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跨越文化的情緒通用語言

pdf
1.25 MB
8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音樂中無所不在的情緒
音樂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表達情感與喚起情緒的功能,例如:
教堂中的聖歌演唱帶給信徒莫大的撫慰與激勵;政治上宣傳政黨理念的歌曲,鼓舞
與振奮選民士氣,音樂在生活中具備的強大情緒溝通力與滲透力,直指每個人的內
心深處。Huron2008)的報導指出位於亞馬遜的人種也會聆聽西方的流行音樂,
音樂在人類文化中具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且 Fritz 等人(2009)請非洲原住民聆
聽西方音樂傳達的三種情緒:快樂、悲傷、恐懼,也發現非洲原住民能聽出代表這
三種情緒的樂曲,可見音樂在情緒的傳達上,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許多人提問:
「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嗎?」筆者認為就音樂在某些情緒的表達上,這個問題的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音樂成為溝通情緒的重要媒介,原因不外乎下列幾項:1. 為了表達、釋放與
影響情緒;2. 為了放鬆與沈澱;3. 提供陶醉、趣味與愉悅;4. 如同陪伴與背景聲音
般;5. 音樂讓我感覺很好Juslin & Laukka, 2004。這些都是每個人生活中曾體
驗的美妙音樂經驗,舉凡生活中的用餐、購物、開車,或者一個人的夜裡,音樂總
以其特有的聲波形式圍繞在周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儘管音樂與情緒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音樂如何產出情緒卻是一個抽象且
複雜的歷程,大部分人都認同音樂可以產出情緒,卻不瞭解音樂如何產出情緒,也
不清楚產出的歷程為何。有鑑於此,為瞭解音樂與情緒間的神祕關係,本文將試著
由心理學的角度揭開音樂產出情緒的神秘面紗,探討音樂產出情緒的歷程、音樂產
出情緒的影響因素以及音樂產出的情緒種類。
黃靜芳 Ching-Fang HUANG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揭開音樂產出情緒的神秘面紗
Unveil the Mysteries behind Emotions Provoked by Music
36
Focus Issue
音樂產出情緒的歷程
音樂如何產出情緒一直是音樂心理學關注的
重要議題,無論是生活中的音樂活動或者教學場域
的音樂課程,若能喚起音樂中的情緒感受都是一件
令人振奮的經驗,因此若能深入瞭解音樂產出情
緒的歷程,有助於我們進入音樂的豐富情緒世界。
以下簡介二個具代表性的理論,分別為 Scherer
Zentner2005)提出的「音樂產出情緒模式」
Livingstone 人(2007)發展的「音樂情緒
生命週期」,筆者相信建築於理論的基石上,將更
能深入的瞭解音樂與情緒間微妙的關係。
Scherer Zentner2005)音樂產出情緒模式
Scherer Zentner 由情緒的角度出發,將一般
情緒產出的模式應用於大眾傳播媒體中,並提出
音樂產出情緒的歷程。圖 1「一般情緒產出模
式」,圖上層為個人評價(appraisal)發生的事件
event),在評價的過程中,個人person)會產
緒(emotion)反應,進而表達expression
外顯的生理表徵(symptom),包含臉部、身體與
達。者(observer
經由喚起induction)、理(empathy)、
contagion)的情緒,產生的共感commotion
反應,觀察者因此可產生相共鳴的情緒感受。
此模式稍加改編,即可類推成為圖 2「大眾傳
播與音樂之情緒產出模式」,以大眾傳播為例,
電影中的主角因為失去愛人而悲傷哭泣,我們
知道這是杜撰的劇情,還是可能身處其中同理主角
的心情,喚起並感染相似的情緒反應。音樂產出
情緒的歷程也與此模式(圖 2)十分相近,演奏家
musician像(imagination)來詮釋樂思
idea表達expression成為音樂music
聆賞者(listener)同樣可經由喚起、同理、感染的
過程,產生共感反應。例如:演奏德佛札克《新世
界交響曲》的〈念故鄉〉時,演奏者會透過想像來
表達樂曲的內在樂思,傳達對祖國故鄉的思念之
情,因此當演奏者正確詮釋此曲的意境時,聆賞者
也可以喚起相同的情緒感受,甚至在聆聽此曲 CD
時,如果演奏者能正確詮釋樂曲的情感,聆賞者還
是可以在 CD 中喚起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緒。
Livingstone 等人(2007)音樂情緒生命週期
Livingstone 等人試著由創作者、表演者與聆
賞者三個音樂角色的歷程,提出「音樂情緒生活
」(music-emotion life circle。認為音樂情
緒包含三種形式,分別為:表達情緒expresses
emotion)、喚起情緒(induces emotion)與知覺情
緒(perceives emotion。其中表達情緒與喚起情
緒各有不同的哲學基礎,分別代表認知主義與情緒
事件 (event)
