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共 4頁
17. 阿欽是日治時期臺南的一位農民,務農生活非常辛苦,時常要
「看天吃飯」;後來他的務農生活發生了轉變,如右圖所示。請問,
阿欽務農生活的轉變和下列哪一件事最有關係?(A)蓬萊米培育成
功 (B)嘉南大圳完工(C)日月潭發電所完工(D)高雄港的整建。
18. 某一布告中的內容如下:「……國際公法規定,若割讓土地無法
被當地人民所接受,則該約便無法成立,外國已有前例可循。若各國能仗義執言,使臺灣歸還大清,
臺民願以所有利益回報。」請根據史實分析,此布告最早可能出現於下列何時?(A)1937 年中日戰爭
爆發時(B)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C)清法戰爭發生時(D)馬關條約簽訂後。
19. 臺灣在日治後期,機械、造船、石化等國防軍需工廠陸續設立,連輕工業也有顯著的成長,這是因為
下列何者所促成?(A)西部縱貫鐵路完工,交通便利帶動經濟發展(B)新式糖廠的建立,成就糖業王國
(C)日月潭發電所完工,有了穩定的電力(D)嘉南大圳完工,農業產量增加,農業得以支持工業發展。
20. 何隱料是 1885 年出生於臺南府城的漢人,於 1944 年去世。請問:何隱料 20 歲後,最可能是下列哪
一組織的成員?(A)保甲壯丁團(B)臺灣民主國的抗日義軍(C)行郊(D)林爽文會黨。
21. 阿勳家族裡有些年紀較大的長輩,有會說日語的,甚至還有一些長輩擁有日本姓名;與長輩聊過之後,
阿勳終於了解這是因為在日治後期,總督府推動曾在臺灣推動了某項政策;請問,某項政策是指下列
何者?(A)日臺合一(B)保甲制度(C)民族自決(D)皇民化運動。
22. 日治初期,總督府確立「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經濟政策;請問,當時臺灣的農業發展,偏重
於哪兩種農產的生產?(A)蔗糖和茶葉(B)稻米和茶葉(C)稻米和蔗糖(D)茶葉和樟腦。
23. 自1930 年代起,日本為配合「南進政策」的需要,對臺灣的經濟政策也有了調整。請問,日本的
「南進政策」目的為何?(A)為了推動臺灣南部地區製糖業的現代化(B)為獲得東南亞等地的石油、橡
膠等資源(C)為擴大對中國南方地區的貿易往來(D)為拓展南半球的殖民地。
24. 右圖是某一文件的部分內容,根據內容加以分析判斷,此文件最可能是下列何
者?(A)日本給臺灣民主國的勸降書(B)大清皇帝給臺灣民主國的公告(C)臺灣民
主國給日本總督的宣戰書(D)大清皇帝給日本的投降書。
25. 某篇文章描寫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其中一段寫道:「這些人
是日本當局殖民政策的實踐者,……頤指氣使,地方上的大事小事幾乎無所不
管,他們成為殖民者統治的象徵,他們所帶來的問題,也成了當時小說的共同
創作主題之一。」文中的「這些人」指的是下列何者?(A)警察(B)保甲(C)臺灣
總督(D)各州州長。
26. 有關以下兩份資料內容的解釋,下列敘述何者適當?(A)使臺灣舊糖廠在政府
補助下轉型為新式糖廠,奠定工業的基礎(B)政府照顧臺人生活,引進製糖業,
糖從此成為重要輸出物資(C)政府為了保障臺灣蔗農的生活,使蔗農有固定買主與穩定的銷路(D)保障
新式糖廠,使會社自訂收購甘蔗原料的價格。
資料一:
臺灣鄉間的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秤重量)。
資料二:
1905 年6月臺灣總督府規定:為制止各製糖工廠間的原料爭奪,避免擾亂蔗價,
各蔗作區畫定為一定範圍的區域。此區域內的甘蔗未經許可,不得運出區域之外,或
供作砂糖以外成品的製作原料。
27. 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灣民間設置某一組織,藉此達成社會控制,並作為鎮壓抗日分子的重要主力。請
問,該組織應該是指下列何者?(A)民防團(B)壯丁團(C)義和團(D)地方團練。
28. 下列關於「嘉南大圳」的敘述,何者錯誤?(A)由八田與一所設計建造(B)是日治時期為了達成「工業
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而興建(C)主要灌溉嘉南平原(D)興建完成後,提高稻米、茶葉等作物的產量。
29. 日治時期,小林躋造於 1936~1940 年擔任臺灣總督期間,揭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
項治臺方針,對臺灣的社會與經濟方面造成下列何種影響?(A)使得臺灣逐漸由工業社會邁向農業社會
(B)兼採臺灣人傳統與日本風俗習慣的融合,以攏絡人心(C)建立發電廠,發展軍需工業(D)激起全島武
裝反日、獨立的風潮。
30. 一本介紹臺灣港口的書提到:「這座港口於清末開港通商,曾受清法戰爭的戰火波及,日本統治時重
新整建,由於其位置較接近日本,因此成為當時進出臺灣的主要門戶。商人及遊客可以在港邊的車站
搭上火車,前往其他地方。」這段話最可能是介紹下列何者?(A)高雄(B)安平(C)鹿港(D)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