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卡限用 2B 鉛筆劃記,答案請劃記明確;若有劃記錯誤,
請擦拭乾淨。分數將以電腦讀卡分數為準。試卷也需寫上答案
一、選擇題(1-24每題3分,25-31每題4分,總分100分)
1. 《返校》線上遊戲在 2017 年推出,反應熱烈,後續還改編
成電視劇、電影。該遊戲的背景設定是臺灣某一時期的高中
校園,除了使用大量的臺灣文化,劇情中並提到禁書、匪諜
、告密、黑名單等歷史背景。請問:這個遊戲的背景設定,
可能是下列哪一時期?
(A)1940 年代 (B)1960 年代 (C)1980 年代 (D)1990 年代
2. 目前我國總統由人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但歷史上我國第 1~5 任的總統都是由蔣中正擔任,他可
以不斷連任總統的原因為何?
(A)《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
(B)因為戒嚴
(C)當時正值威權統治需要強人領導
(D)《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擴大總統職權
3. 正豪上臺進行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報告,請問:在他的報告中
下列何者錯誤?
(A)當時臺人非常期待新政府,但他們卻不重用臺籍菁英,
甚至部分官員、軍警貪汙腐敗 (B)來臺的人對臺人的日式生
活習慣不太諒解,彼此語言又溝通不良 (C)導火線肇始於官
員在臺北查緝私菸,誤殺民眾而起 (D)在經歷二二八事件後
,臺人都覺得應該要更積極投入政治,避免誤會再起
4. 蔣渭水曾診斷出臺灣人患有「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普
遍的症狀為「道德頹廢、物欲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
陋、圖小利、腐敗、虛榮……等。」蔣渭水認為醫治當時臺
灣人的病症,可以利用下列哪一組織?
(A)臺灣文化協會 (B)中國民主黨
(C)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D)臺灣民眾黨
5. 家瑜想要編纂一部《日治時期臺灣人物事典》的書籍,如果
她想要介紹林獻堂的生平時,應該如何形容?
(A)從事衛生教育,改變臺灣社會
(B)領導政治運動,追求地方自治
(C)從事水利建設,有助經濟發展
(D)領導武裝抗日,爭取臺灣自治
6. 一九三○年代,住在臺北的山田哲宇和妻子新垣結依總趁著
每週日放假,到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逛逛,並到北投公共浴場
泡溫泉放鬆一下,有時還會搭乘火車旅行。請問:當時都市
居民在工作之餘,也開始注重休閒活動,與當時政府推動的
哪一觀念有關?
(A)現代教育 (B)醫藥衛生 (C)守時守法 (D)星期制度
7. 為了完成臺灣史報告,子瀚將報告的關鍵詞設定為「報禁」、
「美麗島事件」、「民主進步黨成立」等,依此推斷,該報告
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戒嚴時期的社會面貌 (B)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
(C)中日戰爭的外交衝擊 (D)皇民化運動的國家政策
8. 承彥於公學校以優異成績畢業,如果承彥要繼續升學日本方
面不會鼓勵承彥唸哪一種學校?
(A)農林工商學校 (B)普通中學 (C)醫學校 (D)師範學校
9. 怡潔在網路上看到一首詩歌,「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
姓名,漸漸地被遺忘在臺灣史的角落⋯⋯ 如果有一天,我們
拒絕在歷史裡流浪,請先記下我們的神話與傳統,如果有一
天,我們要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先恢復我們的姓名
與尊嚴」。這首詩歌創作背景,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個時期?
(A)大航海時代 (B)日治時期
(C)清領時期 (D)中華民國在台灣
10.由民國 35 年流行的五天五地之歌:『盟軍轟炸昏天暗地、
台灣光復歡天喜地、官員接收花天酒地、政治混亂黑天暗
地、民生痛苦呼天叫地。』請問:台灣光復歡天喜地,是指
台灣哪一年光復?
(A)1934 年 (B)1943 年(C)1935 年 (D)1945 年
11.下列哪些政府的作法,會影響到原住民在身分認同、語言文
化、傳統土地權等方面,遭到衝擊或喪失?(甲)政府要求
原住民以「漢名」登記戶籍;(乙)政府透過學校教育,推
行說國語運動;(丙)政府劃設山林保護區或設立國家公
園;(丁)政府同意原住民的訴求,給予其「正名」,制定並
通過法律保障其人權。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丙 (D)甲丙丁
12.許丙丁(1900-1977)是日治時期最知名的臺灣漫畫家,他在
西元 1920 年參加總督府舉辦的全臺首次臺籍基層警察考
試,成為警察後,許丙丁利用業餘時間畫漫畫,呈現警界生
態及社會面貌。請問:許丙丁的一生,他最不可能經歷下列
何事?
(A)臺灣民主國成立 (B)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C)二二八事件 (D)戒嚴
13.「雷震曾赴日留學,就讀於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法政學科,
早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中華民國成立後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隨政府遷臺,創辦雜誌,曾被蔣中正聘為國策顧問。」請問:
有關雷震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他創辦的雜誌為《美麗島》雜誌
(B)他在雜誌中多次批評政府弊端
(C)他後來籌組台灣民眾黨
(D)最後遭到政府逮捕,稱為美麗島事件
14.老師帶著學生們前往「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進行教育參
訪。師生們在園區中接受專業人員的導覽,並參觀園區內部
的歷史建築,很多同學在生活雜記中都寫下自己深刻的感
受。請問:有關這次的教育參訪,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有助推廣人權教育
(B)有助了解二二八事件的政治受難者
(C)有助了解理蕃政策下的原住民受難者
(D)有助推廣生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