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二年_____班_____號 姓名:
1. 「軍政時期」的中國,當時政府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應
該是下列何者?
(A)消滅日本侵略 (B)消滅各地軍閥力量
(C)消滅滿清殘餘勢力 (D)消滅中國共產黨。
2. 根據《建國大綱》的安排,在訓政時期,國家會由一個
政黨來代行政府職權,「以黨領政」是這個階段的一大
特色。然而,正是因為「以黨領政」的關係,「一黨獨
大」成為當時百姓批評這個政黨的主要原因。請問:在
訓政時期負責執政的是以下哪一個政黨?
(A)中國國民黨 (B)進步黨
(C)同盟會 (D)中國共產黨。
3.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一直想要建立一部屬於自身的憲
法。不過,在草案頒布後,卻因為哪一場戰事的影響,
被迫停擺?
(A)國共內戰 (B)北伐 (C)中日戰爭 (D)二次革命。
4. 西元 1842 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
部分原文:「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
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
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
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
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
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分。」也就是說英國對中國貿易
的關稅不是依照其主權,而是根據條約規定來徵收關
稅。請問:這個協定關稅到什麼時候結束?
(A)北伐期間 (B)五四運動
(C)十年建設 (D)第二次世界大戰
5. 一位東北軍的將領說道:「我已經好久沒有回到我的家
鄉了,自從外敵入侵後,國民政府便下令要我們撤退,
現在我們成為無根的浮萍,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那令人
懷念的家鄉。」請問:當時國民政府抱持什麼樣的政策?
(A)停止剿共,一致抗日 (B)以空間換取時間
(C)先安內後攘外 (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6. 國民黨清黨之後,中共不斷擴張勢力,民國 19 年起,
國民政府多次派兵圍剿中共,迫使共軍於民國 23 年離
開江西,次年抵達陝西北部,此即中共所謂的「二萬五
千里長征」。請問:這時候中華民國正處於哪個時期?
(A)軍閥割據時期 (B)軍政時期
(C)訓政時期 (D)憲政時期。
7. 民國 20 年,日軍為了製造衝突,炸毀瀋陽郊外一段鐵
路,隨即攻占瀋陽,國民政府無力應付,決定撤軍,史
稱何者?
(A)西安事變 (B)五四運動
(C)九一八事變 (D)五三慘案。
8. 一份「西北文化日報」報導西安事變:「爭取中華民族
生存,張楊昨發動對蔣兵諫」從其內容來判斷,較符合
哪一政治勢力的訴求?
(A)中國國民黨 (B)中國共產黨
(C)同盟會 (D)廣州政府。
9. 溥儀曾說:「這時占據著我全心的,不是這塊土地的老
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麼辦法統治這塊殖
民地,要駐多少兵,要採什麼礦,我一概不管,我關心
的只是要復辟,要他們承認我是個皇帝。」請問:溥儀
所說的「這塊土地」是何處?
(A)臺灣 (B)山東 (C)江南 (D)東北。
10. 民國 25 年,中共為了解除來自國民政府的威脅,提出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
號,也造成某個事件的展開。上述所指的是哪個事件?
(A)國民黨清黨 (B)濟南慘案
(C)西安事變 (D)九一八事變。
11. 在近現代史上,中國與日本的關係密不可分,相互羈
絆。因此,老師希望同學針對日本的發展史進行討論,
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錯誤?
(A)明明:日本取得由許多殖民地,如臺、澎與朝鮮
(B)美美:日本之所以能崛起,與明治維新脫不了關係
(C)娜娜:日本渴望更多資源,造成了軍國主義的興起
(D)哲哲:戰爭前的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經濟大恐慌沒
有對他們造成影響
12. 民國 26 年,日軍於北平盧溝橋附近演習,藉口士兵失
蹤,與當地守軍發生衝突,進而導致全面對日抗戰爆
發,史稱什麼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A)七七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五三慘案。
13. 面對日軍的進逼,在裝備與士氣上均處於劣勢的中國,
政府提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作戰策略,以中國廣
袤的土地作為拖延日軍「三月亡華」的籌碼,並且決定
遷都至大後方。請問:這個大後方是指哪一個城市?
(A)武漢 (B)成都 (C)北京 (D)重慶。
14. 小林長亭替日本軍方
工作多年,近日更編寫
了「基本國策綱要」的
新計畫書,如附圖所
示。請問:在該計畫書
中,小林長亭將會以下
列何項方式替日本籌
謀未來的行動?
(A)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 (B)計畫在中國投擲原子彈
(C)扶植溥儀成立滿洲國 (D)掠奪東南亞石油與橡膠。
15. 中日戰爭期間,有鑑於中國資源、人力雖具優勢,但軍
事實力卻不如日本,國民政府於是採取何種戰略以謀求
勝利?
(A)速戰速決 (B)共產革命
(C)以空間換取時間 (D)以時間換取空間
16. 一九四〇年代,日本對南洋採取積極侵略,威脅美、英
等國殖民地,美國為阻止日本的行動,對日本實施(甲)
手段,日本為突破資源不足的限制,於民國 30 年12 月
發生(乙)事件。請問:文中的甲、乙分別為何?
(A)甲:農地轟炸、乙:七七事變
(B)甲:投擲原子彈、乙:無條件投降
(C)甲:石油禁運、乙:珍珠港事變
(D)甲:農地轟炸、乙:珍珠港事變。
17. 西元 1945 年8月某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71 年後某國
領導人訪問廣島,他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向原爆罹難者
獻花並發表感言。他表示,不忘二次大戰所有罹難者,
一定要追求無核武的世界。請問:某國是哪個國家?
(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蘇聯。
18. 日本於一九三〇年代起不斷對中國進行侵略,終迫使中
國八年抗戰。以下為八年抗戰過程中之重大事件:(甲)
珍珠港事變 (乙)七七事變 (丙)南京大屠殺 (丁)廣島
原爆。依照發生的時間先後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乙甲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丙甲丁 (D)甲丁丙乙。
19. 「八弘一宇」是日本在二次大戰時的國家格言,意旨天
下一家、世界大同,日本帝國以此理念向外大舉擴張,
席捲了南洋地區,表面上支持各國脫離歐美國家的殖
民,但自己卻大力干涉這些國家的內政與外交。請問:
下列哪一個國家並沒有在二次大戰時被日本統治過?
(A)原英國殖民地印度 (B)原美國殖民地菲律賓
(C)原荷蘭殖民地印尼 (D)原法國殖民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