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抹了抹眼睛,仰頭對空「噓」了一聲,又低頭用力的搖了搖,回頭看馬路對面,只見一輛輛車子穿梭在馬路,卻沒看
見妹妹。心中的煩悶再次燃起,煩死了、煩死了,她難道不知道我已經夠煩了嗎?為什麼還要給我演這齣?
我快步走回對街,先是張望,接著四處問人。完了,如果媽媽回來知道了怎麼辦?
想到這裡,(乙)忍不住眼角泛淚,汗珠也細細的冒了出來。我的步伐由快步走,最後變成了狂奔,逢人就問。跑過
一個個街道,始終沒有妹妹的影子,我停下來,大口大口的喘氣。顫抖的手下意識從背包拿出手機,按下媽媽的通訊錄頁
面,大拇指在按下去那一刻又收了回來。
抬頭,決定繼續找妹妹,跑著跑著,跑到了公園。
……我在玩溜滑梯,妹妹在溜滑梯下面看。當我開心的溜下來時,不知怎麼的沒踩穩,身體往前撲空。膝蓋隱隱滲出
血來,跪在地上大哭。坐在樹蔭下鄰居太太們聊天的媽媽也跑了過來,一手抱起我,並把妹妹交給鄰居太太照顧,只見妹
妹也跟著大哭,拉著媽媽的衣角,指著我說:「姐姐,痛痛,一起。」……
想著想著,我終於忍不住悲傷,一個人坐在公園長椅上,捧著臉,(丙)淚水滲過指縫,朝著地面墜落,炸裂。原來
我也愛著妹妹,所以才願意放學接她回家,為她犧牲,只是以前的我從不知道。紅澄澄的夕陽照在我拱起而起伏的背上,
一個人的長長影子,橫亙地面。
是妹妹。一杯珍珠綠無糖去冰握在妹妹手中,手肘舉得直直的在我眼前,我含著淚笑了,妹妹只是憨憨的笑著。
(陳懷瑜 珍珠綠無糖去冰)
31.( )文中「 」部分中的甲、乙、丙三段作者落淚的心境,下列何者解讀最恰當? (A)委屈受傷╱擔心
挨罵╱自責難過 (B)憤恨不平╱自責難過╱委屈受傷 (C)自責難過╱委屈受傷╱痛心疾首 (D)委屈受
傷╱膽戰心驚╱喜極而泣。
32.( )若要效法本文藉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抒情文,下列何人的最成功? (A)藉著那公園後山的宜人風景,書寫
夏日午後徜徉在綠地上悠閒野餐的日子 (B)藉著在學校發生過的小事件,書寫校園中的日子同學們彼此共患難
的往事 (C)藉著班導師一絲不苟的性格,書寫課堂上的學習獲得了札實又豐碩的成果 (D)藉著母親遺留下
來的掏耳棒,書寫回憶中的夜晚母親為我掏耳的幸福時光。
(四)請閱讀下方文章後回答第 33 題~第 35 題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
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
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春秋)
【注釋】(1)殆:音ㄉㄞˋ,大概、或許。 (2)是:這些。 (3)不與:不在內。 (4)曷:怎麼。
33.( )晏子對於景公提到「上山見虎,下澤見蛇」的不祥之兆,做出下列何種回應? (A)天有異象,建議應齋戒祭拜
(B)吉人自有天相,持平常之心 (C)此為自然現象,君王無須擔心 (D)國家將亡,君王應盡快找尋賢者
34.( )下列敘述,何者無法避開文中晏子提到所謂的「三不祥」現象? (A)選賢與能,拔擢人才 (B)人盡其才,各
司其職 (C)見賢思齊,擇善從之 (D)承擔職責,負重致遠
35.( ) 下列敘述,何者最符合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涵? (A)晏子勸告景公,目前國內存在著三種不祥之兆 (B)景公認
為晏子怪力亂神,意圖使國家陷入恐懼 (C)晏子利用景公的言論,表達善用人才的重要性 (D)晏子以凶猛動
物為例,藉此提醒景公注意安全
(五)請閱讀下方文章後回答第 36 題~第 37 題
冠狀病毒有很多種,共同特色是橢圓形的外殼,且上面長著許多突起的棒狀構造,在顯微鏡下看起來既像皇冠也像海膽
,因此名為「冠狀」病毒。而感染二○一九年新型冠狀病毒的人類,常出現發燒發熱、四肢無力、咳嗽、呼吸困難以及肺部
發炎等症狀。患者會流鼻涕、咳嗽及拉肚子,其中含有病毒,因此可收集鼻涕、糞便及血液作為檢體。先用抗生素等化學藥
劑處理檢體,避免細菌或其他不必要的物質干擾實驗,再開始培養病毒。混合檢體與細胞培養液,利用病毒能感染的細胞讓
病毒現身。培養新冠狀病毒會使用牛血清蛋白、非洲綠猴的腎細胞及人類肝癌細胞。當病毒成功感染細胞,會開始大量複製
,此時受感染細胞的外形會發生明顯變化。將含有病毒的細胞培養液高速轉動,進行離心,得到依密度分層的溶液,藉此分
離出病毒。以顯微鏡觀察病毒外觀,並測定病毒的遺傳物質,再加上進一步的生物化學實驗,就能確認病毒的真面目。
(改寫自科學少年二○二○年三月號病毒追緝令)
36.( )根據本文,顯微鏡下的冠狀病毒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 (B) (C) (D)
37.( )根據本文,科學家確認病毒種類的流程為何? (A)收集檢體→培養病毒→混合檢體與細胞培養液→先使用抗生
素排除細菌→分離病毒→感染細胞外形明顯變化→顯微鏡確認病毒 (B)收集檢體→混合檢體與細胞培養液→先
使用抗生素排除細菌→培養病毒→分離病毒→感染細胞外形明顯變化→顯微鏡確認病毒 (C)收集檢體→先使用
抗生素排除細菌→培養病毒→混合檢體與細胞培養液→感染細胞外形明顯變化→分離病毒→顯微鏡確認病毒
(D)收集檢體→培養病毒→先使用抗生素排除細菌→混合檢體與細胞培養液→感染細胞外形明顯變化→分離病毒
→顯微鏡確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