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皆透過師生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進德修業的道理。
1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根據上文可知孔子最樂於見到的是什麼?(A)小孩天
真快樂(B)人人長壽健康(C)社會安詳和樂(D)朋友廣布天下。
15.以下是大雄的上課筆記,關於《論語》一書的簡介有一處寫錯了。請告訴他
錯誤
的項目是下列何者?
(A)篇數、篇名:全書二十篇,各篇通常取首章開頭的二、三字作為篇名 (B)編輯者:由孔子弟子
及再傳弟子紀錄編輯而成 (C)體裁:為語錄體,記述孔子和弟子及時人應答談論的內容 (D)價值:
透過本書可了解孔子的思想、言行,是道家的重要經典
16.下列文句的標點符號,何者使用最恰當?(A)小弟弟聰明伶俐,富有好奇心,什麼事都非要打破沙鍋
問到底不可?(B)我不是跟你說過嗎?要得到好成績,不用功是不行的。為何你總是置若罔聞? (C)
對於這項工作,一來,我沒有這份才能、再來,也沒有時間,只好敬謝不敏了。(D)文明的現代:戰
爭仍然層出不窮,不禁令人懷疑----歷史是前進的,抑或倒退的。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這段話
缺空處,依序應填入什麼標點符號?(A):。;;。(B)::???(C)。。;;?(D):。??。
18.下列關於寓言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寓言往往單純敘述一個小故事,未必寄託深刻的道理 (B)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但比《伊索寓言》的年代晚很多(C)先秦寓言的創作多與政治相關,常具有諷
諫君王的作用(D)寓言當中帶有小說的影子,可知小說促成了寓言的誕生。
19.「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惽王立。
好一一聽之,處士逃。」根據內容,為什麼南郭處士要逃走?(A)已經獲得了想要的榮華富貴(B)
惽王嫌棄他的演奏風格(C)宣王命令處死他(D)怕被發現沒有真才實學。
20.「一彎弧線,輕柔地/ 承載天地所有的重負/ 一條會唱歌的溪流/ 把一粒一粒頑石/ 雕成剔透的
水晶」 (林廣〈微笑〉) 詩中「一彎弧線」,指的是?(A)唇形(B)眉形(C)眼形(D)臉形。
21.「『饕餮』是一種古代怪獸,在生物圖鑑與動物園裡找不到,牠和蛟龍、鳳凰一樣,都是虛構的動物,
□存在文化裡,□□活靈活現,□□有鮮明的圖樣 形象,□繁殖出豐富的語意象徵。」根據文意脈絡,
空格處依序填入下列何者最恰當?(A)雖/竟然/除了/卻(B)但/可是/僅僅/也(C)乃/尚且/居
然/與(D)只/但卻/不只/還。
22.「世界上有思想的人應當先想到事情的終局,隨後著手去做。」這句話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 該歇腳時,就不要趕路(B)要大步前進,就得甩掉包袱 (C)只要邁步,自能達到千里遠 (D) 先
看好路,然後邁出腳步。
23. 「不敢說該說的話,至少不說不該說的話。猶如不敢挑戰罪惡,至少不應該去做惡勢力的化妝品,乃
至化妝師。」根據這句話的内容來推論,下列何者是作者最
不認同
的行為?(A)不敢挑戰惡勢力(B)用語
言包裝罪惡(C)不願意說該說的話(D)在惡勢力前直言不諱。
24.「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
1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
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
2珠也。」(註:○
1「輯」:即「綴」、「飾」之意○
2鬻ㄩˋ: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以上這段文字在諷刺下列何種行為?(A)錙銖必較(B)捨本逐末(C)自欺
欺人(D)口是心非。
25.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
1諸枉○
2,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註:
○
1「錯」:棄置○
2枉:邪惡不正的人事物)《論語.為政篇》根據上文,孔子認為在上位者使人民順服的
方式與下列哪個選項相呼應?(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B)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C)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D)親賢臣,遠小人。
四、閱讀測驗與問答題(10 題,一題 2分,共 20 分)
閱讀題組:請閱讀下文,並回答第 1~3 題。
睡眠足 學習效果好
睡眠不足會使孩子的行為看起來像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ADHD)的孩子——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
能集中,心不在焉,常常忘記帶鑰匙,找不到東西,做功課拖拖拉拉……。當孩子有上述情形,老師就會
懷疑這孩子注意力有缺失,便會請父母帶孩子去看醫生。因為症狀相似,許多醫生便會開阿迪羅、利他能、
專思達等藥給孩子服用。
過去醫生以為過動症是大腦太過活化,便開鎮靜劑給孩子吃;後來,用核磁共振儀發現,孩子的大腦
是不夠活化,而不是太過活化,因此改用利他能(Ritalin),這個藥本來是治療憂鬱症的興奮劑,會使大腦
分泌比較多的多巴胺。投藥後,症狀果然減輕,於是孩子就開始服藥了,卻不知是興奮劑把孩子的精神提
起來,表現跟著變好,而不是他真的有 ADHD。ADHD 的誤診率非常高,僅次於阿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