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100年度國小生活課程轉化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生活課程 | ||||||
教學單元 | 校園大發現 | 教材來源 | 康軒1上生活課程、自編 | ||||
教學對象 | 一年愛班學生 | 教學時間 | 280 分鐘,共7 節 | ||||
設計者 | 劉振倫 | ||||||
十大基本 能力 |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欣賞、表現與創新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表達、溝通與分享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規劃、組織與實踐 運用科技與資訊 主動探索與研究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重大議題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生涯發展教育 家政教育 海洋教育 | ||||||
生活課程 課綱理念 | ■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 培養學生生活能力 ■真實情境脈絡下的教學 ■多面向的學習 | ||||||
教學準備 | 色紙、粉蠟筆、膠水、A4書面紙、照相機、磁鐵、《圖書館獅子》、借書證 | ||||||
教學媒體 | 電腦、單槍、布幕、班級網頁、學校網頁、教學光碟 | ||||||
教學研究 | 教材分析 |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離開幼稚園,踏入國小的新環境學習,對陌生的校園,一方面難免有些不安,另一方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因此,引導學童認識、觀察及探索學校園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物,是生活課程重要的一環。 從校園探索中,學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所感,和老師、同學分享,並養成對為學校服務的人,有正確的態度和禮貌行為。期許能藉著學習活動,認識學校各場所的名稱、位置與功能,並發現校園特別的地方和美麗,進而喜歡上學、樂於學習。 | |||||
學生經驗分析 |
| ||||||
教 學 目 標 | 能 力 指 標 | 具體目標 | |||||
(一)探索與體驗 1-1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1-2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 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 的樂趣。 |
3. 認識學校中為我們服務的師長。 | ||||||
教 學 目 標 | 能 力 指 標 | 具體目標 | |||||
(三)理解與欣賞 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 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三)表現與運用 3-1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四)溝通與合作 4-1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4-3能聽取團體成員的意見,遵守 規則,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五)態度與情操 5-1 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5-4 養成參與、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 5-5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操。 | 4.學會利用不同場所進行不同的活動,並 表現應有的態度與行為。 5.透過親近校園植物的活動,察覺植物有 許多種類,並能喜歡及愛惜。 6.能利用不同媒材的組合創作,表達想 法。 7.體會自然材的美感與組合創作的樂趣。 8.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9.能和同學合作一起創作。 10.覺察校園中不同的景象,關心生活週 遭的色彩及形狀。 | ||||||
課程架構圖:
| |||||||
目標代號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效 果 評 量 | |||
1-2 1-1 2-1 5-1 5-4 1-1 2-1 5-1 5-4 | 【準備活動】
2.師生邊看相片,邊討論小朋友自開學以來,平日常去的地方,以及他們的功能(例如:健康中心,小朋友曾集體在那裡做視力檢查,量身高體重及打疫苗等)。 3.透過影像回顧,喚起學童進一步探索校園的興趣。 【發展活動】 活動一:探索各種功能的教室和學校紀念物等 1.教師引導學童認知參觀時應有的態度和禮節,並在行進間,歸正小朋友逾矩的行為。 2.教師帶領學童輕聲慢步參觀音樂教室、電腦教室和自然教室等,並說明其不同的功能。 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創校百週年的校友手印紀念石,說明其來由及意義。 4.教師讓小朋友近距離觀看並觸摸紀念石。
