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下表演藝術的融入與戲劇教學發展

格式
doc
大小
90 KB
頁數
11
上傳者
www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7-12-04,离现在 17 32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第一章 緒 論


  1. 研究背景說明

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藝術與人文領域除了原本的音樂與視覺藝術(美術)之外,新增加了表演藝術這個新領域。

表演藝術的範圍非常廣泛,「說、學、逗、唱」是基本,另外,肢體的舞蹈或是戲劇表演等等也都涵蓋其中。戲劇表演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布之前,其實已有初步的出現,一般都是以「國語」課為主,因為每學期的國語課文裡,多少會出現以劇本為主的課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瞭解劇本的形式,教師若時間允許,多半也會讓學生實際演出。通常學生的演出不至於太好,原因是我國學生向來不習慣在眾人面前表演,再加上教師普遍沒有戲劇指導的經驗所至。

現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有表演藝術這項課程,因此,指導學生戲劇表演就成為重要課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無限的,而且越小的孩子越不會感到害羞,所以從國小讓學生有戲劇表演的學習,將來學生在自我表現上,就容易掌握要點。一般學生從事戲劇表演時,多少會有一些毛病,教師指導的時候,若能清楚學生的問題所在,則可以掌握指導重點,如此將可以有效提昇學生學習的成果。


  1. 研究主旨

對於教師而言,指導學生戲劇表演是一個嶄新的嘗試。學生從事戲劇表演時會有哪些毛病,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因為瞭解學生的表演缺失,教師就能掌握教學重點,並做適切的指導。

目前,坊間指導學生戲劇表演的書籍,多以作者的經驗來說明,因此教師並不容易瞭解其背後原因,本研究直接於教學現場中做資料的整理與紀錄,從學生戲劇學習的實際現象,提供教師教學的參考。


  1. 文獻探討


    1. 戲劇組成的基本元素

戲劇何以稱為戲劇,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元素組成,這些元素的區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三元素論、四元素論、多元素論等。

  1. 三元素論:三元素論認為戲劇必須有「演員表演」、「表演的空間」以及「觀眾」三個基本元素。三元素論後來被四元素論及多元素論取代,但還是有一派堅持,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1933-)即是代表,他認為戲劇是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其他都是枝尾末節的事,所以戲場越簡單越好,所以他所創作的劇團戲稱為「樸素劇團」(poor theatre)。

  2. 四元素論:美國戲劇家Clayton Hamilton1881-1946)曾說:「劇本是一個故事,供演員在舞台上為觀眾表演」。從其說法可知,戲劇包括了「劇本」(故事)、「演員」(表演)、「舞台」(表演空間)及「觀眾」,這比三元素多了「劇本」,這樣的說法已為多數人接受。

  3. 多元素論:英國劇場藝術家戈登.克雷(Edward Gorgon Craig,1862-1928)表示:「劇場藝術既不是表演,也不是劇本;既不是布景,也不是舞蹈,但它包括了構成這些東西的全部因素。」所以戲劇的組成是多層面的,音樂、舞蹈、背景、服裝、燈光,或是演員的語調、對話方式,或是劇本中的故事安排、傳達思想意念每一樣都缺一不可。


    1. 戲劇的內在要素

戲劇的內在要素就是要有「戲劇性」及「行動性」。「戲劇性」來自衝突、危機及懸疑等要素,是吸引觀眾的焦點;「行動性」則是戲劇的核心。

        1. 衝突要素:「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no conflictno drama),戲劇中沒有衝突,就失去戲劇應有的張力。衝突說最早起於黑格爾(Georg Hegel,1770-1831),其在「辯證法」(dialectical principle)有下列敘述:「一種思想常含正反的兩面,形成矛盾,一定要用較高的思想加以融化和綜合,這稱為正反合,但既經融合以後,又產生新的矛盾,一定要用更高的思想再予以融化與綜合,如此遞衍上進,才能發展。」此即辯證法的「矛盾式推動事物的力量」,也是戲劇的衝突是戲劇推動的力量依據。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泰爾(Ferdinand Brunetiere, 1849 -1906)也主張戲劇要有衝突,他認為戲劇是要展現人「意志」的藝術,意志的展現在原本現實的生活中會有阻礙,所以在戲劇中表現就會有衝突,也就是說,戲劇的發展是衝突醞釀->衝突爆發的反覆過程。依據布倫泰爾的說法,戲劇的衝突有(1)人的自身衝突,即心理、生理及習慣等的層面。(2)社會的衝突,個人的、集團的、人為的衝突。(3)自然的衝突,與天然環境、科學的、神秘的衝突。

