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安全與蝙蝠生態:從憾事到共好

格式
pdf
大小
21.76 MB
頁數
49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4-09-13,离现在 1 4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編者的話
LETTER FROM THE EDITOR
八月底九月初才剛入秋就接連發生
在屏東浸水營古道健行的隊伍領隊遭虎頭蜂
螫不幸身亡以及在臺東知本溪進行生態調
查的研究人員不幸溺亡的事件野外安全一
時間成為討論的議題和關注的焦點尤其野
外研究工作往往具有不可預測的風險除了
個人的謹慎應對也需要配套的措施或制度
的改善來有效提升安全性希望未來在整體
氛圍更加重視野外研究安全之下能夠不要
再有憾事發生
來看本期文章蝙蝠因與同音
許多圖騰常被視為福氣的象徵至於在自然生
態中牠們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功能也有受到瞭
解與重視嗎專論能吃就是─蝙蝠
對臺南東山農業的生態系統服務想傳達人們
身在福()中的共好願景現稱的武威山並不
是一座特定的山頭而是指屏東縣來義鄉附近
的山區有4種植物以這裡命名請看以武
威山名之臺灣以武威山為名的植物介紹〉。
如果有一種鳥能讓研究人員串起親子回憶
拼湊古往今昔朋友資料相挺那會是什麼
?〈從一篇剪報探討臺灣地區草鴞的歷史紀
一起瞭解這怪鳥的故事賞鳥是很容
易入門的生態觀察而透過賞鳥就能實踐永續
發展目標嗎?〈從賞鳥人進階到SDGs永續發
展目標的實踐家教您如何實踐。〈臺灣西南
海岸陸寄居蟹調查紀實作者長期參與陸寄居
蟹調查撰文描述在臺灣西南沿海調查中的各
項心得與讀者分享。〈穿越山海綠島陸蟹
廊道改善試驗是本刊前期曾刊載的綠島陸蟹
路殺改善計畫二部曲透過廊道改善試驗設計
及監測希望能減少綠島陸蟹的路殺事件
助陸蟹過馬路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富的
生態系之一但也是消失速度極快的生態系
臺灣濕地知多少使用國土利用現況調查成
果資料來解答使用高解析航拍影像進行比
對及辨識期望能為未來的濕地保育提供重要
的參考資訊特有生物中,〈臺灣旭錦斑蛾幼
生期首次記述作者透過飼養過程詳細記錄其
生活史特徵及食草資訊並推測可能的度冬策
為這分布在臺灣中高海拔的特有種蛾類留
下珍貴紀錄
生多所2024生物多樣性保育論壇
活動紀實為本刊發行單位改制後為求與各
界更緊密互動而規劃的大型活動之活動報導
期許產官學各界透過這次交流互動的機會
激盪出更多合作互助的可能。〈農場日誌新篇
章──生多所與慈心基金會攜手協助農民做田
間生態紀錄乃二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的記者
會活動報導透過攜手合作及手機軟體應用教
期望能幫助更多農民記錄田間生態落實
綠色保育精神最後年底的星光電影院友善
市集又來了這次播出的電影是什麼呢賣個
關子咱們不見不散哦
04
能吃就是「蝠」─蝙蝠對臺南
東山農業的生態系統服務
Bats bring blessings by eat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bats in the agriculture area of Dongshan, Tainan
、方
Heng-Sheng Lin. Yin-Ping Fang
18
以武威山名之:
臺灣以武威山為名的植物介紹
In the name of Wuwei: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ts known as Wuwei in Taiwan
哲、呂
Yong-Zhe Lu. Chang-Tse Lu
46
從賞鳥人進階到
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家
Moving forward to a practitioner of
SDGs from a birdwatcher
范孟雯
Meng-Wen Fan
34
從一篇剪報
探討臺灣地區草鴞的歷史紀錄
Revisiting the historical Australasian grass-owl
records in Taiwan from a newspaper clip
詩、 起、薛
Jo-Szu Tsai. Mu-Chi Tsai. Chi-Lien Hsueh
92
生多所「2024生物多樣性
保育論壇」活動紀實
The brief report of the “2024 Biodiversity
Forum” at TBRI
何紹瑋
Shao-Wei Ho
94
農場日誌新篇章─
生多所與慈心基金會
協助農民做田間生態紀錄
A milestone: TBRI signs a MOU with the TOAF
陳榮宗
Rung-Tsung Chen
72
臺灣濕地知多少?使用國土
利用現況調查成果資料來解答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etlands in
Taiwan? Using the Land Use Investigation
data to answer the question
陳添水
Tien-Shui Chen
54
臺灣西南海岸
陸寄居蟹調查紀實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land hermit crabs
in the seashore of southwestern Taiwan
政、
Tzong-Jeng Lin. Ching-Yu Liou
專論
ARTICLES
NATURE CONSERVATION QUARTERLY
2024.09 NO.127
CONTENTS
特有生物
ENDEMIC SPECIES
特輯
REPORTS
活動報導
ACTIVITY REPORTS
84
臺灣旭錦斑蛾
幼生期首次記述
First description on the immature stages of
Campylotes maculosa
(Lepidoptera, Zygaenidae)
正、大 、林
Li-Cheng Shih. Mamoru Owada. Hsu-Hong Lin
64
穿越山海:
綠島陸蟹廊道改善試驗
Crossing between mountains and the sea:
Experiments on Green Island land crab corridor
improvement
宗、林 玲、陳 歆、莊
Rung-Tsung Chen. Wea-Lin Lin. Sin Chen. Yu-Ta Chuang
Bats bring blessings by eat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bats in
the agriculture area of Dongshan, Tainan
能吃就是蝠」──
蝙蝠對臺南東山農業的
生態系統服務
林翰昇 Heng-Sheng Lin|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碩士生
方引平 Yin-Ping Fang |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緣起
在臺南市東山區一處靜謐的引水隧道中棲息著
將近2萬隻的蝙蝠由當地人士訪談紀錄得知牠們在
此棲息已超過50年每晚大舉飛出洞外覓食是何種原
因使牠們出現在這裡與洞穴外稻田和果園所提供源源
不絕的昆蟲資源有關嗎飽餐一頓的蝙蝠對農業生態或
是人類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有蝠是筆者們於
2021年首次進入洞穴也與這一群東山的蝙蝠結下不
解之緣
蝙蝠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蝙蝠提供許多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或稱生態系服務)包括支持與調節服務
如食果性蝙蝠取食植物果實排泄未消化的種子時
有助於種子的傳播並協助維護森林生態系的植群動
而食蟲性蝙蝠大量取食昆蟲的習性則為農田與果園
抑制蟲害減少農作物的損失與疾病的傳播Boyles
等人(2011)曾推估在美國的巴西游離尾蝠(
Tadarida
brasiliensis
)透過捕食害蟲協助農業系統減少農藥的
使用每年可帶來最高530億美元的貢獻而且還不包
括其他間接的貢獻降低農藥對於土地的負面效益
或昆蟲產生抗藥性等
臺灣葉鼻蝠多停棲於洞穴前半段。(林翰昇 攝)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05專論│ARTICLES04
東山引水隧道中的蝙蝠
數量估計近2萬隻,是目
前南臺灣地區已知單一
洞穴蝙蝠數量最多的地
點。(林翰昇 攝)
生態系統服務是一種評估生物與生態系
統對於人類社會所帶來之直接或間接貢獻的
概念2005年聯合國透過專家學者討論所
擬定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將生態系統服務
劃分為支持服務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及文化
服務等四種類型然而由於人類對於土地的
開發與利用這些野生生物所提供的生態系統
服務功能正逐漸喪失此外受到生物功能冗
餘性(Functional redundancy)的影響即當部
分物種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後
藉由其他物種補上但反而造成我們無法察覺
部分野生生物所提供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比預
期的消失速度還快(Zuluaga
et al.
2021)若等
到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完全喪失後才設法彌
可能需要花費更多金錢與時間而且也不
一定能將生態系恢復至原貌以陸域野生動物
為例儘管牠們帶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具有高度
經濟價值卻時常因缺乏研究導致難以量化與
評估其經濟效益也無法納入經濟發展有效管
理或擬定相關保育政策此外聯合國在2015
年所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17項核心目標
第15項即為保護與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
除了強調維護陸域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性外也在具體目標15.9中提到將生態系統與
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國家發展與經濟管理規劃
的重要性與急迫性那對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而言臺灣的蝙蝠有受到瞭解與重視了嗎
生態服務給付可以納入蝙蝠嗎?
