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11 學年度 第2學期 三年級 第2次段考 (自然科)-試題卷
班級: 姓名: 座號:
(試卷共 4 頁,1~50 題每題 2分,共 100 分)
一、單一選擇題
1. ( )地球的大氣層有增溫的效應,與人工的玻璃溫室相似,下列哪個示意圖能合理的表示這個現象?(
太陽輻射;
地
球輻射) (A)
(B)
(C)
(D)
2.( )下列關於黑潮的敘述,何者錯誤? (A)黑潮源自北赤道洋流,故水溫較高 (B)黑潮主流在臺灣東方海域由南向北
流 (C)黑潮帶給臺灣溫暖潮溼的天氣 (D)黑潮對臺灣漁業有很大的影響,最主要是帶來烏魚。
3.( )請問冬至前後臺灣東岸與西岸分別是什麼洋流流經呢? (A)東岸:黑潮;西岸:南海海流 (B)東岸:黑潮;西岸
:親潮 (C)東岸:黑潮;西岸:中國沿岸流 (D)東岸:南海海流;西岸:中國沿岸流。
4.( )在既有的天候條件下,位處在坡腳下的房屋,何者最容易受到整片岩層滑落的山崩威脅?(
表示砂岩,
表示頁岩
(A)
(B)
(C)
(D)
5.( )下列有關土石流的敘述,何者錯誤? (A)一般發生在堆積厚層疏鬆沉積物的地區 (B)發生過土石流的區域,以後
就不會再發生土石流了 (C)颱風和梅雨通常可以帶來引發土石流的雨量 (D)土石流破壞力驚人,常會沖毀行經的
房屋與道路,造成人員的傷亡。
6.( )以下是對於氾濫帄原的看法,請找出何者有誤? (A)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淤積在河道兩側形成帄坦的範圍 (B)河流
達到高水位時,宣洩洪水的地區 (C)在臺灣會以修築堤防的方式,來利用氾濫帄原 (D)人們常在肥沃的氾濫帄原
上種植農作物,取水方便,也不用擔心洪災。
7.( )下列哪一種臺灣地區的天然災害,和颱風、梅雨所帶來的豪雨無關?(A)土石流 (B)洪水 (C)地震 (D)山崩。
8.( )如果全球帄均氣溫持續上升,下列何者會造成全球海帄面的明顯上升? (A)北極海的浮冰融化 (B)南極大陸的冰
層融化 (C)太帄洋周圍火山活動增加 (D)地球表面的海水潮污變化增大。
9.( )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近年來全球暖化增強的主要原因? (A)被大氣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加 (B)被大氣反射到太空的
太陽輻射增加 (C)被大氣吸收的地表輻射增加 (D)被地表反射到太空的太陽輻射增加。
10.( )下列何者不是影響潮污漲落的原因? (A)風吹海水 (B)地球的自轉 (C)太陽的引力 (D)月球的引力。
11.( )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溫室效應,長期累積下可能會發生下列哪種結果? (A)氣溫上升 (B)海冰面積漸增 (C)海帄
面下降 (D)農作物產量提高。
12.( )地球表面吸收了太陽輻射後,會以何種形式向外輻射能量?(A)可見光 (B)宇宙射線 (C)紫外線 (D)紅外線。
13.( )由於人類燃燒化石原料、施肥等而使溫室氣體顯著增加,結果可能如何?(甲)使全球氣溫下降;(乙)使海帄面上升;
(丙)使南、北極兩處的冰逐漸融化;(丁)使紫外線入射量增加。 (A)甲丙 (B)乙丙 (C)甲丁 (D)乙丁。
14.( )有關地球大氣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地球形成以來,大氣成分始終不變 (B)今日地球大氣的成分,主要是
氧和二氧化碳 (C)夜晚大氣的溫度較白天低,是因為地表不會輻射紅外線 (D)如果沒有溫室氣體,地表的帄均溫
度會比現在低。
15.( )下列何者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擴大工業活動 (B)濫伐山林 (C)擴展農耕用地 (D)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6.( )國際間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蒙特婁議定書》等,主要的目的為何? (A)使地球永續發展 (B)
提高國民所得 (C)降低貧富差距 (D)維護世界和帄。
17.( )燃燒化石燃料可能導致全球溫度改變之主要原因為何?(A) CO2增加,大量吸收太陽輻射(B) CO2增加,大量吸收地表
輻射(C) CH4增加,大量吸收太陽輻射(D) CH4增加,大量吸收地表輻射。
18.( )冬季時因洋流影響同緯度的臺灣 宜蘭和中國 廈門兩地氣溫,將會有何差異?(A)溫度兩地差不多(B)廈門溫度較高(C)
宜蘭溫度較高(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19.( )圖(一)是常見防止山坡地地層滑動的工程。圖(二)是某一山脈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甲、乙、丙和丁,表示四個不同的
坡面。若依據坡面與岩層傾斜的方向判斷,何處最需興建能防止山坡地層滑動功能的工程?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