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六龜高中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歷史科第二次段考試題 需讀卡 (共 5頁)
範圍:第一冊 3-1~4-1 班級______座號_____姓名__________
2
那一主要的配套措施? (A)鼓勵產業外移 (B)
設加工出口區 (C)減免高職學費 (D)實施第二
次進口替代
( )13. 資料一:「失業者逐日增加的現象,是表示社會
危機的來臨,同時也是政治經濟的危機。……失業
者的思想一天天的惡化起來,對每晚在花天酒地的
公務員和發光復財的地主、豪商階級,都抱了大不
滿。」
資料二:「聞本省若干縣市,對於教職員薪津頗有未
能發放者,致影響教職員生活及精神甚鉅。而臺北
縣教師二千餘名,積欠薪津達三個月,未發分文,
則尤堪詫異。」
資料一、二是臺灣在 1946 年的兩篇報導,請問下
列針對此一時期社會現狀之敘述是正確的? (A)
從資料一可看出此時臺灣的經濟正在復甦,因此餐
廳,酒店生意絡繹不絕 (B)從資料一可看出臺灣
人民對部分政府官員有所不滿,但實際上整體社會
氣氛尚稱融洽 (C)從資料一可看出此時臺灣失業
問題嚴重,政府對此束手無策 (D)從資料二可看
出政府積欠教職人員薪水,但這僅僅是若干縣市的
特別現象,此時政府財政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 )14. 1960 年代初流行一首「孤女的願望」唱道:「人
塊講繁華都市臺北對叨去(何處去),……自細漢
(小時候)就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雖然無人替阮
(我)安排,將來代誌(事情),阮想欲來趕都市做
著女工渡日子……人塊講這間工廠有要採用人,阮
雖然也少年攏不知半項,同情我地頭生疏以外無希
望,假使少錢也著忍耐三冬(年)五冬(年)……」
請問下列對於歌詞內容的理解何者正確? (A)
當時因為婦女運動興起,女性因而能前往都市就業
(B)政府積極發展勞力密集產業,吸引許多人前往
都市的工廠工作 (C)會出現歌詞描述的情形,是
因為政府由「出口擴張」轉為「進口替代」的經濟
政策 (D)歌詞中表現出臺灣中小企業發展的艱辛
( )15. 清代時期嘉義僅是個農業村鎮,但從 1910 年代
起,由於某項產業大幅成長,吸引了許多原住在東
石、布袋,雲林水林鄉、口湖鄉,臺南北門沿海一
帶的「海口人」遷入嘉義,市街人口數不斷成長。
請問在1910年代後促使嘉義發展的產業是: (A)
樟腦業 (B)養蚵業 (C)水泥業 (D)木材業
( )16. 1961 臺灣進口的硫酸銨價格每公噸臺幣 1758
元,用稻穀價格折算則每公噸價格達 4016 元,有
些農民稻穀產量不夠,則必須利用兼職收入從市
場購買稻穀換取高價肥料。請問上述說明以下哪
個問題? (A)田賦徵實的情況 (B)農民稅捐項
目多 (C)肥料換穀負擔重 (D)以農業收入支持
工業發展
( )17. 在某一段有關臺灣的資料中提到:「總督府大
力推動稻米增產,主要目的倒不是賺錢致富,而
是解決日本國內糧食不足的問題。為了多生產稻
米給日本人吃,到了 1920 年代以後,原來以糖為
單一產品線的策略,也改為糖、米並進。」上述
「糖米並進」所造成的結果是 (A)「第一憨,
種甘蔗乎會社磅」的諺語 (B)工業臺灣,農業南
洋 (C)日本推動南進政策 (D)米糖相剋
( )18. 某時期臺灣報紙的婦幼專欄提到,孕婦早晨起
床時如果發生害喜的現象,只要幾片烤麵包就能
改善不舒服的症狀;如果嬰兒哭鬧不休,塞片烤
麵包就能使其安靜下來。同時,政府官員也出書
宣導米食之害。請問,這些情形發生的時代背景
應為何? (A)1920 年代,總督府推動現代化,
希望養成臺灣人西式的生活習慣 (B)1940 年代,
二戰後期米食缺乏,總督府希望減少臺灣人的食
米量 (C)1950 年代接受美援時期,政府希望國人
多吃麵食少吃米食 (D)1970 年代臺灣經濟起飛,
國人崇尚西方飲食習慣,官員亦順應此趨勢
( )19. 這是臺灣歷史上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代,三年
內通膨比例近百倍,從上海運來的生活必需品價
格比上海還高;米糧產量本來足夠需求,卻因為
某項因素使臺灣成為整個國家最缺糧的地方。工
業生產被戰爭破壞,也因惡性通膨無法恢復。造
成上述情況的因素為何? (A)國民政府展開國
共內戰 (B)國民政府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C)
日本政府展開對華戰爭 (D)日本政府展開對臺灣
的經濟壓榨
( )20. 臺灣於漢人開墾過程中,形成一田多主的現
象,後雖經劉銘傳的努力,但並未成功,至日本
統治時始取消了一田多主制度。請問此後以誰為
土地的唯一所有人? (A) 小租戶 (B) 佃農
(C)總督府 (D)大租戶
( )21. 清代臺灣史料記載某廟宇的沿革:「吳真人廟,
在西定坊新街。……精岐黃術,以藥方濟人,廉恕
不苟取。里人祀之,有禱輒應。部使者請廟額,敕
賜『慈濟』。……按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
有。……或稱大道公廟,或稱真君廟。」請問上述
資料與何種信仰有關? (A)開漳聖王 (B)觀音
信仰 (C)土地公 (D)保生大帝
( )22. 小花參與校園機智問答,其中一題如下「有一
份刊物,最初採廈門音羅馬字刊印,後來增加日文
版,現今則以中文刊印,是迄今發行最久的報紙。」
請問該題正確答案為何? (A)臺灣日日新報 (B)
臺灣民報 (C)臺灣府城教會公報 (D)新港文書
( )23. 家住臺中的鼎睿,假日和家人來到「牛罵頭遺
址文化園區」參觀。導覽員告訴他:「這裡除了
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之外,還有日治時
期因推動『一街庄一社』而建立的『清水神社』
遺址。」這座神社可能是在日治時期的什麼時候
興建的呢? (A)漸進主義時期 (B)動員戡亂時
期 (C)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D)皇民化運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