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2
,离现在 17
年 10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84
國小特殊教育
淺談國小資優生的品格教育
邱如鈺
在台灣的品格教育風潮中,透過分析其重要啟蒙時機,以及資優生在品格教育方
面的需求,來瞭解品格教育與國小資優教育間的關係。筆者彙整品格與資優教育相關
文獻後,將其區分為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資源整合與教師自我成長等四個面向,並
提出十點建議,盼能作為班級中有資優生的普通班教師,以及資優資源班的國小教師
進行教學之參考。
中文關鍵字:品格教育、國小資優生
英文關鍵字:charactereducation,elementaryschoolgiftedstudents.
壹、前言
近年來台灣各界的重大弊案頻傳,無論
是因為國家一級元首涉嫌貪瀆,而轟動國際
媒體的國務機要費案件,或是太平洋
SOGO
的股權爭奪、台開內線交易,以及王氏父子
的力霸與東森集團超完美切割等等,真可謂
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這些身為社會指標
型人物的政治領導高層、企業主管菁英成為
問題的根源者,在教育界宛如投入一枚原子
彈般引發了強烈的震盪與反思,沈寂多時的
「品格教育」於是再度浮出檯面。
古人有云:「人才無品,其禍甚於庸
才」,美國總統羅斯福亦言明:「只教一個
人認知,而不教他品格,就等於培養一個威
脅者到社會中」。板橋國中薛春光校長表
示,過去的品格教育往往以行為偏差的學生
作為輔導對象,然而由於社會過度重視學業
的發展,讓成績優秀的人習慣於得到掌聲,
不認為自己需要付出些什麼,因此現在更令
人擔心的其實是「資優生的品格教育」(何
琦瑜,
2007)。
貳、品格教育的重要時機
究竟品格的培養應該從何時開始呢?陽
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
2007)指
出:「今天談品格培養,我們必須瞭解它是
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
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
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
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由此可知,
品格教育是從一個人的幼兒時期、兒童時
期、青年時期,以至於邁入社會都不可或缺
的,特別在品格初成形時需要師長們更多的
關注,其中國小階段的品格教育又扮演著關
鍵性的角色。
依據教育心理學家
Piaget的道德發展
國小特殊教育 第
45
期 民97年6月 84-90頁
國小特殊教育
85
論,國小時期的兒童正處於「他律」(約
五~十歲),並緊接著邁入「自律」(約十
歲以後)的階段。「他律」階段兒童的邏輯
思考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對抽象道德概念的
認知並不清楚,且常無法堅持到底,會以事
情或行為的具體後果來判斷其是非善惡;而
「自律」階段的孩子,對於道德規範已開始
有認知上估算與修正的能力,也會選擇性地
接受環境對他們的要求,並且能以行為的動
機作為善惡判斷的根據,邁入道德規範較成
熟的階段(孫台鼎,
2007)。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曾表示:「由於國中
之後升學主義籠罩,品格教育的啟蒙應該是
在小學,老師很有耐性地帶,教小孩何謂合
宜的行為,就會奠下基礎」(何琦瑜、鄭一
青,
2004)。品格的培養是一種長期觀察、
模仿後內化的成果,因此國小時期的品格教
育相當重要,若是不好的習慣已經養成,只
是單純的禁止是無效的,還需要協助其重新
建立正確的觀念及行為,如此無論是家庭、
學校,甚至整個社會都需要付出加倍的代
價。
參、資優生的品格教育需求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資優學生在許多特
徵上與普通學生有所不同,即使是資優的群
體本身就有極大的個別差異。
Kitano和Kirby
在
1986年分析篩選資優兒童的檢核表,認為
資優兒童的特質之一為「對於道德方面的話
題感興趣,質疑對與錯及成人的主題,如宗
教和政治」(引自賴翠媛,
2000,14頁),
顯示在品格教育方面,資優兒童本身較同齡
者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與需求。
由情意發展的觀點而言,
Danbrowski指
出因為資優兒童在情緒上往往具有「過度激
動(
over-excitabilities)」的特質,使其對
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環境相當敏感,他們
同理心強、關心他人及社會、憂慮社會問
題,甚至可能產生心身性反應,如胃痛、焦
慮、抑鬱等(郭靜姿,
2000)。
從道德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道德發展
和智能發展有關,一般而言,資優學生對於
道德和價值的問題較為敏感,哪些行為是好
