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儀器管理人員培訓手冊:概述、購置、驗收與測量基礎

格式
doc
大小
913 KB
頁數
27
上傳者
Aaron.Ya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07-17,离现在 12 10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量測儀器管理人員訓練

Measuring instruments manager training



1.量測儀器概述

1.1量測儀器定義

係指可用來直接或間接量測一或多個量、觀察某種現象或控制某些量或現象的器具或儀器。

1.2量測儀器之購置評估

1.2.1使用需求評估

用途、頻率、以往經驗、收益、操作者安全需求、新科技採用、法規要求、成本效益評估、可靠性、使用相容性…

1.2.2同類型功能評估

一般規格、特殊規格、…

1.2.3操作需求評估

操作證照需求、操作介面簡易程度、操作前後準備時間、操作所需時間、安全防護、現有人力或額外人力、其他儀器相容性…

1.2.4環境需求評估

設施要求、所需空間限制、獨立使用空間、水源、電源、空調、壓力、真空要求、環境影響、…

1.2.5總體成本評估

儀器購置總體費用、儀器使用週期成本(、耗材種類及費用、耗材更換頻率、保養項目週期及費用、校正項目週期及費用、儀器或耗材棄置成本)、儀器壽命、…

1.2.6廠商市場佔有率評估

國外使用實績、國內使用實績、再購情形、…

1.2.7廠商售後服務能力評估

保固期間及內容、維修人力分佈、反應時間、零件供應及價格、原廠教育訓練及諮詢、維修期間之代用儀器、同業徵信…

1.3量測儀器之驗收

1.3.1數量點收

1.3.1.1由使用單位配合採購部門及廠商代表,在使用單位現場開箱時,點驗新購量測儀器數量,可避免廠商辦理驗收時於各驗收單位疲於奔命。

1.3.1.2若廠商代表來不及參與驗收時,可由機構內3個單位會同開箱點驗,以避免廠商代表不及參加(如國外廠商),而延誤使用單位使用情形。

1.3.1.3點收過程應進行紀錄,必要時得佐以拍照、攝影等方式進行,以做為點收發現異常之佐證。

1.3.14應同時清點量測儀器主體、配件、備品、輔助工具、操作手冊、各式文件…相關物件。

1.3.2品質驗收

1.3.2.1檢視規格文件內容

1.3.2.2功能及性能確認

合約要求、功能、畫面、訊號、效率、穩定性、配件搭配性、耗材更換、聲音、震動、…

1.3.2.3使用單位試用結果確認

確認時機

確認重點

使用前

準備簡便性、開機正常否…等

使用時

操作順暢性、使用簡便性、與現有設備配合情形、緊急中斷、停電操作…等

使用後

關機正常否、清潔保養方法…等

1.3.3取得保固承諾

以驗收完成隔日為保固起始日,並在驗收完成後,向廠商取得保固承諾之相關文件。

1.3.4完成教育訓練

須請廠商安排使用者操作及維護者保養維修之教育訓練。

1.4量測儀器之保養

1.4.1日常防護

1.4.1.1防靜電

目前的量測儀器設備多數採用大規模的積體電路,它們一旦受到靜電的衝擊就很容易燒壞。因依原廠指示接地及防止人體靜電,以減少靜電對儀器衝擊之機會。

1.4.1.2防潮濕高溫

在潮濕的環境中,儀器存放時間較長的時候,一旦接通電源很容易發生燒壞的情況,這往往是因儀器受潮發生短路所引起的。因此儀器應儘量避免放置在濕度太高或溫度太高之處所。

1.4.1.3防灰塵

儀器表面因為吸附灰塵後會同時吸附水份和有害腐蝕氣體而造成儀器表面的生銹腐蝕,元件散熱性能降低,並有可能因絕緣強度降低而發生短路漏電現象,因此需注意儀器的環境衛生、定期清除內部附著塵埃、清洗和更換空氣過濾元件、整體防塵、門窗密封等防治方式。

