
對性別角色形成僵化的刻板印象與性別認同出現混淆
4-4 目睹家庭暴力對兒少的影響
~學校與社會適應
25
主題一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