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北興國中 七年級 109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359.18 KB
頁數
4
作者
蔡慧君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4-12,离现在 4 19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頁,共 4
北興國中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 歷史科一年級 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2分)
1. 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認為,原住民政策應該以獲取利益為最高原則,故制定為期兩次的五年
理蕃政策。請問:有關理蕃計畫的手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有幾項()沒收槍械()以新式教育培養
原住民青年,作為教化成果的典範()教導原住民種植蓬萊米()鎮壓、驅離傳統領域 ()讓原住民
頭目前往日本接受教育,以便將政策推行於部落。(A)三項(B)二項(C)四項(D)五項。
2. 有一段關於臺灣歷史的記載:「1895 年,李鴻章代表清帝國到日本春帆樓簽訂條約,他雖然據理力爭,
最後還是無奈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李鴻章到日本簽訂條約與哪一場戰爭有關戰爭?(A)第一次
世界大戰(B)牡丹社事件(C)甲午戰爭(D)第二次世界大戰。
3. 承上題,此戰爭的爆發,是清帝國與日本為了哪一問題而開戰?(A)琉球(B)朝鮮(C)臺灣(D)釣魚臺。
4. 1922 年,何人成功培育出新品種稻米,為臺灣的農業生產帶來新的進步?(A)後藤新平(B)八田與一
(C)磯永吉(D)工藤新一。
5. 有關日治初期臺灣總督的職權,下列敘述正確有哪些()其職權的法源依據為「法律第三十一號」
()可制定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的命()擁有軍事統帥的權力()為防止臺灣總督權力過高,禁止干
涉司法權。(A)甲乙丙(B)乙丙(C)乙丙丁(D)甲乙丙丁。
6. 日本統治臺灣 50 年間,為因應局勢的變化,治臺政策分成三個不同時期,若按照政策實施的時間先後
順序,將臺灣總督官職排列出來,下列何者正確?(A)文官、武官、文官(B)武官、武官、文官(C)武官、
武官、武官(D)武官、文官、武官。
7. 日本統治臺灣被稱為是「典型的警察政治」,其原因應該是下列何者?(A)警察掌管行政、立法、司法
權力(B)警察可以自行處理地方行政工作,不受上級長官干涉(C)地方行政以警察為中心,不少事務都
有警察介入(D)警察輔佐地方上的保甲以順利推行政策。
8. 早在 16 世紀末期,日本已有南侵臺灣的野心;一直到 19 世紀末期,清帝國因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
日本,臺灣終於正式成為日本殖民地。請問,從 16 世紀開始,日本第一次出兵臺灣是因為下列何事?
(A)甲午戰爭(B)牡丹社事件(C)鴉片戰爭(D)第一次世界大戰。
9. 臺灣歷代的外來統治者,都曾有不同的原因而遭遇過人民的抗爭行動,這些抗爭行動往往也造成了許
多人民傷亡。請問,有關日治時期余清芳所發起的抗爭行動,下列敘述哪些正確?()發生於殖民地
特殊統治時期()是日治時期原住民抗日行動規模最大的一件()此事件為噍吧哖事件()事件後,
臺灣人改採聯手國際勢力以發動武裝抗日行動。(A)甲乙丙丁(B)乙丙丁(C)甲乙丙(D)甲丙。
1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受到何種風潮的影響,使得日本的殖民政策緩和下來?(A)民族自決(B)自由
主義(C)社會主義(D)帝國主義。
11. 右方附表是 20 世紀上半葉,臺灣南部某項物產的生產趨勢變化:根據
臺灣歷史發展加以分析,這項物產最有可能是指什麼? (A)茶葉(B)樟腦
(C)香蕉(D)稻米。
12. 承上題,1930 年後,此物產的產量上升幅度提高的原因可能為何?