評價 (appraisal)
(person)
情緒 (emotion)
觀察者 (observer)
表達 (expression)
表徵 (symptom)
感染 (contagion)
同理 (empathy)
喚起 (induction)
共感 (commotion)
1  一般情緒產出模式
186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86
37
主義的觀點。表達情緒是認知主義的論點,認為音
樂可以傳達或表達情緒;喚起情緒是情緒主義的論
點,認為音樂可以喚起個人的情緒,使人產生情緒
應(Schubert, 2007;至於知覺情緒則是指人
們能夠感知音樂所傳達的情緒,三種情緒各自有不
同的特色。
3說明了「音樂情緒生活週期」的表達情
、喚起情緒與知覺情緒三者的互動歷程,以及
創作者、表演者、聆賞者在歷程中扮演的角色
以聆聽聖桑《動物狂歡節組曲》的〈終曲〉為例,
首先為創作者(composer)聖桑在作曲過程中喚起
個人有關狂歡節的歡樂情緒經驗,並將這樣的情緒
表達於樂譜score)中;繼而表演者performer
於樂譜中知覺到歡樂的情緒,並喚起歡樂的感受,
將這個情緒表達成為實際的音樂或聲音(audio);
最後聆賞者(listener)才能知覺演奏者所表達的情
緒,並同樣喚起歡樂的情緒。圖中的數字代表進行
的步驟,其中步驟 1、步驟 4與步驟 7雖然同樣是
喚起情緒,但仍有些許差異,因為步驟 1是創作者
在創作過程中的喚起情緒;步驟 4是表演者詮釋樂
曲的喚起情緒;步驟 7則是聆賞者在聆賞過程中所
的喚起情緒。此外,步驟 147是否產生喚起
情緒,須視整個音樂情緒生活週期中的互動歷程而
定。
由上述兩個理論得知探討音樂產出情緒的歷
程時,通常由一般情緒產出的模式加以類推而成,
進而考量創作、表演與聆賞三者間的關係,並探究
不同音樂角色間情緒的產出過程,包含喚起情緒、
表達情緒、知覺情緒的互動歷程,或者想像、表
達、喚起、同理、感染、共感等情緒的產出歷程。
音樂產出情緒的影響因素
關於音樂產出情緒的影響因素Gabrielsson
2005)曾進行音樂強烈經驗strong experiences
of music)的研究,透過內容分析將產生音樂情緒
的因素歸納為三大項,分別為音樂因素musical
factors、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與情境因
2 大眾傳播與音樂之情緒產出模式
想像 (imagination)
情緒 (emotion)
表達 (expression)
感染 (contagion)同理 (empathy)喚起 (induction)
共感 (commotion)
演員 / 音樂家
(actor/musician)
劇本 / 樂思
(script/idea)
表演 / 音樂
(acting/music)
聆聽者 (listener)
1. 喚起情緒
(induces emotion)
創作者
(composer)
2. 表達情緒
(expresses emotion)樂譜
(score)3. 知覺情緒
(perceives emotion)
表演者
(peformer)
4. 喚起情緒
(induces emotion)
5. 表達情緒
(expresses emotion)聲音
(audio)6. 知覺情緒
(perceives emotion)
聆賞者
(listener)
7. 喚起情緒
(induces emotion)
3 音樂情緒生活週期圖
38
Focus Issue
素(situation factors,其中音樂因素是指音樂風
格例如搖滾、流行、古典音樂,以及音樂要素例如
音量、力度、調性、速度、樂器音色等;個人因素
除了性別、年齡、教育、專業等,尚包括生理狀況、
認知因素、情緒狀況、人格相關變項;情境因素則
包括物理因素、社會因素、特殊場合 / 環境、演奏
件;Gabrielsson 認為音樂、個人、情境三項因
素可能佔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且三者間具有交互
作用的影響效果。
外,Scherer Zentner2005)也提出理論
架構更為完備的四因素論,指出聆賞情緒的預測因
素包含四大特徵:音樂結構特徵、表演者特徵、
賞者特徵、脈絡特徵,詳如圖 4所示,以下將詳細
說明此四項影響因素的特徵。
音樂結構特徵(structural features
結構特徵可分為部分特徵segmental feature
與部分以上特徵suprasegmental feature)。「
分特徵」是由音樂的聲響學特徵所組成,例如器樂
或聲樂之音色、音高、音程與和絃的變化,甚至是
各種不同波形與振幅的聲音;而「部分以上特徵」
是由聲音在一段時間的系統變化所組成,例如音樂
中的曲調、速度、節奏、和聲與其他的音樂要素和
曲式。
以「部分以上特徵」為例,當我們聆聽卡爾奧
夫《布蘭詩歌》的〈命運世界的女神〉,由於其具
有簡單的旋律與節奏,但搭配強烈的力度變化,
以我們能感受到源源不絕的動力與激勵人心的力
量;而蕭邦夜曲中的優美旋律與緩慢速度,則能使
我們感受到溫暖與平靜。
經驗情緒 (experienced emotion)
= 音樂結構特徵 (structural features) × 表演者特徵 (performance features) × 聆賞者特徵 (listener features) × 脈絡特徵 (context features)
1. 音樂結構特徵 =
W
1部分特徵 (segmental feature) ×
W
2部分以上特徵 (suprasegmental feature)
