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政府九十六年度研究報告
『對聯』文學應用於國小語文領域之探討
研究人
服務單位:南投縣虎山國民小學
研究人員:宋怡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
目錄
『對聯』文學應用於國小語文領域之探討
對聯是中國漢民族的一種特殊文學表現,由於強烈結合了中國文字形、音、義的特性,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不可取代的獨特文學體式。除了文體上的特殊性,也因常被懸掛於柱上壁間,融合漢字的書法藝術,更創造出獨特的文學意境和藝術美感。自唐宋以來,對聯逐漸興盛,深入擴展在各個階層領域之中,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文學。對聯文學至今仍不會消亡,主要是因為被民間廣泛運用,並且其內容可以反應中國人的社會,是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文學體裁。
依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為「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並強調課程之設計應由知識轉變為能力,同時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
有鑑於此,將對聯文學運用在國小的語文領域教學現場,不但可讓學生欣賞民間文學之美,增進語文知識,並且可以進而培養學生關懷鄉土、地方之人文素養。故本研究以「對聯」文學應用於國小語文領域作探討,以期能對語文、鄉土教學有所助益。
對聯文體起源很早,而盛行在明清兩代,並在清代受到重視,開始蒐集整理聯語,加以分類,研究格律作法。要了解對聯文體,就必須從文獻資料著手。
近代對於楹聯的研究,無論是在書籍或是期刊的研究,大多是偏重於蒐集或整理某人某地的聯話,或是泛論楹聯的文章。以下就現有對楹聯研究的資料分為專書、學位論文來分別敘述:
1.梁章鉅1的《楹聯叢話》:
中國楹聯史中相當重要的聯話著作,就是清代梁章鉅、梁恭辰父子於道光年間所撰寫的《楹聯叢話》一系列的書。此系列包括六部巨作:《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楹聯四話》、《巧對錄》、《巧對續錄》。在這幾部書籍問世後,對楹聯的採集和研究的風氣遂開始興盛起來。
2.廣文書局出版之《楹聯叢編》2:
由台灣廣文書局所出版的《楹聯叢編》,共分為八冊。特別在第一冊中,蒐羅豐富的楹聯寫作技巧和法則,對於楹聯的體式章法有更深入的解說。而第二至第七冊,則收錄有各類的聯語,有:「楹聯精華、新選對聯備要、婚喪喜慶對聯彙編、應酬對聯大全、校正對聯大觀、通俗對聯新編、商業新楹聯、應用新楹聯、才子巧對菁華、分類新式對聯大觀、中華新對聯、新時代萬有楹聯、白話對聯大全、萬有對聯彙海、新楹聯匯海、對聯大觀、楹聯觀海、楹聯錄存」,在第八冊的部分則另輯有「絕妙滑稽聯話、格言聯璧、唐詩聯選」3三者,使人能了解聯語不同的類型。
3.江西人民出版社之《聯話叢編》4:
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聯話叢編》套書,共有七集。其內容豐富,收明清至民國期間二十九家的三十七種聯話。按評述對象分為三種:一為關於楹聯的聯話,為《聯話叢編》的主體,如:梁章鉅《楹聯叢話》、林慶銓《楹聯述錄》、向義《六碑龕貴山聯語》、劉大白《白屋聯話》等。二則為關於「巧對」的介紹與評釋之書籍,以提供分別「楹聯」和「巧對」之不同卻又相關聯性,如:馮夢龍《金聲巧聯》、梁章鉅《巧對錄》等。最末一種則為「詩鐘」,是作為聯話的一種補充,如:易順鼎《詩鐘說夢》、王毓菁《詩鐘話》、趙熙《香宋雜記》、宗威《詩鐘小識》。5由於聯話部分蒐羅之資料頗為詳盡,論述亦自精當,常有新意,故在本研究中常引為佐證資料。
4.其他:
除了上述三種搜羅楹聯作品的套書外,還有對楹聯作出較全面性介紹的書,如:張治先生所著《對聯之研究與學習》6,對於對聯的創作有基本的介紹,內容簡明。余德泉先生的《對聯通》7,此書對於楹聯的起源發展、特色,以及楹聯的馬蹄韻多有介紹。梁石、梁棟所編的《中國對聯寶典》8分為實用部和薈萃部,使讀者了解楹聯的應用和鑑賞。陳圖麟先生的《實用楹聯大全》9一書,則將所蒐集古今中外楹聯分為七大類,以供鑑賞。汪少林《中國楹聯鑑賞辭典》10選輯古今楹聯750餘幅,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賞析篇,再來是墨迹篇,最末為作法篇,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工具書。甘桁《楹聯百話》11共收文105篇,或介紹楹聯歷史、特點和分類,或介紹楹聯和聯家,有詳注,有簡析、溯源和例解,提供讀者對於楹聯有較全面性的認識。其他與楹聯相關的書,由於數量甚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博碩士論文方面,張振輝所著之《中國傳統住宅及庭園之匾聯研究-以臺灣傳統住宅及庭園為例》12:該論文以中國及臺灣傳統住宅及庭園之匾聯與形式作深入的探索,並專章討論中國傳統建築之匾聯源流,調查記錄詳細,可以窺知臺灣傳統住宅林園之匾聯特色,但文中未見文學欣賞的分析,甚是遺憾。
