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創新領袖 學分學程】必修科目開設專班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 (中文)公民社會與社會企業 | ||
(英文)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
課程屬性 |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 ||
期數 | 1 | 學分數 | 3 |
授課教師 | 徐世榮教授、顧忠華教授、官有垣教授等 | 所屬單位 | 社科院 |
職稱 | 預收人數 | 50 | |
課程目標 | 「公民社會」部份: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雖然是源自於西方的概念,但對於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社會環境,具有很高的解釋力,主要的原因是公民社會已經成為與民主政治、市場經濟鼎足而三的社會運作機制,此一概念包含了個人行使的種種公民權利,譬如「公民資格」(Citizenship) 指涉的基本人權、參政權、財產權、乃至關鍵性的集會結社權。而由公民們結社權利衍申出來的各種社團組織,亦構成了與政治力、經濟力相互合作與制衡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深深影響到各項公共政策的治理模式。 「社會企業」部分: 台灣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福利產業化的政策鼓勵下和經濟成長不佳的大環境下,有愈來愈多的非營利組織(NPO)開始把營利的商業行為納入組織的例行性營運計劃中。譬如,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服務方案」與經建會、衛生署與社政單位推動的「照顧服務產業」,基本上就是類似歐陸國家推動的「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或「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類似作法。 | ||
課程大綱 | 「公民社會」部份: 由公民社會的概念史以及實踐經驗出發,可以為修習這門課的同學提供比較宏觀的視野,以期當我們進一步探討「社會企業」時,能夠掌握到其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的積極角色。 「社會企業」部分: 在全球性的趨勢下,傳統的公部門、營利部門和第三部門之間的界線進一步變得模糊,社會企業的出現正是這種情況的體現。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可說是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的混合物,也代表著慈善福利機構對社會提供服務的的另一種介入。本課程社會企業部分的教學目標在於促使修課學生(1) 瞭解與社會企業有關的核心概念;(2) 社會企業的基本實務運作知識。 註: 1、部分授課老師目前仍在邀請之中,仍未作最後確定。 2、各週授課順序將儘可能維持表訂,惟恐因授課老師之需求而有部分之調整。 | ||
上課進度 | 第一週:什麼是公民社會? READ: Edwards, Michael (2009):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授課老師: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所長) 第二週: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 READ: 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 1945-2005》,台北:群學。 授課老師:李丁讚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第三週:審議民主與公民社會 READ: 將於課前發送。 授課老師:林國明(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第四週:公民社會中的倡議行動:以台灣農村陣線為例 READ: 將於課前發送。 授課老師: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教授) 第五週: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 READ: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 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授課老師:王思為 (南華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 授) 第六週: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 READ: 蕭新煌、顧忠華編,2010,《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 台北:巨流。 授課老師: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 教授) 第七週:公民社會與土地正義 READ: 將於課前發送。 授課老師: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教授、第三部門研究 中心 主任) 第八週:公民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 READ: 于躍門主編,2011,《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論叢》,台 中:逢甲大學出版社。 授課老師:于躍門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 教授) 第九週:期中考 第十週:何謂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READ:1. Dees, Emerson, & Economy.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A Toolkit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Chapter 1: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 Bhide, A. 1996. “The Questions Every Entrepreneur Must Answ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 (6): 120-130. 授課老師:官有垣(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教授) 第十一週:社會企業的概念與社會創新精神-歐陸與美國的比較 READ: 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一章。 授課老師:王仕圖(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第十二週:社會企業所得的多樣性、法律規範與管理 READ: 1. Massarsky, Cynthia W. (2005). “Enterprise Strategies for Generating Revenue” in The Jo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by Robert D. Herman and Associat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2. 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四章。 授課老師:涂瑞德(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 授) 第十三週:台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之組織特質、管理與效益之比較 READ: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五至七章。 授課老師:王仕圖(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第十四週:社會企業的個案討論(經營管理的挑戰--以喜憨兒社會福利 基金會為案例) READ: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十一章。 授課老師:官有垣(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教授) 第十五週:社會企業的個案討論(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特質與功能— 以台灣五個個案為例) READ: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十二章。 授課老師:杜承嶸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博士) 第十六週:社會企業的個案討論(社會資本與社會企業的發展) READ: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十四章。 授課老師:邱連枝(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候選人,聯合 大學講師) 第十七週:社會企業的個案討論(台灣重大天災後的重建與社區型社會 企業) READ:官有垣等人,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第十四章。 授課老師:陸宛蘋(海棠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台北大學 兼 任助理教授) 第十八週:期末考 | ||
教學方式 | 本課程的授課方式將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修課學生將被要求閱讀每週指定的書籍或期刊文章,並提出問題,以便討論。在學期中,修課學生需撰寫二篇個案討論心得報告(2500字以內)。 | ||
課程要求 評分標準 | 學期成績的計算標準如下: 1. 課堂出席及參與討論 20% 2. 二篇個案討論心得報告 40% 3. 期中及期末考 40% | ||
參考書目 |
|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