2. 表演者特徵 =
W
3演奏技能 (performer skills) ×
W
4演奏狀況 (performer state)
3. 聆賞者特徵 =
W
5音樂專業 (musical expertise) ×
W
6性格 (stable dispositions) ×
W
7最近心情與動機 (current motivational / mood state)
4. 脈絡特徵 =
W
8場地 (location) ×
W
9事件 (event)
4 音樂情緒之預測因素特徵
表演者特徵(performance features
指演奏者以何種方式詮釋作品,包含演奏者
能(performer skills)與演出狀態performer
state)。「演奏者技能」是指演奏中的風格詮釋與
技巧等;「演出狀態」則是指演奏者的專注力、動
機、心情、台風與觀眾接觸等。
5是藍調吉他手 B. B. King 的演出照片,他
曾提到:「如果我覺得寂寞;我會彈吉他;如果我
想要講些什麼,我會彈吉他;如果有事情困擾我,
只需彈吉他發洩我的憤怒;對我而言,情緒湧現時
能彈奏吉他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奢華享受。」 「我
開始經驗表達我情緒的聲音,無論是快樂或悲傷、
快活或憂鬱,我總是期待各種可以讓吉他歌唱的方
式。」(Juslin, 2005)這三張照片中儘管我們沒有
聽到實際演出的音樂聲,卻幾乎可以由 B. B. King
演出的情緒表情,感受到他在演出時的熱情。可見
即使是演奏相同的樂曲,演奏者如何詮釋樂曲與投
注情感,都是打動觀眾情緒的重要因素。
聆賞者特徵(listener features
聆賞者特徵包括音樂專業musical
expertise、穩定性格stable dispositions)、
時動機與心情狀態current motivational / mood
state)。其中「音樂專業」是指早期音樂經驗、音
樂才能、同文化一群人對音樂意義的期待等;「穩
定性格」是指人格與知覺習慣等;「當時動機與心
情狀態」則是指聆賞者當下的動機、專注力或心情
狀態等。
筆者也曾探究聆賞者特徵中的人格特質與聆
賞情緒的關係,發現具有「外向」的人格特質者,
似乎較喜愛具有激勵特色的音樂、附有歌詞的聲
186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86
39
樂曲以及非古典音樂,例如流行歌曲、卡通配樂、
拉丁音樂、重金屬等,這些都是外向的聆賞者喜愛
的音樂。而具有「焦慮」的人格特質者傾向在聆賞
中感受到悲傷與沮喪的情緒。反之,人格特質「自
在」者較能感受到快樂與熱切的情緒,這些有趣
的結果都印證了聆賞者個人的特徵與音樂中經驗
的情緒具有微妙的呼應關係(黃靜芳、林小玉
2009)。
脈絡特徵(context features
脈絡特徵包括場地location)與事件
event「場地」是指音樂聆賞活動的地點
可能在音樂廳、教堂、戶外廣場、開車或收音機
等各種不同地方,且欣賞場地的材質可能是木質、
玻璃、石頭、金屬、水泥等,這些場地的因素都會
影響聆賞情緒「事件」是音樂聆賞活動的任何
相關事宜,例如音樂聆賞可能發生在婚禮、節慶、
舞會、慶祝活動等各種場合中,音樂可能透過麥克
風、音響、話筒或沒有任何技術的介入直接傳導,
音樂進行中可能未受任何干擾,或者被救護車的鳴
笛聲打斷,又或者音樂會中有咳嗽聲,這些都可能
是影響聆賞者產生不同情緒反應的因素。
以下簡介 DeNora2005)的個案研究實例
以舉例說明脈絡特徵中音樂如何影響情緒。個案
Lucy 到:「我今天早上覺得壓力非常大,因為
我正在痛苦的搬房子,可是原本的房子卻還賣不
掉,你知道的,唉!所以我決定播放舒伯特《即興
曲》,因為這是我爸爸最愛的樂曲,我會想要再次
與音樂一起,因為舒伯特《即興曲》與我的生活有
漫長的歷史關係。我先生才剛去上班,在我去上班
的前半小時,我就只想要聽這些曲子,音響喇叭就
在那裡(用手勢比)火爐附近,我坐在搖椅上,
於喇叭間,聲音從兩個喇叭傳出,我就坐在那聆聽
(嘆息、輕聲微笑)。
由於 Lucy 面臨賣房子的壓力,於是以聆賞舒
伯特《即興曲》作為紓解壓力的方式,舒伯特《即
興曲》使她想到過世的父親,小時候父親常在飯
後彈奏這首樂曲給家人聽Lucy 也常聽著這首樂
曲入睡,因此這首樂曲對她而言,有著親切的「養
」(nurture),Lucy 特別提到當我覺得
生活不如意時,我會躲到音樂中,讓音樂溫暖的包
圍我。由此可見對 Lucy 而言,舒伯特《即興曲》
與她過去的經驗與記憶相關,正符合目前渴望溫暖
的心理需求,所以她營造了一個舒適的音樂聆賞環
境,坐在搖椅上,聽著前方兩個喇叭的音樂播放,
5 藍調吉他手 B. B. King 演出照片。
40
Focus Issue
達到音樂紓解壓力的目的。圖 610-15 分鐘與音
起:Lucy 與舒伯特《即興曲》」呈現了環
境脈絡中 Lucy 與舒伯特《即興曲》的關係,而這
樣的音樂經驗,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維繫著
音樂與個人生活的密切關係。
SchererZentner2005)的理論(圖 4
得知個人經驗的情緒experienced emotion等於:
音樂結構特徵 × 表演者特徵 × 聆賞者特徵 × 脈絡
特徵,且每項特徵又各自包含細項特徵,例如音樂
結構特徵=部分特徵 × 部分以上特徵;聆賞者特
徵=音樂專業 × 穩定性格 × 當時動機與心情狀態
總共產生九項影響因素(九個 W)之預測原則,
不同特徵間彼此具有相關性,且對聆賞情緒的影響
比重也不同(Scherer & Zentner, 2005)。例如上述
