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埔心國中 七年級 109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192.51 KB
頁數
3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5-04,离现在 4 17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一年__________ 姓名:
1. 日治初期臺灣的初等教育分為小學校公學校及蕃人
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等三種系統這是因為總督府教育
政策的哪個特點所導致的結果?
(A)差別待遇 (B)日臺平等
(C)因材施教 (D)有教無類。
2.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引進新式教育制度推行日語教
育,其主要目的為何?
(A)為臺灣人爭取自治權利
(B)貫徹民族自決思潮的影響
(C)推動政治社會改革
(D)貫徹殖民統治政策。
3. 總督府為了配合殖民統治政策,發展臺灣產業在教育
上重視實用原則。請問:其教育目的為何?
(A)實施日臺共學制度 (B)達成風俗習慣的改變
(C)為落實地方自治 (D)以培養基層技術人員。
4. 日治時期臺灣士紳有感於日本殖民教育對臺人不公
集結眾人創辦第一所專為培育臺籍學子所設立的中學
校。請問:這所學校是今日的哪所學校?
(A)建國中學 (B)高雄中學
(C)臺南一中 (D)臺中一中。
5. 附圖是日治時期臺灣學齡兒童
就學率曲線圖。請問:一九四
○年代,臺籍兒童的就學率迅
速上升的原因為何?
(A)總督府廣設小學校
(B)總督府推動義務教育
(C)讀書可以保證就業
(D)臺人變富裕可付學費。
6. 這是《臺灣民報》的一篇報導「此學校成立於西元 1928
年,是為了配合殖民政策,而成為南洋研究的中心,此
學校即是今日臺灣大學的前身。請問此篇報導指的
是日治時期的哪所學校?
(A)臺中中學校 (B)金瓜石小學校
(C)臺北帝國大學 (D)艋舺公學校。
7. 至西元 1945 年為止,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共達二十萬
人,其原因為何?
(A)在臺升學不易 (B)總督府的鼓勵
(C)日本國內的獎勵 (D)臺人崇洋的心態。
8. 臺灣人摒棄武裝抗日之後改以政治社會改革為主要路
線,而知識分子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人物。請問:
識分子的覺醒是受到何種思潮的刺激?
(A)新文化運動 (B)科學革命
(C)民族自決 (D)啟蒙運動。
9.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向日本國會連署請願 15 次,結果
如何?
(A)實施完全的地方自治
(B)設立自治的「臺灣議會」
(C)民意代表半數官選、半數民選
(D)未獲得日本政府同意。
10. 小文在書上讀到臺灣歷史上某個時期政府的政策為「戰
後,全球瀰漫著民族自決思潮,政府為安撫國人,改以
『同化政策』為施政方針,加強推行國語。」請問:文
中的「戰後」,指的是哪次戰爭之後?
(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11. 下列何人認為臺灣人得了「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
因而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
(A)劉永福 (B)伊藤博文
(C)蔣渭水 (D)林獻堂。
12. 下列哪項活動不在臺灣文化協會所辦的活動範疇內?
(A)發行會報,傳播新知識
(B)在各地設讀報社
(C)舉辦演講會傳播新知
(D)開辦臺中中學校,傳播現代知識。
13. 臺灣的第一個合法政黨成立於日治時期它以「確立民
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為其
黨的三大綱要。請問:上述政黨即為下列何者?
(A)臺灣民眾黨 (B)中國民主黨
(C)中國國民黨 (D)民主進步黨。
14. 一九二○年代起臺灣人民從武裝抗日轉變為從事合
法的社會運動在有識之士的努力推動下總督府終於
在西元 1935 年有限度的舉辦哪種選舉,使臺灣民眾的
普選等參政觀念更加落實?
(A)總督 (B)保正甲長 (C)地方議員 (D)地方首長。
15.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有顯著的變遷,其中包括下列哪
些? ()人口的激增 ()普遍纏足辮髮 ()建立守
時、守法的觀念 ()建立現代衛生的觀念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16. 關於日治時期女性地位的改變,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女性雖無受教權,但法律給予保障
(B)多數女性仍需纏足,因此無法脫離家庭束縛
(C)傳統中國倫理觀念無法動搖,繼續影響當時社會
(D)許多女子出外工作,獲得一些權力的解放。
17. 臺灣男性的平均壽命在西元 1905 年是 28 西元 1945
年時增到46此一變化的原因和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A)總督府宣導「預防疾病,早期治療」
(B)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
(C)唐景崧成立「臺灣民主國」
(D)林獻堂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18. 總督府為了養成臺人何種觀念因而引進標準時間制與
星期制,促成臺人養成有紀律的生活習慣?
