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
8.〈表壹〉為清代臺灣地區科舉人數統計表。由此表可看出,嘉慶、道光時期臺灣考上舉人、進士的人數增多。請問:造成改
變的原因有那些? (甲)臺灣已無械鬥與民變,社會安定、(乙)人民經濟生活改善
追求文化提升、 (丙)工商業者廣設「府學」,帶動了讀書風氣、 (丁)官方及民
間教育機構增設,提高受教機會
(A)乙丁 (B)丙丁 (C)甲丙 (D)甲乙。
9.文獻記載:「原來社番不知鑿水圳灌溉旱埔,致使所種五穀,歷年失敗。眾番乃議
定能出工本錢,募工鑿圳,引水灌溉者,番族願以西勢的阿河巴埔地,換取十分
之二圳水……而其餘十分之八則留漢田灌溉。」此為原住民「割地換水」的內容,請問:此項水圳完工後會提高哪一個地區
的農業生產?
(A)臺北盆地 (B)臺中盆地 (C)彰化平原 (D)高屏地區。
10.臺灣是個移民社會,許多民間信仰主要沿襲閩、粵地區的傳統信仰。清帝國統治時期先民冒險渡海來臺開墾,為求平安順
利、農作豐收,須借助宗教給予心理上安定的力量。請問:下列關於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敘述,何者完全正確?
(A)媽祖原本是守護海上船民的女神,因祈求航海順利而演變成許多臺灣人的主要信仰
(B)漢人移民來臺,面臨瘟疫災禍的威脅,特別崇拜唐山祖
(C)來自泉州的移民大多以開漳聖王為其守護神
(D)臺灣除原鄉神祇的信仰外,也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信仰,如三山國王。
11.〈表貳〉是根據西元 1868~1895 年海關資料統計三種物產占臺灣出口總值,請問:甲、乙、丙分別代表哪
些物產?
(A)茶、樟腦、糖
(B)樟腦、茶、糖
(C)鴉片、紡織品、茶
(D)樟腦、煤、糖。
12.昌仔是西元 1880 年的商人,他感嘆臺灣的投資環境在清帝國開港通商後轉變恨多。請問:他所謂的變化會有哪些? (甲)郊
取代洋行,因為對渡貿易興盛而出現「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乙)臺灣的經濟、政治重心由北部移轉到南部、(丙)臺灣對
外貿易呈現出超、(丁)中、北部如大嵙崁、集集等近山城鎮興起、(戊)貿易的對象除中國大陸外,還有歐美跟東南亞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丁戊 (D)丙丁戊。
13.有學者找到一張清道光年間的契約文件,上面寫著十個人共同承租一塊土地耕種。請問:此契約反映出怎樣的歷史意義?
(A)當時為增進血緣擬聚力,同姓宗族都採合資開墾
(B)表示開墾辛苦又需要資金,所以採合資經營的方式
(C)臺灣早期的地名例如土城、石牌就是此開墾模式的證據
(D)當時土地屬於原住民,擔心會有漢原衝突所以要集結眾人之力向原住民承租。
14. 「西元 1878 年(光緒 4年)6 月18 日,居住在今花蓮地區的加禮宛社人攔截清兵請撥糧食的文書,次日分路圍攻清軍營堡,
清廷要求查明起因。當地官員在報告中提出事件是因漢人購買糧食而發生爭執,加上漢人長期的欺凌,而導致加禮宛人不滿
決心反抗。中間雙方雖有調停,卻因清廷加派武力導致嫌隙增大談判破局,以致清軍再度攻擊加禮宛社斬殺部落百餘人達到
殺雞儆猴之效,最後鄰近部落如撒奇萊雅族及太魯閣族紛紛表示歸順清廷。」此事被稱為加禮宛事件,請問:此事件的發生
與下列哪一政策有關?
(A)渡台禁令 (B)開山撫番 (C)劃界封山 (D)開港通商。
15. 〈圖肆〉為馬偕(1844-1901)逝世百周年的紀念郵票,郵票圖案以馬偕博士肖像為主題,左側以其隨地看診、露天為民眾拔牙
之情景,右側以其親自設計、監造之臺灣第一所西式學府「牛津學堂」為配襯。請問:馬偕來臺的背景與貢獻,下列敘述何
者完全正確?
(A)這是西方宗教首度傳入臺灣,馬偕與馬雅各是當時的代表人物
(B)他在臺南府城的看西街開始醫療與傳道的工作,這是臺灣的第一間西式醫館
(C)他「一手執鉗,一手執聖經」替人拔牙的傳教方式最為人津津樂道,而後在淡水建立偕醫館行醫
(D)他傳教對象包括漢人跟平埔族,設置社學引進西方教育,傳播西方文化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