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
第1頁 共8頁
注意:考試開始鈴(鐘)響前,不可以翻閱試題本
100 學 年 度 技 術 校 院 二 年 制
統 一 入 學 測 驗 試 題 本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經濟學
【注 意 事 項】
1. 請核對考試科目與報考群(類)別是否相符。 的
2. 請檢查答案卡(卷)、座位及准考證三者之號碼是否完全相同,如有不符,
請監試人員查明處理。 的
3. 本試卷共 50 題,每題 2分,共 100 分,答對給分,答錯不倒扣。 的
4. 本試卷均為單一選擇題,每題都有 (A)、(B)、(C)、(D) 四個選項,請選
一個最適當答案,在答案卡同一題號對應方格內,用 2B 鉛筆塗滿方格,
但不超出格外。 的
5. 有關數值計算的題目,以最接近的答案為準。 的
6. 本試卷空白處或背面,可做草稿使用。 的
7. 請在下欄方格內,填妥准考證號碼;考完後將「答案卡(卷)」及「試題
本」一併繳回。的
准考證號碼:□□□□□□□□
考試開始鈴(鐘)響時,請先填寫准考證號碼,再翻閱試題本作答。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
共8頁 第2頁
1. 討論經濟現象「應如何」之主觀判斷,屬於下列哪一種經濟問題探討的領域?
(A) 實證經濟學 (B)
理論經濟學 (C)
規範經濟學 (D)
總體經濟學
的
2. 在僅包含廠商與家戶單位的簡單循環周流圖中,家戶與廠商需透過哪兩個市場加以連結,
才能形成完整的循環周流?
(A) 勞動市場、資本市場 (B)
土地市場、就業市場
(C) 商品市場、要素市場 (D)
貨幣市場、股票市場
的
3. 已知市場需求為 Q = 15 − P,市場供給為 Q = 0.5 P,在市場均衡時,下列何者不正確?
( Q 為數量,P為價格 )
(A) 數量與價格的組合為 ( Q , P ) = ( 5 , 10 ) (B)
消費者剩餘為 12.5
(C) 生產者剩餘為 50 (D)
無謂損失 ( deadweight loss ) 為0
的
4. 已知 X之需求函數 QX = 200 − 2 PX − 5 PY + 40 I,則以下何者為真?( QX為X之數量、PX
為X之價格、PY為Y之價格、I為所得 )
(A) X 是劣等財 (B) X 與Y為互補品
(C) X 與Y為替代品 (D) I 增加會使 QX減少
的
5. 某一代表性消費者對綠茶的需求為 q = 10 − 2 p,若 100 名消費者皆有相同的需求,則
市場之總需求 Q為何?( q 為數量,p為價格 )
(A) Q = 10 − 0.02 p (B) Q = 1000 − 2 p
(C) Q = 20 − 20 p (D) Q = 1000 − 200 p
的
6. 對一條斜率為 − 0.5 的直線型需求線而言,此需求線中間點的彈性為何?( 假設繪製供需
曲線時,以縱軸為價格,橫軸為數量 )
(A) 0.5 (B) 1 (C) 1.5 (D) 2
的
7. 在下列哪一種情形下,市場價格由需求決定?( 假設繪製供需曲線時,以縱軸為價格,橫軸
為數量 )
(A) 垂直的需求曲線、正斜率的供給曲線 (B)
垂直的需求曲線、負斜率的供給曲線
(C) 水平的供給曲線、正斜率的需求曲線 (D)
垂直的供給曲線、負斜率的需求曲線
的
8. 已知 X之需求函數為 QX = 300 − 0.2 PX − 0.1 PY + 0.5 I,已知 PX = 100,PY = 50,I = 80,
若Y的價格增加 100 %,則依弧彈性計算之交叉彈性為何?( QX為X之數量,PX為X之
價格,PY為Y之價格,I為所得 )
(A) − 0.024 (B) − 0.1 (C) − 0.3 (D) − 5
的
9. 若某商品之需求彈性為 0.5,則
(A) 價格下降時總支出增加 (B)
價格下降時總支出不變
(C) 價格上升時總支出增加 (D)
價格上升時總支出減少
的
10.a
若消費者對 A和B商品的效用函數為 U = ( A0.5 + B0.5 ) 2,請問 A商品的邊際效用為
(A) 1 + ( B / A )0.5 (B) 2 + A0.5 (C) A / B (D) 1
的
11.a
有關無異曲線之描述,以下何者有誤?