Lucy 的聆賞經驗建構於脈絡特徵中,但同時也與
Lucy 當時的聆賞心情與動機(聆賞者特徵)有關,
也與聆賞的樂曲舒伯特《即興曲》(音樂結構特
徵)有關,因此不同的特徵之間往往具有相關性,
過去使用、記憶與關連性
(Past uses, memories, associations)
當前聆賞狀況與需求
(Current listening situation, ‘need’)
音響喇叭 (stereo speaker)
搖椅 (rocking chair)
行動 : 選擇我喜歡的部分聆賞
(Action: choosing ‘bits I wanted’, listening)
結果 : 紓解壓力
(Result: dispel ‘stress’)
聆賞環境
(The listening environment)
6 10-15 分鐘與音樂在一起:Lucy 與舒伯特《即興曲》
共同影響著每位聆賞者的情緒感受。
音樂產出的情緒種類
情緒可視為個體受到刺激,產生生理與心
理激動狀態的歷程。相對於一般的情緒Collier
2002)認為音樂很難表達複雜的情緒,像是驕傲
pride欽佩的admirable害羞shyness
慕(envy)、 忌(jealousy)( Collier,
2007),Livingstone 等人(2007)也指出音樂中較
難喚起生氣angry)情緒。有關音樂產出情緒的
種類,早在 1936 Hevner 的研究即提出「形容詞
週期表」adjective circle,後續相關研究都以
此為基礎,以探究音樂與情緒間的關係,並進行整
合性的評論與結果分析Gabrielsson Lindström
2005)也在專書中探討各式運用 Hevner
詞週期表」的整合研究結果,可見此份研究結果至
今仍具有權威的代表性。
186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86
41
Hevner 「形容詞週期表」(圖 7)將具有
相同意思的形容詞歸為同一類,例如第Ⅵ類形容詞
中包含:明亮的、興高采烈的、爽朗的、快樂的、
愉快的、歡樂的,這些形容詞都具有相似情緒,
以統一歸類於「快樂的」這大類情緒中。全部的
形容詞最後整合為八大類情緒,各大類情緒分別
為:的(serious)、的(sad、夢幻的
dreamy平靜的calm幽默的humorous
的(happy)、的(agitated、有活力的
vigorous),其中相對的兩端是完全相反的情緒,
例如快樂的與悲傷的;而相鄰的是比較近似的情
,例如快樂的與激動的(引自 Radocy & Boyle,
2003)。
應用於音樂教學中,Hevner「形容詞週期表」
儘管已年代久遠,但在實務上仍具有實際的貢獻,
筆者在音樂的情意教學中,常發現學生對於音樂所
能表達的情緒所知有限,常常僅能說出快樂、悲
傷、激動、平靜的情緒感受而已,然事實上音樂並
非僅能表達這些情緒,只是學生受限於對音樂所能
表達的情緒所知甚少,因此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認識
Hevner「形容詞週期表」,再進行聆賞、創作或演
奏的教學,學生會發現原來音樂中還有這麼豐富的
情緒變化,也更能激發音樂中無限的想像空間。
此外,這份 Hevner「形容詞週期表」是美國
的研究結果,筆者試圖翻譯為中文(圖 7使用,
然情緒的用詞畢竟涉及文化與慣用語上的差異,
些翻譯過後的形容詞情緒的並不完全適用於本國
國情,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將此份研究工具做適當修
正,編定屬於我國的音樂形容詞週期表。
悠遊於音樂的情緒天地
音樂產出情緒是個互動且複雜的歷程,其間
包含音樂結構、表演者、聆賞者、脈絡等影響因
素,至於產出的歷程則可由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理
論解釋,由於音樂上涉及創作者、表演者與聆賞者
不同的音樂角色,因此在情緒的產出上也呈現更複
雜且多元的樣貌,相關理論傾向以圖表的方式闡述
這樣的互動過程,透過這些學者的努力,我們似乎
可以揭開隱藏其中的神秘面紗,明瞭音樂產出情緒
陰暗的 (dark)
憂鬱的 (depressing)
悲哀的 (doleful)
挫折的 (frustrated)
陰鬱的 (gloomy)
沉重的 (heavy)
憂愁的 (melancholy)
悲切的 (mournful)
可憐的 (pathetic)
悲傷的 (sad)
悲劇的 (tragic)
敬畏的 (awe-inspiring)
高深的 (dignified)
巍然的 (lofty)
神聖的 (sacred)
嚴肅的 (serious)
冷靜的 (sober)
莊嚴的 (solemn)
心靈的 (spiritual)
夢幻的 (dreamy)
渴望的 (longing)
哀怨的 (plaintive)
懇求的 (pleading)
多愁善感的 (sentimental)
溫柔的 (tender)
思念的 (yearning)
柔順的 (yielding)
平靜的 (calm)
悠閒的 (leisurely)
如詩的 (lyrical)
安靜的 (quiet)
滿足的 (satisfying)
安詳的 (serene)
安慰的 (soothing)
恬靜的 (tranquil)
精緻的 (delicate)
幻想的 (fanciful)
優雅的 (graceful)
幽默的 (humorous)
輕快的 (light)
嬉戲的 (playful)
古怪有趣的 (quaint)
活潑的 (sprightly)
