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樂史四大時期
巴洛克時期(Baroque西元1600~1750年)
巴洛克的鍵盤樂器以大鍵琴為主,複音音樂與對位結構是主要型態,講求裝飾奏與即興演奏的技巧。這時期位大鍵琴及古鋼琴等鍵盤樂器譜寫的音樂,大多是以組曲的形式出現,包含一些個別的舞曲,速度和拍子各有變化,但調性始終是統一的。其他鍵盤音樂形式尚有:主題與變奏、帕薩卡牙舞曲、夏康舞曲、創意曲、賦格曲、前奏曲、聖詠前奏曲、主題模仿曲、幻想曲、觸技曲及協奏曲。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
複音音樂,同時出現一個以上的聲部。
採用大調和小調的調式,而不用老式的教會調式。
因為大鍵琴和管風琴都無法彈出漸強和漸弱,所以力度是階梯式的。
由於鍵盤樂器的影響,節奏更活潑。
普遍使用裝飾音來裝飾旋律,表現出裝飾的藝術。
著名音樂家:
盧 利Jean Baptise Lully (法國1632~1687)
浦塞爾 Henry Purcell (英國1659~1695)
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法國1668~1733)
韋發第Antonio Vivaldi (義大利1678~1741)
拉 摩Jean Philippe Rameau (法國1683~1764)
巴 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德國1685~1750)
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義大利1685~1757)
韓德爾 Georage Friberic Handel (德國1685~1759)
集大成者是巴赫,他的賦格曲集是複音音樂的大成,也是複音音樂最後一位作曲家。這些作曲家的鍵盤曲到現在還時常以鋼琴在音樂會中彈奏。
音
樂史四大時期
古典時期(Classical西元1750~1820年)
古典時期式音樂史上最豐收的時期,這時期受傳統的嚴格形式所支配,在形式上表現出統一、均衡、明晰與規律,不強調個性和情感,也不強調民族性,其明朗、優雅的音律是一種循規蹈矩的美。
舞曲形式的作品再古典時期仍極風行,但此時期擴展的形式如奏鳴曲式、圓舞曲和輪旋曲亦紛紛出現,奏鳴曲和小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通常是用奏鳴曲式作成,奏明曲式可分為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
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
形式上要求統一、均衡、明晰、精緻。
曲式高度發展,奏鳴曲式更是達到顛峰。
音樂趨向較清楚的樂句,而非巴洛克時期綿延不斷的長旋律線。
主音音樂的題材與風格勝過當時的複音音樂。
開始使用分解和弦作伴奏形式,名為”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有了主題對比的新觀念。
對裝飾音加以限制。
微差式的力度取代了階梯式的力度。
著名音樂家: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奧地利1732~1809)
克萊曼悌Muzio Clementi (義大利1752~1832)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奧地利1756~1791)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國1770~1827)
※此四位作曲家寫了許多鋼琴曲,並由自己彈奏。
音
樂史四大時期
浪漫時期 (Romantic西元1820~1900年)
在浪漫時期中,圓舞曲、即興曲、敘事曲、浪漫曲、夜曲......等都不斷的大量出現,在這段時期中,音樂的新形式紛紛出現,國民歌謠音樂如波蘭作曲家蕭邦所作波蘭舞曲、馬厝卡舞曲及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作匈牙利狂想曲,亦多可見。浪漫派音樂的最大特徵是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聯,如標題音樂中的“ 交響詩 “,舒曼的“歌曲”,華格納的”樂劇 ”,孟德爾頌的”無言歌 ”等,都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而浪漫時期的音樂常常包含了熱情的,充滿個性的旋律,以及和聲的色彩。音樂中的色彩也藉著鋼琴的改進而大為強化。
浪漫時期的音樂特色:
個性表現:大作曲家各有獨特個性表現於各家作品中,風格和趣味大有區別。
情感表現:十九世紀的音樂,隨時隨地都可聽到作曲者的個性、靈感和情緒。
國民樂派: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國民樂派音樂有很顯著得特徵,作曲者感覺到本國鄉土風情的重要,作曲多以本國民謠為中心。
浪漫時期可說是歐洲樂壇人才最盛的時期,音樂家和音樂作品都比以往更多,是音樂藝術登峰造極的黃金時代。
*著名音樂家:
▲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國1770~1827)是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的橋樑
▲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奧地利1797~1828)
▲ 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德國1809~1847)
蕭 邦 Frederic Chopin (波蘭1810~1948)
舒 曼 Robert Schumann (德國 1810~1856)
李斯特 Franz Liszt (匈牙利1811~1886)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德國1833~1897)
穆梭斯基 Mobest Mussorgsky (俄國1839~1881)
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俄國1840~1893)
葛利格 Edvard Grieg (挪威1843~1907)
音樂史四大時期
當代時期 (Contemporary西元1900~今年)
二十世紀的作曲家致力於譜創新聲、追尋新觀念。這是音樂上的實驗時期,在和聲、調性、音色、曲式、觸鍵上都作多方面的嘗試與創新。
當代時期的音樂特色:
利用音群或音堆製作不協和的音,以表達適當的情感。
不協和的對立。
用兩個或多個調同時進行。
複雜且不規則的節奏,增加樂曲的變化。
十二音列,強調八度音裡的十二個音同等重要。
著名音樂家: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法國1862~1918)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俄國1873~1943)
荀白克Schoenberg (奧地利1874~1951)
拉威爾Maurice Ravel (法國1875~1937)
巴爾托克Bela Bartok (匈牙利1881~1945)
史特拉汶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俄國1882~1971)
浦羅高菲夫Serge Prokofiev (俄國1891~1952)
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德國1895~1963)
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美國1898~1937)
柯普蘭Aaron Copland (美國1900~1990)
卡巴烈夫斯基Dmitn Kabalevsky (俄國1904~ )
蕭斯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俄國1906~1975)
※在這個現代時期中,音樂的風格發生了巨大而多樣的變遷,在旋律調性和節奏上所表現出來的新觀念,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