(A) 若兩商品邊際效用均為正,則無異曲線負斜率
(B) 無異曲線凸向原點代表邊際替代率遞減
(C) 任兩條無異曲線都不會相交
(D) 越接近原點之無異曲線代表效用越高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
第3頁 共8頁
12.a
若市場上商品只有兩種:X和Y,X價格為 50 元,Y價格為 200 元。小康零用金為 1000 元,
效用函數為 U ( X , Y ) = XY,則在預算限制下,小康效用最大的選擇為
(A) X = 4,Y = 4 (B) X = 6,Y = 4.5 (C) X = 8,Y = 3 (D) X = 10,Y = 2.5
的
13.a
已知生產函數 Y = 2 L0.5 K,若將 K與L用量皆增加為 4倍,則產量增加為多少倍?( Y 為
產量,L為勞動力,K為資本 )
(A) 8 (B) 5 (C) 4 (D) 2
的
14.a
若所有生產要素都增加一倍,而產量增加 0.8 倍,此現象稱為
(A) 邊際報酬遞減 (B)
規模報酬遞減 (C)
邊際報酬遞增 (D)
規模報酬遞增
的
15.a
等產量曲線的斜率,稱為
(A) 邊際技術替代率 (B)
邊際替代率 (C)
邊際產出率 (D)
邊際轉換率
的
16.a
已知市場需求為 P = 24 − Q,市場供給為 P = 3 Q,若政府規定之價格上限為 P = 9,下列
何者為真?( Q 為數量,P為價格 )
(A) 供不應求,缺口為 12 單位
(B) 供過於求,缺口為 9單位
(C) 市場均衡交易量增加 3倍
(D) 產生無謂損失 ( deadweight loss ) 108 單位
的
17.a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為追求利潤極大,短期若虧損,則在哪一種情況下的廠商會
繼續營業?
(A) 價格大於平均變動成本 (B)
價格小於平均變動成本
(C) 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營業 (D)
虧損大於固定成本
的
18.a
以下有關追求利潤最大之獨占廠商在短期均衡的敘述中,何者為真?( MR 為邊際收益,
AR 為平均收益,MC 為邊際成本,P為價格 )
(A) 產品訂價依供需決定 (B)
依 MR = P 決定生產數量及價格
(C) 獨占廠商無供給曲線 (D)
依 MC = AR 決定生產數量
的
19.a
以下何種市場型態可使社會無謂損失 ( deadweight loss ) 最少?
(A) 單一定價獨占 (B)
寡占
(C) 壟斷性競爭 (D)
完全差別取價之獨占
的
20.a
已知獨占廠商面臨的市場需求為 Q = 20 − P,廠商之邊際成本 ( MC ) 為MC = 2 Q,以下
何者為真?( Q 為數量,P為價格 )
(A) 邊際收益曲線為 P = 20 − Q (B)
利潤最大之產量為 5
(C) 平均成本為 2 (D)
利潤最大時價格為 10
的
21.a
已知產業由 45 家廠商組成,其產業規模以營業額計算為 150 億元。已知排名前 4名的
廠商營業額分別為 25 億元、20 億元、12 億元、3億元,則其產業集中度為
(A) 60.0 % (B) 40.0 % (C) 16.7 % (D) 12.5 %
的
22.a
寡占廠商間公開和有形的勾結,聯合成一個形同獨占的組織,並從整個產業的角度決定
產量與價格,此組織稱為
(A) 阿卡洛夫 ( Akerlof ) (B) 李賓斯坦 ( Leibenstein )
(C) 卡泰爾 ( Cartel ) (D) 史賓斯 ( Spence )
的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
共8頁 第4頁
23.a
在市場處於長期均衡且無進出障礙的前提下,以下何者為真?
