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頁,共5頁
21. 青年節的由來與下列何事有關?(A)保路運動(B)辛亥革命(C)黃花岡之役(D)惠州起義。
「五四」是十六年前的一個可紀念的日子。……當日下午,某地的十幾個學校的幾千學生集會在天
安門,人人手裡拿着一面白旗,寫着『還我○○』,『誅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等字
樣。他們整隊出中華門,前面兩面很大的國旗,中間夾着一副輓聯,上款是『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遺臭千古』。……他們沿路散了許多傳單。」(節錄自 胡適《紀念「五四」》)
五四運動是民國初年由青年學生發起的愛國運動,請參閱右圖回答問題:
22. 五四運動是因圖中哪一地區的問題而發生的?(A)壬(B)庚(C)辛(D)甲。
23. 承上題,有關此區的問題與五四運動發生之時代背景,下列敘述何者有
誤? (A)此區於清末甲午戰爭後,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B)第一次世界大
戰期間,日本藉口對中國宣戰,派兵奪取此區權益(C)日本向袁世凱提出
「二十一條要求」,意圖得到此區特權,北京政府後被迫接受部分條款,
是為五九國恥(D)中華民國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身分參加巴黎和會,
提出收回此區權益,和會卻將此區權益轉交日本繼承。
24. 五四運動的愛國風潮後來遍及全中國,請問,五四運動最初爆發的地點在圖中哪一區?(A)己(B)庚
(C)辛(D)甲。
二、單一選擇題:(每題 2分)
25. 20 世紀初,中國某家報紙發表了一組專電,其部分內容為:「……傳聞當軍變時,統制張彪措手不
及,已被各軍槍殺,協標統以下各官死者甚眾。」、「……聞起事時,新軍在內作應,革命黨由城外
攻入,故能得手……。」分析電文內容,應指哪下列一件史事?(註:協、標、統為清末新軍的單位
名稱)(A)廣州新軍之役(B)廣州黃花岡之役(C)武昌起事(D)二次革命。
26. 蔡元培曾於清末考取進士,於民國成立後,成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後來被任命為某大學校長,
在擔任校長期間,對各種學說均秉持思想自由的原則,聘任教員一律以學術造詣為標準,並破除學生
只求做官發財的謬見和專己守殘的陋風,使這所大學成為日後的新文化運動及學術重鎮。請問:上文
中的這所大學是下列何者?(A)清華大學(B)交通大學(C)復旦大學(D)北京大學。
27. 梁啟超曾寫文章譏諷民初的某政治人物:「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滿洲立憲,忽而五族共
和,忽而臨時總統,忽而正式總統,忽而制定約法,忽而修改約法,忽而召集國會,忽而解散國會,
忽而內閣制,忽而總統制,忽而任期總統,忽而終身總統,忽而以約法暫代憲法,忽而催促制定憲
法……。」請問:此人物指的是誰?(A)溥儀(B)袁世凱(C)段祺瑞(D)孫中山。
28. 文化變遷可分為器物層次、制度層次、思想文化層次,若將清代至民國的改革:(甲)戊戌變法(乙)新
文化運動(丙)自強運動,按照「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順序加以排列,請問,正確順序為何?
(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
29. 阿建最近看了一部時代劇「民國風雲」,對清末的革命運動產生興趣,搜尋並分析相關歷史資料後發
現,「廣州黃花岡之役」以及「武昌起事」兩者有其共同之處。請問:下列何者正確?(A)皆發生於
20 世紀初(B)前者的導火線為鐵路國有政策(C)後者導火線為立憲運動(D)前者成功,後者失敗。
30. 某人認為「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當此過渡時
期,唯有先廢漢字,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請問:這段言論,最有可能出現於下列哪一
時代的中國呢?(A)1840 年代(B)1880 年代(C)1910 年代(D)1960 年代。
31. 凡事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打敗中國,證明了「明治維新」
的成功,但若從戰敗的中國來看,卻帶了不同的影響。請問:甲午戰爭的戰敗帶給中國的影響為下列
何者?(A)證明戊戌變法失敗(B)臺灣被迫開港通商(C)立憲運動的興起(D)孫中山投身革命。
32. 民國初年發表的《共和與君主論》稱:「……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
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結果……中國將來必因總統繼承問題『釀成禍亂』……如一時不即撲
滅,或馴至敗壞中國之獨立……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請問:策畫此
篇言論的幕後推手最可能是下列何人?(A)袁世凱(B)宋教仁(C)陳獨秀(D)溥儀。
33. 關於民國成立之初的史實,下列何者正確?(A)中華民國元年是西元 1912年(B)民國元年,中華民國
正式在北京成立(C)後來臨時政府遷往南京(D)孫中山當選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