1.4.2保養基本步驟

1.4.2.1目視檢查

包括外觀、按鍵、電源、零配件和性能顯示功能等檢查。

1.4.2.2清潔

利用清潔用具對儀器內、外部作清潔工作,包括風扇清潔、其他雜物、灰塵之清除。

1.4.2.3功能測試

利用測試設備對儀器之電子或機械性的功能測試與校正。

1.4.2.4安全測試

利用測試設備檢查儀器的漏電電流及接地安全性。

1.4.3保養分級

保養分類

執行內容

保養週期

負責單位

一級保養

依使用手冊執行清潔及功能測試,並作相關配件點檢。

日、週、月檢查

使用或
保管單位

二級保養

定期耗材更換、設備調校、檢查

月、季保養

維護單位
或廠商

三級保養

依原廠規範執行保養調校

半年、年度保養

維護單位
或廠商

合約保養

依原廠規範執行保養調校並與廠商簽訂合約(或保固內)執行

定期或不定期

廠商

1.5量測儀器之報廢

量測儀器之報廢程序,依照財產管理之規定辦理即可,其報廢時機,則可參考如下情形

1.5.1原廠及市場上可替換零件或耗材難以尋獲。

1.5.2維護或修復之金額超過其總價值一定比例(如40%)。

1.5.3使用年限久遠、重要零件老化、功能不穩定。

1.5.4腐蝕、生鏽、外觀結構無法復原且影響其功能。

1.5.5功能已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需求。

1.5.6繼續使用可能具有高度風險。

1.5.7使用時過度耗用能源或耗材

1.5.8其他(如政策考量、設備世代交替)

2.量測的概論

2.1量測

所謂“量測”是人類對自然界中的物質或現象,予以量的掌握,經由這個量化的過程,我們才能對此物質或現象得到較準確的認識,並能有較客觀且準確的描述。

2.2量測的目的

2.2.1保證品質

以量測所得結果,作為生產或服務管理的依據,掌握現況,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

2.2.2降低成本

由量測結果得到一最佳生產或服務條件,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降低成本。

2.2.3確保安全

由生產或服務過程中變數的量測,確認安全問題(如壓力過高將發生爆炸等),適時做好處理,以保障人員及設備安全。

2.3直接量測

直接量測”是指量具量測待測物後,立即可得知量測結果的一種量測方式。又可分為:

2.3.1直讀式

由量具上指示刻劃,可直接讀出量測值。例如以以游標卡尺量測長度、磅秤量測重量、血壓計量測血壓…等。

2.3.2區分式

藉由量具的應用來區分產品的特性是否在某特定範圍內,藉此判定待測物為合格或不合格。例如以螺紋塞規或環規檢測螺紋、超音波檢測焊接品質、…、…。

2.3.3比對式

利用樣板比對,可立刻判定待測物的等級。例如以酸酸鹼試紙測試Ph值、色板比對顏色、…等。

2.4間接量測

是指量具無法直接量測待測物,須先以量具配合附件取得量測資料,再經過轉移、計算等方式,得知量測的結果。一般可分為:

2.4.1轉移式

利用轉移式量具,先將被測物的待量測值量出,再轉移至直讀式量具得到實際量測值。例如以標準法瑪量測磅秤、以塊規測量游標卡尺…。

2.4.2計算式

利用量具及附件將被測物相關數值量測出後,再以公式間接推算出欲量測的功能值。如以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2」計算肥胖程度、以長度/比重計算廢鋼重量…。

2.5度量衡的源起

2.6量測單位

類別

基本單位

中文

英文

英文縮寫

長度

公尺

meter

m

質量

公斤

kilogram

kg

時間

second

s

溫度

克耳文

Kelvin

K

電流

安培

Ampere

A

光強度

燭光

candela

cd

物質量

莫耳

mole

mol

以人名命名者,首字為大寫,但有例外(mole)

2.7基本單位之定義

2.7.1長度─以公尺為單位,等於氪-86原子由5d5能階躍遷2p10能階時所放出之輻射線在真空中波長之1,650,763.73倍之長度。

2.7.2質量─以公斤為單位,等於國際公認公斤原器之質量。

2.7.3時間─以秒為單位,等於基態銫-133元素之原子於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時發出之輻射線的周期之9,192,631,700倍之時間。

2.7.4電流─以安培為單位,等於二條無限長圓形斷面之細導線,在真空中平行放置,相距一公尺,通以同值恆定電流時,使每公尺長的導線間產生作用力為千萬分之二牛頓時之電流。