(A) 縱使在長期,寡占廠商仍有固定成本,規模難以調整
(B) 獨占廠商之長期供給曲線為邊際成本高於平均成本的部分
(C) 壟斷性競爭廠商在長期均衡時,超額利潤為零
(D) 完全競爭之廠商,價格低於其長期平均成本時仍會繼續供貨
的
24.a
壟斷性競爭廠商在長期均衡時,以下何者為真?
(A) 廠商最適決策為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B)
長期均衡時利潤小於零
(C) 廠商在長期平均成本之最低點生產 (D)
廠商面對負斜率的需求線
的
25.a
若勞動與資本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且其邊際生產力分別為 MPL和MPK,勞動和資本
價格則分別為 w與r。若 MPL / w > MPK / r,則追求利潤最大的廠商應
(A) 增加勞動雇用,減少資本雇用 (B)
減少勞動雇用,資本維持不變
(C) 維持勞動不變,增加資本雇用 (D)
減少勞動雇用,增加資本雇用
的
26.a
廠商面對完全競爭之生產要素市場時
(A) 廠商由生產要素需求決定要素雇用量 (B)
生產要素的供給是垂直線
(C) 廠商面對正斜率之生產要素供給曲線 (D)
要素需求不受要素邊際生產收益影響
的
27.a
吉尼 ( Gini ) 係數為 1,代表
(A) 人口成長率加倍 (B)
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C) 社會所得分配為最平均 (D)
社會所得分配為最不平均
的
28.a
廠商之產品生產函數 Y = 4 L0.5,其中 Y為產量,L為勞動。若生產要素與產品皆為完全
競爭市場,產品價格為 5,以 w表示工資率,則廠商利潤最大的勞動雇用條件為
(A) w = 5 (B) 10 L− 0.5 = w
(C) 2 L− 0.5 = 5w (D) 5 L−
1 = w
的
29.a
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時,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 使用土地的報酬為地價
(B) 土地的需求是一種引申需求
(C) 土地的供給量若為固定,市場均衡的地租由需求決定
(D) 土地的邊際產值即為廠商對土地的需求曲線
的
30.a
在封閉經濟體系下之簡單凱因斯模型中,若政府支出與稅收皆為零,自發性消費為
400,邊際消費傾向為 0.7,投資為 200,所得以 Y表示,則儲蓄函數為
(A) − 400 + 0.3 Y (B) − 200 + 0.7 Y (C) 200 − 0.5 Y (D) 600 − 0.6 Y
的
31.a
誘發性消費支出是指受到以下何者影響的消費支出?
(A) 利率 (B)
當期可支配所得 (C)
貨幣供給 (D)
物價水準
的
32.a
在封閉經濟體系下之簡單凱因斯模型中,假設消費函數為 C = 250 + 0.5 ( Y − T ),其中 C
為消費,Y為所得,T為稅收。若投資為 500,且政府採平衡預算,稅收與政府支出皆為
200,則均衡所得為
(A) 200 (B) 500 (C) 1500 (D) 1700
的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
第5頁 共8頁
33.a
在封閉經濟體系下之簡單凱因斯模型中,假設消費函數為 C = 100 + 0.6 ( Y − T ),其中 C
為消費,Y為所得,T為稅收。若投資為 100,政府支出為 60,稅收為 100,則均衡所得
水準為
(A) 400 (B) 500 (C) 600 (D) 800
的
34.a
當稅收為所得的函數時,乘數效果較小,這種現象稱為
(A) 自動穩定機制 (B)
乘數遞減定律 (C)
所得遞減定律 (D)
所得加速定律
的
35.a
在開放市場下的凱因斯模型,若消費 C = 480 + 0.8 Yd,投資 I = 100 + 0.2 Y,政府支出
G = 200,稅收 T = 100 + 0.5 Y,出口 X = 400,進口 M = 100 + 0.1 Y,則均衡所得為多少?
( Y 為所得,Yd為可支配所得 )
(A) 1300 (B) 2000 (C) 4000 (D) 10800
的
36.a
有關我國 M 2貨幣的組成,以下何者不在其中?
