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脈貫穿,亦為紅色,為其最大特徵。台灣特有種,受到棲地破壞非法捕抓壓力大。」以上
所描述的保育動物是(1)珠光鳳蝶(2)寬尾鳳蝶(3)黃裳鳳蝶(4)大紫蛺蝶
278. ( 2 )「樹皮呈灰紅色,有縱向細裂縫,會呈不規則的片狀剝落,所以樹幹上會留下雲
形剝落痕,痕上還有指紋狀的環紋。葉片線狀披針形,長 1.2~2.7 公分,寬 2~2.5 毫米,
先端尖銳。是加工後相當好的木材,用途廣。」以上所描述的保育類植物為(1)台東蘇
鐵(2)南洋紅豆杉(3)竹柏(4)台灣冷杉
279. ( 1 )「頭部圓大,由額頭至鼻樑有一條明顯的白帶,眼下及耳下具白斑;體色為黃灰
褐色,頸部色較黑,後頸、肩、四肢末端及尾巴後半部為黑色。身體略為圓胖,但四肢粗
短有力,善爬樹,雜食性,肛門附近具臭腺,遇敵時會釋出異味驅之。些許捕抓壓力,野
生族群之現況並不清楚。」以上所描述的保育動物是(1)白鼻心(2)穿山甲(3)台灣
石龍子(4)山羌
280. ( 1 )「台灣最大型的蝙蝠。會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時主要靠視覺與嗅覺探查週遭環
境與尋找食物,不具有發射超音波迴聲定位之能力。夜行性,傍晚始飛離出外覓食。受強
大捕捉壓力和棲息地破壞的影響。」以上所描述的保育類動物是(1)台灣狐蝠(2)水獺
(3)台灣石龍子(4)山羌
281. ( 2 )「屬半水棲肉食動物,白天或夜晚皆可見其活動,但以夜間為主。棲息於溪流及
其附近,其腮鬚的觸覺非常敏感,具觸覺作用,可在泥水中或黑暗裏偵測出輕微的訊息,
但主要以視力狩獵。具有臭腺,突然受驚嚇時會釋出異味。早期的捕捉,河川污染及溪流
生態的破壞對其影響極大。」以上所描述的保育動物是(1)台灣狐蝠(2)水獺(3)台
灣石龍子(4)山羌
282. ( 2 )「嘴黑色;腳肉色;過眼線白色,延伸至耳羽、後頭側。常成小群在樹林中、上
層活動,生性機警,常發出尾音上揚、嘹亮、悅耳似『飛、飛、飛、飛、 飛...』之哨音,
於警戒時會發出似機關槍掃射『得、得、得...之連續聲』。中、低海拔的山區開發,以及
人類往山區活動頻度增高所造成的干擾,使族群數量有漸少的趨勢。易成為捕捉飼養的對
象。」以上所描述的保育動物是(1)小剪尾(2)白耳畫眉(3)烏頭翁(4)白頭翁
283. ( 1 )「有一對洞角,呈圓椎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曲,終生不脫落。喜單獨活動,因
其蹄有突出外側,可輕易絆住岩石表面而活動,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
區;草食性,食物以植物之幼芽及嫩葉為主。強大之捕捉壓力。」以上所描述的保育動物
是(1)台灣長鬃山羊(2)台灣羚羊(3)白鼻心(4)山羌
284. ( 1 )「臉部有灰色狀而得名,屬於猛禽,在台灣地區名稱很多,屏東地區因每年秋天
過境時大部份停留滿州鄉及恆春一帶,飛入方向大部份均由東部飛越中央山脈而來故有過
山鳥及後山鳥之稱,而以季節而言,適逢雙十國慶因此亦有國慶鳥之稱。春天北返路經中
部適逢清明節,因此有兩種季節性稱呼:一為清明鳥,一為掃墓鳥,然而,因其飛入中部
地區大部份均由南方飛來,故民間有較統一之稱呼『南路鷹』。」以上所描述的保育動物
是(1)灰面鷲(2)赤腹鷹(3)松雀鷹(4)林鷹
285. ( 3 )「白色頸圈在前頸部份,大約中斷三公分。棲息於茅草原、甘蔗園或蕃薯園。牠
的腳強健,善於奔走,飛行有力卻飛得不遠,若遇險會就地衝至上方而後滑翔逃匿。在春
天的繁殖期,雄雉天剛亮就『歌--歌--』鳴叫,十分清脆。」以上所描述的保育動物是(1)
帝雉(2)水雉(3)環頸雉 (4)藍腹鷴
286. ( 1 )「熱帶性鳥類。雌鳥於繁殖期和第一隻雄鳥交配產卵後,抱卵育雛全由雄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