2.7.5溫度─以凱(K)為單位,等於水在三相點之熱力學溫度之273.16分之一。

2.7.6物質量─以莫耳為單位,等於物質之量其含有之基本單元數等於質量為千分之十二公斤之碳-12同位素所含之原子數時。

2.7.7亮度─以燭光為單位,等於540×1012赫(茲)之單色光源每立體弳放射強度為1683瓦特時在一固定方向之亮度。

2.8量測基本名詞

2.8.1範圍(Range

儀器最高與最低刻度之間的值

2.8.2解析度(Resolution

表示量測儀器之指示所能讀取之細小程度

2.8.3誤差(Error

量測時,實際量測值(或量測平均值)與真值之間的差異。

2.8.4量測不確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量測不確定度隨同一個量測結果,說明可合理歸屬於受測量之量測值的分散程度的參數,此意指「量測不確定度」是指量測結果的「分散程度」,通常會以多次重複的量測結果之「標準差」來表示。

2.8.5重複性(Repeatability

用同樣的人員、方法、儀器、環境、位置去量測某待測物,評估其量測結果的變異程度,一般指的是短時間的量測變異

2.8.6再現性(Reproducibility

用不同樣的人員、方法、儀器、環境、位置去量測某待測物,評估其量測結果的變異程度,一般指的是長時間的量測變異

2.8.7精確度(Precision

精確度是指量測儀器所能夠區分出的微量程度或最小距離,亦即代表量測儀器對同一待測物,以相同量測過程作重複量測時,其各量測結果的差異程度。以差異程度愈微小稱為精確度佳,反之稱為精確度差

2.8.8準確度(Accuracy

準確度是指量測儀器的實際量測值(或量測平均值)與待測值之真值(True Value)的接近程度,亦即實際量測值偏離真實值的程度。以偏差愈微小之程度稱為準確度佳,反之稱為準確度差

2.9量測精度觀念

在量測作業時,若使用同一量測儀器對同一待測物作多次量測,所得的量測值一般成一常態分配,如同射擊時彈著點在靶上的分佈情形一樣,理想狀況時為一常態分配。

量測值應該向真值集中,並且平均值恰好等於真實值,並且有68.26%的量測值落入平均值±σ的範圍內,95.45%的量測值落入平均值±2σ的範圍內,99.73%的量測值落入平均值±3σ範圍內。

量測儀器的精確度在量具製造時即已固定,若於正常使用及良好維護保養下,都能保持其精確度。

而所謂儀器或機器的精度,一般是以準確度和精確度綜合來表示。一台高精度的機器設備或量規儀器是指同時具有好的準確度及精確度。

可能有下列四種情況。

既不準確也不精確

很精確但不準確

準確但不精確

既精確又準確

2.10誤差的類別

按「發生源」可分為:儀器誤差、人為誤差、環境誤差和方法誤差,這些因素都會造成量測值的偏離,而降低量測的準確性。

按「誤差的性質」可分為:系統性誤差、隨機性誤差和重大誤差。

3.量測儀器校正

3.1量測儀器校正

量規儀器校正是指合格的校正人員,在適當的環境下,依據正確的校正作業程式,用更準確的標準件或更精確的測試裝備(一般為4倍以上),來量測並判定待校儀器的精確度或準確度。在可行的情況下,對不合格者,施以調整手續,使其達到合格與準確的狀態。

3.2校驗與校正

3.2.1校驗Verified

一種比較過程,將一未知量測系統之量測參數準確值,藉已知且更準確量測值之量測系統,得以確定並因此可追溯到上一級量測標準系統,校驗可透過直讀方式、比較方式或其他適當方式加以進行。

3.2.2校正Calibrated

校正通常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即「性能檢驗」與「變異修正」。性能檢驗即為校驗,目的在於證實是否合乎規格。變異修正指對偏移加以修正,使恢復原有的規格特性。

3.3應校驗之儀器設備

3.3.1量測儀器

如游標卡尺、血壓計、磅秤

3.3.2標準件

如砝碼、塊規、訊號模擬器

3.3.3影響品質之設備

如烤箱、篩網、離心機

3.4量規儀器校正的目的

3.4.1自發性的需求

因量測儀器誤差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因此任何儀器都必須按時加以校正,以確保其隨時能保持在需求的準確度下。

3.4.2協力生產的需求

現代的企業經營多趨向專業加工、協力生產,即最終產品係由不同單位製造其中一部份,再加以組合裝配而成的。因此這些工廠所使用的各種量測儀器,都需根源於一個共同認定的量測標準,而且隨時掌握並修正其量測誤差值,才能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

3.4.3國際交易的需求

科技的進步,縮短了世界各國的距離,國際間之貿易為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保障買賣雙方,共同認定的品質制度與規範標準之要求應運而生,例如ISO 9000CE MARKUL等,均重視量規儀器的管理與使用。

