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母則強,憂鬱症侵襲的時機?
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 羅秋怡
www.up3.org.tw
前言:
長期與南北各大基金會、協會、學校等合作,根據合作單位的構想,為其設計治療單元,包括過動兒、目睹暴力兒童、外籍配偶、受暴家庭、虐待者家長、受暴婦女、寄養家庭、安置中的兒童青少年、高風險家庭、自殺遺族、收出養人、收養家庭兒童等等。這幾年下來深刻體認到,社區基層中,常因觀念保守、自覺性低、忌疾諱醫、因醫療資源分佈不均或專業工作人員不足,致使民眾憂鬱抱憾,未能接受合理醫療協助。
一人受苦,牽連全家的情形時而可見。根據調查憂鬱症的分佈情形,婦女患有憂鬱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憂鬱症又與性格中的過度完美主義、執著堅持、壓抑敵意憤怒和過度自責相關。傳統頌揚的堅忍女性,俗稱為母則強,正是具有以上特質,長期忍受高度的生活壓力。婦女因角色轉換,對婚姻、家庭、子女與經濟上長期付出,某一層面看似「母親真偉大」,然而過度強化婦女受苦與偉大並存的的圖像,會忽略長期身心失調產生憂鬱症的後果,也無法正視憂鬱也需要醫治,這樣「一切都是為了子女家人」的文化現象,讓全民共構出憂鬱症污名。病小時不醫,日後更難醫治,偏見導致一拖再拖與合理化看醫師也沒有用的消極心態。筆者為母親加油,但為不能關照身心又忍著憂鬱症的母親感到不值得。
為母則強,求全忍受,延遲求助
筆者與單親媽媽、受暴婦女、外籍配偶、家有特殊兒或病童的母親工作時,發現傳統女性為了經濟生計,堅守家庭,含莘如荼,吃盡苦頭。這些婦女有著共同的人格特質,包括:要求自己勝過要求別人、吃苦耐勞、要求完美、兢兢業業、一人當作3人用,白天要工作,晚上要顧一家大小,長期睡不飽,精神壓力之大不知如何啟齒。若是遇到外遇或家暴事件,身體及精神壓力同時摧殘,還只能怪罪自己不爭氣。筆者曾經在受暴婦女團體中詢問成員,忍受幾年才出來求助?有的已經忍受到孩子長大,代為鼓舞母親尋求尊重的生活空間。
例1有關受暴婦女。張媽媽是個職業婦女,先生外遇時,不敢回娘家求助。張媽媽說,當時要嫁給先生是家人反對的,出事後也不好回家請求幫忙。先生不給家用,一有錢就去賭博,喝酒不歸。張媽媽說先生是自己選的,只好一再忍耐,直到先生屢次出拳,打醒張媽媽的夢想。張媽媽以為繼續忍耐,先生總會回頭。這幾年孩子不下一次提醒媽媽可以離婚,張媽媽都說要給孩子完整的家庭,一忍10幾個年頭就過去了。張媽媽捧著驗傷單,逐漸領悟到,不告訴家人自己過的真實生活,以為開口說出真相,美滿印象就此消滅的要強心態,是一點都無法使自己更「幸福美滿」。
周遭他人目睹婦女憂鬱,擔憂又使不上力。婦女只會忍耐的無感助,尤其對長期與憂鬱的婦女相處的兒童,更容易破壞感情依附及受關心程度。童年時未能接受母愛滋潤,成長過程倍感艱辛,成人後也成為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是當時一忍再忍,幻想奇蹟出現的婦女所始料未及的。或許忍耐是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庭,但忍耐一個錯誤對待互動模式,也讓孩子學習錯誤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解讀方式。
例2有關外籍配偶。外籍配偶飄洋過海,以為來到寶島可以過好日子,卻在本地社會受到排擠,人權的擠壓。與先生不合時,為著一張身份證,一忍就過了7~8年,因不熟悉本國文字法律,無從爭取自身權益。
陳媽媽是個20歲就嫁到台灣的大陸配偶。因為看到公公的誠意,相信台灣會帶給他幸福。來到台灣才發現先生領有殘障手冊,無法自立賺錢獨立生活。婆婆也是殘障人士,陳媽媽要照顧一家大小,包括小叔小姑。但她才是個20出頭的女性。小孩接二連三出生,家庭的工作也越來越重。工作不是最讓陳媽媽不能忍受的壓力,每當與婆家人意見不同時,先生小姑小叔婆婆動不動就要脅,不聽話就要趕陳媽媽回大陸,不給他看小孩,以無法拿到身份證威脅陳媽媽,年事已高的公公無奈也不能為陳媽媽主持公道時,受再大的苦不敢告訴娘家人,也只能吞下去。