在國內農業部(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21年推行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
付推動方案」,即透過政府給付維護生態的在
地生產者與居民報酬鼓勵民眾對於保護瀕危
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有積極與實際的行動
一步讓這些受保護的生物與棲地持續提供固
有的生態服務價值並串聯國土生態綠網
期全民共享保育成果最初瀕危物種標的有石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歐亞水獺(
Lutra
lutra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與草
(
Tyto longimembris pithecops
)2022年新增
臺灣黑熊(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2023
年再增加諸羅樹蛙(
Zhangixalus arvalis
)
腹游蛇(
Sinonatrix annularis
)食蛇龜(
Cuora
flavomarginata
)柴棺龜(
Mauremys mutica
mutica
)與山麻雀(
Passer cinnamomeus
)截自
2024年初共有10種瀕危野生動物納入生態
標的臺灣許多農田是孕育野生動物的重要
棲地也是實施生態給付的重要場域農民透
過友善農地措施自主通報與巡護監測等
依推動方案實施辦法獲得獎勵金或稱生態
薪水」,創造野生動物與農民雙贏的局面
除了瀕危動物之外是否有其他重要的野
生動物對農業生態系統服務也極具價值友善
對待這些動物是否能產出更多的生態服務價
蝙蝠是一個不錯的對象但目前沒被列在
上述物種
為了一窺蝙蝠對於農業生態系統的價值
我們探訪了臺南市東山區一處據報導棲息上
萬隻蝙蝠的引水道(調查單位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
現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報導出
中國時報 2021)找尋遺留在漆黑洞穴中
黃金(蝙蝠排遺之比喻)選擇這處有蝙
蝠棲息的引水道也與臺南市擁有全臺最大的
農地面積有關其中又以東山區約6,300公頃
的耕地面積為最多東山區除了是國內龍眼產
量最多的地方亦有種植柑橘類水稻紅龍
果等作物(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2022)因此
瞭解當地引水隧道中蝙蝠的覓食生態應是評
估蝙蝠提供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的絕佳場域
這群蝙蝠真的會利用當地出現的農業害蟲
主要利用什麼種類有待我們一一解答
蝙蝠,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蝙蝠不都住在深山嗎?很危險!」
「才沒有。」
蝙蝠洞都在深山其實不然除了一般
的天然洞穴為灌溉農田而興建的人工引水
隧道或者廢棄的鐵路隧道其實都有機會發現
大量聚集的洞穴型蝙蝠因此牠們的棲所可
能遠比大家想像的還要更貼近人類本次研
究的東山引水隧道其實就緊鄰於國道三號
農田與住宅區白天周邊道路車水馬龍到了
晚上就輪到蝙蝠傾巢而出據當地東山產業
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俊儀先生所述由於
東山屬於重點農業地區因此需要大量的灌溉
水源最初興建這條引水道亦是為了彌補白河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07專論│ARTICLES06
A. 東山引水隧道中數量最為優
勢的蝙蝠種類──臺灣小蹄鼻
蝠。(林翰昇 攝)
B. 東亞摺翅蝠多成群停棲於洞穴
後半段。(林翰昇 攝)
C. 臺灣毛腿鼠耳蝠(白色箭頭)在
洞穴中常混居於小蹄鼻蝠與摺
翅蝠中。(楊智安 攝)
C
A B
水庫水源不足的問題才又匯集六重溪的水源
作為補充自1961年建造距今已經存在至
少60年甚至更久林先生當初會發現這群蝙
是因為該洞穴就位於他的住家旁邊而他
過去進入引水道捕捉魚蝦才意外發現有大量
蝙蝠居住於此後來輾轉聯繫到台灣蝙蝠學會
與特生中心才讓這個蝙蝠秘境浮上檯面
據過去特生中心在該引水隧道的紀錄(中國時
2021)該洞穴蝙蝠數量最高時可達20,000
隻蝙蝠並包括4種蝙蝠種類分別為臺灣
小蹄鼻蝠(
Rhinolophus monoceros
)東亞摺
翅蝠(
Miniopterus fuliginosus
)臺灣葉鼻蝠
(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
s)以及臺灣
毛腿鼠耳蝠(
Myotis fimbriatus taiwanensis
)
此外上述報導中亦提及該洞穴是已知臺灣南
部單一洞穴蝙蝠棲息數量最多的地點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09專論│ARTICLES08
東山引水隧道全長約2km兩側皆有開
為搭配農業施作與灌溉期在每年7月至
10月都會放水每次例行性放水23天停止
放水23天來回循環直到灌溉期結束進入
乾枯期則引水隧道內僅剩少量積水筆者
們於2021年8月首次進入該引水隧道時正好是
灌溉期因此洞內的水流強勁且水位高達臀
部以上移動非常困難加上洞穴高度僅約
170cm寬度也僅有150cm因此在淤泥堆積
的區段需要一邊彎著腰一邊努力避開頂端
殺傷力極高的鐘乳石緩慢前進不過也多虧其
高度低狹窄的特性蝙蝠會以幾乎零距離的
方式懸掛在你面前甚至在你面前滑翔飛行
景象非常震撼在2021年至2024年將近3年的
觀察中洞穴內數量最多的是臺灣小蹄鼻蝠
單次調查最多可發現10,00015,000隻且主
要集中在洞穴中後半段數量次多的則為東
亞摺翅蝠但有季節數量變動在7月至9月
則僅剩下100隻左右並零散分布在洞穴中
後段而10月至隔年6月數量則慢慢回升至
3,0005,000隻並主要棲息於洞穴後半段
臺灣葉鼻蝠與臺灣毛腿鼠耳蝠數量皆較少
者粗估有200隻主要分布在洞穴前半段
後者則約有30隻零星分布此外該處是蝙
蝠繁殖洞穴在9月至11月可以發現臺灣小蹄
鼻蝠與東亞摺翅蝠之雄蝠的生殖器發育明顯
睪丸腫脹可能進入交配期至隔年3月至5月
則可以陸續發現上述2種蝙蝠與臺灣葉鼻蝠之
雌蝠於洞穴內產下子代並進入哺育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洞穴有了要挑選哪種蝙蝠作為利用害
蟲概況的研究對象呢經過一番糾結後
們認為東亞摺翅蝠應該是最佳選擇首先
翅蝠在臺灣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從濱海到近
2,500m的中高海拔都能發現其蹤影所利
用的棲地亦涵蓋農田魚塭闊葉林與針葉林
等多種類型再者摺翅蝠是臺灣最為常見的
蝙蝠種類之一數量眾多例如在新北市瑞芳
區東北角海岸的蝙蝠洞穴中夏季估算棲息於
內的摺翅蝠可多達數十萬隻(徐昭龍 2009)
估算數量(隻) 分布情況 特有性
臺灣葉鼻蝠 200 洞穴前半段
臺灣小蹄鼻蝠 10,000–15,000 洞穴中、後半段
東亞摺翅蝠 <100 (7月–9月)
5,000 (10月–6月) 洞穴中、後半段
臺灣毛腿鼠耳蝠 < 30 零星分布
表1. 2021年至2024年間筆者於東山引水道中發現的蝙蝠種類、分布情況與所估算各物種之最高數量
註:◎臺灣特有種;○臺灣特有亞種。
CA
D
E
B
A. 灌溉期 (7月至9月)每2–3天循環放水一次,引水隧道內水位高,
不過蝙蝠仍棲息於洞內。(林翰昇 攝)
B. 非灌溉期 (10月至隔年6月)洞內因高低差仍有積水。(林翰昇 攝)
C. 東山引水隧道出口外的排水口(非灌溉期)。(林翰昇 攝)
D. 東亞摺翅蝠 (白色箭頭)混居於臺灣小蹄鼻蝠族群中。(林翰昇 攝)
E. 於蝙蝠繁殖季(3月至5月)進入東山引水隧道可以發現雌蝠抱著幼
蝠停棲的畫面。(林翰昇 攝)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11專論│ARTICLES10
東山為臺南耕地面積最
大的區域,種植作物種
類豐富。圖中主要為水
稻田,並有火龍果田鑲
嵌在其中。(林翰昇 攝)
Kunz 等人(1995)曾指出蝙蝠每晚可能取食
自身體重二分之一的獵物重量而一隻東亞
摺翅蝠的體重約為10g試想十萬隻摺翅蝠在
一個晚上所消耗的昆蟲數量(約500kg)絕對
能讓人大吃好幾百驚此外我們初步分析摺
翅蝠的食性發現牠們取食高比例的鱗翅目蛾
而蛾類正是農業系統中最主要的經濟性害
蟲之一因此我們便針對東山引水道的東亞
摺翅蝠進行了食性分析
此外為探索摺翅蝠在東山地區潛在的生
態系統服務功能我們除了需要知道摺翅蝠在
當地所利用的害蟲種類與概況也進一步檢視
其在不同季節利用害蟲概況與東山當地主要農
作物類別與產季的關聯性因此筆者於2022
至2023年間之春季(4月至5月)夏季(7月至8
)與秋季(10月至11月)分別對洞內至少40隻的
摺翅蝠個體進行排遺收集排遺經DNA萃取
擴增委由生技公司進行次世代定序其後
再利用研究室發展的巨量條碼分析技術(DNA
metabarcoding)以獲得蝙蝠利用的獵物種
再將獵物種類與為害農業之鱗翅目昆蟲進
行資料比對得到蝙蝠取食之農業害蟲名錄
並計算取食害蟲的相對比例
蝙蝠、農業害蟲與農作物間的三角關係
我們發現摺翅蝠利用了至少32種農業
害蟲其中包括多種常見的夜蛾科經濟性害
而近期受關注的入侵性害蟲──秋行軍蟲
(
Spodoptera frugiperda
)亦出現在摺翅蝠的
取食名單中摺翅蝠似乎在農業生態系有具體
控制農業害蟲的價值而依據東山主要作物生
產期與各季偵測到摺翅蝠利用害蟲的概況
整分述如下
一、水稻 (
Oryza sativa
)
東山種植水稻的面積約為700公頃
年可生產兩期稻作(一期稻作6月二期稻
作10月12月)我們在當地東亞摺翅蝠的
食物組成中發現5種水稻害蟲按照食性分
析中出現時序與取食比例分別為盜汙陰
夜蛾(
Sesamia inferens
)
Chilo auricilius
間紋粘夜蛾(
Leucania roseilinea
)瘤野螟
(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與分秘夜蛾
(
Mythimna separat
a)儘管摺翅蝠在每個季
節都有利用水稻害蟲然而利用比例落差大
在春季與夏季摺翅蝠僅利用約5%以下反觀
在秋季取食比例可高達60%又以盜汙陰夜蛾
最多高比例的取食結果剛好與當地栽種二期
作水稻的時間有所對應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13專論│ARTICLES12
二、龍眼 (
Dimocarpus longan
)
東山種植龍眼面積高達1,300公頃種植
規模與產量均為全臺第一同時也因盛產龍眼
蜜間接帶動當地的養蜂業食性分析顯示
水道中的摺翅蝠族群在夏季利用4種龍眼與荔
枝害蟲也與東山龍眼6月至9月之盛產期對
其中佩裳蛾(
Oxyodes scrobiculata
)
夏季被利用比例可超過20%此外當地摺翅
蝠對於養蜂業也有所貢獻因為摺翅蝠取食的
大蠟蛾(
Galleria mellonella
)其幼蟲會破壞並
取食蜂巢內的花粉與蜂蜜造成養蜂業嚴重的
經濟損失
三、火龍果 (
Hylocereus
spp.)