3.4.4法規的要求

政府為確保公共安全、衛生醫療與公平交易之維繫,所訂定之度量衡法之要求,例如血壓計、電錶(瓦時表)、水錶、瓦斯表、計程車計費表、電子秤與加油機計費表等。

3.5量測標準的種類

3.5.1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s

是依據國際量測標準組織協定而達成的標準,它代表測試與製造技術所能達到最精確的單位標準。此項標準保存於國際度量衡標準局,並不作為一般測試時比較或校正用。

3.5.2原級標準(Primary Standards

亦即國家標準,此標準保存於各國國家標準實驗室,其校正由各國家實驗室自行調校,然後各國之測試結果互相比對,再取平均值作為世界標準。

3.5.3二級標準(Secondary Standards

此標準是用於工業實驗室的基本參考標準,必須定期送到國家標準實驗室作追溯校正(比對與調整)。

3.5.4工作標準(Working Standards

工作標準是一般校驗實驗室的基本校正裝備,主要用來調校一般實驗儀器或測試儀器,使其達到執行工作所應有的精准度。

3.6校正的方式

3.6.1比較校正

將準確度高的儀器或標準件與待校件之儀器作比較,並調整其誤差使符合準確度要求之範圍,謂之比較校正,一般之儀器校正多為此類。

3.6.2絕對校正

以物理上的定律與特性所發展出來的原級標準,直接進行儀器校正工作,以獲得待校件之誤差值,謂之絕對校正,國家標準實驗室之儀器追溯國外之儀器校正,部份屬於此類。

3.7美國NCSL校正週期制定法

3.7.1由工程上的直覺來制定週期

此方法是目前最通用的方法,但是此方法需要一位元有經驗的校正人員,能對所用的儀器專精,而且能對本科知識精通,如長度、電量、流量…等,他就能夠對這儀器大略給予一校正週期,在此週期儀器仍然保持於公差範圍內。

對於新購儀器設備,是目前最通用之方法。

3.7.2由資料來制定固定校正週期

此方法即是由校正報告上的資料來判斷舊的校正週期是準備延長或縮短,目前有許多不同的統計方法和判斷準則用來處理資料,由此方法和準則來制定固定校正週期。

適用於同一廠牌,型號或同一種類之儀器。

3.7.3變動的校正週期

此制定校正週期的方法是用任何延長或縮短週期的方法來處理各種不同的單獨儀器,例如一台校正儀器,不管它過去的校正記錄,也不管它的特定可靠性準則,當校正後發現在公差範圍內,校正人員即會自動把下一次的校正週期增加一個月或一段時間,如果在公差範圍外,則把校正週期,縮短一個月或一段時期。

適用于單一型號之儀器。

3.7.4以使用時間來制定校正週期

此方法需要一個時間記錄器或一使用標籤置於必須校正的儀器上,當時間到達所設定的時間,則此儀器必須送校。

適用於同一廠牌、型號或同一種類之儀器。

3.7.5使用測試結果來制定校正週期

利用可攜帶的校正設備來週期性的(每天、每星期、每月)檢查儀器上的重要參數,由此所收集的資料,經過統計分析後,來決定此儀器之校正週期,此方法是把校正功能轉化成品質控制的功能。

此法亦適用於同廠牌,型號之儀器。

3.8 ISO校正週期制定法

校正週期先作初期選擇,然後再對校正週期進行調整。

3.8.1初期選擇的校正週期

以工程上的直覺式,即以固定期間作為校正週期。

3.8.2校正週期再調整的

可分下列五種方法。

自動的或階梯式的調整校正週期

以一定基本的程式,每次對設備專案進行校正,當發現在允差範圍內時,在其後的校正週期加長,但若在允差範圍外時,則縮短校正週期(注:規範中未提示,校正週期加長多久,或減短多少)

管制圖法

每次選擇相同的校正點,將所量得的資料繪成圖形(縱軸為量測值,橫軸為時間)由圖形上加以標出量測值散佈及偏差情形,以決定如何調整校正週期(注:規範中未提示散佈幅度或偏差幅度)

歷時法

初期以工程直覺方式依類別(相似結構,期望信賴度與穩定度)給予一校正週期。每一類別在選定之週期內被送回來校正的儀器,發現超過誤差或不符合的件數占此期間同一類別總數的比率,如果很高時,必須縮短正調期(注:未明確提示比率多高,才算高)。