探討楹聯的學位論文則大多偏重於以祠廟楹聯之文學內容與民間信仰結合的研究,如:黃慧文《寺廟的匾聯-以花蓮延平王廟為核心之研究》13:以修辭學之角度解析臺灣後山花蓮地區寺廟匾聯,對匾聯加註內涵意義,使匾聯深刻意涵呈現,旁以文史佐證匾聯意義,在寺廟歷史沿革與發展、神祇背景的追本溯源。而在論文後並附錄有以對聯為教學設計的「鄉土教學活動設計」,對應用對聯於教學上是一重要參考資訊。
至於其他相關論文尚有:陳秀惠《台灣傳統寺廟匾聯研究-以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為例》14:主要在探討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形成發展與開漳聖王廟群之匾聯文化。劉燕玉《臺灣三山國王廟匾聯研究─以新竹縣及宜蘭冬山鄉為例》15:主要在探討台灣三山國王廟的匾聯特色。劉予臻《宗教寺廟與民間文學關係之研究-以花蓮青蓮寺為中心》16,以花蓮瑞穗鄕青蓮寺為中心,透過寺廟文化的承載牽引,就其間楹聯與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內涵,探討寺廟文化和民間文學的關係。上述對於研究和保存台灣的匾聯皆能提供豐富的資料,並能更了解匾聯中所含的特殊文化。
台灣地區在1994年由林明德先生主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的《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7,則對於台澎金馬地區具特殊文化背景或歷史價值的古蹟匾聯,分成十個地區進行田野調查。並將蒐集所得資料歸納為四類:宅第、家廟、牌坊類;儒;釋;道祠廟各成一類,除了介紹古蹟的性質外,並透過匾聯中特殊的文化藝術特色突出其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角色地位,對於台灣地區楹聯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對聯』是中國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的型式雖然短小,但運用範圍卻相當廣大。春節時張貼春聯、喜慶上使用喜聯、或是喪禮中的輓聯乃至用於家庭門聯,或其他各式建築,如:園林、寺廟、宅院、樓台、廊榭等有楹柱之處,都可見到楹聯。其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是文人墨客的益智遊戲,也可以是百姓的藝文活動,它是兼具了文學性和應用性的一種文體。
本研究主要探討對聯應用於語文領域教學之成效,研究方法分為兩個進程:
文獻蒐集、回顧:研究者首先要了解「對聯文學」,這必須藉由蒐集文獻、回顧資料著手,能大致理解對聯的運用並進而鑑賞。
整理資料並融入語文教學:由古至今所留下對聯的資料繁多,且聯語內容多為文言,對國小學童而言在學習上較感不易,故要融入語文教學必須由淺入深,以一些與對聯相關之素材吸引學生對此文學感到興趣。
對聯的資料繁多,應用範圍廣大。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僅針對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到的對聯作分類整理後,再予融入教學內容。而由於對聯多以文言的方式表現,若具備較高的語文基礎則更易理解,故實施教學的對象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主。
考慮到對聯之資料繁雜和具有應用性的特色,將研究進度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蒐集、整理資料:2~3個月。
進行融入教學:對聯具應用性的特色,最為所知為過年時所懸掛之春聯,以及廟宇之楹聯。考慮學校課程的安排,以及教學的需求,且由於台灣鄉土年節有至廟宇參拜祈求平安之習俗,故於年節前後進行教學最為適宜,時程亦為2~3月。
進行成果評估和報告撰寫:5月~10月(學生活動設計見附錄2)
研究流程,以下圖1表示:
圖1
1.關於對聯的起源
對於對聯起源,經過學者的考證研究,出現各種不同的說法,各有其理。其中最為熟知的即梁章鉅所提出起源於桃符的說法。由於楹聯懸掛於楹柱上是其最明顯的特徵,故在探論楹聯的起源,會先聯想到春節時張貼於門板的紅紙聯語。
春聯起源於桃符,是桃符的演進。在原來的習俗中,人們在桃木上刻著神荼、鬱壘的神像,用來鎮鬼避邪,後來則發展出在桃木板上書以「神荼」「鬱壘」二神名,故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對聯。
另外,由「文體演變」方向來探論楹聯起源,則認為聯對的體制起於魏晉,而產生聯對體制基礎的「對句」、「對偶」甚至可上推至《尚書》時代。有學者推論聯對應起於魏晉,因當時駢文風氣初起,崇尚玄學、盛行清談的時代,魏晉人士在對話時,往往喜歡作「才語佳對」,如:《晉書•陸雲傳》就載有陸士龍和荀鳴鶴相見時所應答的對句。