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他們有較清楚的認
知。也有學者認為,發展超前的小孩較不會
自我中心,能夠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因
此,資優學生較同齡兒童更早發展和內化其
價值觀,有正義感,他們要求自己的行為和
態度必須一致;然而,他們不僅對自己如
此,也常以此標準來要求別人,無法忍受不
合理的事物,或是道德判斷上的灰色地帶,
因此容易引起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吳昆
壽,
2006)。
總結上述所言,資優兒童的過度激動、
敏感等身心特質,結合其智能的快速發展,
促使他們對品格與道德方面的議題感到高度
的興趣,並更早進行深入的思考,若師長未
適時加以妥善引導,則容易引發個體本身及
人際間的問題,甚至影響其終生的發展,因
此品格教育對於資優生而言是絕對必要的,
且有其需求的迫切性。
86
國小特殊教育
肆、國小資優生的品格教育內涵
許多人都很關心,究竟資優生的品格該
教些什麼?怎麼教?從社會、學校、教師及
家長的觀點,有各自需要注意之處,受限於
篇幅,本文僅以國小教師的觀點加以說明。
筆者整理美國品格教育聯盟(
Character
EducationPartnership,CEP,簡稱品盟)所
接櫫的「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個原則」與
「九種有效的品格教學策略」(吳怡靜,
2007)、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提出
的「
5E」教學模式(周慧菁,2004)等許多
相關研究,以及資優課程與情意教學相關原
則,將其區分為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資源
整合與教師自我成長等四個面向,並提出十
點建議,盼能作為班級中有資優生的普通班
教師,以及資優資源班的教師進行教學之參
考。
一、課程設計
(一)將品格明確列為教學計畫重點
品盟在二00五年提出「品格教育,
這麼教就對了」(
WhatWorksinCharacter
Education)的研究報告,從一百多種評量品
格教育的科學文獻中,過濾、鎖定了三十三
種被認為有效的教學方法,發現其中半數以
上的計畫,不是開宗明義把品格當作教學核
心,就是將道德、價值、德行與倫理納入教
學重點(吳怡靜,
2007)。
品格至要(
Character Counts)聯盟所
推出的「品格的六大支柱」(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
賴、關懷與公民責任,有針對小學所設計的
參考教材,包括目標、具體的行為準則、可
以和學生一起討論的問題,以及作業練習等
(周慧菁,
2004),可提供教師做為設計課
程的參考,然而由於資優生個別差異極大,
實際教學的內容仍應視學生的表現和需求來
做調整。
(二)融入學科課程
「品格教育應當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
學校的課程必須在每一個可能的機會中,引
導學生內化核心價值,並對核心價值有所認
同與承諾」,是品盟所提出有效品格教學的
第七個原則,「將品格教育融入學科課程」
同時也是九種有效教學策略之一,顯示品格
教育必須和學科的課程作緊密的配合,才能
發揮最佳的學習效果。
目前台灣的教育法規明訂,一般智能資
優班在國民教育階段均為分散式,雖然各校
運作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多採取外加或抽離
方式進行課程,在有限的時間中,教師可以
嘗試將品格教育的內涵與九年一貫的六大領
域,或是資優生的獨立研究、校外教學主題
作結合,相信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提供學習楷模
「提供榜樣與導師」是有效的品格教育
策略之一,因為提供同儕或成人榜樣(包括
真人和文學杜撰人物在內)以及值得信賴
的輔導人,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健全品格;
瑞 安 的 「
5 E 」 教 學 模 式 也 指 出 「 榜 樣 」
(
example)十分重要,其重點在於教師本
身要成為道德示範者,並且提供值得學習的
人物典範。
毛連塭(
2001)表示,資優生學習的楷
模一般分為兩種:其一為資優或有成就的名
人,其中以資優特質或事業成就與資優生相
國小特殊教育
87
近者較佳,因為較容易使資優生產生認同
感;其二為慈善家或宗教家,使資優生不僅
將成功歸於自己的能力,更能體會自己的社
會責任。
因此,教師在實施品格教育時可選擇綜
合上述兩種特質的人物,作為資優生學習的
楷模。例如十五歲即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科
學學士雙學位,並創立「世界兒童組織」
(
WorldChildrenOrganization)的資優兒童
徐安廬,或是身為全球首富,卻每年撥出一
段時間到落後國家進行「學習之旅」,並投
下近
300億美元,創立出世界最大慈善事業
的比爾蓋茲。
二、教學實施
(一)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品盟提出的九種有效的品格策略中指
