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霧社事件的爆發,造成當地原住民幾乎全族滅亡。此次
事件的領導人為下列何者?
(A)劉永福 (B)莫那魯道 (C)丘逢甲 (D)余清芳。
20.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西元 1905 年進行第一次臺灣
臨時戶口調查。總計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總共舉辦
過七次戶口調查。請問:總督府進行戶口調查的主要
目的為何?
(A)有利人力資源的運用 (B)方便進行臺日的通婚
(C)有助日資開發山林地 (D)增加田地賦稅的收入。
21. 日本自殖民臺灣之初就了解過往清朝的「理蕃政策」並
不成功,甚至造成很大的反抗,是故在殖民之初並沒
有積極入山,而是選擇先透過調查來了解原住民習
性。後來為了攫取豐富的山林資源,還是決定強力鎮
壓原住民。請問:他們不惜付出代價也要從山區得到
的資源有以下哪些? (甲)樟腦 (乙)蔗糖 (丙)林木
(丁)鹿皮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2. 附圖為西元 1896~1906 年
臺灣財政收支圖,從圖中
看來,當時總督府在臺灣
的財政收入,經過短短一
年左右的時間便轉虧為
盈,收入也逐年增加。請
問此情形主要原因為何?
(A)統一度量衡
(B)興建水圳工程
(C)實施皇民化運動
(D)實施專賣與基礎建設
23. 西元 1930 年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西都達群的八個部
落,有超過半數被日人強迫遷徙至德克達雅群的呼古
社舊址,即現在的仁愛鄉春陽村。這件事與霧社事件
後總督府實施的何項措施有關?
(A)警察應善待原住民、注意教化山區的風俗文化
(B)將山區原住民集體往山下遷徙
(C)以鐵絲電網來圍堵原住民
(D)設置學校教化原住民。
24. 附圖為 1902 年臺灣某種主要出口商品的加工場所數量
分布示意圖,根據其分布情形判斷,
此種出口商品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茶葉 (B)樟腦
(C)蔗糖 (D)鹿皮。
25. 日治時期的臺灣,曾將某些特定商品
列為政府獨立經營。請問:下列哪些
商品是日治時期的專賣商品?
(甲)鐵 (乙)紡織品 (丙)鴉片
(丁)樟腦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26. 西元 1898 年,總督府在臺灣展開土地調查,六年內便
整理出田地六十二萬多甲,比原來在籍的三十六萬甲
多出二十六萬甲,確實的掌握地籍資料。請問:土地
調查所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A)肅清抗日勢力 (B)田賦收入增加
(C)實施警察政治 (D)鼓勵參拜神社。
27. 臺灣總督府將大部分山林地轉化為國有地,順利收編樟
腦與森林資源,也有助於日本資本家來臺的投資。請
問:這是指哪項政策?
(A)專賣制度 (B)林野調查
(C)興修水利 (D)戶口調查。
28. 日治時期嘉南地區農業用水,主要來自哪座水利工程?
(A)八堡圳 (B)瑠公圳
(C)嘉南大圳 (D)日月潭。
29. 日治時期,總督府成立哪個金融組織,以利經濟發展?
(A)中央銀行 (B)臺灣銀行
(C)土地銀行 (D)臺北銀行。
30. 日治時期,社會流行一句俗語:「第一憨,種甘蔗予會
社磅。」請問: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的什麼現象?
(A)農民種甘蔗所能得到的利益相當豐厚
(B)政府加強經濟統制,使蔗農遭到糖廠嚴重剝削
(C)政府為了有效發展經濟,獎勵人們多種植稻米
(D)會社提高甘蔗的收購價格,保障蔗糖原料供應。
31.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實施統一貨幣與度量衡的政
策,為日後臺灣帶來何種影響?
(A)加速貨物與金融的流通
(B)解決臺灣財政困窘的問題
(C)使臺灣對中國大陸聯繫更便利
(D)有助於工業化的發展。
32. 日治時期,總督府建立不少交通基礎設施,當時的交通
建設不包含下列何者?
(A)西部縱貫鐵路 (B)整建基隆港
(C)整建高雄港 (D)鐵路電氣化。
33. 坤榮在日治時期到臺灣搭火車旅遊,他從彰化出發到東
部旅行,但她在哪一段沒有火車可搭,只能以其他方
式前進?
(A)彰化至基隆 (B)基隆至蘇澳
(C)蘇澳至花蓮 (D)花蓮至臺東。
34. 關於日治時期重大交通通訊建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日治時期,高速鐵路已經完工
(B)日治時期,闢建北迴鐵路
(C)在臺灣建立現代化郵政系統
(D)闢建臺中港。
35. 日本殖民統治不久,總督府確立「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的基本經濟政策,將臺灣當作哪兩種作物的生產地?
(A)茶和樟腦 (B)茶和蔗糖
(C)稻米和茶 (D)稻米和蔗糖。
36. 附表是二十世紀初臺灣稻米生產量的統計資料。下列何
者是造成表中「甲」時段期間稻米產量變化的主要因
素之一?
(A)臺灣蓬萊米培植成功
(B)「皇民化運動」的影響
(C)臺灣開港,刺激稻米外銷
(D)耕者有其田政策徹底落實
37. 烏山頭水庫目前仍留有一座日
人八田與一的銅像,當年建立
這座銅像,主要目的是為了感念他哪個方面的貢獻?
(A)軍事 (B)治安 (C)水利 (D)教育。
38. 一九三○年代,由於日本積極向外擴張,因此改變了治
理臺灣的經濟方針,將臺灣視為前進南洋的補給基
地。請問:此時期總督府喊出的政策口號為何?
(A)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B)工業日本,農業南洋
(C)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D)工業南洋,農業臺灣。
39. 現代臺灣人很難想像沒有電的日子,想知道家中電力的
來源,就要了解臺灣電力公司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
到日治時期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最大的成就,是建造哪個水力發電工程系統?
(A)石門水庫 (B)烏山頭水庫
(C)嘉南大圳 (D)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40. 坤榮是一位日治時期的臺灣農民,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
他的謀生方式?
(A)大量種植番薯以外銷日本
(B)在街上叫賣自己提煉的樟腦
(C)將自己種的稻米高價賣給洋行
(D)在糖廠的要求下,負責種植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