(A)守法觀念 (B)守秩序觀念
(C)愛國觀念 (D)守時觀念。
19. 嘉華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他可能出現下列何種情景?
(A)看時鐘以確定來得及搭火車
(B)從小學校畢業後,升上臺北帝國大學就讀
(C)留辮風氣是當時流行的審美觀
(D)生病時到廟宇求神問卜,蔚為風氣。
20. 與清帝國相比日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管理與研究更加
積極。請問:生活在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應該會有下列
何種遭遇呢?
(A)可以安全的在山林生活,不受任何干擾
(B)原住民對抗日本人,選擇學習漢語、與漢人聯合
(C)部分原住民接受日本教化,改日本姓名、說日本語
(D)平埔族因為已經和漢人混居,反而得以留下語言與
傳統文化。
21. 關於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下列何者接近史實?
(A)日治時期以前,臺灣原住民多以「族」做區分,如
平埔族、泰雅族
(B)日治時期,以「社」做區分,如新港社、麻荳社
(C)日本學者對原住民的調查研究很詳細,用來區分與
命名不會有偏失
(D)賽德克族曾因文化相似度高被歸類為泰雅族。
22. 日治時期原住民被要求改說日語導致許多族群語言
混雜日語詞彙而平埔族語言更快速流失只剩哪一族
語言尚可在族內流通?
(A)噶瑪蘭族 (B)西拉雅族
(C)凱達格蘭族 (D)貓霧捒族。
23. 「西元 1932 年開幕的林百貨,是臺灣第二間、臺南第
一間的百貨公司,也是臺灣唯一設有神社的百貨公司,
開幕日僅比臺北的菊元百貨晚兩天店內設有電梯
樓販售菸酒、化妝品、糖果餅乾與牙膏等日用品二樓
販售洋品百貨、寢具、皮箱等,三樓有紡織品與服飾,
四樓賣碗盤、文具、玩具,五樓設有餐廳六樓則有瞭
望臺每逢假日就有許多人前來店內員工全盛時期有
150 人,但後因爆發戰事,員工被徵召入伍而剩 120
左右。」根據這則介紹來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這間百貨成立於清帝國時期的臺灣
(B)徵召員工的戰事應為甲午戰爭
(C)當時人們的休閒娛樂之一是逛百貨公司
(D)百貨公司在當時已是非常普遍。
24. 西元 1929 年,一位任職於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課長,
他在一篇講稿中提到「這個都市(指臺北)……近年來
在都市計畫的發展下已有顯著進步,現在的臺北市街,
承此都市計畫的庇蔭建有道路下水道等樹木豐茂,
市內既清潔又明亮。之後又循序漸進地設立政府、學
公共設施雖然規模不大卻已成為具備都市形態、
令人愉快的市街請問當時引進的「現代都市計畫」
到了一九四○年代,已形成的大都市有臺北、高雄、
中、臺南和下列哪一城市?
(A)基隆 (B)新北 (C)桃園 (D)新竹。
2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並隨即成立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誰為行政長官?
(A)陳儀 (B)陳誠 (C)蔣中正 (D)蔣經國。
26.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飆漲
民眾生活造成很大的衝擊請問當時政府採取何種措
施而造成上述之結果?
(A)配給制度 (B)自由經濟
(C)實施戒嚴 (D)以臺灣的物資支援國共內戰。
27. 電影《悲情城市》企圖藉由一個家族的興衰,來看臺灣
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轉變關於戰後臺灣的情形下列
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在日本人離開後,呈現一段混亂的時期
(B)當時的臺灣對祖國的接收始終保持恐懼的心態
(C)臺灣人期待祖國的到來,但隨後又對祖國的統治感
到失望
(D)臺灣與中國的文化相近,接收情形十分良好。
28. 「二二八事件」這個歷史悲劇對臺灣社會造成重大負
面影響,尤以哪一方面最為嚴重?