中國文字由於單音、獨體的特性,發展出與西方不同的文學類型。追本溯源,楹聯的產生是構築在漢字的特性中,中國自古就發展出「對偶」的修辭方法。在南北朝以至唐代的駢文、律詩、對課等中更將對仗推至高峰,其聲律在唐代形成定式後,發展成獨立的楹聯文學。另外從中國器物題識的習慣與春節桃符等因素的融合,因對仗的形式凝煉工整,運用在各個不同的場合上伸縮自如,懸於楹柱間特別能展現了中國字獨體的線性藝術美,可以說是我國最精緻、最普及的文學藝術形式。
2.關於對聯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題材主題來探討表現方法。由於楹聯的種類繁多,依照研究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在此將以常見的楹聯題材主題區分為時令、慶賀、哀輓、題詞分為四大類楹聯,分別列舉說明:
a.時令類:
包含源遠流長春節的春聯、端午、中秋等民俗節慶日,都是時令的題材。以最為熟知的「春聯」而言:應用在農曆新年的春聯,其內容為表達人們辭歲除舊迎新的歡慶、祝福或願望。因此作者在創作此種類的楹聯時,就必須配合應用的場所來表達。所以春聯多能反映新春氣象,如:「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爆竹傳笑語;臘梅吐幽香。」18等聯語。又如:端午節之楹聯:「保艾思君子;依蒲祝聖人」、「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19等,題材內容均取材於端午節的節俗來描寫。
b.慶賀類:
慶賀類的楹聯有祝壽的壽聯、賀婚的婚聯以及賀生子、喬遷、開業等類型,其中常見的慶賀類楹聯為壽聯和婚聯。
壽聯為祝賀人壽誕之聯語,其內容多為稱讚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評價其事跡貢獻,祝願福壽康寧等。例如:壽左文襄聯:「東閣官梅動詩興;南極老人應壽昌。」20辭意妥貼,極稱左公之才情與身份。
婚聯又稱喜聯,是婚嫁時專用的楹聯。其內容大多表現喜氣盈門的情景和對新婚夫妻的讚美祝賀。例如:賀新婚聯:「插鬢留香花第一;畫眉偷樣月初三」21,語頗新穎。
c.哀輓類:
哀輓類楹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所用22。其最突出的特點在表達悲傷情感的內容。例如:「青鳥傳來,王母歸時環珮冷;玉簫聲斷,秦娥去後鳳樓空。23」為悼亡女性的對聯。
d.題詞類:
題詞依地方的不同,有第宅、名勝、寺廟或商店等等的聯句。而此類中最常見者有第宅聯、廟宇、勝跡、各行各業。如:濟南大明湖有聯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24即是描述大明湖景色相當適切的一幅楹聯。
而行業類的聯語則如:醫館聯:「技術精明治百病;醫德高尚暖千家」25,上聯言醫生的醫術高超,能夠治百病,下言則述即醫德高尚,服務態度良好,能夠使病人的心中充滿溫暖。
根據教學活動設計實施進行評估後發現以下幾點: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方面:
了解中國文化、特色文體之美:對聯的源起與漢字字形、字音、字義的特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器物題識的習慣與春節桃符的風俗融合下,使楹聯有「懸掛」於楹柱的應用特徵,並與書法藝術結合。其內容不但可以抒發情感,且懸於楹柱間特別展現了中國字的線性藝術美,可以說是我國最精緻的文學藝術形式。故欣賞對聯不僅只是書面的文詞之美,更能結合表演、書法、建築等傳統藝術,有助學生體會中國文化、文學之美。
提升聯想的概念:對聯的創作概念來自於審美感知的聯想活動,生動展現中國人以陰陽相對為核心的思維邏輯及哲學精神。其在上下兩句對舉的意象中,擁有獨立而完整的主題,是中國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文體之一。藉由對聯的教學,可以教導學生上、下聯語之語詞對仗或是當句對的概念,如:「天對地」、「黑對白」等。進而讓學生由字詞中聯想相對之詞語,激盪腦力,提升學生語文創作力。
幫助掌握詩句的意旨:對聯是由上下兩句相對的聯語所構成。在簡約的篇幅中必需完全表達意思,因此幾乎是字字珠璣。然而還是能從簡言片語中找出最關鍵之字詞。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就可由「人增壽」、「春」、「福」這些字詞中推測到這是春聯。如此可訓練學生掌握關鍵字詞,進而了解意旨,頗能增進學生在閱讀古詩時,掌握詩意的效用。
關懷鄉土情懷方面:由於對聯是普遍被民間所運用的文學,因此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對聯。而融入語文領域教學後發現:學生在見到對聯時,大多不再「視而不見」,甚而會去探求對聯內隱藏的意涵或背後的起源。事實上,對聯不但能運用在各個地方,且常依該運用處之特色而表現在聯句之中。例如:各地奉祀關帝的關帝廟楹聯,依其所在位置有所不同,所稱頌之事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楹聯。如:梁章鉅《楹聯叢話•廟祀上》就錄有:
