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聯合國指出,由於人口急速成長、氣候變遷及城市化等影
響,估計到 2030 年,全球供水量將減少 40%,影響 29 億人,
面對缺水的未來,台灣到底該怎麼辦?
一、以價制量,全民共省
對於缺水,台灣大多數民眾沒有意識到危機,就是因為自
來水太便宜。台灣的水價是全世界第四低,政府蓋水庫、開發
原水的成本一度約 20 元,國人用水卻只付 10 元,形同賣 1度
水至少要貼 10 元。
要能充分實現使用者付費,又不要讓民眾承受太大壓力,
合理的操作方式應該是以差別費率計價。所謂「差別費率」,
假如用比較寬鬆的標準,以每人每天用水 250 公升計算,一家
四口人每天用水量在 1000 公升以下,水價即保持現狀,以平
均每度 10 元計價,但若超過就如階梯般跳升,以此方式類
推,不但民眾能正視並培養出節水概念,達到以價制量,各種
相關節水產業也會因此應運而生。
二、回收再利用,節水逆轉勝
政府要告知產業,水價將朝差別費率的方向調整,並給予
適當緩衝期,在這期間由政府提供貸款,並由專家協助產業界
更新設備,並回收廢水再利用率提高到八至九成,盡量做到讓
每滴水都不浪費,不但國家省下水資源,企業更是實質獲益者。
如此一來,不僅能節省大量水資源,延緩台灣缺水危機的發
生,更可能比照新加坡、以色列,發展出獨有的水處理系統和
模式,以台灣為品牌,在全世界各地協助解決水資源相關問
題,尤其是水資源嚴重汙染且不時傳出缺水的中國。
如果能趁此機會,將台灣──水資源缺乏的劣勢,轉化成
為台灣的優勢──創新的水處理系統,不但能刺激新產業的誕
生,創造就業率,創造循環經濟,還能增加國家稅收,政府所
有投資都能拿得回來,更重要的是,再也沒有必要興建水庫、
破壞生態,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也為子孫保留得以喘息的空間。
(改寫自李鴻源 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
文中提及開發創新的水處理系統,除了緩解缺水問題外,
政府還能有額外的收益。根據本文觀點,下列何者並不是
其收益?
(A)能清除水庫的淤泥,確保水庫發揮功能而不必再建
水庫。
(B)能刺激新產業誕生,化危機為轉機。
(C)能製造就業機會,創造循環經濟模式。
(D)能提高經濟效能,增加國家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