(A)宗教信仰 (B)經濟發展
(C)族群關係 (D)外交政策。
29. 對日抗戰勝利後國民大會完成制憲的任務並於何時
公布《中華民國憲法》?
(A)民國 20 (B)民國 34
(C)民國 36 (D)民國 76 年。
30. 知名電玩《返校》改編成電影後轟動全臺。故事的背景
是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翠華中學,殷翠涵老師因帶領
學生私下舉辦讀書會,卻不幸遭舉報導致諸多師生被
且有不少人失去生命請問翠華中學師生們受難
主要是因為當時哪條法律的緣故?
(A)《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B)《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C)《中華民國憲法》
(D)《戒嚴令》。
31. 蔣中正連續擔任五任總統,直到民國 64 年逝世,但依
《中華民國憲法》定總統只可連任一次,而他連任
四次的法源依據為何?
(A)戒嚴令 (B)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C)解嚴令 (D)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32. 中華民國民主史上曾經有過一段黑暗的時代被稱為
「白色恐怖」時期。在這個時期許多臺灣人民遭到官
方的無情對待,被逮捕判刑,在歷史上留下一段悲歌。
請問:關於這個時期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被逮捕者常通有明確的犯罪意圖
(B)被逮捕者一般都會經過正常的司法審判程序
(C)基本上應該只有本土人士會受害,外省族群不會有
這種遭遇
(D)導致當時的人民害怕參與政治活動。
33. 「山地平地化」是中華民國政府在一九五○年代對於
原住民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政策。關於該政策的具體做
法,我們可以用怎樣的理解加以認識?
(A)即是所謂的「漢化同化」
(B)即是所謂的「隔離歧視」
(C)即是所謂的「遷徙移居」
(D)即是所謂的「對等尊重」。
34. 有學者指出:「原住民保留地看似是一項政府的美意,
但實際上卻發現保留地常被無限度的利用根本不尊
重當地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請問關於這位學者所
指出的說法,下列何者錯誤?
(A)保留地本身仍屬於國有地,並非屬於原住民族所有
(B)政府可以將保留地提供給認為需要的單位使用
(C)部分保留地甚至被允許開放給私人企業使用
(D)當地原住民族不可以進入保留地之中。
35. 附圖中被逮捕的人物是白色恐怖
時期的知識分子他準備籌組中國
民主黨但很快遭到關切甚至因
而入獄請問圖中的人物最可能
是下列何人?
(A)雷震 (B)陳儀
(C)蔣渭水 (D)林獻堂。
36. 民國 68 12 10 日,高雄市街頭正舉行國際人權紀
念大會不料卻演變成憲警和民眾激烈衝突導致事後
黨外菁英多人被捕,此為哪個事件?
(A)雷震事件 (B)二二八事件
(C)美麗島事件 (D)牡丹社事件。
37. 民國 76 年臺灣地區解嚴,下列哪項史事是發生在解嚴
之後?
(A)黨外人士成立民主進步黨
(B)中央民代全面改選
(C)縣市議員開放直接民選
(D)雷震等人提倡民主與政黨政治。
38. 民國 38 年中央政府播遷來臺之時,即實施「戒嚴」,
時至民國 76 年,政府終於宣布解除「戒嚴」。請問:
臺灣實施戒嚴和解嚴的總統分別是誰?
(A)蔣經國、李登輝 (B)蔣經國、馬英九
(C)蔣中正、李登輝 (D)蔣中正、蔣經國。
39.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二級獨立機
關,負責規畫和推動有關還原歷史真相、開放政治檔
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公、
促進社會和解不當黨產的處理及應用其他轉型正義
事項等需執行的任務這個轉型指的是為了使社會朝向
什麼樣的方向發展?
(A)重視威權統治 (B)重視人權公義
(C)重視賺錢致富 (D)重視自治普選。
40. 「萬年國會」是指西元 1947 年所選出的第一屆國民大
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中央民意代表官方稱
資深中央民代政府遷臺後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長期
未曾改選,任期達四十多年。直到何時才全面改選?
(A)政黨輪替 (B)廢除《戒嚴令》
(C)蔣經國執政後 (D)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09-2-2 一年級歷史科答案:
01.ADDDB/CACDC
11.CDACC/DADAC
21.DACAA/DCCCD
31.DDADA/CBDBD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