火龍果在東山種植約有100公頃且多
分布於蝙蝠洞(引水道出口)周邊當地摺翅
蝠取食5種危害火龍果或洋香瓜 (
Cucumis
melo
)的夜蛾科害蟲(表2)其中斜紋夜蛾
(
Spodoptera litura
)棉鈴實夜蛾(
Helicoverpa
armigera
)與粉紋夜蛾(
Trichoplusia ni
)為火
龍果的重要害蟲其幼蟲會啃食幼莖與幼果
並導致植株斷裂與產量損失(黃毓斌與邱一中
2021)除此之外這些夜蛾科害蟲亦危害多
種蔬果及雜糧作物玉米與豆類等
學名 中文名 主要危害作物 利用概況
春季 夏季 秋季
Sesamia inferens
盜汙陰夜蛾 水稻
Chilo auricilius
- 水稻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瘤野螟蛾 水稻
Mythimna separata
分秘夜蛾 水稻
Leucania roseilinea
間紋粘夜蛾 水稻
Oxyodes scrobiculata
佩裳蛾 荔枝、龍眼
Ectomyelois ceratoniae
- 柑橘類、龍眼
Thosea sinensis
扁刺蛾 柑橘類、龍眼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 柑橘類、龍眼
Galleria mellonella
大蠟蛾 龍眼蜜
Spodoptera litura
斜紋夜蛾* 紅龍果與洋香瓜
Spodoptera exigua
甜菜斜紋夜蛾* 紅龍果與洋香瓜
Helicoverpa armigera
棉鈴實夜蛾* 紅龍果與洋香瓜
Spodoptera frugiperda
秋行軍蟲* 紅龍果與洋香瓜
Trichoplusia ni
粉紋夜蛾* 紅龍果與洋香瓜
Etiella behrii
豆莢斑螟 大豆
Cifuna locuples
腎毒蛾 大豆
Maruca vitrata
豆莢野螟蛾 大豆
Chrysodeixis acuta
銳齒銀灰夜蛾 大豆
Phthonandria atrilineata
桑尺蠖蛾 桑科
Glyphodes pyloalis
桑絹野螟 桑科
Bombyx mori
家蠶 桑科
Spoladea recurvalis
甜菜白帶野螟蛾 莧菜、菠菜
Agrotis ipsilon
小地老虎 葉菜類
Chlumetia transversa
橫帶小尾夜蛾 芒果
Helicoverpa assulta
煙實夜蛾 雜糧、辣椒
Grapholita molesta
梨小食心蟲 薔薇科
Lymantria mathura
波斑毒蛾 番石榴
Hellula undalis
菜心螟 十字花科
Aedia leucomelas
基白夜蛾 甘藷
Anarsia lineatella
桃芽蛾 薔薇科
Diaphania indica
瓜絹野螟 瓜類
表2. 臺南市東山區引水道東亞摺翅蝠利用害蟲種類與其主要危害作物名錄
1. 害蟲學名排序按照食性分析中各物種出現季節之數量時序與取食比例進行排列
2. 各害蟲主要危害之作物則參考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各區農業改良場與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之研究報告
3. *於臺灣其他地區亦危害多種蔬果與雜糧作物
C
A
D
B
A.B. 東山當地養蜂業興盛,尤其在龍眼、荔枝園周
邊時常可以看到數排蜂箱置於林下。(林翰昇 攝)
C. 蝙蝠洞(引水道出口)周邊有許多火龍果田(圖右)、
龍眼與荔枝園(圖左)。(林翰昇 攝)
D. 在火龍果田附近時常可以發現斜紋夜蛾的成蟲。
(林翰昇 攝)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15專論│ARTICLES14
蝙蝠公道伯
「那是鳥,不是蝙蝠啦。」
「沒有啦阿伯你看牠們會發出超音波餒。」
這是第一筆者過去在魚塭旁拿著蝙蝠偵測
器亂晃時與路旁阿伯的真實對話僅管我們
已經知道食蟲性蝙蝠可能暗藏可觀的生態系統
服務價值但試想若有一天政府單位真的要將
蝙蝠納入生態給付的對象時需要如何規劃與
執行呢以友善農地給付為例農民首先必須
要營造出一個友善生物的環境不使用除
草劑毒鼠藥獸鋏毒餌等生產的作物也
需符合農藥安全規範有助於維持或吸引目標
生物於當地生活那麽要如何營造出一個對蝙
蝠友善的環境呢近期Tuneu-Corral等人(2023)
在一篇有關全球蝙蝠經營管理的科學報導中指
若想提升蝙蝠在農業生態系中的活動量
可透過增加棲地異質性架設蝙蝠屋減少化
學農藥使用或增加當地水源等都能有效吸引
蝙蝠前往農田使其發揮原先抑制害蟲的生態
服務功能此外蝙蝠保育工作坊的推廣
有助於向大眾宣導蝙蝠所能帶來的好處與經濟
價值
待友善的棲地已就定位剩下就是期盼目
標生物的出現不過無論是何種給付方案
明確的動物照片紀錄是很重要的佐證以石虎
為例農民可以向政府申請自動照相機以確認
農田中是否有石虎出現但對於小又靈巧的蝙
蝠可不能把同樣的策略複製貼上我們建議可
以使用蝙蝠超音波偵測器進行測錄正所謂聞
聲而不見其蹤影大部分蝙蝠並不容易直接觀
因此透過蝙蝠超音波偵測器測錄可以讓我
們在漆黑的夜空中記錄到蝙蝠所發出的超音波
叫聲透過叫聲音頻結構的比對分析我們可
以得知蝙蝠種類與活動頻度因此若農民願
意記錄蝙蝠音頻所得之圖譜經過專家的鑑定
應可作為當地蝙蝠出現的佐證不過實際
可行性的運作仍有待專家學者研擬
「知蝠惜蝠」也是「知福惜福」
由於大眾較少直接接觸到蝙蝠可能存
在許多負面或刻板印象事實上蝙蝠的棲息
環境與人類活動緊密連結因此土地開發
藥殘留或沿岸風機的設置都可能對蝙蝠的生存
造成危機無疑對蝙蝠保育雪上加霜如同文
中所述蝙蝠對於農業生態系統服務有極重要
的價值撰文初衷即是期盼讓更多民眾
」,瞭解蝙蝠對於維護生態平衡與人類福祉
的貢獻同時拋磚引玉邀請大家加入惜蝠
的行列下一次若您在農田中發現這些晝伏
夜出的夜空精靈請想到牠們正在幫忙減少作
物蟲害而感到開心若還未發現就請期盼牠
們的到來吧
後記
除了做生態研究以外有沒有其他更能
向大眾介紹蝙蝠的管道呢該如何扭轉社會
大眾對於蝙蝠既有的刻板印象筆者(林翰
)在參加由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所舉辦的
2022 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工作坊遇到
三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工作坊結束後大家
有了一個有趣的想法決定結合四人在生態
研究領域與影像工作領域的專長各司其職
來拍一部有關蝙蝠的紀錄片而拍攝的主要
地點就是東山引水道耗時近兩年完成了
這部得來不易的紀錄短片身在蝠中》;
有幸在2023年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中獲得最佳觀點獎筆者(林翰昇)後續更透過
神腦基金會媒合參與許多廣播節目訪談與校
園巡迴映後座談對筆者而言這都是寶貴
的機會座談間除了可以和大人或小朋友聊
聊他們眼中的蝙蝠也可以讓筆者有機會傳
達身在福()中的生態共好願景
A B
A. 現在可以使用蝙蝠超音波偵
測器搭配手機或平板來記錄
蝙蝠的叫聲,並透過叫聲的
音頻結構判定蝙蝠種類。(林
翰昇 攝)
B. 在東山當地錄製之東亞摺翅
蝠回聲定位超音波叫聲。(林
翰昇 錄製)
蝙蝠紀錄片《身在蝠中》
線上觀看QR Code。(林翰昇 製)
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17專論│ARTICLES16
盧永哲 Yong-Zhe Lu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碩士生[email protected]om
呂長澤 Chang-Tse Lu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In the name of Wuwei: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ts known
as Wuwei in Taiwan
之:
武威山為名的
植物介
前言
屏東一個坐落於臺灣中央山脈南端的區域具有由低至
高豐富的植物相像是恆春半島的熱帶植物或者是海拔超過
3,000公尺以上位於北大武山上的高山植物
其中恆春半島因為地理位置加上氣候區為熱帶季風林氣
造就此處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林相1931年日本植物學家
工藤祐舜(Yushun Kudo)因當地氣候與植物相特殊將此區劃設
為獨立的植物區系名為恆春半島植物區系2011年國立清
大學的黃星凡副教授也曾發表文獻回顧研究其劃設2個
獨立的植物區系分別為南南臺灣與恆春半島植物區系
而上述特殊的氣候與植物相也讓恆春半島躋升為臺灣植
物資源的熱點(hotspot)之一吸引許多研究人員遠赴此地進行
植物相調查1977年劉棠瑞教授與劉儒淵教授的研究提及此
區的維管束植物多達1,000餘種1985年徐國士教授等人曾
研究恆春半島的稀有植物共列出41種的稀有植物由上述可
恆春半島當地的植物相豐富且多樣
特輯│REPORTS18 19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由來義鄉遠眺武威山地區一景,遠處的聳立的山頭為屏東三大郊山之一的棚集山 。(劉恩 攝)前往笠頂山三角點的途中,可遠眺來義鄉與俯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羅元甫 攝)
動機
本文的第一作者(以下簡稱筆者)因嚮往
恆春半島豐富的植物相不時會與友人到屏東
的郊山或恆春半島進行登山或植物觀察記錄等
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曾利用公民科學軟體
iNaturalist(中文名為愛自然)記錄到一些
以武威山為名的植物而這也引起筆者的好奇
想要知道這些冠上武威山之名的植物
究竟是在哪裡被發現的以及武威山究竟
是何方神聖
在臺灣山岳地圖找尋了一段時間後發現
地圖上沒有任何寫著武威山的山頭因此心想
武威山說不定和阿里山與陽明山一樣不是一
座特定的山頭而是泛指一個地區後來翻閱
林業研究專訊第20卷第4期中李承翰等人
所撰的稀有瀕危樹木武威山烏皮茶之生態
種子發芽與育苗一文赫然發現過去稱之為
武威山的地方應為坐落於屏東縣來義鄉的
大武藏山一帶但現今所稱的武威山
般來說是指屏東縣來義鄉附近的山區
武威山地區的介紹
現今所指的武威山地區位於廣義恆春半島
的北端此處多為山地與丘陵地屬於熱帶地
當地森林的組成多以樟科(Lauraceae)
殼斗科(Fagaceae)桑科(Moraceae)為主
共同組成半落葉性的闊葉林夏季時受到
西南季風的吹拂此處因屬迎風面廣納季
風所帶來的水氣而形成夏季溼潤的氣候
數植物會於此季節快速生長冬天的情況則相
東北季風翻過中央山脈後形成強勁的落
山風而因為雨影效應(rain shadow effect)
水氣被中央山脈東側的山系所阻擋造成武威
山地區冬季較為乾冷的氣候
武威山地區的原住民族大多以排灣族為
當地排灣族人生活上的食衣住行都會利用
此處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如禾本科(Poaceae)
植物火廣竹(
Bambusa dolichomerithalla
)
被排灣族人大量用於製作鼻笛而森林裡的
白面鼯鼠(
Petaurista lena
)山羌(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
)與臺灣野豬(
Sus scrofa taivanus
)
均為族人狩獵的重要資源
以「武威山」為名的植物
經過筆者查閱各方文獻資料發現在
臺灣以武威山為名的植物有4個種或種下
分類群分別為武威山新木薑子(
Neolitsea
buisanensis
)武威山枇杷(
Eriobotrya
deflexa
f.
buisanensis
)武威山秋海棠
(
Begonia
×
buimontana
)及武威山烏皮茶
(
Pyrenaria buisanensis
)上述的4種植物最
早均在武威山地區被發現並以此地名命名
但現今因為棲地開發造成這些以武威為名
的植物不一定都能在原地區尋找到以下針
對此4種以武威山命名的植物說明其形態特
以及它們在臺灣的發現歷史保育現況
與分布
特輯│REPORTS20 21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一) 武威山新木薑子
(
Neolitsea buisanensis
Yamam. & Kamik.)
