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下列選項中的「之」字,何者與「廷尉乃當之罰金」的「之」字詞性相同?
(A)廷尉,天下「之」平也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C)久「之」,以為行已過 (D)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7. 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徐志摩將「炊煙」譬喻成「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
這是以「聽覺」表現「視覺」的寫法。下列各句使用了這種感官交錯的表現方式,何者分析正確?
(A)昨夜的月色/至少有一瓣是甜的→以「視覺」印象表現「味覺」印象
(B)亮,透過葉隙叮叮噹噹擲下一大把金幣→以「視覺」印象表現「聽覺」印象
(C)山與山之間╱由鳴蟬拉起的棧道╱歌聲╱如花般爆燃→以「視覺」印象表現「聽覺」印象
(D)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嗅覺」印象表現「聽覺」印象
( )8.「當時罐頭形制沒有規範,也尚未發展出開罐工具。罐頭一旦交到士兵手中,還得要費一番功夫
刺刀、斧頭全都用上,罐中的食物才能到手。一八五五年時,才有英國人業慈發明開罐器,解決此一
難題。」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推論何者最正確?
(A)在規範罐頭的形式之後,不易時用的缺點就此改善。
(B)當時的罐頭因風味不佳而普遍不受士兵喜愛。
(C)英國士兵發明開罐器後,改變了軍需罐頭的價值。
(D)在開罐器問世之後,方解決了士兵食用罐頭時的一波三折。
( )9. 關於史記及司馬遷的敘述,下列何者完全正確?
(A)史記以人物為中心的形式記敘歷史,開創傳記文學先河,被稱為編年體之祖。
(B)由於史記及漢書對後世之影響和成就,司馬遷與班超並稱為「馬班」。
(C)司馬遷曾任太史令,年少時數次出遊,考察歷史遺蹟,採集遺聞軼事,著成史記。
(D)史記的記事自黃帝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約三千年史事,被譽為斷代史之祖。
( )10.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意思前後相同?
(A)這個機會可說是千「載」難逢/億「載」金城是著名的名勝古蹟
(B)讀書人應「經濟」自期,造福人群/武漢肺炎肆虐,導致許多國家「經濟」蕭條
(C)「伺候」著河上的風光/「伺候」父母親的飲食起居
(D)這個紈褲子弟「風流」成性/這位作家個性豪爽,「風流」灑脫
( )11.「回文」是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但詞序相反的修辭技巧,如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有
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沒有使用到回文修辭?
(A)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B)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C)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 (D)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12. 在張釋之執法一文中,張釋之為何與皇帝據理力爭?
(A)因為「犯蹕」並不嚴重,罪不致死 (B﹚張釋之認為審判應依據法律,執法須公正,毋枉毋縱
(C)張釋之認為國君應親民愛民,不宜任意加重刑罰 (D)張釋之位高權重,有恃無恐
( )13.「古語說得好:『 皇帝不差餓兵』自古征戰之際,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 這段文字最能與下列何者
相呼應?
(A)三軍未發,糧草先行 (B)飽人不知餓人飢 (C)內無糧草,外無救兵 (D)兵在精不在多
( )14. 徐志摩曾說「數大便是美。」也就是所謂的「壯美」,如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偌大的太陽在
牠們後背放射著萬縷的金輝」,這段文字即在描述夕陽的壯觀景致。下列何者景象沒有屬於「壯美」?
(A)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
(B)碧綠的山坡前幾千隻綿羊,挨成一片的雪絨,是美。
(C)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D)一層層的狂濤駭浪,如萬千白盔白甲跨著白馬的士兵,奔騰呼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