5.教師引導學童認知「無障礙坡道」,了解其設置的目的。 6.教師整合剛剛參觀的路線和場所,並說明其所在的位置是學校的百齡樓和感恩樓。這兩棟樓都是於創校百週年時落成。 活動二:探索操場、水池、遊樂器材區及鄉土遊戲區 1. 教師帶領學童參觀大樓外的操場、水池和遊樂器材區,用問答方式說明其不同的功能。 2.教師引導學童除了用眼睛觀察各區及其附近的景物外,並用耳朵聆聽,說出不同的聲音(例如:風吹樹葉的聲音、噴水聲和鳥叫聲等)。 3.操場中間草地區和遊樂器材區,都因工程而圍起來,教師引導學童了解圍籬的意義,並不靠近工地。 4.體驗之前參觀過(校園巡禮活動)的鄉土遊戲區。
| 電腦、單槍、布幕、班級網頁 照相機 照相機 | 15’ 25’ 30’ | 能專注看相片,聆聽解說 能積極參與討論和踴躍發表 能遵守行進及參觀秩序 能遵守秩序參觀不同功能的教室 能聆聽 能觀察 能聆聽並觀察 能知道創校百週年紀念的建築物 能聆聽、觀察及回答 能用五官觀察及發表 能辨別工地,建立安全意識 會玩鄉土遊戲區的跳格子等遊戲 | |||
目標代號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效 果 評 量 | |||
4-1 | 【總結活動】
~~~~~第一、二節課結束~~~~~ | 生活習作 | 10’ | 能踴躍發表 能完成習作 | |||
教學省思 | |||||||
參觀健康中心 參觀行政辦公室 參觀五育館
| |||||||
目標代號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效 果 評 量 | |||
1-2 1-1 2-1 4-1 5-1 5-4 | 活動三:拜訪校園大樹 【引起動機】 透過學校網頁,教師介紹要觀察的校園樹木。 【發展活動】 教師帶領學童到戶外觀察大樹 1.教師帶領學童到校園停車場旁觀察水黃皮。 教師提問:「葉子是什麼顏色?像什麼形狀?」(綠色,自由想像) 教師提問:「樹上有花嗎?什麼顏色?有聞到它的氣味嗎?」 (淡紫色的花,有濃郁的香味)
2. 教師帶領學童到五育館前觀察大王椰子樹、苦楝樹和榕樹,引導學童認識這些樹的特徵。 教師提問:「大王椰子樹的樹幹有什麼特別?」(粗圓筆直) 教師提問:「你們覺得它的樹葉像什麼?」(羽毛) 教師提問:「樹幹摸起來什麼感覺?」 (粗粗的)
教師提問:「苦楝樹的樹幹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有斷裂痕跡,因曾被雷擊) 教師引導學童觀察發現榕樹最大的特徵是有細長的氣根。
教師提問:「樹幹是粗粗的,還是細細的?」(細細的) 教師提問:「樹上有什麼顏色的花?能聞到花的氣味嗎?」(黃色的花,站在樹下時,聞不到花的氣味)
【總結活動】 教師以問答方式總結這堂課觀察的重點:
~~~~~第三節課結束~~~~~ | 電腦、單槍、布幕、學校網頁 | 6’ 30’ 4’ | 能仔細觀看並聆聽 能觀察並正確答問 能觀察並踴躍發表 能觀察並踴躍發表 能觀察並踴躍發表 能觀察並踴躍發表 能觀察並踴躍發表 能聆聽並踴躍答問 | |||
教學省思 | |||||||
小朋友用手觀察樹幹 小朋友觀察麵包樹
| |||||||
目標代號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效 果 評 量 | |||
1-2 3-1 4-1 5-4 | 活動四:樹木撕貼畫 【引起動機】 透過學校和班級網頁瀏覽上一節課曾觀察的樹,強調不同的樹,其樹葉的大小、形狀有所不同。有些樹葉會因為季節轉變而變顏色。 【發展活動】
【總結活動】:作品賞析
~~~~~第四、五節課結束~~~~~ | 電腦、單槍、布幕、學校及班級網頁 教學DVD A4書面紙 色紙 膠水 撕貼畫作品、磁鐵 | 10’ 55’ 15’ | 能專注看、聽並答問 能專心看 能畫出 能仔細看,並能用色紙撕貼樹葉 能收拾好桌面 能仔細觀看並踴躍發表 欣賞他人作品時,能有基本禮儀與態度 | |||
教學省思 | |||||||
秋末冬初的落羽松 冬天的青楓
| |||||||
目標代號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效 果 評 量 | |||
1-1 2-1 5-4 | 活動五:拜訪書的家 【引起動機】
【發展活動】
【總結活動】
~~~~~第六節課結束~~~~~ | 《圖書館獅子》一書 借書證 書插 借書證 | 5’ 30’ 5’ | 能聆聽 能專心聽講 能遵守行進間紀律 能輕聲和服務人員打招呼 能聆聽 能輕聲慢步跟著老師,並聆聽。 能正確使用書插在館內安靜閱讀 能自己借書,並表現該有的禮節。 能踴躍發表體驗的感覺或想法 | |||
教學省思 | |||||||
找到自己想借閱的書排隊使用借書證借書志工老師服務親切
小朋友已學會用書插和安靜閱讀
| |||||||
目標代號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效 果 評 量 |
1-2 2-1 3-1 4-1 5-4 5-5 | 活動六:大地畫布 【準備活動】
【發展活動】
【總結活動】
~~~~~第七節課結束~~~~~ | 8’ 26’ 6’ | 能遵守行進秩序 能聆聽 能撿拾,用五官感受並踴躍發表。 能專心聽講並蒐集自然材 能聆聽並和同學合作完成一幅畫。 能介紹小組作品,並說出感覺 能觀賞同學的作品並踴躍發言 能把撿拾的自然材放回樹下或花圃 能踴躍發表 能踴躍發表 能持續探索校園 | |
教學省思 | ||||
「那天中午放學,我去接郁晴下課,在後門等她好久都沒看見她,於是我走進去,發現她在撿一片一片好大的葉子,正開心的搜集這些葉子。我當下不了解,因為我已經被那時看不見、等不到她的緊張心情所影響,當下我就嚴厲告訴郁晴下次不要貪玩。她流著汗無奈看著我,好像要和我說什麼。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郁晴在學校這天,和同學一起完成大地畫布,一定是很開心,也覺得很有趣,所以才會在等我接她的時候,自己再玩一次,真是的,我當下都沒問」 | ||||
學生回饋一
|
|
|
|
學生回饋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