        2. 危機要素:英國戲劇家威廉阿契爾(William Archer, 1856 -1924)發現布倫泰爾的衝突要素只適合部份戲劇,並不能涵蓋有的作品,他認為戲劇中的危機才是最重要的要素,所以他稱戲劇為一種危機的藝術(The art of crises),他的說法是:一部戲劇或多或少是在命運或環境中產生急變與危機,一個戲劇的場景常是一個危機中牽連出另一個危機,不斷地更迭,最後推向結局,所以戲劇是一種危機藝術。

        3. 衝突、危機及懸疑綜合要素:英國戲劇家亨利瓊斯(Henry A.Jones,1851-1929)不認同阿爾契的說法,他認為危機藝術說有其侷限性,事實上,危機是戲劇衝突的結果,不是戲劇全部衝突的過程。他的論點是:如果阿爾契允許我們在危機之前加上懸疑,那麼戲劇就會是危機->懸疑的反覆發展。所謂的懸疑,是指情節發展的後續情況,造成觀眾的一種吸引心裡,或是說觀眾知道劇中人物遇到危急的處境,要知如何化解的一種渴望。懸疑會增強戲劇張力(dramatic tension)。所以說,瓊斯的說法,不只擴大了阿爾契的說法,更擴大了布倫泰爾的戲劇規律,因此,他的戲劇內在要素成為懸疑->危機->衝突到懸疑->危機->衝突的一系列發展。

        4. 行動要素:「行動」乃是思想傳遞、呈現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或情節鋪敘的一種過程,觀眾可以從「行動」中獲得一切訊息。約翰.勞森(John Howard Lawson,1895-1977)將劇中的「平衡改變」視為一種「動作」,他說:戲劇的發展是由一系列平衡狀態的變化來推動進行的,平衡狀態的任何一次變化,就構成一個「動作」,一齣戲就是「動作」的集合。戈登.克雷也曾說:動作是表演的靈魂;台詞是劇本的軀幹;線條和色彩是布景的心臟;節奏是舞蹈的精隨;其中,動作至為重要,列為各項之首。


    1. 課程綱要的表演藝術

藝術與人文領域始於國小三年級,在此之前則融入生活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的主要內涵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陶冶學生藝文興趣與嗜好,俾能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與素養。

從階段來分,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七至九年級,其在領域學習節數約佔10%15%,因此在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每週約有二至三節課,真正節數由各校依據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一般學校都將藝術與人文分為兩個部份,即ㄧ節音樂,兩節美勞,至於表演藝術則未有正式規劃。


    1. 清水國小戲劇表演實施情形

清水國小的戲劇課程,以團體活動的型態實施,每週一節。開學初將全校學生混齡分成四組,分派至四個社團,戲劇為其中之一。社團採用循環式協同教學,每學期有兩次的成果發表及ㄧ次的期末發表。教師教學的劇本早期皆用現有童話加以改編,也使用國語課本中的劇本,現在多為教師自行創作,並融入各項議題,例如「阿土伯因叨火燒厝」為用電安全及滅火宣導,「阿土伯做家事」則為兩性平等。


  1. 研究方法


    1. 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清水國小社團戲劇組為對象,從實際參與教學中,觀察及紀錄學生在戲劇表演中有哪些的缺失,並透過教師的訪談,統整後予以歸納,從中發現學生從事戲劇表演容易犯的錯誤,以及教師針對這些錯誤,可做對應的指導方法。


    1.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清水國小社團的戲劇組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學生從事戲劇表演中容易犯的錯誤,以及教師的相對指導策略。至於戲劇教學在實施上所遇到的問題,或是劇本的內容等等範圍,則不是本研究所探討的對象。另外,本研究的對象為清水國小,因此研究的結果無法做全國性的推論,但會有很高的比例會與全國學生的學習情形相同,原因是清水國小是全國母群體的一個樣本,此樣本無法代替(推論)母群體,但因全國各國民小學間的教學差異,學生文化刺激等差異不大(或者說變異性不大),因此所獲得的結果會有很高的比例與做母群體的研究結果雷同,反之,如果本研究的結果,來推論(預測)說美國學生在戲劇表演的學習也有相同的情形,則這樣的說法將會有相當大的誤差風險,原因是彼此的社會文化,學校教學方法等等因素,有著極大差異之故。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清水國小社團的戲劇組為主,透過實際的教學與觀察,並配合其他教學教師的訪談(interview),蒐集所需的資料,並予以統整歸納,所以本研究是屬於「質」的研究,而非「量」的統計。


