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那獃子正縱雲行處,忽然望見菩薩。他那裡識得真假?這才是見像作佛。獃子停雲下拜道:「菩薩,弟子豬悟能叩頭。」
菩薩道:「你不保唐僧去取經,卻見我有何事?」八戒道:「弟子因與師父行至中途,遇著號山枯松澗火雲洞有個紅孩兒
妖精,他把我師父攝了去。是弟子與師兄等尋上他門,與他交戰。他原來會放火,頭一陣,不曾得贏。第二陣,請龍王助
雨,也不能滅火。師兄被他燒壞了,不能行動,著弟子來請菩薩。萬望垂慈,救我師父一難。」菩薩道:「那火雲洞洞主,
不是個傷生的,一定是你們衝撞了他也。」八戒道:「我不曾衝撞他,是師兄悟空衝撞他的。他變作一個小孩兒,吊在樹
上,試我師父。師父甚有善心,教我解下來,著師兄馱他一程。是師兄摜了他一摜,他就弄風兒,把師父攝去了。」菩薩
道:「你起來,跟我進那洞裡見洞主,與你說個人情,你陪一個禮,把你師父討出來罷。」八戒道:「菩薩呀,若肯還我
師父,就磕他一個頭也罷。」菩薩道:「你跟來。」那獃子不知好歹,就跟著他,徑回舊路,卻不向南洋海,隨赴火雲門,
頃刻間到了門首。菩薩進去道:「你休疑忌。他是我的故人,你進來。」獃子只得舉步入門。
──節錄自 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
( )28.根據本文,豬八戒為什麼要去尋菩薩?
(A) 準備與師兄等尋上紅孩兒,與他交戰 (B) 請菩薩出面,向紅孩兒道歉
(C) 請菩薩幫助悟空恢復行動 (D) 紅孩兒把師父攝了去,請菩薩救助
(四)
巷口的小小夜市,有個賣臭豆腐的老人。入夜之後,他總把那輛手推車停靠在固定的位置上,然後,就著昏黃的風燈,
一言不發地開始油炸起臭豆腐來。
幾隻陳舊的塑膠扁碟,十來雙長短不齊的竹筷,三兩把簡陋長條木凳,還有一箱白裡泛青的方形臭豆腐,這便是老人
招攬顧客的所有裝備了。
他們對於老人親手調理的臭豆腐,似乎讚賞不已往往愛不忍釋地叫了一碟又一碟。但也有附近攤子上的食客,對於隨
風飄至的濃烈氣味,掩鼻皺眉,微微露出奇臭難當的抗議表情;並且以一種不能置信的驚異,目睹吃臭豆腐的人大快朵頤。
對於這一切,老人都保持沉默的態度。他從不說什麼,只在盛滿沸油的黑鍋左側,豎起一個牌子,以還算蒼勁的書法,
在上面寫著「不食臭豆腐,怎知豆腐臭」幾個大字。
隨著老人油鍋裡,臭豆腐的由白變黃、由扁平而逐漸鼓脹,我的思緒也常隨之飛揚起來;不知為什麼,我總聯想起一
種叫榴槤的南洋水果來。據說,厭惡榴槤氣味的人,對於這種水果避之唯恐不及,而喜歡榴槤的人,卻往往嗜之如命,非
一口氣連吃幾個不過癮。想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有時畢竟還是很大的。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曾說:「蘭芷蓀蕙之芳,眾之所共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也許,對許多還未曾實際接觸、
深入其中的事物,我們都曾犯過主觀的毛病;而就在這些不成熟的偏見和自以為是的想像中,更可愛的人生、更美好的體
驗都被我們一一錯過了。對於我們無法想像或不能接受的事物,只要無傷大雅,也許我們可以新鮮有趣的眼光去看它們,
而不必敏感地排斥或責難。其實,也正因為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和物存在,所以才成就了這個世界的豐富性。
不食臭豆腐,怎知豆腐臭?那樣溫和而無言的答辯,或許,就是老人的哲學吧!
──節選、整理自 陳幸蕙《把愛還諸天地》
( )29.關於「蘭芷蓀蕙之芳,眾之所共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這段話是說:「像蘭、芷、蓀、蕙這些香草的芬芳
迷人,都是眾人喜歡聞的,但是在海邊卻也有喜歡追著臭味跑的人。」請問:這段話的意義與下列何者 「不相同」?
(A)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水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B)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有的人欣賞悠揚的古典音樂,有的人卻認為搖滾樂才是真正的音樂
(C) 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求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
(D) 情人眼裡出西施,人各有所好,每個人的審美觀不盡相同
( )30.本文中,作者對於賣臭豆腐的老人與其攤位的的觀察,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老人的攤位設備應有盡有、氣派輝煌,在夜市中格外引人注目
(B) 老人的臭豆腐攤是附近攤販中生意最好的,夜市的食客們都讚譽有加
(C) 對於顧客對臭豆腐的反應,老人因為覺得有些人「有眼不識泰山」,生氣而不想多說什麼
(D) 一切盡在不言中,老人總是默默的做事,但透過牌子上的字,他的想法已溢於言表 【請翻到背面,繼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