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從養成習慣開始:理解孩子與自我控制的大腦發展

格式
pdf
大小
608.57 KB
頁數
5
作者
101452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11-29,离现在 3 32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2021 年 12ˊ月 169 期 

 

自律從養成習慣開始

 

 

為什麼想要孩子自律? 

家長們不妨靜下心思考,為什麼我們希望孩子自律?自律有哪些好處?你自己是自

律的人嗎?那麼你通常如何計劃、開始並且維持正向的好習慣? 

臨床經驗中,多數父母希望孩子自律,無非是為了大人方便管教,節省重複給指令

的時間,並且希望說一次孩子就做到,最多不要說超過三次(因為一直講一樣的話

讓人煩躁)。然而,若我們對孩子的發展或是性格特質懷有錯誤期待,也就免不了

落入彼此無法互相理解,並且時時上演親子衝突,最終上網諮詢其他家長「我的孩

子怎麼了?」或許有少數家長能夠自省「我的教養方式出了什麼問題?」 

自律與自我控制的大腦發展 

處在這個物資豐盛的時代,能讓人分心的事物太多,手機、電腦、電視、遊戲機、

玩具等有趣的事物唾手可得,要孩子在眾多好玩、新奇、有趣的玩具中,選擇寫作

業、執行生活常規,培養自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研究文獻指出掌管注意力、衝動控制、計畫、推理,以及「協調目標導向行為」等

高階運思能力的腦區-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平均 25 歲才會成熟

[1]

;換句

話說,前額葉猶如人體這家公司的總執行長,相當於培養一個能夠獨立思考、重要

時刻做出正確判斷的高階主管,至少需要 25 年的時間。也因此,想要培養自律的孩

子或是自律的習慣,需要有這樣長期陪伴、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陪伴孩子在人生

background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2021 年 12ˊ月 169 期 

 

中的不同時刻,為自己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並且持之以恆的執行。 

養成自律之前-計畫的能力 

回到此時此刻,孩子們在家庭、學校等社會環境中,透過學習累積不同經驗;但是

人有趨樂避苦的天性,尤其大腦正在發育及尚未成熟的孩子們,更容易在習慣還沒

建立前,難以克制享樂的衝動。 

前額葉皮質掌管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其中之一為「計畫」的能力。

研究文獻指出,有效的計畫,包含設定目標、羅列出達成目標所需的工作清單,並

且執行每個步驟,直到目標達成;同時也表示,兒童及青少年計畫與組織的能力是

相對不足的,但會隨著大腦發展的成熟度而隨之進步

[2]

。 

然而,養成一個小習慣需要多少時間?研究人員發現大約 4 歲的兒童就能有簡單的

計畫能力,雖然可能漏洞百出,但透過嘗試與修正,可以在遊戲或生活中達成小小

的目標。相當於入幼稚園小班之後,家長就可以觀察並教導孩子如何計畫和達成簡

單的生活常規,並且儘量在每天的固定時段進行。例如將一個工作任務分段拆解成

不同步驟,並逐步完成。舉例來說,想要孩子學會收玩具的習慣,可以拆解成:(A)

分類-與孩子一起討論,他想要依據玩具的顏色、功能、還是其他方式分類。(B)視

覺提醒-根據孩子的能力,與之共同製作分類標籤,學齡前的兒童善用圖卡、照片

等圖像化的提示,學齡的孩子則可直接使用文字標籤。(C)收納-將玩具根據討論的

方式,放進分類好的箱子裡。(D)回顧-帶領孩子回顧收納玩具的好處,並強調此行

為的「動機」,不僅利己也利他;也就是說,把玩具收好,可以幫助自己更快找到

background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2021 年 12ˊ月 169 期 

 

玩具,以及和家人共同享有整齊的空間。 

養成自律過程-強調行為動機 

抓緊孩子自發完成工作任務的時機,用力強調其行為背後的正向動機。除了上述收

玩具的例子,家長不妨再次思考,我們期待孩子的生活規範中,背後的目的及意義

是什麼?例如:希望孩子不要挑食,多吃蔬菜;當孩子勇敢嘗試了一口他不喜歡的

蔬菜之後,如果家長的反應是「對嘛,你明明可以,幹嘛不吃」,反而忽略了孩子

的努力,此時可以用力強調的動機「你為了健康,勇敢地吃了蔬菜,我好佩服你!」

或是,希望孩子好好完成作業,當孩子完成作業後,可以強調「你為了學到更多的

知識、學得更紮實,每天努力的練習,又辛苦又不容易喔!」 

此舉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

力被看見,而且這樣的努力有著利己利他的正向後果,相信一定更有動力持續下去。 

建立自律的過程還要多久? 

大家或許聽過一個都市傳說「21 天養成新習慣」。回顧這個說法的源頭,是一位整

形外科醫師的臨床觀察,他發現截肢、整形等病人平均需要三週的時間,適應及習

慣自己的身體變化;卻因此演變成養成習慣只要 21 天,不僅誤會很大,也讓要養成

新習慣的人壓力很大。 

日後,Lally 等學者的研究發現

[3]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這個目標的難易程度,以及每

個人不同的性格,每一天執行的情境下,形成新的習慣「平均需要 66 天」,而依據

習慣大小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 

background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2021 年 12ˊ月 169 期 

 

因此,家長必須拋棄「為什麼我講了十幾次他都還不會」的信念。無論講了幾次,

孩子沒有做就等於零經驗,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與實作經驗就顯得十分重要,

也會形塑孩子的大腦結構。除此之外,Lally 等學者也發現,過程中有幾次沒做到、

做不好,並不會打斷形成習慣的歷程。我們和孩子都不是機器,難保不會出錯,因

此允許自己和孩子偶有失誤、做不完整,然後一起看看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改進;

避免太快陷入「肯定是孩子懶惰、一定是我不會教」等自我評價、攻擊和詆毀,不

利於親子關係的想法。相信持續的陪伴、嘗試、透過學習累積經驗,都能發現孩子

的進步。 

祝福每一位愛孩子的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能夠更有彈性的調整自己和孩子

相處的方式,即便無法自律也沒關係,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性格特質更有利於

彼此互相陪伴,走更長遠的路。 

參考資料 

1.  Arain, M., Haque, M., Johal, L., Mathur, P., Nel, W., Rais, A., Sandhu, R., & 

Sharma, S. (2013). Maturation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9, 449

–461. https://doi.org/10.2147/NDT.S39776 

2.  Uytun, M. (2018). Development Period of Prefrontal Cortex. Intech open 

access. DOI: 10.5772/intechopen.78697 

3.  Lally, P., van Jaarsveld, C.H.M, Potts, H.W.W., Wardle, J. (2009). How are 

habits formed: Modelling habit 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 998

–1009. 

  

background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2021 年 12ˊ月 169 期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陳嘉淳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