(A)大型水利設施完工(B)大型發電廠完工(C)農業機械化的推廣(D)因價
格大幅提高,因此農民大量種植。
13. 田健治郎來臺灣上任臺灣總督時,曾說:「我姓田,百家姓裡面也有,
所以我和臺灣人都是一家人,對於臺灣人的處境我非常了解、非常同情。」請問,這位首任文官總督
的說法,是為了配合當時日本在臺灣推動哪一項政策?(A)懷柔招降(B)皇民化運動(C)內地延長主義
(D)武裝殖民。
14. 1898 年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分別就任臺灣總督與民政長官後,開始進行日本殖民統治的基礎工程
其主要的目的為何(A)透過基礎工程建設,提高就業率(B)加速臺灣的現代化以迎頭趕上日本國內的
發展(C)推動臺灣的工業發展,以作為南進的基(D)強化對臺灣的統治以及獲取臺灣的資源。
15. 日本治臺時期,總督府得以瓦解可能存在的反抗勢力,而且能確實掌握臺灣的戶口,奠定堅實的統治
基礎,與下列何者關係最為密切(A)總督專制體制(B)皇民化運動徹底將臺灣社會日本化(C)警察與保
甲制度的實施(D)日本憲兵嚴密監視地方百姓。
16. 日治時期,臺灣的產業發展原本只偏重於農業方面,工業化設施並沒有太多的發展;但是後來為了什
麼原因,日本政府開始在臺灣推動工業化?(A)為了貫徹內地延長主義,以達到日臺合一目標(B)為了
侵略南洋地區,掠奪資源(C)提升臺灣經濟發展,培養忠誠皇民(D)建構完整制度,強化在臺統治。
2頁,共 4
17. 阿欽是日治時期臺南的一位農民,務農生活非常辛苦,時常要
「看天吃飯」;後來他的務農生活發生了轉變,如右圖所示。請問,
阿欽務農生活的轉變和下列哪一件事最有關係?(A)蓬萊米培育成
(B)嘉南大圳完工(C)日月潭發電所完工(D)高雄港的整建。
18. 某一布告中的內容如下:「……國際公法規定,若割讓土地無法
被當地人民所接受,則該約便無法成立,外國已有前例可循。若各國能仗義執言,使臺灣歸還大清,
臺民願以所有利益回報。」請根據史實分析,此布告最早可能出現於下列何時?(A)1937 年中日戰爭
爆發時(B)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C)清法戰爭發生時(D)馬關條約簽訂後。
19. 臺灣在日治後期,機械、造船、石化等國防軍需工廠陸續設立,連輕工業也有顯著的成長,這是因為
下列何者所促成?(A)西部縱貫鐵路完工,交通便利帶動經濟發展(B)新式糖廠的建立,成就糖業王國
(C)日月潭發電所完工,有了穩定的電力(D)嘉南大圳完工,農業產量增加,農業得以支持工業發展。
20. 何隱料是 1885 年出生於臺南府城的漢人,於 1944 年去世。請問:何隱料 20 歲後,最可能是下列哪
一組織的成員(A)保甲壯丁團(B)臺灣民主國的抗日義軍(C)行郊(D)林爽文會黨。
21. 阿勳家族裡有些年紀較大的長輩,有會說日語的,甚至還有一些長輩擁有日本姓名;與長輩聊過之後,
阿勳終於了解這是因為在日治後期,總督府推動曾在臺灣推動了某項政策;請問,某項政策是指下列
何者?(A)日臺合一(B)保甲制度(C)民族自決(D)皇民化運動。
22. 日治初期,總督府確立「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經濟政策;請問,當時臺灣的農業發展,偏重
於哪兩種農產的生產?(A)蔗糖和茶葉(B)稻米和茶葉(C)稻米和蔗(D)茶葉和樟腦。
23. 1930 年代起,日本為配合「南進政策」的需要,對臺灣的經濟政策也有了調整。請問,日本的
「南進政策」目的為何(A)為了推動臺灣南部地區製糖業的現代化(B)為獲得東南亞等地的石油、橡
膠等資源(C)為擴大對中國南方地區的貿易往來(D)為拓展南半球的殖民地。
24. 右圖是某一文件的部分內容,根據內容加以分析判斷,此文件最可能是下列何
者?(A)日本給臺灣民主國的勸降書(B)大清皇帝給臺灣民主國的公告(C)臺灣民
主國給日本總督的宣戰書(D)大清皇帝給日本的投降書。
25. 某篇文章描寫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其中一段寫道:「這些人
是日本當局殖民政策的實踐者,……頤指氣使,地方上的大事小事幾乎無所不
管,他們成為殖民者統治的象徵,他們所帶來的問題,也成了當時小說的共同
創作主題之一。」文中的「這些人」指的是下列何者(A)警察(B)保甲(C)臺灣
總督(D)各州州長。
26. 有關以下兩份資料內容的解釋,下列敘述何者適當?(A)使臺灣舊糖廠在政
補助下轉型為新式糖廠,奠定工業的基礎(B)政府照顧臺人生活,引進製糖業,
糖從此成為重要輸出物資(C)政府為了保障臺灣蔗農的生活,使蔗農有固定買主與穩定的銷路(D)保障
新式糖廠,使會社自訂收購甘蔗原料的價格。
資料一:
臺灣鄉間的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秤重量)。
資料二:
