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教學活動設計
搭配教材:E數學繪本 / P18~P25 | 學習領域:數的運算、個別單位、數的概念 | |
活動1:搭車趣 | ||
活動目標: ˙建立數的概念與數的運算能力。 ˙培養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力。 引起動機: ˙老師講述或播放多媒體教學光碟裡的E3故事〈東西街 的飲料店〉,和幼兒討論故事裡的相關內容,例如:白 熊太太在白板上做的記號是什麼意思? 活動過程: 1.老師雙手握著呼拉圈,像握方向盤,做出開車的動作,一邊說著:「叭叭叭」,一邊開到幼兒面前停車。 2.邀請幼兒跟老師一起去東西街的飲料店買飲料。 3.老師說:「班上有很多小朋友,一輛車坐不下,再請2位幼兒當司機幫忙載人。」老師說明:每輛車最多只能載10個人,否則就超載了。 4.老師在教室的活動範圍中,以貼線或放置標示物的方式,設立不同的站。 5.引導幼兒自由的在各站上車或下車(排在司機後面跟著走),每一次上下車時,老師引導大家做加法的運算,計算上、下車人數及車上總人數。例如:原本車上有幾個人,下去幾個人?剩幾個人?又上來幾個人,車上總共有幾人? 6.老師引導各輛車以同樣的遊戲方式,在教室中繞行幾圈,老師告知東西街飲料店到了,請大家下車。需要等司機將車停好,才可以開始買飲料。 7.請幼兒先組合四塊地墊當作停車格,先停一輛車看看,夠不夠大?若不夠還需要幾塊地墊?一輛車一共需要幾塊地墊才夠組合成一個停車格? 8.開始進入東西街的飲料店嘍!配合故事內容及圖畫,在故事中練習數的運算、數的概念、個別單位。 可延伸學習經驗: ˙幼兒依故事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實際操作其中的數學 問題。 | 學習指標 | |
˙認-大-1-1-2運用點數蒐集生活 環境中的訊息。 ˙認-大-2-1-3 運用十以內的合成 與分解整理數量訊息。 ˙語-大-1-5-2理解故事的角色、情 節與主題。 | ||
教學資源 | ||
˙配合教具:多媒體教學光碟、 ˙呼拉圈、地墊。 |
搭配教材:E數學繪本P26~27 | 學習領域:個別單位 |
活動2:超級比一比 | |
活動目標: ˙學習遵守遊戲規則。 ˙運用個別單位測量物品,比較測量結果。 引起動機: 1.介紹E3數學想想掛圖內容或播放多媒體教學光碟,請幼兒觀察圖中哪位小朋友比較高?哪支筆比較長?說說看是怎麼知道的呢? 2.數一數,圖中的測量物品——面紙盒、橡皮擦的數量各有多少?再以數量做高度和長度的比較。 活動過程: 1.將幼兒分成兩組,依老師指定的數量收集教室中不同物品,分組集中放置。 2.發給每組一個不透明盒子,兩組每次都挑一樣物品放到盒子中,小心不能讓另一組的人看到。 3.每次每組各派一位幼兒出來代表猜拳,贏的人思考剛剛挑出來放在盒子中的物品要和另一組比什麼,例如:說:「我們要比長短,我們的比較長」、「我們要比高矮,我們的比較矮」。 4.幼兒說出要比較的方式後,大家就可一邊拍手、一邊喊出:「超級比一比」,接著即可打開兩組放在盒子裡的東西。 5.兩組參加比賽的東西放在同一桌面上,老師請幼兒幫忙排雪花片圖卡做測量,看看結果如何,若真如猜拳贏的人所說的:「我們比較長」,則代表對方比輸,要把物品送給贏的那一組。 6.反覆以2~5的步驟進行,兩組每次派一位幼兒輪流擔 任猜拳的人。 7.當每位幼兒都輪流玩過以後,最後數一數各組的物品數量。在遊戲開始前每一組收集了幾個物品?現在少(多)了幾個? 8.鼓勵幼兒參與遊戲,但是不要在意輸贏,請大家替自己 的表現拍拍手。 可延伸學習經驗: ˙讓幼兒3~4人一組,進行E3數學想想中的數學DIY 內容,利用所畫出的人形圖做測量。 | 學習指標 |
˙社-大-2-3-2理解生活規範訂定 的理由,並調整自己的行動。 ˙認-大-1-1-7運用標準單位測量 自然現象或文化產物特徵的訊 息。 | |
教學資源 | |
˙配合教具:多媒體教學光碟、E3 數學想想掛圖、雪花片圖卡。 ˙教室中的各種物品、不透明盒 子。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一週P1~P5 | 學習領域:數的運算 |
活動3:飲料店老闆 | |