1.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冬芽橢圓狀披針
芽鱗被毛小枝密被黃褐色毛單葉
輪狀互生三出脈葉橢圓形革質
46.5cm寬1.42.6cm先端鈍基部鈍至
楔形葉柄密被黃褐色毛長0.71.3cm
幼葉葉背疏生白毛成熟葉葉背光滑花單
雌雄異株繖形花序單生或合成無梗花
總苞片交互對生遲落花梗及花被遠
軸面被金黃色密毛每一花序有5朵花花被
片4枚黃色橢圓狀披針形十字對生
花具有可孕性雄蕊6枚花絲長約34mm
基部具有柔毛不可孕性的雄蕊數枚長度
1.8mm雌花具有退化雄蕊6枚呈線形或箭
被黃褐色柔毛子房上位光滑無毛
花柱被柔毛果實圓球形長46mm果熟
為紅色
2. 物種發現史
此物種最早是由日籍植物學家山本由
(Yoshimatsu Yamamoto)與上河內靜
(Sizuka Kamikoti)在1932年共同發表於
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第22卷
1986年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
的廖日京教授發表武威山新木薑子的一個
新型(form)此分類群稱為石厝新木薑子(
N.
buisanensis
Yamam. & Kamik. f.
sutsuoensis
J.C.Liao)兩分類群的差別在於葉形石厝新
木薑子葉形為卵形或長卵形先端銳尖或漸
武威山新木薑子之葉形為倒卵形或橢圓
先端鈍或凸尖1999年當時任職於臺
灣省林業試驗所育林系的陳國章教授與張乃航
副研究員二人於台灣林業科學中所撰寫的
台灣樟科新木薑子屬植物訂正一文認為
石厝新木薑子可能僅只是武威山新木薑子因為
環境因子或單株突變造成葉片先端的差異
此將其併入武威山新木薑子
3. 保育現況與分布
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
武威山新木薑子的受脅類別評估為暫無危機
(Least Concern, LC)此物種為臺灣特有種
零星分布於恆春半島的低海拔闊葉林如里龍
南仁山等
A. 武威山新木薑子剛抽新芽的植株。(藍以恆 攝)
B. 武威山新木薑子之開花植株。(蔣題帆 攝)
C. 武威山新木薑子之枝條。(蔣題帆 攝)
D. 武威山新木薑子之開花枝條。(蔣題帆 攝)
E. 武威山新木薑子之葉片背面觀。(蔣題帆 攝)
F. 武威山新木薑子之花部外部形態。(蔣題帆 攝)
A
B
D E F
C
特輯│REPORTS22 23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二) 武威山枇杷
(
Eriobotrya deflexa
(Hemsl.)
Nakai f.
buisanensis
(Hayata) Nakai)
1.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樹幹通直樹皮淡灰褐色
小枝棕灰色幼時密生棕色絨毛葉片互生
或簇生小枝頂端葉片革質長橢圓形至披
針形長914cm寬1.53cm先端為短尾
尖或漸尖葉基楔形葉緣為疏生不規則的
鈍鋸齒邊緣微捲向遠軸面初生時葉兩面
被短絨毛不久後脫落無毛側脈1012對
第一級側脈直達葉緣齒端葉柄長24cm
無毛
頂生圓錐花序被毛總花梗和花梗均密
生棕色絨毛花梗長0.61.2cm苞片和小苞
片為披針形遠軸面被絨毛萼片5枚三角
卵形遠軸面密生棕色絨毛近軸面無毛
花瓣5枚白色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微缺
至深裂無毛雄蕊20枚花柱35下部
合生子房下位無毛每室基生胚珠2
實為梨果近球形黃紅色具內曲宿存之
無毛果皮薄種子1至數個卵形至長
橢圓形
A. 武威山枇杷之幼苗。(盧永哲 攝)
B. 武威山枇杷之莖與托葉。(盧永哲 攝)
C. 武威山枇杷之葉正面。(盧永哲 攝)
D. 武威山枇杷之葉背面。(盧永哲 攝)
A
B DC
特輯│REPORTS24 25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2. 物種發現史
本分類群最早由日籍植物學家早田文
(Bunzo Hayata)於1913年在其所撰寫的
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 Vol.
(臺灣植物圖譜第3卷)中發表當時他認為
其應是石楠屬(
Photinia
)下的一個分類群
名為
P. buisanensis
Hayata
隨後在1916年日籍植物學家中井猛之
(Takenoshin Nakai)The Botanical
Magazine(植物學雜誌)第30卷中一篇有關
韓國植物的報導認為英國植物學家赫姆斯利
(William Botting Hemsley)1895年於Annals
of Botany(植物學年報)撰文所認定的石楠
屬實際應為枇杷屬(
Eriobotrya
)因為花序為
總狀花序且葉子的側脈延伸到葉緣鋸齒先
因此中井氏將原先置於石楠屬下的臺灣枇
轉移至枇杷屬學名由原先的
P. deflexa
Hemsl. 改成
E. deflexa
(Hemsl.) Nakai而武
威山枇杷在此文的分類處理中井氏認為其與
臺灣枇杷的差異僅在葉子的大小即後者的葉
子大於前者因此將武威山枇杷處理為臺灣
枇杷下的一個型學名為
E. deflexa
(Hemsl.)
Nakai f.
buisanensis
(Hayata) Nakai
在後續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於武威山
枇杷的分類地位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三派
說法第一派將武威山枇杷視為一獨立物種
(species)學名為
E. buisanensis
第二派將
其視為臺灣枇杷下的一個變種(variety)學名
E. deflexa
var.
buisanensis
第三派則認為
其為臺灣枇杷下的一個型學名
E. deflexa
f.
buisanensis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為早期的研
究主要以外部形態作為依據而各分類學者對
不同特徵的重要性又有不同觀點造成武威山
枇杷的學名搖擺不定
2012年現任職於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
自然資源學系的張坤城副教授等人於台灣農
業研究第61卷第1期中發表台灣原生枇
杷之遺傳親緣關係及分類研究一文其綜合
分子親緣關係植株外部形態特徵與花粉外
部形態對臺灣產3個枇杷屬分類群臺灣枇
恆春枇杷(
E. deflexa
f.
koshunensis
)與武
威山枇杷進行分類處理花粉研究結果顯
武威山枇杷的花粉形態可與臺灣枇杷與
恆春枇杷區分分子親緣關係顯示此三個分類
群的差異小較難明顯區分三者但根據外部
形態的比對與分析它們則具有明顯的差別
其差異可以參考表1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
雖然分子證據無法將三者做有效區分但基於
外部形態與花粉形態差異性張坤城副教授等
人建議初步將三者視為臺灣枇杷種下的不同分
類群確切的武威山枇杷身世之謎還有待未
來更多分子層次的資料來釐清
3. 保育現況與分布
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
將武威山枇杷的受脅類別評估為不適用(Not
Applicable, NA)原因為此植物屬於種下的
位階不符合納入評估篩選的條件
前武威山枇杷零星分布於北大武山來義林
大漢林道獅子鄉等廣義恆春半島地區
武威山枇杷之開花枝。(鄭琪叡 攝)
臺灣枇杷
(
E. deflexa
f.
deflexa
)
恆春枇杷
(
E. deflexa
f.
koshunensis
)
武威山枇杷
(
E. deflexa
f.
buisanensis
)
葉片形狀 長橢圓形 倒卵形或長橢圓形 披針形或狹橢圓形
葉片寬度(cm) 10–25 7–14 9–14
葉片長度(cm) 3–7 3–7 1.5–2.5
葉緣形態 鋸齒狀 淺圓齒狀或近全緣 鋸齒狀
葉先端形態 銳尖至漸尖 圓鈍或鈍尖 銳尖至漸尖
花序被毛程度 密被棕色長絨毛 淡褐色至灰白色短毛 淡褐色至灰白色短毛
花粉外壁紋飾形態 皺波散條紋較淺且無刺穿孔 外壁刺穿孔較多 外壁刺穿孔稀疏
在臺灣的分布位置 廣泛分布於大武山以北各地 恆春及高雄低海拔高位珊瑚礁區 大武山以南
表1. 臺灣產3個枇杷屬分類群的特徵形態與在臺灣分布位置之差異(修改自張坤城等 2012)
特輯│REPORTS26 27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三) 武威山秋海棠
(
Begonia
×
buimontana
Yamam.)
1. 形態特徵
肉質草本缺乏水平的根莖莖無毛或
有時被長柔毛葉形為卵狀披針形或卵形
長822cm寬48cm葉緣為不規則重鋸
兩面密被粗直毛葉基歪斜心形葉先
端尾狀葉柄細長長25cm托葉線狀披
針形
花序生於上部枝花單性雌雄
同株雄花粉紅色花被片4內外兩輪
輪花被片卵圓形內輪花被片匙形雌花具
子房花被片5或6枚內外兩輪其中2枚
為匙形其餘花被片不等大柱頭分叉
實為蒴果
2. 物種發現史
武威山秋海棠最早發表於1933年
山本由松根據日籍植物學家松田英二(Eizi
Matsuda)在屏東所採集的標本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帶農學會誌)第5卷中發表為新種學名為
B.
buimontana
Yamam.
1989年彭鏡毅博士與當時為研究生的
陳永寬教授在研究秋海棠時發現過往所採
集的武威山秋海棠標本僅有雌花的標本
將武威山秋海棠從野外採集帶回溫室照顧
他們發現雄花未完全綻放就已凋萎而雌
花則可正常開花兩人認為此分類群的開花行
為可能為雜交(hybrid)所造成的現象於是便
進行一連串的研究與實驗最終證明武威山秋
海棠為臺灣秋海棠(
B. taiwaniana
Hayata)與裂
葉秋海棠(
B. palmata
D.Don)的天然雜交種
1991年時他們將此研究成果發表於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密蘇
里植物園年報)學名為
B.
×
buimontana
Yamam.屬名與種小名間的×符號表示
此為雜交種
3. 保育現況與分布
雖然武威山秋海棠根據研究被列為臺灣特
有種但根據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
名錄》,武威山秋海棠因是無法有效自行繁衍
的雜交種其評估受脅類別為不適用(NA)
種分布於中央山脈南部海拔1,0001,600m
在其生育地附近常可見臺灣秋海棠及裂葉
秋海棠與之混生
A B D
E F G H
C
特輯│REPORTS28 29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A. 武威山秋海棠的棲地。(盧永哲 攝)
B. 武威山秋海棠之植株。(盧永哲 攝)
C. 武威山秋海棠之葉正面細部構造。(盧永哲 攝)
D. 武威山秋海棠之葉背面細部構造。(盧永哲 攝)
E. 武威山秋海棠之莖與托葉。(盧永哲 攝)
F. 武威山秋海棠之雌花正面照。(盧永哲 攝)
G. 武威山秋海棠之雌花柱頭細部構造。(盧永哲 攝)
H. 武威山秋海棠之雌花花苞。(盧永哲 攝)
(四) 武威山烏皮茶
(
Pyrenaria buisanensis
(Sasaki) C.F.