    1. 研究的過程

本研究從實際教學中,紀錄學生在戲劇表演上所容易犯的各種缺點。紀錄的資料來自兩方面,一是直接從學生的學習及表演中觀察,另一則是從實際教學的教師中訪談其經驗所得。

另外,對於學生的各項表演缺失,教師的對應指導策略,也是直接從教師教學過程中直接紀錄,並外加對教師的經驗訪談。上述的原始資料紀錄完成後,分析歸納成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1. 研究內容及發現

經過實際教學以及訪談後,學生從事戲劇表演所容易犯的毛病,以及教師對應的教學方式,經整理如下:

  1. 對話音量太小:學生上台表演,對話的音量都會比較小,主因是學生的膽怯以及對台詞的不夠熟練所造成的。另外,有些學生會誤以為表演時的對話,就是跟同學平常說話一樣,只要對方聽得到就可以了,反而忽略了台下的觀眾。當表演的空間很大,觀眾人數很多時,音量的大小就會成為影響觀眾觀賞的重要因素。聲音太小會讓台下的觀眾看出演員的害怕,這樣會讓表演顯得無趣而不夠活潑。教師指導學生提高音量,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表演的重點是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聽到,而不是只讓台上的演員聽到就好。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分別站在觀眾席的不同位置,去體驗舞台上的音量大小以及觀眾能夠聽見的關係。表演時,教師也必須不斷的做提醒。如果學生音量較小是因為膽怯所造成的,則教師平常可以多訓練學生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上課中,應多讓平常少發表的學生有表達的機會,學生只要一段時間的練習,通常很快就會適應。還有,害怕同學譏笑也是另一原因。同學間譏笑他人的情形在國小非常普遍,這會讓某些學生在意而處於恐懼,進而影響表演的聲量,教師必須讓每一位學生知道,戲劇表演是一個嚴肅的課程,過程雖然會出錯,但不管是演員或是觀眾,都必須學會欣賞與鼓勵別人,當然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也必須以嚴肅的態度處理譏笑學生的問題,如此,學生才會收起嘻笑的態度,認真的看待所有的練習。

  2. 說話速度太快:學生從事表演,對於越熟練的台詞,對話速度越容易加快。學生對話速度加快,通常會在不自覺中發生,就像指導學生一起吹奏樂器一樣,對於熟悉的部份,節拍會自然加快,原因是一群學生中,只要有一兩位學生速度加快,其他的學生為了跟上,也會自動加快速度,這樣彼此惡性循環,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學生從事戲劇表演,當有一兩位演員對話速度加快,就會影響其他演員也跟著加快對話速度。通常學生對話速度加快之處,通常不會在戲劇開始的時候,一般多發生在戲劇進行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時間,或是在戲劇高潮或是激動處,當對話速度變快,往後的表演就會一路快到底。對話快的不良影響是演員的咬字不清楚,當然就會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瞭解。教師處理學生對話速度太快的問題,除了練習時的提醒之外,也要不斷的糾正學生的咬字,當學生咬字清晰,對話速度就會跟著正常,當然教師親自示範效果會更顯著。

  3. 欠缺喜怒哀樂的語氣:學生從事戲劇表演,有時會將「表演」當作是「背書」,所以對話的台詞容易陷入平淡而沒有感情。戲劇表演重點是在於情感流露與肢體動作,情感的表達常在語氣中表現出來,當對話沒有陰陽頓挫,會讓戲劇欠缺起伏,降低可看性。避免學生欠缺情感的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閉起眼睛冥想,想像自己就是劇中人物的現實角色,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類似人物應有的特徵,以及這些人物平常遇到劇中的情境,應有的情緒與口氣。例如劇中的母親要喚醒將要遲到的孩子;或是市場的攤販如何對過往民眾叫賣;或是正被狗追趕的小孩,相信學生透過冥想,會聯結出這些人當時的反應與口氣,對於學生掌握台詞的表達,有很好的助益。另外,戲劇中有些語氣需要放慢,或是要強調,教師可以在劇本中作記號,學生練習時,就能特別注意。教師指導學生的語氣與語調,可以先讓所有的演員拿著台詞,做模擬劇中情境的對話練習,這樣學生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4. 對話容易背對觀眾:表演中,演員互相對話,學生容易忘記需要面對觀眾,這原因是平常我們與人對話,通常都是面對面,但戲劇有其特殊性,演員對話的時候需要面對觀眾,雖然表演的人會覺得彆扭,但對觀眾而言,面對觀眾,觀眾才會覺得自然,否則,演員很容意就會背對觀眾。避免學生背對觀眾,教師除了時常提醒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輪流當觀眾,讓學生從觀眾的立場體會其中道理。

