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活動:
課前請學生利用下課時間繞著校園走一趟,首先先觀察植物,然後擇另一節
課再走一趟觀察校園的空間和景物。
(二)引起動機:
1、老師先詢問學生:校園內的老榕樹等樹木在哪裡?
2、限定學生在時間內,完成學習單中的問題。
(三)活動的方式:
發給校園尋寶圖,開始探索之旅,學生在圖上記錄下觀察的特殊東西與植物
的位置、現象和名稱,並且觀察那些東西出現在哪裡的原因。
(四)資料整理及呈現:
集合後,老師請每一位同學把尋寶圖及觀察到的結果整理好,再由老師帶
領至學習單中各個景物的地點,請學生將結果和大家分享,老師再加以說
明。。
(五)分享過程:
由於每個學生觀察時的切入角度不同,預期會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結果,
因此學生分享過程時可能會雜亂些,老師要注意解說技巧,要引導其他同學
傾聽,並給分享者適時的鼓勵。
(六)回饋工作:
1、當學生對校園環境更為熟悉後,可以選擇在校慶或環境活動日,讓學生辦
理一次導覽之旅,或讓班上的同學分站以定點方式向學校的校長及行政人
員、其他班級老師、學生、家長解說一番。
3、定期舉辦認識校園環境,以不同主題方式呈現校園的生命力,最終達到維
護校園環境的目的。
(七)可延續的活動:
1、藝術人文領域課程中,設計以校園環境作為繪畫或其他課程。
2、自然與科技領域課程中,學習使用相機來記錄校園的環境、四季的變化,
並進一步教導學生進行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與觀察。並找一找可以作為長期
自然科學觀察的樣區,或者可以做自然棲地的地方。。
3、語文課可以讓學生將探索之旅心得,以作文或用詩的方式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