Hsieh, Sheng Z. Yang & M.H. Su)
1.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葉革質倒卵形至橢圓形
58cm寬2.53.8cm先端鈍基部楔形
側脈812對鈍齒緣花腋生小苞片多數
覆瓦狀萼片5雄蕊多數全數連生於基
花藥丁字著生子房36室每室25胚
胚珠倒生蒴果由下往上稍微開裂或不開
種子每室25枚三角形
2. 物種發現史
武威山烏皮茶於2003年由蘇夢淮副教
楊勝任教授與謝長富教授三人共同發表
之後在臺灣植物界轟動一時使得許多出版
品與網路資訊相繼報導武威山烏皮茶的身世之
本文以尋找記憶的缺角網頁中介紹武
威山烏皮茶的文章為藍圖介紹武威山烏皮茶
的身世之謎
1896年愛爾蘭籍的植物學家奧古斯
亨利(Augustine Henry)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福爾摩沙植物名錄)
記錄了1種採自於屏東萬金庄未知名的山茶
屬植物(
Camellia
sp.)(採集號Henry 123,
503, 832)此物種的標本目前存放位於倫敦
的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標本館(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及美國國家標本館(United
States National Herbarium)
1918年日籍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
(Syuniti Sasaki)於武威山地區發現一種過去
不曾紀錄過的山茶屬植物1922年同國籍
植物學家山本精(Kuwasi Yamamoto)於來社
一帶亦採到此種山茶屬植物而後佐佐木舜
一查閱自己與山本精採集的標本認定2份標
本為同一種並認為此山茶屬植物為過往不
曾紀錄過的分類群1931年佐佐木舜一在
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臺灣博物學會會報)將此山茶
屬植物發表為新種學名為
C. buisanensis
Sasaki中文俗名為武威山茶
武威山茶發表之後當初選定的模式標本
因未知原因而消失且後續亦無人再次採集到
此物種因模式標本與相關標本丟失武威山
茶的分類地位產生三派說法第一派的分類學
家認為應將武威山茶視為疑問種第二派的學
者則認為此物種應該併入尾葉山茶(
C. caudata
Wall.)或臺灣山茶(
C. formosensis
(Masam. &
Sasaki) M.H.Su, C.F.Hsieh & C.H.Tsou)第三
派的學者認為應保留武威山茶這個物種
1991年中國山茶專家張宏達教授於
美國國家標本館(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發現了之前亨利在萬金庄採集的未
知山茶屬複份標本(Henry 123)當時張宏達
覺得此物種應歸屬於石筆木屬(
Tutcheria
)
為過去不曾紀錄的新種並於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中將其發表為臺灣石筆木(
T.
taiwanica
Hung T.Chang & S.X.Ren)
然而當時資訊的傳播速度慢再加上發表
刊物的流通性低造成臺灣進行植物分類研究
學者未發現此消息直到1998年,《中國植物
誌第49卷第3分冊出版後臺灣才有學者發
現此事相關學者再次查閱美國國家標本館的
標本發現此份標本和佐佐木舜一所發表的武
威山茶特徵相近因此認為張宏達教授所發表
的物種應為武威山茶
2003年有登山客在屏東縣萬金村附近
的真笠山海拔約1,000m發現一種未知的
山茶科植物隔年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師生前往此山區採集此未定種的標本而後經
當時該系楊勝任教授與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
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謝長富教授的鑑定後發現
此物種為消失數年的武威山茶這一發現在當
時的臺灣植物界中造成轟動
特輯│REPORTS30 31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A. 武威山烏皮茶之植株。(盧永哲 攝)
B. 武威山烏皮茶葉片之正面觀。(盧永哲 攝)
C. 武威山烏皮茶葉片之背面觀。(盧永哲 攝)
D. 武威山烏皮茶葉片邊緣之細部構造。(盧永哲 攝)
B
D
A
C
然而不同學者對於此物種應歸於何
屬有不同的看法當時就讀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所專攻山茶科研究的蘇夢
淮教授與楊勝任教授和謝長富教授在仔細
觀察武威山茶的果實後發現此物種果實開
裂的方式是由下而上的開裂此類型的開
列方式較接近烏皮茶屬(
Pyrenaria
)基於上
述的特徵三位學者於Taiwania第49
卷第3期(2004)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identity of
Camellia
buisanensis
Sasaki
(Theaceae)(武威山茶分類地位之澄清(
))的報導將武威山茶轉移至烏皮茶屬
因此大家下次到武威山區踏青或登山的
時候不妨多多觀察周遭的植物說不定能
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另外在觀察的過程
切記不要對植物造成傷害讓後人能有
機會繼續觀察到這些特殊的植物
A B
C
屏東縣政府等單位陸陸續續進行合作並展
開保育2017年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已
成功繁殖超過400株苗株並將這些苗株進行
移地保育
結語
武威山位於恆春半島的北端當地的植
物相雖不如恆春半島南端豐富但當地還是
具有不少特殊的植物如桂林栲(
Castanopsis
chinensis
)象腿蕉(
Ensete glaucum
)
嶼落葉榕(
Ficus ruficaulis
var.
antaoensis
)
更名為武威山烏皮茶(
P. buisanensis
(Sasaki)
C.F.Hsieh, Sheng Z.Yang & M.H.Su)
3. 保育現況與分布
武威山烏皮茶為臺灣特有種分布範圍目
前僅知位於屏東縣瑪家鄉與來義鄉的低海拔山
。《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武
威山烏皮茶的受脅類別評估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為了保育這個珍貴稀有的物種國內的辜
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
A. 武威山烏皮茶之花部形態。(羅元甫 攝)
B.C. 武威山烏皮茶之果實。(盧永哲 攝)
特輯│REPORTS32 33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蔡若詩 Jo-Szu Tsai|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蔡牧起 Mu-Chi Tsai|
南投縣野鳥學會創會會員
薛綺蓮 Chi-Lien Hsueh|
南投縣野鳥學會創會會員
前言
2023年11月底本文第一作者(以下以第一人稱
表示)在朋友李璟泓臉書上看到了一則有點歷史的草鴞
(
Tyto longimenbris pithecops
)剪報這是他所蒐集的
自然史相關資料之一這些保留歷史印記的資料提供我
們一個機會透過時光機看到那些我們不曾參與到的過
以及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有趣觀點而這則引起我
注意的剪報摘自臺灣日報於1986年2月5日的報導
有關在南投埔里地區發現幾隻草鴞的紀事
記憶中小時候曾在南投縣仁愛鄉的平靜山區探訪
過一處草鴞的繁殖巢區雖然在10年前因緣際會開始研
究草鴞時曾試著回想及詢問這件事但當時離這次探
訪也已經過了至少20多年關鍵的日期年分細節大家都
不記得了不知從何查起最後就不了了之現在這篇
剪報提供了明確的日期又讓我再度燃起查找的念頭
透過報紙日期加上一筆輸入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鳥類資料
庫的鳥類紀錄清單(目前已匯入eBird)確認這篇報導所
描述的草鴞就是小時候探訪過位於平靜山區的那巢
因此特地記錄下抽絲剝繭的過程以及這筆紀錄的特殊
之處也藉機彙整一些過往草鴞歷史報導並探討這些
紀錄所帶出的一些議題
報到底講了些什麼呢簡單來說有位民眾在
埔里地區採蘭花時發現了草鴞的巢並捕獲一隻雛鳥
之後又利用雛鳥誘捕到兩隻成鳥這三隻鳥被賣給商
人在街上兜售最後其中一隻受傷成鳥被愛鳥人士買
了下來救傷之後放回文中也呼籲民眾要保護這種不
普遍的留鳥
從一篇剪報
探討臺灣地區草鴞的歷史紀錄
REVISITING THE HISTORICAL AUSTRALASIAN GRASS-OWL
RECORDS IN TAIWAN FROM A NEWSPAPER CLIP
35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特輯│REPORTS34
草鴞在臺灣是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蔡若詩 攝)
抽絲剝繭的過程
第一步當然是先回家詢問從小帶著我
們開始賞鳥至今仍是狂熱鳥人的爸媽蔡牧起
和薛綺蓮根據他們的記憶某個上班日老爸
從埔里通勤到梅峰上班的路上在霧社街上的
郵局門口看到一隻草鴞雛鳥在籠中待價而沽
那時我們家開始賞鳥還不滿2年雖然還是菜
鳥階段但也知道草鴞的特別之處因此老爸
特地通知了當初常帶著我們一同賞鳥的臺中鳥
會吳森雄老師吳老師也表達了想去探訪的意
在霧社這樣的小村落要打探這些消息並
不困難很快老爸就從他在國立臺灣大學梅峰
山地實驗農場的同事打聽到是哪位居民發現
也透過關係表達想去探訪巢區的意願
當時我小學五年級雖然是放寒假期間
但大人星期六還要上班所以挑了1986年2月2日
星期天探訪(當時週六上午還要上課公家機關
也要上班1994年以前出生的小孩都還有週六
上課的經歷)依據老爸的記憶我們一家四口
和吳森雄老師在霧社集合後開在碎石子路先
往廬山方向前進再沿著合作產業道路一路挺
進山區目的地是隸屬仁愛鄉的平靜村也就
是現今的都達村都達村是賽德克族的傳統部
一直到2014年才由平靜村恢復成傳統
領域名稱都達(Toda)」。村莊坐落在濁水
溪上游左岸一處較平緩的坡地上溪流大致上
從北北東往南南西方向流動村民耕種的農地
則沿著面朝西北方的坡地向後方的山脊延伸
不過當我們抵達平靜村時卻發現原本說
好要帶我們去的那位居民臨陣缺席也許是怕
我們其中有人是什麼警察單位的吧還好老爸
的同事阿藝(曾弘敏)也住在同一個部落說他
大概知道地點因此還是帶著興致勃勃的大家
出發實際發現巢位的地點現在當然已經不可
考了不過依據老爸的記憶我們在村落小歇
片刻後往村落上方再爬了約2030分鐘
達一塊較平坦由五節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
組成的草生地到這裡我就有點印象了我跟
姐姐兩個人在約半個成人高的草叢中探險
