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參考資料 
海岸沙丘生態系(節錄臺灣的地景與生物多樣性探討 許民陽教授) 
 臺灣的西部海岸及蘭陽平原海岸,許多河川出海,帶入海中的泥沙隨著沿
岸流堆積成平緩的沙岸地形,若退潮時露出廣大的沙灘,經一段時間的風吹及
日曬後,表層乾燥、疏鬆的沙粒即被海邊強地的風力搬運,形成在地面附近
(通常<1公尺)運動的「風吹沙」,在秋冬或東北季風或夏季的西南季風時
節,這些風吹沙就可能堆積在海岸內側形成海岸沙粒。本省海岸的沙丘以桃園
縣大園至觀音、新屋鄉海岸、蘭陽平原海岸最為發達。 
 臺灣海岸沙丘依其形態,大部分為平行海岸的縱沙丘,少部分違背風修飾
後局部形成的新月丘,沙丘高度一般在 15 公尺以下,但寬可達百餘公尺,行走
其上,宛如小型的「撒哈拉沙漠」。 
 沙丘又可按其活動的狀態分為兩類: 
1、活動沙丘:沙丘缺乏植物覆蓋,或鬆散未固結的砂粒所形成的沙丘,常因風
力的吹送不斷地改變形狀,這種沙丘稱為活動沙丘,常侵入內陸,掩埋道
路、或森林、田地,而造成災害。 
2、固化(定)沙丘:有些沙丘逐漸有植物著生,或人為在上方種植耐乾、耐風
的植物,或者沙丘中的膠結物將砂粒膠結,使砂粒不再移動,稱為固化沙
丘。 
本區長期處於缺水、強風,多鹽及日夜溫差大的氣候下,生態環境異於內陸
環境,僅有少數耐旱抗鹽的海濱植物如馬鞍藤、蔓荊(海蒲姜)、林投、草海
桐、黃槿等。能夠在此生長。這些沙丘植物為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發展出
特有的生存機制: 
(1) 匍匐生長:將本身的莖與葉盡量貼近地面,以避免強風及鹽害。 
(2) 不定根的延伸:在莖的節上長出不定根,除可固定植物本身,亦可
增加根部水分及養分的吸收。 
(3) 莖葉特化:莖葉肥厚,葉子也常變成醬質,葉面被臘質、絨毛覆
蓋,或特化成細針狀,可避免水分的過度蒸散。 
(4) 隱莖藏根:除了根深植於地下外,將莖也埋藏於沙層之下,以避免
強風及鹽害。 
這些沙丘植物的分布在海岸第一道防線-活動沙丘上的植物生態演化為
主,屬乾生演替序列(xerosere)中之砂生序列(psammisere) 
 此些植物需具備耐旱、耐鹽、耐高溫及被沙漠掩蓋等生存條件,以馬鞍
藤、濱刺麥為常見,此兩種定沙植物均屬於多年生宿根植物,其根莖發達具有
伏地深根性之橫走莖,可覆蓋大片之沙地擴展其範圍,使活動沙丘漸變成為固
化沙丘後,才陸續有其他灌叢土地。 
 活動沙丘後方的固定沙丘自日本據臺時期起即大規模種植木麻黃防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