出,「直接的講解、灌輸,向來是引導品格
的好方法之一」,教師能夠直接對於核心品
格的內涵進行說明,能給予學生明確而具體
的觀念,然而研究結果也同時發現,「有效
的品格教學計畫很少只用單一種策略就奏
效」,在報告所調查的三十幾種教學計畫
中,就平均採用高達七種的策略。
對於資優兒童而言,課程的多樣化和
複 雜 化 也 是 其 學 習 需 求 之 一 ( 毛 連 塭 ,
2001),而且「有效的品格教學必須配合有
意義、有挑戰性的學術課程,以合作學習、
問題解決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教學方法,增
加學生的興趣與成效,並鼓勵道德思辯」亦
是有效品格教學的重要原則。即使是同一主
題,但是多管齊下的方式能夠更加地引發資
優生的學習興趣,並提升教學成效。
(二)實作體驗
有效品格教學的第五個原則為:「提供
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來發展品格。『做中
學』的效果最好。要發展健全的品格,學生
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實作機會,在日常的互
動、討論與服務中,實際應用到憐憫、責任
與公平等價值」;「
5E」教學模式中也強
調,透過「體驗」(
experiment)教會學生
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使
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對自己、對別人或對社會
有所貢獻。
對於資優生而言,假設性的問題對培養
其創造思考能力有其功能,但是,仍以相關
的實際問題較能引起資優生的學習興趣,也
較能獲得研究資料和資源協助,且教師可安
排學生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並鼓
勵將結果呈現給主題有關的專家學者或機關
團體(毛連塭,
2001)。
例如,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將假日擔任醫
院病床讀報志工的心得與建議,重新彙整之
後給該院做為參考,不僅幫助資優生對這項
「關懷」的行動更深入思考,並且能實質上
對醫療體系有所幫助,也使學生建立自己能
夠有益於社會的自信感。
(三)鼓勵互動
資優生較傾向於獨立學習,然而目前的
社會需求講求團隊運作,無論是否身為領導
者都必須能夠與他人合作。一項針對美國企
業主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企業主認為最重
要的四項能力與態度,分別是:溝通能力
(包括口頭及書面)、誠實與正直、團隊
合作技能與人際相處能力(引自李雪莉,
2007),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對於資優生而言
更形重要。
88
國小特殊教育
「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是品格教學的九
種有效教學策略之一,也是「
5E」教學模
式中所強調的「解釋」(
explanation),最
常見的方式是以課堂或小組方式進行討論。
透過討論,能夠訓練資優生在面對各種問題
時,能深入思考、加以評估並選擇立場,也
知道在面臨不同或對立的意見和觀點時,應
該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加以處理。討論進行
的重點在於師生、同儕之間能夠真誠對話,
教師需要適時的加以引導,而非讓學生們各
說各話,或教師單方面硬性的價值灌輸。
例如教師在教導「誠實」的品格時,可
以「要考試了,可是書讀不完,我可不可以
作弊?」讓學生發表意見,再進一步討論
「我對別人作弊的看法」、「不能作弊,該
怎麼辦?」或「作弊會對自己和別人產生什
麼影響?」。
除了討論法、角色扮演、戲劇、合作學
習和辯論會等之外,創造思考教學中常使用
的腦力激盪法也是值得參考的互動方式之
一。
三、資源整合
(一)創造品格優秀的環境
究竟環境對於品格教育的實施有多重
要?在「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個原則」中,
就以教育活動(包括教師身教、師生關係、
紀律教育、課程架構、教學過程、學習評
量、學校環境、家長參與、課外活動等)、
學校氣氛(成為一個有禮貌、關懷、正義的
社群)與教職員工(從老師到司機,所有人
都富有品格教育的責任,需要成為一個學習
型、有道德的社群)三個面向來強調環境的
重要性。瑞安所提出「
5E」中的「環境」
(
environment)也認為,實施品格教育需要
創造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在課程進行中,可以透過問答、討論、
閱讀、報告等方式,鼓勵兒童參與,養成資
優生主動學習的意願;並且培養其責任感,
使其對所有的事物有負責、認真的態度,不
因為挫折而半途而廢(賴翠媛,
2000)。教
師本身的態度更為重要,對於資優生的不同
意見,應以接納的態度反應之,使學生感覺
受到尊重,在適當的時機時提出建設性的意
見,共同商討對策或答案,這樣學生以後才
會願意繼續運用思考(毛連塭,
2001),並
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見。