西湖金沙港之關廟在南山北山之中,胡書農學士聯云:『聖至於神,薦馨歷千載而遙,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湖開自漢,崇祀值兩峰相對,有武穆在北,忠肅在南。』又岳廟之左亦有關廟,其門聯云:『德必有鄰,把臂呼岳家父子。忠能澤主,鼎足定漢室君臣。』26
即是以該地地理環境的特點,而將關廟和岳廟分別寫入楹聯的內容中。再舉一例,亦是題於關廟之聯:
河南許州八里橋有關帝廟。壁有畫像:帝騎馬居中,曹公及張遼等分立兩旁,酌酒餞行。有長聯云:『亦知吾故主尚存乎?從今日遍逐天涯,且休道萬鍾千駟。曾許汝立功乃去爾!倘他日相逢歧路,又肯忘樽酒绨袍?』27
此聯以壁上所繪圖之典故來作聯,這個典故來自於《三國演義》所寫曹操替關羽餞行贈袍的故事。以上所舉雖然均是關帝廟之聯,然因所在地之不同,臨場物之有別,因此在取材用典上,也就自然有所取捨,致令楹聯的主題呈現,亦因而大不相同。
是故,若能了解具地方特色性對聯,則自然而然能了解所在土地的故事,培養關懷鄉土的情懷。
教師專業成長:透過本次研究發現,將對聯融入語文領域中,除了對學生學習有所助益外,亦可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能。教學者必需對對聯有一定的認知,方能引導學習,並可借由與學生討論對話,了解學生在語文領域學習上所遭遇之困難,進行相關補救教學,以增強學生學習成就,如此,則可達到「教學相長」之美意。
由於學校班級事務繁忙,加上課程緊湊,對於對聯融入語文領域教學事實上有相當的難度。教學者必須能有效掌控課程安排,方能順利將這樣的課程帶入教學中。
教學內容而言,由於對聯所運用文句對於國小學童而言仍屬於較難理解的階段,因此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挫折而降低興趣。又現今的觀念為測驗領導教學,若無評量的壓力,則學生自主學習意願就會大大減弱,此為教育者所應深思的問題。建議可在語文領域的教材上加入對聯相關資訊,作為基處礎教材之一。
二、鄉土教學的實踐
本次研究中,較為可惜的是未能與學生一起參予採集對聯之活動。由於限於課程和時間不能配合,僅能由教學者於課堂講授後,以「學習單」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若是能安排進行地區計畫性參訪名勝古蹟,則藉由實例的體驗,必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更能有所體悟,亦能更進一步產生對所居住地之情懷。
廣文書局,《楹聯叢編》,台北市,廣文書局,1981年。
龔聯壽 主編,《聯話叢編》(壹~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梁章鉅,《楹聯全話》,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10月。
林明德,《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4年
余德泉,《對聯格律•對聯譜》,湖南,岳麓書社出版,1999年1月。
余德泉,《對聯通》,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張振輝,《中國傳統住宅及庭園之匾聯研究--以臺灣傳統住宅及庭園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慧文,《寺廟的匾聯-以花蓮延平王廟為核心之研究》,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陳秀惠,《台灣傳統寺廟匾聯研究-以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為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劉予臻《宗教寺廟與民間文學關係之研究-以花蓮青蓮寺為中心》,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劉燕玉,《臺灣三山國王廟匾聯研究─以新竹縣及宜蘭冬山鄉為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1.日本淺草寺廟宇楹聯
2.韓國韓屋村書房楹聯
附錄2
五年班 座號
姓名
對聯是中國獨特的文學,
是由上下兩句相對仗的句子組成,
被應用在很多地方。
小朋友,你(妳)認識對聯嗎?請寫下你(妳)所讀過一幅對聯的資料跟大家分享。
對聯的類別:
對聯的內容:
請找出聯語中關鍵的字詞:
請列舉一項這幅
對聯中相對的字詞:
1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祖籍福建長樂縣,清初徙居福州,所以自稱福州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舉人,嘉慶七年(1802)成進士。曾任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升用員外郎,受湖北荊州府知府。道光年間,歷官江蘇、山東、江西按察使,江蘇、甘肅布政使,廣西巡府,前後五任江蘇巡府,兼署兩江總督等職。梁章鉅一生的著作共有七十餘種,其中正續三種《楹聯叢話》都是他晚年所集,成於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七年之間。參見《聯話叢編》所收之《楹聯叢話》的「點校說明」,(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頁297