  5. 未能在舞台中間表演:學生越少上台演話劇,越容易往旁邊表演,原因是學生基於緊張與害怕,會有逃避以及尋求依靠的心理,以至於戲劇進行中,會有越往後面及旁邊的移動現象。還有一種情形是,戲劇開始的時候,演員還未到舞台中央即開始對話,後面出場的角色,為配合前面表演者的位置,結果導致整個表演偏向一邊。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多提醒,多讓學生上台之外,教師可以在舞台上做一些記號,好讓學生能夠知道表演所站的位置。

  6. 走位不順:當舞台人數眾多時,每一位演員的走位變成是一件重要的課題。避免演員走位不順,教師指導時,可以使用磁鐵板當舞台,磁鐵當演員,做每一位演員的走位講解(電視籃球比賽轉播,有些球評使用過類似方法向觀眾講解),如此,學生可以避免走位不順的問題。

  7. 忘詞,不知所措:忘詞是許多學生表演時常發生的問題,避免忘詞,只有在台詞的熟悉一途下功夫。在正式表演中,學生一忘詞通常都呆立而不知所措,其他的演員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表演,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瞭解整個劇情的演變,並且讓學生知道觀眾並不知道你的台詞是什麼,所以忘記台詞先不要緊張,可以依據劇本的劇情自己編,只要不與劇情差太多即可,千萬不要因為忘詞就不知所措。至於其他演員若發現有人與劇本台詞不一時,也不需要特別糾正,只要隨機配合並把劇情演回來即可,不要有各種手勢與語調去暗示、催促或是指責。有時,會有人搶話,或遺漏某一些對話,或是跳過某些對話,其他的演員也必須要隨機應變配合演出,不要因為別人的說錯台詞而影響演出。對於忘詞或是說錯台詞,其他演員能夠將錯就錯,並配合演出,學生平常的經驗以及默契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8. 動作太小與生硬:學生動作太小,是因為學生會以平常的生活肢體動作做為表演的依據,不過在舞台表演,為使每一個人都能看見,動作必須誇大,這樣才能有戲劇的張力以及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觀眾席的最後,來觀察表演者的動作大小,來理解為什麼要有較誇張的肢體動作。另外,越高年級的學生,動作表演越容易不自然,不是太小就是生硬,由於高年級學生進入青春期,所以比較在乎別人的看法,教師除了要對學生做心理建設之外,最快的方法是教師親自示範,讓學生知道老師也能做到,沒有什麼好害羞的。

  9. 演員未能融入劇情的角色:當表演者在對話時,其他在舞台上的學生容易有事不關己的情形發生。指導學生表演,一定要讓學生知道「你」現在就是劇中的人物,所以當劇情在進行時,隨時要有應有的動作。假設小明和媽媽正在對話,在旁邊演爸爸的學生,雖然一直都沒有台詞,也不應該呆站在旁,要有一些平常應該有的動作,例如這時的爸爸在旁邊的餐桌吃早餐,演爸爸的學生就要有吃早餐的動作,而不是坐在餐桌旁看著他人的表演,而忘記自己正在演吃早餐。或是小明與小英在公車站牌下對話,演路人甲、乙的學生,不應該只是站在旁邊當個「人」的道具,一動也不動,路人甲可以繼續陶醉地聽隨身聽並搖晃身體,路人乙可以是認真k書,偶有翻書或是仰天背誦等動作,不可以因為沒有對話,就停止「表演」。教師在指導話劇時,常會遺漏「沒有對話」的陪襯角色的表演動作,而未有對話的學生也容易呆立在旁不知做什麼才好。對於舞台上暫時沒有對話的演員,若能依據其角色演出應有的動作,整齣戲就容易讓人覺得是「真」的,否則就會讓人覺得只是角色輪流出來對話而已。另外,旁白時也有類似的情形,舞台上的學生通常是靜候旁白結束,沒有任何動作,這會讓戲劇失去應有的流暢與真實。