近年來,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的宣傳已經翻譯成各種東南亞文字。陳媽媽也在社會局單位及兒童福利單位的協助,增加外籍配偶在台灣的生活適應與權利保障。然而這樣被動的等待,常讓陳媽媽差一點要帶著幼子幼女一起同歸於盡。
例3有關家有特殊兒童的母親。家有特殊兒的母親常常因為罪惡感的影響而不敢休息,或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生活圈越來越狹窄,身心俱疲。因罪惡感常處於擔心與憂鬱的情況下。面對外界的眼光,外表堅強,隨著時間過去,孩子逐漸成長,母親的體力消逝,卻未能帶來孩子正常化時,委屈、孤單、挫折、失望之情難以言喻。
王媽媽的小兒子已經過世,當時8歲的小兒子罹患多重障礙、癲癇、不能言語、不能行走及重度智能不足。5年後中度智能不足的大女兒也出現懼學、退化、情緒反應激烈。每天都為了送大女兒上學的問題搏鬥。自小孩出生後,王媽媽一天都沒有辦法感到輕鬆自在。尤其是盡心照顧的兒子過世了,王媽媽極力想為大女兒做更多,扭轉喪子的命運。但是在大女兒已經無法更進一步時,母親為女兒的付出,形成一種自責的枷鎖,王媽媽多麼希望付出更多努力來彌補。
為母則強,求助污名化,排斥醫療及藥物
以上3個例子,是筆者在社區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堅強的母親遭遇的困境,並非一年幾個月可以解套,生活依然,憂鬱症狀卻悄然出現,包括:悲傷、焦慮、或頭腦空白、睡眠問題、爆瘦、失去活動的快樂和興趣、心神不寧、急躁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困難、疲勞或精神不振、感到內疚、無望、無價值等,甚至出現自殺行動或死亡的想法。母親們拖著拖著,把自己的不舒服擺在最後處理,精神健康與生活品質因此惡化流失。
忍耐時間越久,出現諸多生理症狀例如失眠、嚴重頭痛、胃痛或噁心、呼吸問題、慢性頸痛和背痛等。這些生理不適可能是憂鬱症的前驅症狀。看完腸胃科又看心臟科,走遍醫院各科就是不看精神科。醫院逛完吃草藥,草藥吃完逛大廟,名間俗稱「卡到陰」,成為專治憂鬱焦慮不安的代名詞。然而走錯科別,浪費時間體力資源,又無法抓到病源。對相關的家人,亦非好事。
許多婦女好像一旦承認憂鬱症,就被憂鬱症控制,遲遲無法啟動改變的契機。也有可能自認太快見醫生,就是宣判自己的無能,甚至認為吃藥是一種墮落的行為。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解決並非短時間,也無法假手他人,天助自助者。人生境遇難以預料,醫療的協助,可以緩解症狀,讓婦女挪出較多的腦力空間,來做有利生活品質的安排與決定。
結語:
強行忍耐是一種壞習慣。刻板印象裡婦女不能示弱也不能求助,硬撐表示負責,這種邪見,正是憂鬱症侵襲的好時機。所幸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估計80%至90%的憂鬱症患者可以經專業治療而痊癒,專業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家人的支持,人際的網絡,以及有用的資訊都是輔助母親們改善憂鬱的重要資源。
憂鬱不是一個人怯弱的表現,人生階段何其複雜,發展是一個階段推著一個階段進行,沒有人可以每一關卡皆順利幸福。憂鬱症既與人生階段環環相扣,又是一種複雜、有著真正誘因的醫學疾病。我們必須增進對憂鬱症症狀與人生困境的了解,特別是好發於育齡的女性,並呼籲民眾不要讓「為母則強」的美德變成問題的惡性沼澤,勇於求助與接受醫療雙管齊下才是面對問題的強者。
作者簡介:
執業已邁入20年的臨床心理師,前17年在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工作,服務觸角,從北部醫學中心走入社區。又因「姻緣」際會從北部到了南部,創設雲嘉南第一間心理治療所,雖有人不看好心理師往南部發展,認為對心理專業接受度太低,然而民情風俗顯示,並非就醫率低,代表不需要。故效法100多年前,馬偕博士從加拿大來台灣開墾傳道的精神,不再是等待病患主動求助的型態,深入民間基層、小學、中學,到南部貢獻所學心理專業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