2廣文書局,《楹聯叢編》,(台北市,廣文書局,1981年)
3以上所列收錄於第二至第六冊,見《楹聯叢編•第一冊•總目錄》,(台北市,廣文書局,1981年)頁1-2
4龔聯壽主編,《聯話叢編》(壹~柒),(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5所列均收錄在《聯話叢編》壹至柒冊,見龔聯壽所寫「前言」,《聯話叢編•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頁1-12
6張治,《對聯之研究與學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
7余德泉,《對聯通》,(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次印刷)
8梁石、梁棟,《中國對聯寶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年5月)
9陳圖麟,《實用楹聯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10汪少林,《中國楹聯鑑賞辭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7月)
11甘桁《楹聯百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次印刷)
12張振輝,《中國傳統住宅及庭園之匾聯研究--以臺灣傳統住宅及庭園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13黃慧文,《寺廟的匾聯-以花蓮延平王廟為核心之研究》,(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
14陳秀惠,《台灣傳統寺廟匾聯研究-以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為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15劉燕玉,《臺灣三山國王廟匾聯研究─以新竹縣及宜蘭冬山鄉為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
16劉予臻《宗教寺廟與民間文學關係之研究-以花蓮青蓮寺為中心》,(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17林明德,《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4年)
18甘桁,《楹聯百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4月),頁230
19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十二》,收錄於《聯話叢編•壹》,(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頁510
20林慶銓,《楹聯續錄•卷二》,收錄於龔聯壽 主編,《聯話叢編•貳》,(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頁1314
21林慶銓,《楹聯述錄•卷六》,收錄於龔聯壽 主編,《聯話叢編•貳》,(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頁1110
22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p308
23甘桁,《楹聯百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4月),頁271
24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七》,龔聯壽 主編,《聯話叢編•壹》,(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頁408
25龍文杰,《粹聯談趣》,(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1月),頁242
26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三》,收錄於《聯話叢編•壹》,(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頁338
27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三》,龔聯壽 主編,《聯話叢編•壹》,(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頁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