幾個被草鴞踩踏出來的巢室間鑽來鑽去而記
憶最深刻的是在巢區撿拾到不少老鼠的頭骨
這些是草鴞吃後無法消化而吐出成食繭的一部
埔里老家的某處應該還藏著一些我當時撿
的老鼠骨頭返回部落後還記得阿藝教我們
怎麼用湯匙把黏滿全身的大花咸豐草(
Bidens
pilosa
)種子快速地從衣服上弄下來
至於買下傷鳥的事爸媽只看過籠中的那
一隻雛鳥對這件事也沒印象甚至是看了報
導才知道還有兩隻成鳥一事我也試著再次跟
吳森雄老師詢問他是否記得當時的狀況可惜
吳老師對這件事情的記憶不深因此買傷鳥放
飛的事只能繼續讓它塵封在過去
故事講到這裡從這筆平靜巢區的剪報我
們可以看到哪些事呢
A. 作者和姐姐在進入平靜村
前在平靜吊橋的合照,後
面山坡的開墾地下方就是
平靜村。(蔡牧起 攝)
B. 至平靜村探巢當天的賞鳥
紀錄。(蔡若詩 攝)
37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特輯│REPORTS36
B
A
草鴞這怪鳥
目前草鴞在臺灣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
平原及淺山丘陵地區嘉義以南的嘉南平原及
數條主要溪流流域更是分布的熱區這個分布
與臺灣人口集中在西部平原頗相似即草鴞與
人在空間分布上有高度的重疊性從歷史文獻
來看草鴞向來就不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物
更何況對這個物種有深入瞭解因此每當
牠出現在歷史的剪報中,「怪鳥是最常被拿
來形容的名字也因為牠的怪讓記者們以搜
奇的心態為牠留下不少紀錄
為了一窺草鴞早期可能的分布特性
了檢閱自己之前蒐集的一些文獻也跟兩位
朋友調閱他們之前蒐集的草鴞歷史剪報
位就是前面提到的李璟泓而另外一位是任職
於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洪孝宇
博士洪博士目前也在高屏地區進行草鴞的相
關研究這些文獻中雖然有些資料年代不清或
是地點模糊還是想看看之前大家到底是怎麼
記錄這種披著神秘面紗的物種綜合三個人的
資料扣掉重複的報導總共整理出13筆從
1950年到1980年代的草鴞相關剪報(表1)
報導中有超過一半用怪鳥這兩個字來形容
草鴞算是大家最常用來稱呼牠的名字而其
他的名稱例如土鳥鳶貓什麼鳥金猴
猴型貓頭鳥猴頭鳥猴面鷹猴面梟等
也都是報導中用來描述這怪鳥的名稱其中只
有1951年及1986年一早一晚的兩篇有用到
草鴞這個比較現代的名稱
報紙來源 民國
西元
月分 日期 縣市 鄉鎮 成鳥 雛鳥 名稱 環境描述 棲地
分類 附註
聯合報 40 1951 12 4 ? ? 2 怪鳥 -- 贈圓山動物園
中央日報 47 1958 12 31 彰化 ? 3 猴型
貓頭鷹 -- 贈台北動物園
民聲日報 49 1960 1 22 臺中 大肚 3 怪鳥 大肚山山林 丘陵地 不食菜魚專食老鼠肉
中國時報 54 1965 4 26 南投 草屯 1 怪鳥 八卦山 丘陵地 5/4報導:製成標本
民聲日報 55 1966 2 23
27 高雄 小港 2 怪鳥 大坪山樹林 丘陵地
民聲日報
中國時報
經濟日報
58 1969 4
8
12
22
雲林 斗南 1 怪鳥
猴面鳥 甘蔗田 農田 「今日世界」
以5仟元購買展出
中國時報 58 1969 11 10 臺南 白河 1 2 怪鳥
鳶貓 山區牧草 農田
民聲日報 60 1971 8 14 彰化 田中 1 土鳥
珍禽 農田草堆 農田
民聲日報 61 1972 2 25 南投 南投 1 怪鳥
猴頭鳥 山區 丘陵地
中央日報 64 1975 1 1 南投 名間 2 金猴鷹 八卦山
派松柏坑山區 丘陵地 2/10報導:餵魚內臟
中央日報 65 1976 5 15 彰化 溪湖 2 怪鳥
猴面梟 田間 農田
6/25報導:一口一隻麻雀,
每天吃8-10隻白頭翁
12/19報導在
「電動遊樂中心」展覽
台灣日報 75 1986 2 4 南投 埔里 2 1 猴面鷹 山區 丘陵地
-- - 3 - 彰化 員林   6 什麼鳥
猴面梟 山中 丘陵地 12萬元不賣
表1. 民國40–70年代草鴞歷史剪報內容摘錄
39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特輯│REPORTS38
草鴞的雛鳥全身絨毛有個心型的臉,這模樣常被稱為「怪鳥」。(蔡若詩 攝)
發現地點與棲地
在12筆可確認縣市的紀錄中地點從
北到南包含臺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彰化
臺南市及高雄市6縣市其中以位於中
部的彰化縣及南投縣各4筆最多其餘縣市
僅各1筆(圖1)此結果顯示與南部相比
在19501980年代草鴞在中部的紀錄並不算
而上述報導次數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現今
調查結果所顯示的以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
縣為主要分布重心有很大的不同20152017
年間國立嘉義大學棲地生態研究室與高雄
市野鳥學會共同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以下簡稱林務局現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
育署委託執行了臺灣東方草鴞長期族群
監測系統建立計畫在位於嘉義縣臺南
高雄市及屏東縣4個縣市的47個樣區中
共進行了7個季節每季各3次的重複調查
果在這3年間總共在19個樣區記錄過草鴞
任單一季節也至少在312個樣區中有記錄到
草鴞另外本研究室在2018年再度受林務
局委託執行臺灣中部地區東方草鴞分布監
測計畫」,調查範圍包括位於苗栗縣臺中
南投縣彰化縣及雲林縣5個縣市的45個
樣區在2個季節各3次的調查中僅在3個樣
區有記錄到草鴞其中2個樣區位於苗栗縣
而另一個位於彰化縣及臺中市的交界由此
可反映出今昔草鴞分布在地理區域上的可能變
(圖1)或許有人會說報導數量多寡可能只是
反映出人口密度和草鴞在當時分布上的可能重
疊關係沒錯光靠這些只能做初步的臆測
並非實際的證據那是否能從出現棲地看出些
端倪呢
雖然這些紀錄的實際地點都已經不可考
不過從報導中的描述還是可以推敲出當時發現
草鴞的主要棲地類型(表1)11筆可判斷棲地
的紀錄可分為淺山丘陵環境和農田兩大類
其中7筆來自丘陵地包含大肚山(臺中市大肚
)八卦山(彰化縣員林鎮及南投縣名間鄉
草屯鎮南投市)大坪山(高雄市)及埔里
另外4筆來自農田其中2筆有明確作物
別是雲林縣斗南鎮的甘蔗田及臺南市白河區的
牧草另有2筆在彰化縣溪湖鎮及田中鎮的紀
則無法確定是什麼作物但田中鎮其實就
在八卦山腳下這筆發現也極有可能是來自丘
陵棲地這裡可以看到早期報導中有將近一
半的紀錄是來自中部的大肚山及八卦山系
然這些地區近年來還是有零星幾筆草鴞紀錄
但在2018年的中部草鴞調查中這些丘陵地的
草鴞們卻缺席了推測中部地區的淺山在人口
發展的壓力下合適草鴞的棲地減少這可能
是中部地區紀錄不再如19501980年代那麼多
的原因圖1. 歷史草鴞資料鄉鎮分布及南部(2015–2017年)與
中部(2018年)草鴞調查的結果。(謝承恩 製圖)
41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特輯│REPORTS40
Tyto ongimenbris
pithecops
發現月分及年分
如果更進一步看發現的月分及年分我們
又能看出什麼呢在13筆資料中有2筆出現在
目前定義的草鴞非繁殖季(5月至8月)而繁殖
(9月至隔年4月)則有11筆當中有9筆紀錄
包含巢中雛鳥或剛離巢的幼鳥也反映這段時
間是草鴞生活史中最脆弱也最容易被發現的時
這與現今的救傷系統中主要以雛鳥及亞
成鳥為主的現況符合
而12筆有明確年分的紀錄如果以十年為
切分195019601970及1980年代各有
344及1筆如果記者對草鴞的興趣沒有減
那1980年代較少的報導數量是不是也能
反映了族群減少呢要做這個推論顯然需要更
多的證據不過這趨勢恰好與臺灣農業發展過
程中農藥及鼠藥的使用進程不謀而合在與洪
孝宇討論到這事時他特地提出他在探索黑鳶
(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二次毒害時所發
現的現象在精緻農業的發展下農藥的用量
在1970年代達到了高峰再加上官方鼓勵使用
加保扶等急性劇毒農藥來做鳥害防治是黑鳶
數量快速下降的主因而從1950年代開始甘蔗
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也因為要控制鼠害
而有不同規模的鼠類防除計畫一直到2015年
才停辦的全國滅鼠週」,也是從1970年代開
始如火如荼的展開如果草鴞的族群真的有遭
遇瓶頸那1970年代的農業環境還滿符合的
雖然是個猜測但也有幾分道理
最高海拔的繁殖紀錄
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那筆平靜巢區紀錄
我們現在知道紀錄中草鴞的實際發現地點與報
導中提到的埔里有頗大的落差(雖然埔里確實也
有草鴞分布)早期在資訊不發達的情況下
實也情有可原而埔里是所有人貨進出霧社地
區的關口用埔里來表示南投仁愛山區似乎也
說得通從棲地來看其他的紀錄都是淺山丘
陵或農田環境而這筆紀錄是唯一一筆在概念
上真的屬於山區而非淺山的繁殖紀錄即使我
們現在對草鴞分布已經有了更多的瞭解也沒
有這麼靠山區的紀錄十分難得我再依照描
述對比了這筆紀錄的點位其海拔大約坐落在
1,5001,600公尺左右應該是目前為止草鴞在
臺灣繁殖的最高海拔紀錄傳統的原住民常進
行小面積的燒墾過幾年再輪替到附近的另一
塊山坡地而我們當時看到的小片草生地也許
正是棄耕後所形成的演替早期環境由於地形
陡峭加上降雨集中臺灣的河川在乾溼季間有
很高的枯洪比因此在溪流高灘地常創造出穩
定的演替早期草生環境為草鴞提供了適合的
棲地這就是為何有一定族群的草鴞是沿著溪
流分布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筆濁水溪上游
的草鴞紀錄也許就沒有那麼奇怪了
A
B
E
C
F
D
43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特輯│REPORTS42
A. 草鴞一直是神秘又讓人捉摸不定的物種。(蔡若詩 攝)
B. 演替早期的草生地是草鴞重要的日棲及繁殖棲地。(蔡若詩 攝)
C. 河川的高灘地常可見成片的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生長。(蔡若詩 攝)
D. 及腰的白茅是草鴞巢區常見的樣貌。(蔡若詩 攝)
E. 草鴞繁殖巢穴在後期可以見到被小鳥踩踏出來的通道。(蔡若詩 攝)
F. 草鴞的巢在地面,白晢的蛋格外顯眼。(蔡若詩 攝)
結語
這則38年前的草鴞歷史剪報讓我有機會把幾位
關鍵人物的記憶片斷拼湊出來試著還原當時這筆紀錄
的發生背景對個人來說也算是了了我一樁十年前的心
而從草鴞研究者的角度藉由這些歷史資料看到草
鴞分布及棲地的可能變化尤其因此可推測中部丘陵地
區的草鴞族群可能是受影響較大的一群別有意義
去十多年來在民間團體政府單位及學術界多方的
努力下我們對草鴞的瞭解當然不再止於偶爾的發現報
研究調查方法上長足的進步及新興科技的運用
我們對草鴞生態背景的瞭解從分布棲地行為
繁殖及活動模式等各個層面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草鴞從以前就不是數量很多的普遍種但我們怎麼
讓牠走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瀕危狀態找到人
