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 5頁
桃園市立文昌國民中學 112 學年度第 1學期 7年級社會科第 1次段考考卷
考試範圍:公民第 1-2 單元、歷史第 1-2 單元、地理第 1-2 單元 班級: 座號: 姓名:
畫卡題:(畫錯扣 5分,畫對不得分)
文昌國中舉辦考試,採用電腦閱卷,請依序於答案卡上填入年級、班級、
座號、姓名及科目,並利用 2B 鉛筆於班級(十位及個位)及座號(十位
及個位)欄位正確畫記。※畫記範例如右圖:804 班8號-張君雅-自然科
(注意:年級請畫 789;班級及座號 1~9 十位記得畫 0)
配分:1~11 題、16~26 題、31~43 題每題兩分;12~15 題、27~30
題、44~45 題每題三分,共 100 分。
單一選擇題
1. 臺灣中部地區有許多原住民部落都有一個關於白晝之王的故事:傳說白晝之王的箭矢所及之處,將是千里沃野,作物豐饒
且不被鹿豬所毀;凡是他的箭矢沒有抵達的地方,作物必當或殘或枯,衰敗餘年。所有部落見到他必然謹小慎微地敬禮,……,
並感激他的帶領和庇佑。」有學者認為,此一故事可能與後來外來者記錄中的部落聯邦有關。請問:關於此段內容,下列
選項何者正確?
(A)此段內容自古即以文字記錄流傳在這些部落中 (B)此白晝之王真的具有神力,讓作物豐收與枯萎
(C)關於此白晝之王的故事完全不可信 (D)此故事可能代表當時存在有能力的領袖成為各部落的共主。
2. 承上題,位於今天台中沿海平原地區的巴布拉族,被認為是此白晝之王的後代。請問:下列選項何者不是此巴布拉族在臺
灣歷史上各時期的稱呼?
(A)熟番 (B)山地同胞 (C)原住民族 (D)平埔族。
3. 學者在菲律賓的大學圖書館中,發現了 17 世紀的閩南語辭典手稿。學者推測此手稿應該是殖民菲律賓的某國,在佔領臺
灣北部後,為了方便統治臺灣,與在臺的漢人共同編撰而成。此手稿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有助於我們理解閩南語發展,更
是見證大航海時代時,臺灣與歐洲交流的重要資產。請問:下列何處最不可能找到文中某國留下的遺跡?
(A)淡水 (B)宜蘭 (C)基隆 (D)安平。
4. 承上題,此國占領臺灣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對抗甲的競爭,也是為了加強對乙的貿易往來。然而,後續因乙宣布進行鎖國,
使得佔領臺灣的目的無望,最終遭到甲的驅逐,而退出臺灣。請問:上述中的甲、乙分別是?
(A)葡萄牙、中國 (B)荷蘭、日本 (C)荷蘭、中國 (D)葡萄牙、日本。
5. 1670 年,歐洲某國與臺灣王簽訂通商條協議如下:「雙方保證對方人民的安全:臺灣允許某國人民來臺從事貿易,並可在
臺設立商館;某國交換的代價,即是必須留一鐵匠在臺灣協助生產槍砲,且未來每艘來臺貿易的船隻,皆必須載有火藥、
火器等軍事用品。」請問:關於上述通商協議的相關發展,下列選項中的敘述何者正確?
(A)此臺灣王以雲林、嘉義為行政中心 (B)此臺灣王即為顏思齊
(C)協議中的火藥、槍砲,是為了對抗大清帝國 (D)此處簽定協議的某國即為荷蘭。
6. 根據考古發掘的成果顯示,臺灣某時期的史前人類有佩戴玉製飾品的習慣,其玉製飾品的精細程度,可顯見當時加工技術
的高超。不僅如此,從當地出土的石板棺也可以顯現出,他們對於抽象的宗教信仰,已有了初步的概念。請問:下列選項
中的生活方式,何者屬於此一時期?
(A)用文字記錄生活 (B)以銅錢與外來者交易生活用品
(C)種植作物儲備糧食 (D)使用鐵製長矛狩獵。
7. 承上題,距今兩千年前開始,臺灣開始出現各式玻璃、貝類串珠的飾品,不僅其原料在臺灣本地無法取得,其形制又與東
南亞海域的居民高度相似,顯現此時期的臺灣史前人類有了不同的發展。請問: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此一發展?
(A)長濱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圓山文化 (D)十三行文化。
8. 近年在國際運動賽事中,成為一大焦點的紐西蘭毛利人 HAKA 戰舞,竟在臺灣也看得
到。在 2018 年時,紐西蘭的毛利人來台展開一段尋根之旅。訪問團一抵達台灣花東
地區的阿美族部落,即感動落淚的說,這裡是 Hawaiki(祖先起源之地)。活動中,訪
問團也以 HAKA 戰舞與接待的阿美族進行文化交流。據學者的研究,紐西蘭的毛利人
與臺灣原住民族的連結,是有嚴謹的科學研究基礎。在分類上,他們與其他南太平
洋諸多島嶼的原住民一樣,皆隸屬於一個廣大的族群,其分布地區如右圖一。請問:
下列選項何者並不屬於此一族群?
(A)日本的阿依努族 (B)菲律賓的伊富高族 (C)印尼的爪哇族 (D)蘭嶼的達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