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80110 
頁次:3
-
3 
 
6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
政》) 
孔子教導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可從三方面觀察,其中不包括下列那一選項? 
言談內容 所作所為 動機目的 心理狀態 
7 下列詩歌,與王昭君無關的是: 
六奇已出陳平計,五餌曾聞賈誼言。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 
天山雪後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上林消息斷歸鴻,記抱琵琶出漢宮。紅頰近來憔悴甚,春風更遜畫圖中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8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
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
也,是客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王乃不殺。(《韓
非子‧說林上》) 
本文旨在強調: 
接受來路不明禁藥,荊王很可能一命嗚呼 
中射之士以身諫言,破除不死之藥的迷信 
荊王頭腦不夠靈光,輕信不死藥與詭辯術 
無罪之臣是受害者,被謁者設計服食死藥 
9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
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人間
詞話》) 
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為人所熟知,根據上文內容判斷,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是一種由詩詞境界轉化而來的創造性詮釋,可謂好學深思之人 
由第一境迄於第三境隱含逐步提高的階序,可謂對真理的體悟 
其中隱喻從迷惘至於上下求索與復歸真我,是中西哲學的會通 
三境說恰與中國哲學的外向追求有其呼應,是積健能動人生觀 
10 「齊柏林跟我提到,為了《看見臺灣》飛行兩百多次,像一隻孤單的蜻蜓上山下海,
在廣渺的天地間,身影微弱而渺小,不知前方有何危險,卻必須勇敢邁進。他跟鳥
畫家何華仁說,「飛上去後,縱使不降落,都沒關係。」那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狂熱,
以及對環境關心的急迫。在成長中,遇見不平凡的自己,齊柏林美麗而璀璨的具體
實踐了。」 
依據上文,針對齊柏林志行的描述,最不符合的選項是: 
空中攝影、狂熱探險 勵志故事、臺灣典範 
審視家園、提供警訊 遨遊天地、凌虛馭風