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承第 19 題,請推測小軒可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A)溫度高的實驗產生氣體的速率較快 (B)濃度較大的產生氣體的速率比較快
(C)破碎的蛋殼產生的氣體速度較快 (D)沒有加入催化劑,導致兩個實驗都不會產生氣體。
21.( )如果把實驗甲跟實驗乙互相比較,請推測他的主要實驗目的應該是什麼呢?
(A)探討蛋殼表面積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B)探討環境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C)探討食用醋的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D)探討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沛沛在課堂中進行實驗,將貝殼與稀鹽酸放入錐形瓶中,並在瓶口以橡皮塞密封,如附圖。
發現反應過程會產生氣泡,反應式如下:CaCO3+2HCl⇌ CaCl2+CO2+H2O 。 試回答下列
第22-24 題:
22.( )沛沛發現靜置一段時間後,錐形瓶內不再產生氣泡。要解釋此現象,請問下列哪
一說法最合理?
(A)錐形瓶中化學反應已停止 (B)貝殼中 CaCO3的成分已完全用盡
(C)錐形瓶內的 CO2全部溶解在溶液中 (D)錐形瓶內反應均已達到平衡狀態。
23.( )當錐形瓶內不再產生氣泡時,有關於此時的正、逆反應速率敘述何者正確?
(A)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 (B)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0
(C)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 (D)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0。
24.( )沛沛接著拔開橡皮塞,結果又看見氣泡從溶液中冒出,他推測是因為錐形瓶中的 CO2散失,造成反
應平衡被破壞,除此之外,沛沛還有其他推論如下,請判斷哪一項推論不合理?
(A)此時正反應速率大於逆反應速率 (B)錐形瓶的 HCl 會逐漸增加
(C)錐形瓶的 CaCl2會逐漸增加 (D)貝殼中 CaCO3會逐漸減少。
●沛沛參加某個科學實驗競賽,有一道題目是要辨識主辦單位提供的不明粉末及其水溶液種類。已知這些物
質分別為氫氧化鈣、硫酸鈣、碳酸氫鈉、檸檬酸、碳酸鈉,請根據主辦單位提供的參考資料(如下表),
試回答下列第25-27 題:
25.( )沛沛想要以最少
的測試步驟,辨識氫氧
化鈣、硫酸鈣、碳酸氫
鈉、檸檬酸,則請問沛沛
可以如何操作?
(A)先測試酸鹼性,若無法辨識,再測試粉末溶於水的難易程度
(B)先測試酸鹼性,若無法辨識,再觀察粉末顏色
(C)先測試遇到醋是否產生氣泡,若無法辨識,再測試粉末溶於水的難易程度
(D)先觀察粉末顏色,再測試酸鹼性。
26.( )有關檢測酸鹼性的操作與判斷,下列何者為正確?
(A)測試酸鹼性時,可直接拿廣用試紙接觸粉末進行檢測
(B)若檢測結果使紅色石蕊試紙變為藍色,則可判斷此粉末為氫氧化鈣
(C)若檢測結果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為紅色,則可判斷此粉末為檸檬酸
(D)若檢測結果使酚酞由無色變為紅色,則可判斷此粉末為碳酸鈉。
27.( )若取其中某一個物質檢測,發現其溶於水的水溶液可使廣用試紙變藍色;取其粉末加熱後,所產生的
氣體可使澄清石灰水產生白色混濁,試問此物質應為下列何者?
(A) 碳酸鈉 (B)碳酸氫鈉 (C)氫氧化鈣 (D) 硫酸鈣。
●已知二氧化錳(MnO2)是「雙氧水分解產生氧氣」反應的催化劑,今做雙氧水(濃度、體積固定)分解實驗,
比較反應速率,條件如下表所列。試回答下列第 28-29 題:
28.( )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結果,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乙比甲快的原因只因為乙的溫度高
(B)乙比丙快的原因只因為乙加入催化劑
(C)甲、丙的控制變因是溫度 (D)乙、丙的控制變因為溫度和催化劑。
29.( )比較甲、乙、丙三次實驗中最終產生氧氣的總產量多寡,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