實際使用時數法

為歷時法的變形方式,基本方法保持不變,但週期確認系以使用的小時計算。

〝使用中〞或〝黑箱〞測試法

為階梯式及管制圖法的變形,使用輕便的校正設備,時常查核被選定的參數,對臨界參數進行查驗,如發現超過界限,則進行作完整的校正(除非實務經驗豐富者,否則不易選定適當的查核參數)。

3.9校正週期制定參考因素

3.9.1儀器設備/標準件的種類

3.9.2儀器設備的制造商/代理商的建議

3.9.3儀器設備以前的校正記錄數據

3.9.4儀器設備保養和維修情形

3.9.5儀器設備使用的頻率

3.9.6儀器設備損壞,老化和偏差趨勢

3.9.7儀器設備使用的工作環境狀況

3.9.8被量測產品的準確度

3.9.9校正成本(委外校驗)

3.10允收標準的訂定

3.11外校報告之判讀

3.11.1校正實驗室資格(如ISO/IEC 17025ISO 15189認證)

3.11.2受校儀器基本資料(如儀器名稱、廠牌、型號)

3.11.3校正過程基本資料(如日期、地點、校正環境)

3.11.4標準器基本資料(如儀器名稱、廠牌、型號、受校資料、有效日期)

3.11.5追溯機構(至少需至NML或他國國家實驗室)

3.11.6報告簽署者親自簽章。

3.11.7校正結果(標準值、器示值、器差值、精度要求)


3.12內校作業指導書之編製

內校作業指導書得參考如下項目編製,編製完成後,應送交文件管制中新登錄列管,並進行標準文件分發回收。

3.12.1適用範圍

3.12.2標準件

3.12.3校正環境

3.12.4校正週期

3.12.5校正步驟

3.12.6判定標準

4.ISO 90012008中有關儀器管制之規定

4.1英文原文

7.6 Control of monitoring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The organization shall determine th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to be undertaken and the monitoringand measuring equipment needed to provide evidence of conformity of product to determinedrequirements.

The organization shall establish processes to ensure that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can be carried outand are carried out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requirements.

Where necessary to ensure valid results, measuring equipment shall

a) be calibrated or verified, or both, at specified intervals, or prior to use, against measurementstandards traceable to international or national measurement standards; where no such standardsexist, the basis used for calibration or verification shall be recorded (see 4.2.4);

b) be adjusted or re-adjusted as necessary;

c) have identific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its calibration status;

d) be safeguarded from adjustments that would invalidate the measurement result;

e) be protected from damage and deterioration during handling, maintenance and storage.

In addition, the organization shall assess and record the validity of the previous measuring results whenthe equipment is found not to conform to requirements. The organization sha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on the equipment and any product affected.

Records of the results of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shall be maintained (see 4.2.4).

When used in th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fied requirements, the ability of computer softwareto satisfy the intended application shall be confirmed. This shall be undertaken prior to initial use andreconfirmed as necessary.

NOTE Confirmation of the ability of computer software to satisfy the intended application wouldtypically include its verifi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to maintain its suitability foruse.

4.2中文翻譯

7.6監視與量测裝置之管制

組織應決定所要進行之監視與量測,以及所需的監視與量測設備,以提供產品符合既定要求的證明。

組織應建立流程以確保監視與量測能在符合監視與量測要求的方式下被進行。

當需確保其結果有效時,量測設備應:

a) 定期或使用前予以校正及/或查證,或兩者皆可,比對的裝置可追溯國際或國家量測準則;無此類準則時,校正或查證所使用的基準應被紀錄(參閱4.2.4)

b) 必要時被調整或再調整;

c) 附有標示以致能決定其校正狀態;

d) 被保全以免於造成量測結果無效的調整;

e) 被保護以免於搬運、維護與儲存期間的損壞與惡化。

此外,當發現設備不符合要求時,組織應評估及記錄先前量測結果的有效性。組織應對受影響的設備與任何產品採取適當的措施。

校正與查證結果的紀錄應被維持(參閱4.2.4)

當電腦軟體使用於特定要求之監視與量測時,其滿足意圖應用的能力應被確認。此應於初次使用前進行且視需要再確認。

備註:電腦軟體能否滿足預期應用之確認,典型地會包含其驗證及形態管理以維持其使用之適宜性。


博識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Boss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量測儀器管理清冊


