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一年_____班_____號 姓名:
1. 日治初期,臺灣的初等教育分為小學校、公學校及蕃人
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等三種系統,這是因為總督府教育
政策的哪個特點所導致的結果?
(A)差別待遇 (B)日臺平等
(C)因材施教 (D)有教無類。
2.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引進新式教育制度,推行日語教
育,其主要目的為何?
(A)為臺灣人爭取自治權利
(B)貫徹民族自決思潮的影響
(C)推動政治社會改革
(D)貫徹殖民統治政策。
3. 總督府為了配合殖民統治政策,發展臺灣產業,在教育
上重視實用原則。請問:其教育目的為何?
(A)實施日臺共學制度 (B)達成風俗習慣的改變
(C)為落實地方自治 (D)以培養基層技術人員。
4. 日治時期臺灣士紳有感於日本殖民教育對臺人不公,遂
集結眾人創辦第一所專為培育臺籍學子所設立的中學
校。請問:這所學校是今日的哪所學校?
(A)建國中學 (B)高雄中學
(C)臺南一中 (D)臺中一中。
5. 附圖是日治時期臺灣學齡兒童
就學率曲線圖。請問:一九四
○年代,臺籍兒童的就學率迅
速上升的原因為何?
(A)總督府廣設小學校
(B)總督府推動義務教育
(C)讀書可以保證就業
(D)臺人變富裕可付學費。
6. 這是《臺灣民報》的一篇報導:「此學校成立於西元 1928
年,是為了配合殖民政策,而成為南洋研究的中心,此
學校即是今日臺灣大學的前身。」請問:此篇報導指的
是日治時期的哪所學校?
(A)臺中中學校 (B)金瓜石小學校
(C)臺北帝國大學 (D)艋舺公學校。
7. 至西元 1945 年為止,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共達二十萬
人,其原因為何?
(A)在臺升學不易 (B)總督府的鼓勵
(C)日本國內的獎勵 (D)臺人崇洋的心態。
8. 臺灣人摒棄武裝抗日之後,改以政治社會改革為主要路
線,而知識分子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人物。請問:知
識分子的覺醒是受到何種思潮的刺激?
(A)新文化運動 (B)科學革命
(C)民族自決 (D)啟蒙運動。
9.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向日本國會連署請願 15 次,結果
如何?
(A)實施完全的地方自治
(B)設立自治的「臺灣議會」
(C)民意代表半數官選、半數民選
(D)未獲得日本政府同意。
10. 小文在書上讀到臺灣歷史上某個時期政府的政策為「戰
後,全球瀰漫著民族自決思潮,政府為安撫國人,改以
『同化政策』為施政方針,加強推行國語。」請問:文
中的「戰後」,指的是哪次戰爭之後?
(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11. 下列何人認為臺灣人得了「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
因而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
(A)劉永福 (B)伊藤博文
(C)蔣渭水 (D)林獻堂。
12. 下列哪項活動,不在臺灣文化協會所辦的活動範疇內?
(A)發行會報,傳播新知識
(B)在各地設讀報社
(C)舉辦演講會傳播新知
(D)開辦臺中中學校,傳播現代知識。
13. 臺灣的第一個合法政黨成立於日治時期,它以「確立民
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為其
黨的三大綱要。請問:上述政黨即為下列何者?
(A)臺灣民眾黨 (B)中國民主黨
(C)中國國民黨 (D)民主進步黨。
14. 一九二○年代起,臺灣人民從武裝抗日,轉變為從事合
法的社會運動。在有識之士的努力推動下,總督府終於
在西元 1935 年有限度的舉辦哪種選舉,使臺灣民眾的
普選等參政觀念更加落實?
(A)總督 (B)保正甲長 (C)地方議員 (D)地方首長。
15.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有顯著的變遷,其中包括下列哪
些? (甲)人口的激增 (乙)普遍纏足辮髮 (丙)建立守
時、守法的觀念 (丁)建立現代衛生的觀念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16. 關於日治時期女性地位的改變,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女性雖無受教權,但法律給予保障
(B)多數女性仍需纏足,因此無法脫離家庭束縛
(C)傳統中國倫理觀念無法動搖,繼續影響當時社會
(D)許多女子出外工作,獲得一些權力的解放。
17. 臺灣男性的平均壽命在西元 1905 年是 28 歲,西元 1945
年時增到46歲,此一變化的原因和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A)總督府宣導「預防疾病,早期治療」
(B)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
(C)唐景崧成立「臺灣民主國」
(D)林獻堂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18. 總督府為了養成臺人何種觀念,因而引進標準時間制與
星期制,促成臺人養成有紀律的生活習慣?
(A)守法觀念 (B)守秩序觀念
(C)愛國觀念 (D)守時觀念。
19. 嘉華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他可能出現下列何種情景?
(A)看時鐘以確定來得及搭火車
(B)從小學校畢業後,升上臺北帝國大學就讀
(C)留辮風氣是當時流行的審美觀
(D)生病時到廟宇求神問卜,蔚為風氣。
20. 與清帝國相比,日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管理與研究更加
積極。請問:生活在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應該會有下列
何種遭遇呢?
(A)可以安全的在山林生活,不受任何干擾
(B)原住民對抗日本人,選擇學習漢語、與漢人聯合
(C)部分原住民接受日本教化,改日本姓名、說日本語
(D)平埔族因為已經和漢人混居,反而得以留下語言與
傳統文化。
21. 關於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下列何者接近史實?
(A)日治時期以前,臺灣原住民多以「族」做區分,如
平埔族、泰雅族
(B)日治時期,以「社」做區分,如新港社、麻荳社
(C)日本學者對原住民的調查研究很詳細,用來區分與
命名不會有偏失
(D)賽德克族曾因文化相似度高被歸類為泰雅族。
22. 日治時期,原住民被要求改說日語,導致許多族群語言
混雜日語詞彙,而平埔族語言更快速流失,只剩哪一族
語言尚可在族內流通?
(A)噶瑪蘭族 (B)西拉雅族
(C)凱達格蘭族 (D)貓霧捒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