與草鴞共存的生活方式則考驗著我們眾人的智慧與努
本文感謝李璟泓及洪孝宇提供歷史草鴞剪報相關資
訊並提供相關討論也感謝吳森雄協助拼湊還原事件
以及謝承恩協助製圖特此致謝
A
D
C
F G
E
H
B
45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特輯│REPORTS44
A.B. 研究人員在河床上的草地架設猛禽棲架及紅外線自動照像機,這是
能長時間監測草鴞及猛禽活動的新興研究方式。(蔡若詩 攝)
C. 研究人員劃設植群樣區瞭解白茅草地結構的動態變化(背景為監測草鴞
用的猛禽棲架)。(蔡若詩 攝)
D. 研究人員進行草鴞日棲地的植群結構調查。(蔡若詩 攝)
E. 研究人員在河川堤防上進行草鴞回播調查,瞭解草鴞出現情形如何受
到棲地及季節的影響。(薛綺蓮 攝)
F.G. 草鴞利用猛禽棲架的情形,棲架是草鴞停棲理羽、維持配對關係及處
理食物的場所。(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棲地生態研究室 提供)
H. 草鴞的亞成鳥有個黃褐色的顏盤。(蔡若詩 攝)
「賞鳥對我來說,已「賞鳥對我來說,已到或拍到的到或拍到的面驚面驚
喜,我更加喜,我更加環境環境如何如何動,為什麼牠動,為什麼牠
們會想來這?牠們在這邊做些甚麼?如果我有影響們會想來這?牠們在這邊做些甚麼?如果我有影響
力,力,能不能不能多能多創造一創造一們居們居
我的我的有限,但如果能夠透過有限,但如果能夠透過體去體去
境的可能,對境的可能,對來說來說過的過的
By BBS Taiwan 黃旭聖 志工By BBS Taiwan 黃旭聖 志工
《臺《臺調查2022年報調查2022年報46頁46頁
范孟雯 Meng-Wen Fan|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mwluna0927@gmail.com
從賞鳥人進階到
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家
特輯│REPORTS46 47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賞鳥活動為許多人創造生命的喜悅。(范孟雯 攝)
筆者近年執行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簡稱BBS Taiwan)
民科學計畫為了將調查成果回饋給參與的志
團隊每年都會出版一份年報與大眾分享
調查成果那一天當我擔著出版期限的壓
面對電腦螢幕趕著撰寫與編排年報的文
稿時閱讀到這一段文字彷彿在襖熱潮溼
的夏日午後遁入流淌在濃綠樹蔭下的淙淙清
瞬間一股沁涼的感覺從毛細孔滲入體內
讓舒心與快意在心中旋舞同時一個點子從
腦海中騰躍而出邀請平時有在賞鳥的夥伴加
BBS Taiwan一起用標準化的方式記錄下
臺灣這片土地上鳥類的出現資料才能讓這些
資料轉化成各類鳥類族群變動指標讓我們知
道哪些鳥類活得不錯哪些鳥類的境況需要我
們特別注意這些資料可以進一步用來反映自
然環境狀態以及各種保育措施的成效成為
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資產也就是賞鳥
的夥伴如果能夠多花一點點時間和心思
習和執行BBS Taiwan這個系統型的公民參與
式鳥類調查行動不就正好呼應與實踐了聯
合國發表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的第15項目
保育陸域生態輕輕鬆鬆就可以在日常生
活中實踐永續理念
生活中加入SDGs的永續概念,
是一件很潮的事
為了讓人們身處的世界能永續發展
2015年聯合國制定了2030 SDGs希望努力在
2030年前達成包含終結貧窮優質教育氣候
行動和保育海洋及陸域生態等與環境社會
生活各面向有關的17項目標作為世界各國共
同努力的方向希望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與下一
代的生活環境這些目標乍看之下好像是政府
和大企業的事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其實這些
目標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為了讓民眾感受到個人與永續目標的關聯
性及能夠參與的契機在2018年由聯合國
續消費與生產十年計畫(the United Nations�
10YFP Sustainable Lifestyles and Education
Programs, UN 10YFP)」、永續顧問公司
Futerra與日本挪威等國的環境與能源部門
組織聯手推出了美好生活目標(Good Life
Goals)」,為上列的17項永續目標各列出5項行
動建議發展出具體的個人行動訴求讓民眾
從學習到改變習慣逐步地在日常生活中形塑
永續生活風格以落實SDGs成為較能貼近一般
民眾生活的個人版永續發展目標
其中呼應永續發展目標第15項的保育陸
域生態的美好生活目標為熱愛大自然」,
下的5項行動建議依序為()探索大自然的奧
()保育原生動植物()拒絕購買瀕危野
生動植物製品()支持保育和修復自然的企
()為受威脅的森林與自然生態發聲反觀
熱愛自然觀察的賞鳥夥伴如果能夠在生活中
再往前踏一步學習和執行標準化的鳥類調查
方法加入BBS Taiwan的公民科學計畫大家
用一樣的方法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年復一年地收
集野生鳥類的出現資訊並由研究人員將其分
析與轉化成各類鳥類族群變動趨勢指標就能
夠拼湊出鳥類在臺灣的生活狀況自然環境的
品質以及適合守護牠們的保育和經營管理策
便已經是逐步完成上列熱愛大自然
個美好生活目標的5項行動建議順勢跟上了這
波永續概念的社會潮流
如何從隨性賞鳥晉升到
BBS Taiwan調查?
只要一年花費兩個早上的時間有賞鳥經
驗的夥伴就可以完成一個BBS Taiwan樣區的調
查任務BBS Taiwan這個系統型公民科學計畫
的監測標的為在臺灣繁殖的日行性鳥類(包括留
鳥和夏候鳥)這些鳥類長期生活在臺灣
於棲地的依存性與要求較高在每年的3至6月
也就是臺灣大多數鳥類的主要繁殖季節
參與的調查志工在其認養的樣區(可認養預選的
樣區或依照BBS Taiwan的規則自設樣區)依循標
準化的方法和原則記錄調查時間內觀察到(
括看到與聽到)的鳥種及其數量野外調查完成
之後再將資料謄打與回傳給BBS Taiwan工作團
便可完成這項極具意義的永續行動任務
如果您有意願加入調查的行列但是對
於鳥類外形和聲音辨識的能力或者是執行調
查步驟的正確性仍有疑慮您也可以造訪BBS
Taiwan的官方網站在樣區認養清單上查找
是否有熟悉的朋友已經認養樣區加入調查
如果有的話您可以自行與朋友聯繫成為其隊
在協助其調查的過程中可以同步練功
升自己的技能並熟悉調查方法待您較為熟稔
野外調查操作方式與步驟之後再另外認養一
個樣區並成為此樣區的主要調查者或者是
趕緊到BBS Taiwan臉書的粉絲頁按個讚就可
以追蹤BBS Taiwan團隊舉辦的初階調查訓練班
與提升鳥類辨識能力的神器和技巧介紹資源
諸多實用的網路資源等待您來探索
特輯│REPORTS48 49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A. 賞鳥的夥伴如果能多花一點心思,用
標準化的方式調查和記錄,便能為臺
灣留下珍貴的資料。(范孟雯 攝)
B. 學校端也在推廣SDGs,透過參與鳥類
調查則是一種實踐。(黃國維 攝)
除了紙本記錄,目前也可以用手機APP直接記錄與傳送資料,
為調查增加許多便利性。(范孟雯 攝)
BBS Taiwan官網QR
code。(BBS Taiwan
團隊 提供)
BBS Taiwan臉書粉絲頁
QR Code。(BBS Taiwan
團隊 提供)
BBS Taiwan資料可以發揮的價值
提到BBS Taiwan資料的運用實例不禁
讓我聯想到2018年的某一天辦公室的電話
響起我接起話筒對方是某縣政府的保育
承辦人員他急急忙忙地問:「縣裡的民代
覺得近年臺灣竹雞(
Bambusicola sonorivox
)
數量好像減少了是不是跟石虎(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保育的推動有關呢?」為了回應
這個議題他正苦惱著要去哪裡查閱臺灣竹
雞族群數量變動的資料我不疾不徐地拿出
手邊最新的BBS Taiwan年報翻找臺灣竹雞
的族群指標變動數據從容地回覆他:「
據我們分析現有的20092017年間數據臺灣
竹雞在臺灣全島的族群數量的確有顯著的下
降趨勢但在貴縣所在的西部地區則沒有顯
著的變動趨勢。」
藉由BBS Taiwan系統性且標準化的方
式所蒐集的資料對於大部分生活在臺灣的
繁殖鳥類族群狀況我們可以提出客觀的科
學數據去做推測和評估而不再只是停留在
似乎」、「好像等僅憑藉個人印象和想
像的猜測
諸如此類關於臺灣留鳥或夏候鳥的數量
變多或變少的疑問常常需要從BBS Taiwan
的監測資料中去求解藉由這些科學數據
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警訊後續研究的方向以
及保育經營管理的建議好比說分析2011
2022年間的數據發現鉛色水鶇(
Phoenicurus
fuliginosus
)和臺灣朱雀(
Carpodacus
formosanus
)這2種保育鳥類的族群呈現顯著的
下降趨勢其中鉛色水鶇是生活在中低海拔山
區溪流水域的常見鳥種然而從BBS Taiwan
的資料顯示其族群趨勢顯著下降這個現象可
能和人為獵捕與河川流域過度開發及水泥化等
生存壓力有關值得我們持續關注野溪工程等
相關議題此外臺灣朱雀這類侷限生活在臺
灣高海拔的鳥類之族群數量持續減少是否和
全球暖化的趨勢有關也是我們必須監測與關
心的課題
特輯│REPORTS50 51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臺灣竹雞。(黃國維 攝)
鉛色水鶇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溪流水域。(黃國維 攝)
鉛色水鶇的全島族群數量趨勢變化圖 (縱軸為經計算之後的族群指標值,計算
族群趨勢時,係將每一年的鳥類數量換算成族群指標值,並將起始年定為1,
以方便指標值的解讀。水平虛線標示族群指標值為1,以方便檢視該物種各年
度的族群指標值是否大於1的狀況)。(BBS Taiwan團隊 提供)
臺灣朱雀侷限生活在臺灣的高海拔山區。(黃國維 攝)
臺灣朱雀的全島族群數量趨勢變化圖(圖示說明請參考鉛色水鶇之
圖示說明)。(BBS Taiwan團隊 提供)
鉛色水鶇
臺灣朱雀
運用BBS Taiwan的資料除了可以建立
單一種鳥類族群的變動趨勢還可以將許多在
自然資源需求或特性上相似的物種結合成一
個類群並依此建立單一指標以反映特定類
型的棲地環境品質和生存其間各種鳥類的綜合
情況目前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簡稱
生多所)團隊已成功建立森林鳥類指標」、
農地鳥類指標」,以及外來鳥種指標
三項複合物種指標成為亞洲第二個建立國家
級複合物種指標的國家這不僅對世界展示了
臺灣的努力更是大家的榮耀和驕傲在2011
至2019年間森林鳥類指標和農地鳥類指標均
呈現成長趨勢然而仔細檢視後發現棕背伯
(
Lanius schach
)麻雀(
Passer montanus
)
褐頭鷦鶯(
Prinia inornata
)和灰頭鷦鶯(
Pr.
