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西元十七世紀,西拉雅族規模最大、反抗最激烈的部落遭到荷蘭人強力鎮壓後,雙方簽署條約摘要如下:「(一)
該社原住
民不再對抗荷蘭人及其盟友。(二)作戰時要與荷蘭人並肩作戰。(三)不得干擾收購鹿皮的中國人,並且讓他們自由通行。
(四) 部落長老若被召喚,須至熱蘭遮城聆聽長官的政策。」請問:該部落當時主要分布於今日臺南市哪裡?
(A)新營區 (B)安平區 (C)麻豆區 (D)新市區。
17. 〈圖壹〉為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古地圖,圖中可以看到今日桃竹苗地區鄰近山區一帶曾有「土
牛溝」、「番界」線的遺跡。請問:下列何者是清廷設立「土牛溝」、「番界」線的原因?
(A)劃分生番與熟番的界線,方便納稅、服勞役的行政管理
(B)劃分漢人與原住民界線,以保障漢人開墾權利
(C)區分漢人與原住民界線,以避免雙方發生衝突
(D)分化原住民區域,避免聚集而擴大勢力。
18. 歷史上甲、乙兩國正為某一事件進行交涉,內容如下。請問:乙國的軍事行動為下列何者?
(A)牡丹社事件 (B)英法聯軍 (C)清法戰爭 (D)甲午戰爭。
19. 臺灣戲劇中有個「滬尾守衛阿火旦」的故事,其內容敘述:「清帝國時期北部有個戲班小旦叫做張阿火,在官府貼出招
募人力對抗外患的公告之後,他率領一批弟兄加入戰局。他們扛著守護神清水祖師,穿戴著全套戲服突然出現在戰場
上,詭異的打扮讓敵人「西仔」們瞠目結舌,士氣大受打擊,登陸滬尾的行動最終潰敗。張阿火則在此役之後得到官方
讚賞,封為滬尾武官。」請問:「滬尾阿火旦」的故事應為下列哪戰役?
(A)清法戰爭 (B)施琅攻臺戰役 (C)牡丹社事件 (D)甲午戰爭。
20. 秉森在書中看到一段文字:「為澈底去除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政府將教堂改建成廟宇,西元 1666 年第一座孔廟落成,學
校變成漢學堂。原來使用羅馬拼音、崇拜基督的原住民,開始學習漢文化,漢文化逐漸取代西洋文化及原住民文化。」
請問:這本書應該是在介紹臺灣哪一段歷史的內容?
(A)荷蘭在臺時期 (B)鄭氏在臺時期 (C)清帝國統治時期 (D)日本帝國統治時期。
21. 荷蘭是第一個統治臺灣的西方政權,關於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族的統治方式,下列何者說法有誤?
(A)針對反抗的原住民村社會採取軍事征服,再進行安撫
(B)官方會利用原住民族各社之間的矛盾,促使互相攻擊,以達到有效的統治
(C)荷蘭長官定期召開地方會議,透過授予降服的原住民各社長老權杖強化統治
(D)公開招標各社的鹿皮業務,讓原住民頭家承包賺取利益。
22. 清朝巡撫吳士功的報告:「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至二十四年十月,共盤獲偷渡人民二十五案,老幼男婦九百九十九名口。
內溺斃者男婦三十四名口,其餘均經訊明,分別遞回原籍。其已經發覺者如此,其私自過臺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
幾。」請問:上述現象應與臺灣當時何項政策有關? (A)海禁政策 (B)渡臺禁令 (C)開港通商 (D)劃界封山。
23. 右邊有兩張臺灣的行政區演變,請問:從圖(貳)到圖(參)臺灣曾歷經哪一戰
火的波及,使得清廷更加重視經營臺灣?
(A)施琅攻臺 (B)英法聯軍 (C)牡丹社事件 (D)清法戰爭。
24. 施琅攻取臺灣成功後,清帝國朝中發生臺灣棄留的爭議。請問:主張留下
臺灣的官員所持主因為何?
(A)臺灣的物產豐富,戰略價值高,若放棄會影響東南沿海安全
(B)臺灣曾為荷蘭、鄭氏政權當成國際貿易的轉運站,賺取極大的經濟利益
(C)臺灣自古以來就不斷有漢人移入,為了拉攏在臺漢人所以必須設官管理
(D)臺灣族群以原住民為主,勇猛善戰可以增強清朝的軍力。
25. 在荷蘭、西班牙、鄭氏政權統治的範圍內,原住民的生活及文化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在原漢不斷的衝突中,原住民爆發
了多次的抗官事件,例如:鄭氏在臺時期,曾與中部原住民族多次發生武裝衝突。請問:上述所指的是哪一個原住民族
群? (A)大肚王 (B)馬賽人 (C)麻荳社 (D)新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