(二)爭取家長與社區的參與
「讓家長和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學生品格
陶冶的工作」是有效品格教育的第十項原
則,也是九種有效的品格教學策略之一。結
合家長的力量,可以大大提高成功機率,學
校應邀請家長代表加入品格教育工作委員
會,以明確瞭解學校品格教育的目標、核心
價值、推動方式及家庭可以如何協助,教師
也可以在教學中常常與家長溝通、合作。品
盟研究許多相關文獻後表示,通常這樣的合
作有兩種作法:一種是把家長當作消費者
(提供相關的訓練),另一種則把家長與社
區成員當成伙伴(讓他們參與品格教育計畫
的規劃與執行),教師可視情況選擇合適的
方法(吳怡靜,
2007)。
一般而言,資優生的家長對於學校事務
的參與度較高,教師可以透過期初的資優班
說明會,或平時的聯絡簿、電話、班刊、好
國小特殊教育
89
文共讀、讀書會或家長日的形式,與家長針
對所欲進行品格教育的內涵作說明,讓家長
瞭解其對資優生的價值性與重要性,並且鼓
勵家長在家中一同配合,或是可以協助相關
教學的進行。
四、教師自我成長
(一)以身作則
這是品格教育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對所
有學生而言最具說服力的教材。我們無法要
求一個孩子做到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部
分,更何況是對於觀察力敏銳的資優生,他
們常會對成人言行不一的舉止產生強烈的質
疑,因此教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的示範,並且
常常對自身的態度與行為作省思。
(二)注重師資專業培訓
在實施品格教育時,我們常發現一個矛
盾的現象,即使品格教育被視為學校課程中
的一部份,然而卻被排除在正式的師資培育
課程之外
(Revell&Arthur,2007)。因此,有
效的教學策略中指出「有效的教學計畫需要
為進行品格教學的教師們提供充分的在職訓
練」,無論是透過研習活動、讀書會或研討
會的形式,都十分有幫助。
伍、結語
美國總統甘迺迪曾說:「一個國家若非
走在教育的路上,就是走向災禍」。
面對國內長期偏向於升學主義的教育氛
圍,前教育部長曾志朗(
1999)曾說:「我
們的學生試考得太多,書讀得太少,所以對
社會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態完全不能理
解,更不要說體會。」人們將資優生視為國
家未來的中堅份子,因此品格教育必須從國
小的資優教育開始扎根,因為,台灣未來的
命運是操縱在這些孩子的手中。
(本文作者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參考文獻
毛連塭(
2001)。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
臺北市:五南。
何琦瑜(
2007)。教與罰的掙扎。在何琦
瑜、吳毓珍編著,教出品格力(80-92
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琦瑜、鄭一青(
2004)。黃榮村(教育部
長):教品格,老師要站得穩。在何
琦瑜、鄭一青編著,品格決勝負—未
來人才的秘密(38-42頁)。臺北市:
天下雜誌。
吳怡靜(
2007)。品格,這樣教就對了!。
在何琦瑜、吳毓珍編著,教出品格力
(
55-62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昆壽(
2006)。資優教育概論(1版)。
臺北市:心理。
李雪莉(
2007)。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
教授劉孟奇:職場目標從五年規劃開
始。天下雜誌,2007年教育特刊 獨立
與探索,291-292。
周慧菁(
2004)。品格要怎麼教?。在何琦
瑜、鄭一青編著,品格決勝負—未來
人才的秘密(46-55頁)。臺北市:天
下雜誌。
洪蘭(
2007)。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
在何琦瑜、吳毓珍編著,教出品格力
90
國小特殊教育
(頁
63-71)。臺北市:天下雜誌。
孫台鼎(
2007)。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如何
教?。在何琦瑜、吳毓珍編著,教出
品格力(72-77頁)。臺北市:天下雜
誌。
郭靜姿(
2000)。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
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
曾志朗(
1999.1.3)。生命教育--教改不能
遺漏的一環,聯合報,4版。
賴翠媛(
2000)。資優兒童教材教法。臺北
市:五南。
Revell, L., &Arthur, J. (2007). Character
educationinschoolsandtheeducation
ofteachers.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6
(1),79-92.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