異想天開的 (whimsical)
明亮的 (bright)
興高采烈的 (cheerful)
爽朗的 (gay)
快樂的 (happy)
愉快的 (joyous)
歡樂的 (merry)
激動的 (agitated)
戲劇化的 (dramatic)
興奮的 (exciting)
高興的 (exhilarated)
狂暴的 (impetuous)
熱情的 (passionate)
焦躁的 (restless)
令人感動的 (sensational)
升騰的 (soaring)
勝利的 (triumphant)
強調的 (emphatic)
讚揚的 (exalting)
雄偉的 (majestic)
好戰的 (martial)
笨重的 (ponderous)
強健的 (robust)
有活力的 (vigorous)
7 Hevner 形容詞週期表
42
Focus Issue
的奧妙歷程。
瞭解音樂如何產出情緒之後,我們更應重視
這份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無價珍寶 音樂,只要
我們願意,隨時可享受音樂美化生活的每一天
8是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1947 年《爵士
系列》的作品「依卡」,在這幅有著交響樂色彩的
絹印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個人在音樂中快樂的
舞動著,享受著音樂陪伴的美妙經驗。正如同文中
Lucy 與舒伯特《即興曲》的關係,筆者喜愛在教
學中與學生分享 Lucy 的故事,Lucy 的故事雖然沒
有引人如勝的劇情,但卻如同每個人平凡的生活,
儘管有些不如意,但因為有音樂的陪伴,生活又重
新燃起溫暖的回憶與美好的希望Lucy 說:「
我覺得生活不如意時,我會躲到音樂中,讓音樂溫
暖的包圍我。」而悠遊於音樂的情緒天地中,生活
也將如同「依卡」這幅作品呈現的美妙動人。
延伸閱讀
黃光男、蘇美玉(2002):馬諦斯特展 — 彩筆飛舞空間。台北:民聲文化。
黃靜芳、林小玉(2009):大學生人格特質、音樂偏好與聆賞情緒之相關研究。藝術研究期刊,5,181-202。
Collier, G. L. (2007). Beyond valence and activity in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of Music
,
35
(1), 110-131.
DeNora, T. (2005). Aesthetic agency and musical practice: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music and emotion. In P. N. Juslin & J. A. Sloboda
(Eds.),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61-18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Fritz, T., Jentschke, S.,Gosselin, N., Sammler, D., Peretz, I., Turner, R., Friederici, A. D., & Koelsch, S. (2009).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three basic
emotions in music.
Current Biology, 19
, 573-576.
Gabrielsson, A. (2005). Emotions in strong experiences with music. In P. N. Juslin & J. A. Sloboda (Eds.),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431-4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Gabrielsson, A., & Lindström, E. (2005). The influence of musical structure on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P. N. Juslin & J. A. Sloboda (Eds.),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23-24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Hevner, K. (1936).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elements of expression in music.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8
(2), 246-268.
Huron, D. (2008). Lost in music.
Nature, 453
, 456-457.