保管單位OO

儀器編號

儀器名稱

校驗方式

校驗週期

保管人

卡尺-102-01

游標卡尺


V


每季

OO






高度-101-03

高度規


V


OO






分厘-101-06

分厘卡


V


OO








博識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Boss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量測儀器保養紀錄表


年度:103

儀器編號

20130701

儀器名稱

游標卡尺

日期

保養項目

01

05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備註

刻度檢查

V













歸零檢查

V













鎖固螺絲檢查

V













表面擦拭乾淨

V













加油潤滑保養

X













異常紀錄

潤滑不足













保養者簽章

OO













複查者簽章

QQ














博識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Boss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量測儀器校驗計畫表


年度:103頁次:1

校驗
日期

儀器編號

儀器名稱

校驗項目

允收標準

校驗方式

負責人

外校

內校

8/6

卡尺-102-01

游標卡尺

長度

±0.02mm


V

陳○○

8/6

高度-101-03

高度規

長度

±0.01mm


V

陳○○

8/6

分厘-101-06

分厘卡

長度

±0.01mm


V

陳○○




博識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Boss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量測儀器校驗紀錄表


年度:頁次:

校驗日期

儀器編號

儀器名稱

功能檢查

校驗
項目

標準件編號

標準值A

器示值B

誤差
A-B

允收標準

結果
判定

8/6

卡尺-102-01

游標卡尺

V

長度

塊規-102-01

20.01

20.02

+0.01

±0.02mm

OK

塊規-102-02

50.03

50.02

-0.01

塊規-102-03

150.02

150.04

+0.02

8/6

高度-101-03

高度規

V

長度







8/6

分厘-101-06

分厘卡

V

長度




















博識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Boss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校驗合格標籤

儀器編號:卡尺-102-01

儀器名稱:游標卡尺

校驗者

陳○○


校正日期:102.08.06

再校日期:103.08.06


(以此樣張放大或縮小使用)


博識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Boss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暫停使用標籤

儀器編號:卡尺-102-02

儀器名稱:游標卡尺

處置日期:102.08.06

處置情形:□須校正□須送修已報廢


(以此樣張放大或縮小使用)






1.適用範圍

凡本公司所使用游標卡尺皆適用之。

2.標準件

卡尺校正器、塊規(0級)。

3.校正環境

溫度20±0.5℃,相對溼度50%±10%

4.校正週期

6個月一次。

5.校正步驟

5.1校正前

5.1.1確認標準件校正日期是否在有效期限內。

5.1.2將待測件擦拭乾淨。

5.1.3檢視游標卡尺兩側爪的量測面,是否有嚴重影響測量結果,並做適當整修或不予較校正。

5.1.4檢查游標卡尺的滑動是否順暢或異常,若為異常則須做整修後才校正。

5.1.5檢查本尺與副尺間是否有間隙,若有間隙則需做整修後才能校正。

5.1.6檢查兩側爪間之密合性是否良好,其量測面磨耗太嚴重,應不予校正

5.2校正

5.2.1檢查本尺與副尺的零刻度是否對齊,否則需作調整或歸零動作。

5.2.2外側測定面之校正

5.2.2.1校正時要戴上棉質手套。

5.2.2.2將游標卡尺兩端外側測爪夾於卡尺校正器的量測面上各量測3點。(規格150mm量測20mm50mm100mm)、(規格200mm量測20mm50mm150mm)。

5.2.3內側測定面之校正

將游標卡尺內側測爪抵住卡尺校正器的量測面上各量測3點(規格150mm量測20mm50mm100mm)、(規格200mm量測20mm50mm150mm )。

5.2.4深度之校正

5.2.4.110mm25mm60mm的塊規直立堆疊於平放的塊規上。

5.2.4.2將游標卡尺的側深基準面分別置於垂直的10mm25mm60mm塊規上,分別使用深度測桿量測至平放的塊規。

5.2.5將游標卡尺卡上之讀值紀錄於校正報告中。

5.3結果判定

5.3.1將量測值計算出誤差值,確認是否在誤差容許值內,並記錄於「量測儀器校驗紀錄表」。

5.3.2判定合格者,貼上合格標籤。

5.3.3判定不合格者立即送修或報廢更新。

6.判定標準

6.1規格150mm

最小讀取值0.02mm0.01mm,誤差容許值±0.02mm

6.2規格200mm

最小讀取值0.02mm0.01mm,誤差容許值±0.02mm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