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決勝負:校長劉鬆彥談21世紀人才的三大能力

格式
pdf
大小
130.83 KB
頁數
1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3-29,离现在 3 20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品格決勝負               校長 劉松彥 

    「在人生的歷程中,幸福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奮、

自我修養、自我磨練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依靠誠實、正直和不折不扣履行自己的職責。」

著名作家斯邁爾因斯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告訴年輕人的這一段話至今仍然適用,亦即人生的幸

福要靠品格的修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89 年討論人類面對二十一世紀挑戰並研擬對策時點出新世紀教

育特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重要的多。針對二十一世紀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國外專

家學者討論結果認為有三大能力: 

    一、學業能力: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應用、資訊處理、外語知識等能力。 

    二、個人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適應能力、終身學習能

力等。 

    三、公民能力:即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

解與欣賞的能力。 

    有別於傳統品格教育偏重第一項能力,世界各國陸續將新的品格教育列入學校教材,課

程強調多元整合,從體驗著手,落實生活,並培養道德實踐能力。我國對此趨勢亦不敢掉以

輕心,在最近這幾年由教育部不停推行各種品格教育運動可以看出政府對此的重視,從一些

社會事件如拾金不昧大受讚賞,索取三成報酬的行為雖不違法但受與論批判後多不敢再要求

等等,顯見社會對高道德標準的期待;此外大專院校也陸續開始推動服務觀念,要求學生需

有一定時數的社會服務才能畢業,此舉無非是想喚醒學生對社會的公民責任。 

    品格該怎麼教呢?大人以身作則就是最佳示範,「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小孩最常

接觸的生活環境除了家庭外,就是學校,所以除了社會這個大環境外,家庭、學校對小孩道

德的養成影響非常深遠,故社會上政治人物及新聞媒體、電視節目也都需注意對小孩道德層

面的影響,可惜我國社會在這方面多的是負面效應,因此在家庭及學校方面需付出更大的心

力。在學校方面的品格教育也需因應時代需求採用適合的教學模式,對此美國學者瑞安提出

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供教師們採用: 

一、  榜樣:老師本身成為道德示範,在課堂上介紹值得學習的歷史英雄或社會人物

典範。 

二、  解釋:與學生誠實對話,解除其疑惑,啟發他們的道德認知。 

三、  勸勉:從感情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道德勇氣。 

四、  環境:創造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五、  體驗:教會學生一些有用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的貢獻。 

    這些教學模式的應用在國內已被推動多年,如在慈濟中、小學,品格教育不是口號,而

是化約在生活教育中實施;從掃地到吃飯,從安靜打菜用餐到感恩打飯菜同學,禮儀就從這些

小地方學起。這幾年國內推行的行善運動,服務觀念等無一不緊扣著生活體驗教育與公民責

任。未來的企業會把品格當作人才晉用的優先考量,未來的社會品質也決定於國民的道德品

質,政府廉政指標甚至是國家競爭力的表現。 

    從週遭的人事物去體會及尋找值得學習的行為,並由生活中的細節開始,落實於生活習
慣當中,讓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好,未來的勝負關鍵就在品格,培養好品格

就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