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聲之最可愛者,不在人之坐時,而偏在睡時。鳥音
宜曉聽,人皆知之;而其獨宜於曉之故,人則未之察也。
鳥之防弋○
1,無時不然。卯辰以後,是人皆起,人起而鳥
不自安矣。慮患之念一生,雖欲鳴而不得,鳴亦必無好音
,此其不宜於晝也。曉則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數亦寥
寥,鳥無防患之心,自能畢其能事。且捫舌○
2一夜,技癢
於心,至此皆思調弄,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者是
也,此其獨宜於曉也。莊子非魚,能知魚之樂;笠翁○
3非
鳥,能識鳥之情。凡屬鳴禽,皆當呼予為知己。
節錄自李漁 閒情偶寄
◎注釋
○
1弋:射獵之事
○
2捫舌:按住舌頭,不使言語
○
3笠翁:作者李漁,字笠翁
38.根據本文,作者認為鳥兒多在早晨鳴啼,其原因最可能
為何?
(A)天地靜謐,此時鳴啼能凸顯其聲悠揚
(B)避免人禍,早晨時鳴啼較為安全無虞
(C)天性使然,看到日出即促發鳴啼之欲
(D)萬物齊鳴,鳥兒同其他動物晨間合奏
39.「莊子非魚,能知魚之樂;笠翁非鳥,能識鳥之情。」
這句話的情感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
(A)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飛魚季是雅美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漁獵活動。每
年二月中會舉行祈求豐魚祭和招魚祭,開始為期四個
月的飛魚季(rayon,二到六月,俗稱春季),並禁止捕
捉底棲性魚類,讓不同環境屬性的魚類資源得以休養
生息。在六、七月間,舉辦飛魚收藏季,將該年捕獲
的大魚尾巴穿串吊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結束,不再捕
撈飛魚,進入飛魚魚撈結束的季節(teyteyka,七到九
月,俗稱夏季)並將捕獲的飛魚晒乾儲存以備食用。
中秋過後,舉辦飛魚終食祭,開始停止食用當年的飛
魚乾,並將剩餘的飛魚乾丟棄。接著進入飛魚季即將
來臨的季節(amiyan,十一月至一月,俗稱冬季),期
間不再舉行與飛魚相關的祈福庇佑儀式。直到下年度
再次舉行飛魚招魚季。 (資料來源 蘭嶼鄉公所)
40.大王想利用假期前往蘭嶼旅遊,進一步認識雅美族的
文化與品嘗飛魚料理。下列哪段假期最不適合?
(A)跨年假期 (B)二月寒假
(C)四月春假 (D)七、八月暑假
41.根據上面這段文字,下列關於飛魚季的敘述何者正確?
(A)二月到六月的飛魚季,禁止捕捉底棲性魚類,是因
為飛魚季時海裡只有飛魚,並沒有其他魚類和生物
(B)舉辦飛魚收藏祭時,將該年捕捉的大魚尾巴穿串吊
在海邊,這是用來表示今年魚獲大豐收,可以大快
朵頤
(C)飛魚終食祭過後到隔年舉行飛魚招魚祭這段期間,
沒有飛魚可以品嘗,也不再舉行與飛魚相關的祈福
庇佑儀式
(D)人類為了要過比較好的日子,應該多開發豐富的
海洋資源,讓海洋資源物盡其用,避免任何浪費
有一次在森林旅行時,我遇見一對騎摩托車的賞鳥年輕
朋友,正巧也來到這個區域,尋找要拍攝的鳥類。他們問我
是否看到了特殊的鳥種。我跟他們提及一隻臺灣藍鵲 ,他們
便急著追問發現的時地。然後,迫不及待的匆匆道別,向臺
灣藍鵲出現的地點奔馳而去。
這時,另有一個中年陌生的賞鳥朋友走來,也向我打招
呼。我還以點頭微笑,正要擦身離開時,只聽他喃喃的說,
現在的年輕人只急著想拍攝鳥類,根本喪失賞鳥的樂趣了。
我在旁怵然一驚,一邊走著,一邊思考這一句切中時弊
的話。我實在無法判斷,到底哪一方面的行為才是正確。
近幾年來,臺灣的賞鳥人口日增,質量與數量都有顯著
的改進。而且賞鳥的目的也趨向多元,不像早年有些人賞鳥,
只視為休閒活動。如今,有的人只拍攝鳥類,有的只蒐集鳥
蛋,也有的人只從事繪鳥的工作。
這種現象正如那位陌生朋友所擔憂的,一些早年特有的
賞鳥精神已經漸漸消失了。許多人不再視賞鳥是一種調劑身
心的活動,變的趨向專業。他們對鳥類的感情已非過去的模
式:舉起望遠鏡,遠遠無侵略性的觀察。拍鳥的人可能會不
擇手段,設法使鏡頭接近他們,蒐集鳥蛋的人則不管是否為
瀕臨絕種的蛋,偷偷從巢取走據為己有,繪鳥人也會設法買
鳥回來飼養在鐵籠裡,充當鳥類模特兒。這些人已經缺乏觀
察的興趣了。
我想,我們顯然需要一些賞鳥哲學家的出現,將這種休
閒活動的精神整理出一套體系來。
節錄自 劉克襄 賞鳥哲學家
42.關於本文,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中年陌生的賞鳥朋友認同年輕人拍攝鳥類的行為
(B)臺灣的賞鳥人口日增,主要是媒體炒作使然
(C)作者認為只有拍攝鳥類才是賞鳥之真諦
(D)早期臺灣有些人將賞鳥視為一種調劑身心的休閒活動
43.根據本文,以拍攝特殊鳥類為主的那一對年輕朋友,
對下列哪一種鳥類應該不會感到興趣?
(A)惠蓀林場的臺灣藍鵲
(B)稻田裡佇立的白鷺鷥
(C)七股濕地的黑面琵鷺
(D)過境墾丁的灰面鷲
44.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以第三人稱行文,讓讀者感到親切
(B)以哲學為主軸,層層剖析賞鳥優點
(C)運用生活事例,吸引讀者一探究竟
(D)採先議後敘法,先論理再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