Juslin, P. N. (2005). Communicating emotion in music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P. N. Juslin & J. A. Sloboda (Eds.),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23-24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Juslin, P. N., & Laukka, P. (2004). Expression, perception, and induction of emotions: A review and a questionnaire study of everyday listening.
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 33
(3), 217-238.
Livingstone, S. R., Mühlberger, R., Brown, A. R., & Loch, A. (2007). Controlling musical emotionality: An affective 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influencing musical emotions.
Digital Creativity, 18
(1), 43-53.
Radocy, R. E., & Boyle, J. D. (2003).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4th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Scherer, K. R., & Zentner, M. R. (2005). Emotional effects of music: Production rules. In P. N. Juslin & J. A. Sloboda (Eds.),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23-24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Schubert, E. (2007).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s, locus of emotion and familiarity upon preference in music.
Psychology of Music, 35
(3), 499-515.
圖片來源
1
Emotional effects of music: Production rules
(p. 366), Scherer & Zentner, 200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
Emotional effects of music: Production rules
(p. 370), Scherer & Zentner, 200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3
Controlling musical emotionality: An affective 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influencing musical emotions
(p. 44), Livingstone, Mühlberger,
Brown, & Loch, 2007,
Digital Creativity, 18
(1), 43-53.
4
Emotional effects of music: Production rules
(p. 365), Scherer & Zentner, 200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5 2011 12 6 http://images.google.com.tw/search?tbm=isch&hl=zh-TW&source=hp&biw=924&bih=404&q=B.+B.+King&gbv=2&oq=
B.+B.+King&aq=f&aqi=g-S9g-mS1&aql=&gs_sm=e&gs_upl=1264l16848l0l18502l20l20l10l3l8l0l484l2325l2-2.4.1l7l0
6
Aesthetic agency and musical practice: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music and emotion
(p. 170), DeNora, 200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7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p. 329), Radocy & Boyle, 2003,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8 馬諦斯特展 — 彩筆飛舞空間(頁 54)。黃光男、蘇美玉,2002,民聲文化。
8 馬諦斯《爵士系列》的「依卡」。
186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86
43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