活動目標: ˙認識減法符號,學習列出算式。 ˙認識拿走型的解題運用。 ˙體驗小老闆的角色扮演。 引起動機: 1.考考幼兒誰記得加法符號,在布題掛圖1上畫出來。 2.展示學數學掛圖,討論減法和加法符號哪裡不一樣?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變成老闆,想一想,從做好的飲料中拿走幾杯飲料,要算還剩下多少杯,要用加法還是減法呢? 2.每次請一位幼兒穿小圍裙扮演老闆,說說看自己調製的是什麼飲料,表演調製飲料的動作,並說出做好10杯,拿走幾杯飲料,還剩幾杯飲料?請小老闆自己布題。 3.老師依數量,在布題掛圖1上寫出數字,其他幼兒用數字卡與符號卡排列算式,幫小老闆計算還剩幾杯? 可延伸學習經驗: ˙可請幼兒將調好的飲料畫出來,拿走的圈起來,再寫 出減法算式。 | 學習指標 |
˙認-大-2-1-3 運用十以內的合成 與分解整理數量訊息。 ˙美-大-2-2-5運用動作、玩物或口 語,進行扮演 | |
教學資源 | |
˙配合教具:E3學數學第十一週掛 圖、布題掛圖1。 ˙配合學具:數字卡、符號卡 ˙水性筆、小圍裙、杯子10個。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第十一週P1~5 | 學習領域:數的運算 |
活動4:大風吹 | |
活動目標: ˙學習拿走型的解題運用。 ˙理解指令內容完成遊戲。 引起動機: ˙將幼兒分為10個人一組圍成圈。請幼兒和同組的夥 伴打招呼,準備玩「大風吹」的遊戲。 活動過程: 1.老師說:「大風吹」,幼兒須說「吹什麼?」。 2.老師依指定條件回答,例如:「吹穿裙子的人」。各組穿裙子的人必須離開走到圈外。 3.請各組自行數一數,本來有幾個人?被大風吹到而離開的人有幾個?剩下幾個人? 4.答對的該組,離開的人可回到圈圈內,繼續下一次遊戲。 可延伸學習經驗: ˙配合遊戲,可運用妙妙盒的數字卡與符號卡練習減法 算式。 | 學習指標 |
˙認-大-2-1-3 運用十以內的合成 與分解整理數量訊息。 ˙語-大-1-1-3 理解互動對象間接 的請求與拒絕。 | |
教學資源 | |
˙小椅子。 |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二週P6~P10 | 學習領域:數的運算 |
活動5:貪吃怪來了 | |
活動目標: ˙學習50以內2個一數的唱數及點數。 ˙學習融入故事情境,發揮想像力進行創作。 引起動機: ˙帶領幼兒一起唱數1~40,觀察數字的規律性。和幼兒 討論:唱數的時候,是否有什麼發現呢? 活動過程: 1.自編故事〈貪吃怪〉:「有一個愛吃蛋捲的貪吃怪,今天吃了好多蛋捲,請大家幫忙記錄牠到底吃了多少?」。 2.依照學數學掛圖情境,帶領幼兒檢視每個盤子有幾根蛋捲?再以2個一數的方法,點數桌子上的蛋捲:2、4、6、8、10,貪吃怪共吃掉了10根蛋捲。亦可邊念邊取出數字卡進行點數。 3.以相同方式描述貪吃怪吃的不同東西,引導幼兒練習。 可延伸學習經驗: ˙請幼兒在紙上畫出吃得很飽的貪吃怪,滿足想像。 | 學習指標 |
˙認-大-1-1-2 運用點數蒐集生活 環境中的訊息。 ˙認-大-1-1-1認識數字符號。 ˙美-大-2-1-1玩索各種藝術媒 介,發揮想像並享受自我表現的 樂趣。 | |
教學資源 | |
˙配合教具:E3第十二週學數學掛 圖。 ˙配合學具:數字卡、符號卡。 ˙圖畫紙(或有空白面的廢紙)、畫筆。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二週P6~P10 | 學習領域:數的運算 |
活動6:發餅乾 | |
活動目標: ˙學習50以內2個一數的唱數及點數。 ˙喜歡參與團體活動。 引起動機: ˙引導幼兒唱數1~50。 活動過程: 1.老師將50個小餅乾放在乾淨的托盤裡,引導幼兒一邊移動一塊小餅乾(點數),一邊從1唱數到50。另一盤的數量是45,用以上方式唱數點數,讓幼兒發現最後一塊餅乾要個別數算。 2.帶領幼兒用2個一數的方式再數一次(每次移動兩塊餅乾),問幼兒:「一個一個數和兩個一數有什麼不一樣?」。(速度較快) 3. 請幼兒幫忙發餅乾,每次每人發2塊餅乾,並用2個一數,發給所有小朋友需要多少餅乾。 可延伸學習經驗: ˙引導幼兒用2個一數的方式唱數,2、4、6、8、10、12、 14……到50。 | 學習指標 |
˙認-大-1-1-2 運用點數蒐集生活 環境中的訊息。 ˙認-大-1-1-1認識數字符號。 ˙社-大-2-2-3考量自己與他人的 能力和興趣,和他人分工合作。 | |
教學資源 | |
˙配合學具:數字卡 ˙2種小餅乾各50個、托盤、幼兒的餐具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三週P11~P15 | 學習領域:個別單位 |
活動7:測量大隊出動 | |
