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投票權是身為公民的重要權利,從特定少數到普遍擁有,是經過一條漫漫長路,不論從一國之內的不同群
體,或是從跨國的特定群體來看,都經歷一定的發展。下列有關公民權的轉變,請問何者敘述最為適當?
(A)投票權從特定群體擴展為普遍性權利,但並未解除少數群體的其他基本權限制
(B)我國在建國後以《憲法》明文規定不分性別皆有投票權,為平等的參政權基礎
(C)歷史上爭取投票權是被動消極取得公民身分資格,不包含主動積極的權利行使
(D)以英美各國投票權歷史觀之,建國初始就已經完成全民皆有投票權的選舉制度。
( )10.全球約有 1500 萬的羅姆人(舊稱吉普賽人),主要分布於歐洲、中亞、美洲等地。人口龐大的他們流浪至世
界各地,更未曾建立國家。根據上文,羅姆人無法建立國家的最根本原因是缺少下列哪一個國家組成要素?
(A)屬於全體羅姆人的領土(B)代表羅姆人的國旗(C)羅姆人血統的人民(D)管理羅姆人之政府。
( )11.民主國家強調政府與人民的「雙向權力關係」,意指政府能以公權力措施,促進民眾生活發展,「作為國家
主權基礎的人民,也能行使權利影響國家重大決策。」請問下列何者符合引號內的描述?
(A)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擴大補助全國農民購置小型農機具(B)監察院彈劾輕縱貪汙疑犯之檢察官,以督
促司法公正(C)立法院依公投結果,三讀通過同婚合法化之專法規犯(D)內政部妥善規劃全面換發新式
數位身分證的相關工作。
( )12.狹義的公民身分,通常用以指稱一國人民,因符合法定資格而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但實際上,不必
然都建立在狹義的定義下,現代公民社會亦有從權利內涵的角度,探討基於公民身分而能擁有的各項權利。
請問下列關於公民身分的敘述,何者正確?
(A)身分的內涵不只是被動地取得資格,還包含主動地行使所擁有的權利(B)演變與擴展的過程是從普
遍性個人到關注少數群體,例如:原住民族(C)演變至今已經在國際上獲得共識,各國公民擁有的權利因
此趨於一致(D)公民身分的界定須有一套固定的標準界定權利義務,即各國法定資格。
( )13.為防堵非洲豬瘟疫情,立法院修法加重刑責,旅客若經查獲從非洲豬瘟疫區攜帶豬肉品入境者,第一次違
規開法 20 萬,第二次最高重罰 100 萬;而境外旅客若攜帶肉品,沒有立刻繳清將被拒絕入境。我國政府得
以拒絕未繳清罰款之境外旅客入境,主要是基於下列哪一理由?
(A)我國政府獲國際組織授權而有權管制(B)我國政府擁有界定其人民身分的權力
(C)我國政府具對內最高性而有決策權威(D)我國對外具排他性故可管理他國人民。
( )14.美國為多元種族國家,依照美國《憲法》,這些多元種族在美國皆可擁有相同的公民權利。但在印度,東北
部的阿薩姆邦居民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卻無法享有印度公民身分。批評者說:這是印度總理莫迪政府為鞏固
印度教的多數地位,而犧牲少數族群。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最能詮釋此種現象?
(A)公民身分的取得與保障仰賴國家立法與政策(B)城鄉差距與教育程度加深了公民身分取得的困難
(C)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往往只有單一群體成員的身分(D)擁有公民身分能夠加深人民對國家的認同。
( )15.司法界多年前爆發集體收賄醜聞,資深高等法院法官集體收賄貪汙,最高被判 20 年有期徒刑。當時的司法
院長表示,這件事情對司法信譽有嚴重影響,他身為司法機關首長,未能善盡領導之責,願意承擔所有的責
任,因而向總統請辭院長一職。根據前述判斷,請問「收賄法官遭判刑」與「司法院院長請辭」各自承擔何
種責任?
(A)二者皆為政治責任(B)前者:政治責任;後者:法律責任
(C)二者皆為法律責任(D)後者:法律責任;前者:政治責任。
( )16.某節目評論時局提及:「物價上漲造成民眾實質所得減少,經濟成長只帶給少數資本家好處!臺灣以人權立
國自豪,《憲法》也明文規範人權內涵,政府應該拿出辦法,解決人民生存權益的問題。」請問該節目呼籲
政府應保障下列何項公民權利?
(A)社會權(B)自由權(C)平等權(D)參政權。
( )17.因建構群體身分的標準非常多元,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避免因不同群體身分而產生的對立,必須
由具有公權力的政府依憲法制定各項政策法令,來保障公民多元身分與各項平等權利。請問下列哪一作法有
助於達此目標?
(A)規定婚姻之成立,須由一男一女之當事人為之(B)推動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並得以羅馬拼音書寫
(C)要求夫妻互負同居義務,並以夫之住所為住所(D)全面禁止非視障者從事按摩業,保障視障者工作
( )18.現代國家的組成,一般須同時具備人民、領土、政府及主權四項要素,才得以被承認為具有國際法人格的
國家。請問其中哪一要素具有「對內最高」與「對外排他」的特性?
(A)主權(B)政府(C)領土(D)人民
( )19. 立法委員向司法院聲請大法官解釋,這樣的作為應該是基於確保國家權責相符的哪一項機制?
(A)依法行政(B)有限政府(C)責任政治(D)正當程序。
【第2頁,共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