1905 6月臺灣總督府規定:為制止各製糖工廠間的原料爭奪,避免擾亂蔗價,
各蔗作區畫定為一定範圍的區域。此區域內的甘蔗未經許可,不得運出區域之外,
供作砂糖以外成品的製作原料。
27. 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灣民間設置某一組織,藉此達成社會控制,並作為鎮壓抗日分子的重要主力。請
問,該組織應該是指下列何者?(A)民防團(B)壯丁團(C)義和團(D)地方團練
28. 下列關於「嘉南大圳」的敘述,何錯誤(A)由八田與一所設計建造(B)是日治時期為了達成「工業
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而興建(C)主要灌溉嘉南平原(D)興建完成後,提高稻米、茶葉等作物的產量。
29. 日治時期,小林躋造於 19361940 年擔任臺灣總督期間,揭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
項治臺方針,對臺灣的社會與經濟方面造成下列何種影響?(A)使得臺灣逐漸由工業社會邁向農業社會
(B)兼採臺灣人傳統與日本風俗習慣的融合,以攏絡人心(C)建立發電廠,發展軍需工業(D)激起全島武
裝反日、獨立的風潮。
30. 一本介紹臺灣港口的書提到:「這座港口於清末開港通商,曾受清法戰爭的戰火波及,日本統治時重
新整建,由於其位置較接近日本,因此成為當時進出臺灣的主要門戶。商人及遊客可以在港邊的車站
搭上火車,前往其他地方。」這段話最可能是介紹下列何者?(A)高雄(B)安平(C)鹿港(D)基隆。
3頁,共 4
31. 《日治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中提到:「……□對於日本統治臺灣,特別是對於臺灣經濟政策之推
行有很大的影響……。警察既然掌握了□,警察力就滲透了行政的底層,因此反而增加了警察的力量。
總而言之,講到統治臺灣不能忽視警察,講到警察就不能忽視□。」上述的□是指下列何者?(A)臺灣
總督(B)臺灣傳統士紳(C)保甲制度(D)臺灣民主國官員。
32. 歷史老師在黑板上貼上如右圖的漫畫圖,用來講解臺灣史上的某個事件。請
問:根據圖中人物對話內容判斷, 指的是哪一族原住民?(A)賽夏族
(B)拉阿魯哇族(C)排灣族(D)賽德克族。
33. 曉美曾聽祖母說,在日治時期,臺灣人比現代人更守法,當時的治安良好,
甚至可達到「夜不閉戶」的理想狀態。請問,日治時期臺灣治安良好的原因
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A)日治時期,臺灣開始全面實施地方自治(B)在警察與法律嚴格監控下的結果
(C)臺灣總督府採取絡攏人心的政策達到了成效(D)臺灣人在清帝國時期就培養高度的自治性
34. 已故的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先生,年輕時曾被迫把臺灣傳統的布袋戲布偶穿上日本服,以日本話
做為旁白,木偶則拿著武士刀在臺上砍來砍去。請問,此種現象的出現和下列何事有關?(A)內地延長
主義,日臺文化融(B)清廷甲午戰爭失敗(C)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D)民族自決思潮盛行,強調文化
創新。
二、題組:(每題2分)
阿繡是一位生長在日治時期的女性,她在大稻埕擔任撿茶女工,阿繡的哥哥則在公學校裡當職員。
有天她發現大家都在議論總督以後不讓軍人擔任了,頭家(老闆)也很興奮的說,終於輪到臺灣人出
天。不過,哥哥卻告訴阿繡說,在學校裡,就算臺灣人再努力,薪水非但較低,也沒機會當上主任或
長。請問:
35. 上文中提到總督性質轉變的原因,主要與下列何者最有關係?(A)武裝抗日不減反增,故修改政策來
因應(B)為使臺灣人能有更多自治權利,日本政府決定解除對臺武(C)美國總統提出民族自決原則
(D)因日本政壇動盪,軍人失勢。
36. 上述文章中提到的阿繡兄妹生活的時間點是何時?(A)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B)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C)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D)中日戰爭期間。
37. 依據上文內容判斷,阿繡所即將面對的是哪一政策時期?(A)無方針主義(B)皇民化運動(C)民地特
殊統治(D)內地延長主義。
艾悅獨最近在研究有關臺灣日治時期的歷史,他在圖書館中找到一本書,書中寫著,此時期日本治
臺政策目標為:「使臺灣人從語言到姓名、風俗習慣等外在形式,也能與內地人無所差異的話,那是最
理想的。即無論在精神上、形式上都與內地人相同,始能稱為完全之日本化。」請問:
38. 書中所提到的「從語言、姓名、風俗習慣等均與內地無所差異」,請問,是指哪一項政策的主要目的?