活動目標: ˙學習使用個別單位測量長度。 ˙喜歡參與團體活動 引起動機: ˙找幾樣教室中的物品,請幼兒目測,說說哪個比較長? 活動過程: 1.老師展示並說明學數學掛圖中的測量方式,引導幼兒了解什麼是「個別單位」及如何用來測量長度的方法。 2.引導幼兒練習使用妙妙盒中的腳座,實際測量剛剛目測的東西,各等於幾個腳座的長,結果和目測一樣嗎? 3.請幼兒各自去找想測量的東西,練習用腳座做測量。 4.幼兒輪流分享自己測量了什麼?等於幾個腳座的長。 5.鼓勵幼兒在教室裡尋找其他「個別單位」來重新測量。 可延伸學習經驗: ˙老師變化出題的題型增加樂趣,例如:找一找有沒有 剛好等於三個腳座長的物品。 | 學習指標 |
˙認-大-1-1-7運用標準單位測量 自然現象或文化產物特徵的訊 息。 ˙社-大-2-2-3考量自己與他人的 能力和興趣,和他人分工合作。 | |
教學資源 | |
˙配合教具:E3第十三週學數學掛 圖。 ˙配合學具:腳座。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三週P11~P15 | 學習領域:個別單位 |
活動8:變變變 | |
活動目標: ˙觀察、比較不同個別單位測量的結果。 ˙學習運用圖像或數字記錄測量結果。 引起動機: ˙請每位幼兒選擇一樣要測量的物品。先用腳座量量 看,等於幾個腳座長,再預告要注意聽老師指令,變 換測量的東西。 活動過程: 1.老師說:「變變變,腳座變積木」,換成用ㄇ型積木測量同一物品等於幾個ㄇ型積木長? 2.老師說:「變變變,積木變蠟筆」再試試利用蠟筆,測量同一物品,看看等於幾根蠟筆長? 3.引導思考同一物品用不同東西測量的結果?數字相同嗎?代表什麼?(蠟筆比積木長,積木比腳座長) 4.練習將不同個別單位的測量結果,用圖像或數字記錄下 來,例如:畫一枝鉛筆等於3個腳座長。 5.多練習幾次,讓幼兒自由探索,選擇不同測量的物品。 | 學習指標 |
˙認-大-1-1-7運用標準單位測量 自然現象或文化產物特徵的訊 息。 ˙認-大-1-1-4運用數字符號記錄 生活環境中的訊息。 | |
教學資源 | |
˙配合學具: ㄇ型積木、蠟筆、 腳座。 |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四週P16~P20 | 學習領域:數的概念 |
活動9:蓋印數一數 | |
活動目標: ˙學習1~50的數量關係。 ˙學習50以內的唱數及點數。 ˙學習50以內2個一數的唱數及點數。 引起動機: ˙帶領幼兒一起唱數1~50。討論唱數的時候,是否有什 麼發現呢? 活動過程: 1.展示學數學掛圖,每個籃子裡放了幾個茶包?數一數總 共有幾個茶包?先用一個一個數,再用5個一數,讓幼 兒知道1個5再來1個5 是10,10再來1個5是15, 以此類推。 2.引導幼兒唱數5個一數的口訣:5、10、15、20…50。 3.發下A4影印紙,摺成8格(或更多),引導幼兒在一個格子裡蓋上5個印章圖案(最後一格不一定要蓋5個圖案),格子不一定要全蓋完, 完成後用5個一數,數一數,全部蓋了幾個印張圖案,用筆寫下數字。 | 學習指標 |
˙認-大-1-1-2運用點數蒐集生活 環境中的訊息。 ˙認-大-1-1-1認識數字符號。 | |
教學資源 | |
˙配合教具:E3第十四週學數學掛圖。 ˙A4影印紙、卡通印章、筆。 |
搭配教材:E3評量本 / 第十四週P16~P20 | 學習領域:數的概念 |
活動10:一起來幫忙 | |
活動目標: ˙增進1~50的說、讀、聽的能力。 ˙學習50以內2個一數的唱數及點數。 ˙學習與他人合作與討論完成遊戲。 引起動機: 1.老師排列出1~9的數字,請幼兒念念看。 2.老師表示數字1~50是好朋友,可是9以後的數字都不見了,請大家幫忙找出來。 活動過程: 1.將幼兒分成兩組,每組5個呼拉圈散放。 2.向幼兒說明:老師展示的數字卡,代表需要的小布球數 量,每組要用5個一數的方式,將小布球的數量放進呼 拉圈裡,例如:數字卡23,每個呼拉圈先放5個小布球, 第5個呼拉圈放3個,老師先示範完後一起檢視答案。 老師出題,同組幼兒依上述步驟解題。 3.待幼兒熟悉玩法後,10個呼拉圈集合在一起,每次請 三位幼兒依上述步驟進行活動。 | 學習指標 |
˙認-大-1-1-2運用點數蒐集生活 環境中的訊息。 ˙認-大-3-1-1與同伴討論解決問 題的方法,並與他人合作實際執 行。 | |
教學資源 | |
˙配合學具: 數字卡 ˙呼拉圈、小布球或其他小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