(A) 支票存款 (B)
通貨淨額 (C)
外匯存款 (D)
信用卡
的
37.a
以下何者不是中央銀行可執行的政策工具?
(A) 調整存款準備率 (B)
調整所得稅率
(C) 調整重貼現率 (D)
實施公開市場操作
的
38.a
在某經濟體系中,央行規定之法定準備率為 20 %,商業銀行之存款 200 億元、存款準備金
50 億元,而民眾不持有通貨,則下列何者為真?
(A) 貨幣乘數為 5.5 (B)
創造之貨幣為 250 億元
(C) 法定準備為 25 億元 (D)
超額準備為 10 億元
的
39.a
若實質所得下跌時,會導致
(A) 貨幣供給減少 (B)
貨幣供給增加 (C)
貨幣需求減少 (D)
貨幣需求增加
的
40.a
在貨幣市場已達均衡的條件下,若實質貨幣供給增加則
(A) 均衡利率上升 (B)
均衡利率不變 (C)
均衡利率下降 (D)
產出減少
的
41.a
在IS 曲線為負斜率,LM 曲線為正斜率之下,政府減稅將促使
(A) IS 曲線右移 (B) IS 曲線左移 (C) LM 曲線上移 (D) LM 曲線下移
的
42.a
以下何者不是造成總需求曲線負斜率的因素?
(A) 物價水準的利率效果 (B)
財富效果
(C) 匯率效果 (D)
就業效果
的
43.a
在流動性陷阱下,以下何者有誤?
(A) 若政府支出增加,均衡所得不變 (B)
若政府支出增加,均衡利率不變
(C) 若貨幣供給增加,均衡所得不變 (D)
若貨幣供給增加,均衡利率不變
的
44.a
古典學派對總合供需的看法為
(A) 貨幣供給增加將會使均衡所得增加 (B)
總合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
(C) 總合供給曲線為一條與橫軸垂直的線 (D)
勞動市場工資具僵固性,不易調整
的
45.a
若某國痛苦指數為 5.13,通貨膨脹率為 3.62,勞動力 10000 人,則失業人數為
(A) 121 人 (B) 151 人 (C) 181 人 (D) 201 人
的

管理類﹙二﹚、管理類﹙四﹚ 專業科目(一)
共8頁 第6頁
46.a
菲力浦曲線 ( Phillips Curve ) 是描述以下何種關係?
(A) 物價水準和工資 (B)
經濟成長率和利率
(C) 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 (D)
稅率和稅收
的
47.a
因為生產技術的改變,使舊有工作消失,所產生的失業稱為
(A) 摩擦性失業 (B)
結構性失業 (C)
循環性失業 (D)
季節性失業
的
48.a
以下何者不屬於經濟成長的動力?
(A) 資本累積 (B)
勞動力增加 (C)
技術進步 (D)
股市上漲
的
49.a
公共財具有以下何種性質?
(A) 非排他性、敵對性 (B)
非排他性、非敵對性
(C) 排他性、非敵對性 (D)
排他性、敵對性
的
50.a
個別消費者對某公共財之需求為 q = 50 − 0.5 p,( q 為數量,p為價格 )。今有 100 名消費者,
則該公共財之總需求為
(A) q = 5000 − 0.5 p (B) q = 5000 − 50 p
(C) q = 50 − 0.005 p (D) q = 50 − 0.5 p
的
【以下空白】

100 學年度技術校院二年制統一入學測驗
公告答案
考科代碼:2-05-1
類 別:管理類(二)
考 科:經濟學
題號 答案 題號 答案 題號 答案 題號 答案 題號 答案 題號 答案
1 C 11 D 21 B 31 B 41 A 51
2 C 12 D 22 C 32 D 42 D 52
3 C 13 A 23 C 33 B 43 A 53
4 B 14 B 24 D 34 A 44 C 54
5 D 15 A 25 A 35 B 45 B 55
6 B 16 A 26 A 36 D 46 C 56
7 D 17 A 27 D 37 B 47 B 57
8 A 18 C 28 B 38 D 48 D 58
9 C 19 D 29 A 39 C 49 B 59
10 A 20 B 30 A 40 C 50 C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