  10. 笑場:笑場會讓演員的台詞模糊,也會造成戲劇的中斷。指導學生演戲,演員千萬不可笑場,笑場會影響整個戲劇的品質。不管劇中的對話是多麼的好笑,或是演員的動作是如何的滑稽,笑場會讓戲劇的效果降低。許多的話劇,雖然內容非常好笑,可是表演者卻不會因為劇情好笑而笑出來,所以指導學生時,一定要讓學生嚴肅的看待演出,不應讓學生懷著嬉戲的態度學習。教師的指導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要演好一齣戲,非得要以嚴謹的態度才能達成。笑場有時難免,但當學生以負責認真的態度來演戲,笑場的次數就會減少。演員在表演時,如過要笑出來時,可以暗自深呼吸,以壓抑笑聲。當然,練習次數增加,也會減少笑場的發生。


  1. 結論或建議

學生從事戲劇的學習及表演,其容易犯的毛病以及教師針對這些毛病的指導對策,以表格整理如下:

學生的缺失

教師的指導對策

對話音量太小

    1. 讓學生親自在觀眾席不同的位置,去體驗與掌握舞台上的音量大小。

    2. 教師平常在課堂上要訓練學生表達的能力。

    3. 培養學生不要譏笑同學的習慣。

說話速度太快

教師提醒學生咬字清晰,可降低說話太快的毛病。

欠缺喜怒哀樂的語氣

  1. 讓學生冥想現實生活中該角色應會有的說話語氣及語調。

  2. 劇本中作記號,學生就能特別注意。

  3. 教師指導時可以先讓演員拿著台詞做對話練習,以便指導各角色對話神態。

對話容易背對觀眾

教師除了不斷提醒之外,可以讓學生輪流當觀眾去體會舞台對話時該如何面對觀眾。

未能在舞台中間表演

    1. 增加學生上台練習的次數,讓學生習慣。

    2. 可在舞台作記號,好讓學生能夠知道表演所站的位置

走位不順

教師指導時,可以使用磁鐵板當舞台,磁鐵當演員,做每一位演員的走位講解。

忘詞,不知所措

  1. 加強學生的背誦以增加熟悉。

  2. 讓學生充分瞭解整個劇情的演變,以便忘詞時能夠隨機應變的演下去。

動作太小與生硬

讓學生站在觀眾席的最後觀看,使學生瞭解動作需要變大的原因。

未能融入劇情的角色

  1. 教師不要忘記無對話演員的表演動作,並且隨時提醒他們融入劇情。

  2. 劇本需要將無對話的演員的動作做規劃。

笑場

  1. 增加學生排練的次數。

  2. 培養學生以負責認真的態度來演戲

學生從事戲劇表演所產生的各種毛病,教師除了上述的指導策略之外,「親自示範」是每一種毛病的共同指導策略,學生能從教師親自示範中得到模仿,並且教師也可省去許多的講解時間。

從事戲劇教學是快樂了的,因為戲劇的學習本來就沒有課程的硬性規定,以及惱人的考試壓力,學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發揮,教師可以無拘無束的指導,雖然說學生從事戲劇表演會有一些毛病,不過這些毛病,只要教師能夠掌握,相信學生的學習會有很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譚霈生、路海波:話劇藝術概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 李醒 譯(1986)(Edward Gordon Craig 原著):論劇場藝術。台北:丹青圖書出版公司。

      3. 鄧綏甯(1976):西洋戲劇思想。台北:正中書局。

      4. 羅曉風選編(1986):編劇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5.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6. Mack Owen著 郭玉珍譯(1999):表演藝術入門──表演初學者實務手冊。台北:亞太圖書。

      7. 葛琦霞(2004):表演藝術大公開。台北:天衛文化。

      8. 司徒芝萍2008)。兒童戲劇好處一籮筐美育16516-19

      9. 顧乃春(2008)。戲劇:幾個基本面相的認知。美育16528-36

      10.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1. Clayton Hamilton1910):The Theory of the theatre,3.New York.

      12. William Archer1912):Play-making, 29.London:Chapman & Hall.

      13. John Howard Lawson1960:Theory and Technique of Playwriting, 168.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