flaviventris
)等20種鳥類所組成的農地鳥類指標
似乎比較不穩定可能因為人類在農地活動干
擾的影響比較頻繁所致如何改善這些棲地狀
增加其生物多樣性讓更多物種可以和我
們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亟待我們去思考
和努力的面向(Lin
et al
. 2023)也因此近年
來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積極合作推動森川里
這類鑲嵌著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活聚落環境
的保育工作
除了生多所團隊運用BBS Taiwan資料追
蹤臺灣繁殖鳥類的族群變動之外為了讓資料
發揮更多元的價值與影響力BBS Taiwan
資料也開放給國內外人士運用目前已被用來
探討的議題包括生物分布氣候變遷環境
變動空間結構都市化外來種和方法學比
較等許多面向的研究應用
以上關於BBS Taiwan資料應用的詳細成
果資訊歡迎到BBS Taiwan官網下載各年度
的年報閱覽
別再猶豫,小小的改變就能成為
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家
也許您會覺得標準化的調查方法有點麻
有點限制不能享受隨性賞鳥的自由
然而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
都有這個權利責任與機會讓世界變得更
每個人小小的改變不只在幫自己也在
幫下一代就如同前面提到的美好生活目
」,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追求更美好的
未來沒有人是局外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
付諸行動的一分子
請別再遲疑趕緊造訪BBS Taiwan
官方網站或臉書的粉絲頁進一步暸解相關訊
加入BBS Taiwan的志工行列搭上這一
列永續自然的潮流列車晉升為SDGs永續發
展目標的實踐家
A C
B
特輯│REPORTS52 53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A. 棕背伯勞是生活在農地的小型肉食性鳥類。(黃國維 攝)
B. 褐頭鷦鶯。(黃國維 攝)
C. 灰頭鷦鶯。(黃國維 攝)
BBS Taiwan歷年年報清單與下載
連結。(BBS Taiwan團隊 提供)
臺灣西南海岸
陸寄居蟹調查紀實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LAND HERMIT CRABS
IN THE SEASHORE OF SOUTHWESTERN TAIWAN
林宗政 Tzong-Jeng Lin|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前專業技工|[email protected]
劉靜榆 Ching-Yu Liou|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
動機與目的
近年於執行沿海陸蟹的調查過程中
現某些地點陸寄居蟹的數量和種類變化
及表現出來的生態行為等讓人無法忽視
此在調查陸蟹的同時也對陸寄居蟹的分布進
行初步調查
由前人的調查如游祥平在1979年曾對蘭
嶼的陸寄居蟹做過調查並於1985年發表2屬
4種包括椰子蟹(
Birgus latro
)短掌陸寄居
(
Coenobita brevimanus
)凹足陸寄居蟹
(
C. cavipes
)及皺紋陸寄居蟹(
C. rugosus
)
數個國家公園及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曾
對所轄範圍的陸寄居蟹做過調查但大都附
屬於陸蟹或陸域生態調查報告中少有針對
陸寄居蟹進行調查近期則有蔡富安(2017)
於東北角海岸的調查調查範圍為龍洞至鹽
寮海濱公園北端共計發現3種短掌陸寄居
凹足陸寄居蟹及皺紋陸寄居蟹
我們對陸寄居蟹的調查範圍北起彰化縣
南至屏東縣即臺灣西南部海岸幾乎包含臺
灣四分之一的海岸範圍調查時程為2022及
2023年調查月分集中於5至12月調查目的
在於瞭解陸寄居蟹在調查範圍內的分布狀況及
種類的確認和相對的族群數量多寡並評估作
為指標生物的可行性
調查方法
本文中的陸寄居蟹調查純以目視調查為
在調查區域或路線上隨機撿拾陸寄居蟹判
定種類有需要時會採集少數個體帶回實驗室
比對和測量後再野放回原棲地至於蟹種的判
主要依據其外部形態特徵(以露出殼外的
部位為主)符合Nakasone (1988)的分類檢索
部分參考Rahayu等人(2016)的分類意見本調
查不做誘集是因為會占用太多調查時間不做
族群估算的原因也是因為費時而且有些小型
個體數量可能超乎想像的多只能主觀地判定
相對數量調查的工作時間為白天及夜間和凌
晨等3個時段但主要還是以日落後的夜間時
段為主每次調查時間長度不一主要視當次
各地點的蟹況而定通常3 至5個小時
特輯│REPORTS54 55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小犬颱風肆虐前的滿州港口溪口。(林宗政 攝)
陸寄居蟹棲地巡禮
本調查的地點共計19個陸寄居蟹的種類
共發現有4種全為帶殼的陸寄居蟹分別是短
掌寄居蟹凹足寄居蟹皺紋寄居蟹及藍紫陸
寄居蟹(
C. violascens
)由於對各地點所投入的
時間或調查的次數及涵蓋的時段不同當然會
影響對當地實際分布蟹種或族群數量的評估
所呈現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對於所謂的熱
理所當然地會投入更多的調查時間或增加
造訪的次數因此本文所呈現的各地點樣態可
能會有所差異若由點去推估面的話可能會有
相當落差在此先行敍明
以下就19個地點的蟹種及生態棲位環境做
個別簡介對陸寄居蟹有興趣的讀者就當成是
來一趟紙上的臺灣西南部陸寄居蟹之旅
點位1:位於彰化芳苑2處相鄰地點合併(西華宮
及新街海堤)都是在夜調時的巧遇各發現1
隻藍紫陸寄居蟹在路面爬行
點位2:位於雲林四湖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
分署四湖工作站或稱四湖海岸植物園也是在
夜調發現共有3種分別是凹足陸寄居蟹
紋陸寄居蟹及藍紫陸寄居蟹皺紋陸寄居蟹數
量較少而其他2種的數量相對較多特別是大
型個體也相對地多除了在園區四處可見零星
個體在某特定區域有較密集的個體此點的
獨特性在於植被茂密樹種多及地形的多樣性高
由於平常不對外開放某種程度對此區域的陸
寄居蟹提供相當的保護免於被隨意帶走是西
南部海岸(北段)中是不可多得的陸寄居蟹棲地
點位3:即雲林三條崙海水浴場及防風林帶
日間只在沙灘地發現少量的爬行痕跡在木麻
黃防風林帶及林下的夜調則是一無所獲若與
前述的四湖海岸植物園比較可以看到棲地地
植被與物種間似乎有相對應的關係存在
點位4:金湖海岸沙灘日間調查只發現1隻踽
踽獨行的皺紋陸寄居蟹這可能與水泥堤岸外
短窄沙灘的貧瘠棲息環境有關
點位5:為嘉義八掌溪口兩處相鄰的地點合
一處是河岸紅樹林泥灘地另一為海岸防風
林沙地在夜調時都只有發現到數量不多的爬
行痕跡未發現活動的個體
點位6:臺南城西防風林帶堤岸道路這是最
近幾年相當熱門的陸蟹出沒地點尤其是臺灣
最大型的陸蟹──凶狠圓軸蟹在大發生期降海
釋卵的行為更是吸引生態愛好者的目光此地
的陸寄居蟹共有4種種類數同前人的調查結
果所呈現(劉烘昌 2020)但在數次的夜間調查
發現堤內道路的陸寄居蟹相對數量其實並不
若與四湖海岸植物園相比雖然兩處的棲
地特性地形方面相仿但林相主要差異在此點
大部分是木麻黃造林
彰化縣
N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雲林縣
嘉義縣
台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A C
B
特輯│REPORTS56 57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陸寄居蟹調查點位圖。
(林宗政 繪製)
藍紫陸寄居蟹。(林宗政 攝)
A. 陸寄居蟹如履帶般的爬行痕跡。(林宗政 攝)
B. 凶狠圓軸蟹。(林宗政 攝)
C. 抱卵的凶狠圓軸蟹。(林宗政 攝)
點位7:包含臺南鹽水溪匯流口及南岸堤防
水門共有3種匯流口此一地點雖然灘地不
但卻是目前調查所見藍紫陸寄居蟹族群量
最大的地點在紅樹林的生育環境中除了有
大型個體外小型個體的數量也多族群結構
相對健全雖有其他蟹種如皺紋陸寄居蟹及凹
足陸寄居蟹但數量相對較少有時僅見藍紫
陸寄居蟹活動此處是物種純度相對較高的棲
除了陸寄居蟹外另有數種招潮蟹在此棲
地活動也是招潮蟹重要的棲地之一
點位8:本處點位合併柴山西子灣及一水之隔
的旗津海水浴場北側兩處地點的沙灘上盡是
皺紋陸寄居蟹的天下在清晨及下午時段的
調查都有觀察到本種活動而短掌陸寄居蟹
及凹足陸寄居蟹則只出現夜間柴山的海岸樹
林下偶爾現身沙灘未見前人所稱的藍紫
陸寄居蟹(許嘉軒 2017)數條通往海岸秘境
的柴山小徑較為陡峭相對危險若有夜間觀
察活動更加要注意自身安全
點位9:車城海口沙灘也是皺紋陸寄居蟹
的天下常有群聚現象在清晨調查時
紋陸寄居蟹陸續由沙灘往回走入防風林內
而凹足陸寄居蟹只在夜間於防風林緣發現一
數隻頗為碩大的個體齊聚取食掉落地面
上的欖仁果實此地點潮間帶平緩除了數條侵
蝕潮溝要注意外對於從事海邊生態觀察活動
相對安全
點位10:保力溪口北岸及南岸大多為皺紋陸
寄居蟹南岸數量遠多於北岸調查期間第1
次發現路殺即在北岸防風林內的土石路上
害者是凹足陸寄居蟹
點位11:後灣這可能是全臺最熱門的賞陸蟹
景點多虧眾多熱心保育人士及公私相關單位
的合作玉成才使得這個獨天得厚的陸蟹天堂
得以繼續保存下來此地點有保育人士持續
地關心維護棲地也較容易接近陸寄居蟹數
量多不可數種類共計有短掌陸寄居蟹凹足
陸寄居蟹皺紋陸寄居蟹及藍紫陸寄居蟹等4
此外其他種類的陸蟹也多在年度結束
前的調查行程中終於發現藍紫陸寄居蟹
認此地點有本種分布雖然族群數量不多
處的棲地範圍也相當侷限
A
C D E
B
特輯│REPORTS58 592024.09 NO.127│自然保育季刊
A. 臺南鹽水溪匯流口。(林宗政 攝)
B. 小型(幼體)的藍紫陸寄居蟹。(林宗政 攝)
C. 柴山西子灣。(林宗政 攝)
D. 車城海口沙灘。(林宗政 攝)
E. 恒春後灣海岸。(林宗政 攝)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