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1501
頁次:8
-
4
20 依據上文,作者認為「傳之其人」意味古今信息的傳遞,最需要的是:
找到竹簡藏匿之處 找到家傳竹簡之人 訓練書寫古文之人 培養通曉古文之人
21 資訊時代的知識擴張,使得人所閱讀、所能懂的愈來愈多,可是人並沒有變得比較聰明。……
古人,唸書唸到「汗牛充棟」、「學富五車」已經很了不起了。現代人從小到大,唸的書遠比古人
多,可是真正就思考的深度和感受的敏銳度來說,我們並不認為今人比古人強。這就顯示出我們所
閱讀的東西有了問題。
在我們這個資訊社會、傳播發達的時代裡,資訊大量充斥我們的視覺,可是這些資訊大部分是
資訊垃圾。……在報紙的廣告與新聞中,我們只能注意到大約八分之一左右,其他都被遺忘掉、或
者故意忽略掉了,更有一些是因為太龐雜了而不可能去看。在這種情況下,就逐漸養成了現代人對
於知識的冷漠與麻木。
而從一個資訊的接收到另一個資訊的接收之間,由於太過龐雜、迅速,又使人沒有辦法思考。
於是這些訊息便常要以一種本身不具思考性的簡單方式,讓人在一分鐘之內就能夠明白資訊的內
容,所以報紙上已經很少看見長篇大論了。……人變成不再有耐心去思考一個資訊所傳達的問題,
而資訊的本身也簡單化、粗糙化、平面化了,儘量讓人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接受。長久下來整個社
會的思考力漸漸降低,感受力也變粗糙了。如果資訊不是直接的刺激,我們簡直就無法感受,不再
能夠從心靈的內部對某些東西、對某些文字傳達出來的訊息有真正的感動。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危機。
(龔鵬程〈最低國學書目〉)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並非作者觀點的是:
現今資訊與傳播發達,現代人所能懂的愈來愈多,但似乎沒有變得更聰明
能夠對現代人們產生直接刺激的資訊是簡單化、平面化的,且是以一種不具思考性的簡單方式呈現
古人在思考的深度和感受的敏銳度上,似乎勝過今人,原因在於古人讀書常「汗牛充棟」、「學富
五車」,閱讀的量更為可觀
現代人之所以無法思考的原因在於資訊的接收太過龐雜與迅速,人們經由不知不覺所進行的遺忘以
及忽略等動作,養成現代人對於知識的冷漠與麻木
22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意如之,是故為川者宣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以下文句與上文意旨最接近的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