(A)內地延長主義(B)殖民地特殊統治(C)皇民化運動(D)日臺合一。
39. 承上題,當時政府極力推行此政策的背景為何?(A)日本開始統治臺灣(B)第一次世界大戰(C)西來庵
事件(D)1937 年中日戰爭。
40. 書中提到「在精神上、形式上都與內地人相同,始能稱為完全之日本化」,當時日本政府的主要目的
為何?(A)消除臺灣人的武裝抗日(B)使臺灣與日本內地發展的程度一致(C)養成臺灣人對日本的愛國心
(D)為提高臺灣人的文化水準。
有一份 19 世紀末的公告上寫道:「吾臺民,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死亡。爰經會議決定,臺
灣全島自立,改建民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從公處置。……巡撫兼署臺灣防務□□□,為人民
敬仰,故由會議公推為民主國總統。……凡我同胞,無論士農工商,務須於是日拂齊籌防局,隆重行
禮。幸勿遲誤。」請問:
41. 有關上文中所提及的歷史事件及其時代背景,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因臺灣問題,清帝國與日本爆
發甲午戰爭 (B)希望藉此機會完成臺灣獨立,不受清帝國或日本統治(C)「巡撫兼署臺灣防務□□□」
是指劉銘傳(D)「與其事敵,寧願死亡」是因為臺灣即將割讓給日本。
42. 當時臺灣人民所成立的民主國,以下列何者為國家象徵?(A)太陽旗(B)青天白日旗(C)藍地黃虎旗
(D)星條旗。
4頁,共 4
原住民積年累月的被壓迫剝削,強制勞役、遲發工錢,加上日本警察誘姦山地婦女後再把其遺棄
等,……在當天早晨群起對統治者起義。分隊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同時進襲警察分室、學
校、郵政局、日本人官舍等,砍殺了各地警察及公學校舉行秋季運動會的日本人一百三十六名(其中
二人是著日人服裝的臺灣人被誤殺),又殺傷了二百十五人,替同胞洩憤。……能引發原住民同胞全
一致對日本人實施屠殺,必然是長年來的受辱怨氣,見有人發難則全體不計後果大加報復。請問:
43. 上文中所敘述的是哪一事件?(A)牡丹社事件(B)霧社事件(C)西來庵事件(D)苗栗事件。
44. 有關此事件爆發的經過與後續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此事件之前,原住民從未有抗日行動
(B)事件的爆發與日本推動的理蕃政策有關(C)事件爆發後,日軍使用毒氣、飛機轟炸等方式鎮壓(D)
件平定後,日本人重新檢討統治原住民政策。
日治初期,臺人反抗事件層出不窮與財政入不敷出需要日本本國大力援助,導致日本政府飽受國際
社會嘲笑認為不具備治理殖民地的能力。甚至當時日本瀰漫著《臺灣賣卻論》的思維(將臺灣以一億
圓賣給法國),最後在當時民政長官推動基礎建設與財政改革下,臺灣脫離入不敷出的窘境。請問:
45. 下列何者是臺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殖民經濟所做的措施(A)進行全面的人口普查,建立完整戶籍制度
(B)成立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C)全面開放鴉片、樟腦自由買賣,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D)派學者調查
臺灣土地、山林,主要目的是要監控原住民。
46. 交通建設亦是此時期建設的重點項目;有關交通建設的敘述,下列何者有誤(A)基隆、高雄兩港的
整建(B)普遍設立郵政、電話、電報的設施(C)修建阿里山鐵路(D)完成基隆到臺東間的鐵路。
日治時期,警察有很大的權威,專替總督府管理臺灣人民,誰也得罪不起,因此被臺灣人叫做「大
人」。他們除了維持治安,還會做嚴密的戶口調查,嚴密掌握人民的戶籍情況,每週還會挨家挨戶做
潔檢查,若是檢查沒通過的人家,門口就會被貼上白色的大條子,讓臺灣人逐漸養成定期清潔家屋的
慣。請問:
47. 下列何者不是日治時期警察的工作內容?(A)思想取締(B)蕃人授產(C)制定政策(D)惡疫預防。
48. 下列何者是日治時期輔佐警察執行公務的組織?(A)國語家庭(B)保甲(C)神社(D)總督府。
游愛欣參加南投公益小旅行,參觀位於南投水里的大觀發電廠,發現大觀發電廠的前身為日月潭發
電所,最早興建於日治時期,整個工程將濁水溪與日月潭連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利供電系統。
問:
49. 當時日本興建日月潭發電所,與哪一政策的實施有關?(A)工業臺灣,農業日本(B)土地與林野調查
(C)臺灣製糖業的現代化(D)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50. 當時日月潭發電所完工後,對臺灣最大的幫助為何?(A)臺灣的重要蔗糖產區除了原先的南部地區,
又增加了中部地區(B)臺灣得以發展機械、造船、石化等工業(C)臺灣成為日本重要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D)臺灣成為日本重要農業補給基地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